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人民联盟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程中原、夏杏珍、刘仓所著的《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是“历史转折三部曲”的第二部。它的基础是四年前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的一篇史事述评文章《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1976:从天安门事件到粉碎“四人帮”》。本书是“1975—1982:历史转折研究”课题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是在内容较为详细的“学术版”初稿基础上压缩、改写而成。

内容推荐

程中原、夏杏珍、刘仓所著的《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讲述1976年,中国又一次走到了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关头。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战,以党和人民的胜利、“四人帮”的灭亡而告终。

从此开始,中国人民踏上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征程。《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中智者、伟人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做出了符合历史发展道路的抉择。

目录

一 1976:两种中国之命运决战的一年

二 哀悼与抗议

 沉痛悼念周总理

 “四人帮”的压制、破坏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升级

 抗议“四人帮”的浪潮在全国掀起

三 南京怒火

 《文汇报》点燃导火线

 南大师生带头抗议

 南京军民怒吼了

 总理故乡和江苏各地的悼念与斗争

四 天安门事件

 天安门广场最初的悼念活动

 悼念活动趋向高潮

 “四人帮”的压制和人民的反抗

 清明节的呐喊

 “四五”这一天

五 “四人帮”继续兴风作浪

 四五运动后的镇压与人民群众的反抗

 “四人帮”集中火力“批邓”

 “四人帮”企图整倒中央和地方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

 “四人帮”拟定篡党夺权的计划

 “四人帮”在各部门的篡党夺权活动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各省、市、自治区造成严重恶果

 “四人帮”在公安部门的阴谋活动

 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的斗争

 “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军事准备

六 多难之秋

 毛泽东病重垂危

 巨星相继陨落

 唐山大地震造成巨大灾难

 “四人帮”集中攻击“三株大毒草”

 毛泽东与世长辞

七 决战前

 篡权与反篡权的斗争

 决战前的紧张局势

八 粉碎“四人帮” 

 当机立断

 实施经过

 接管新闻机构

 玉泉山会议

九 稳定局势

 确定稳定局势的主要措施

 稳定局势的关键:解决上海问题

 高举毛泽东旗帜,公布两项决定

 组织对“四人帮”的揭发批判和专案审查

十 普天同庆

 粉碎“四人帮”特大喜讯迅速传开

 中央媒体的暗示和透露

 外电披露“毛的遗孀被捕”

 中共中央16号文件通报粉碎“四人帮”事件

 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两大喜庆的总结

十一 两种中国命运决战的历史总结

 两种中国命运决战的历程

 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的历史评价

 取得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的原因

 关于对两个重大事件认识和评价的若干问题

 历史的启示与教益

 对未来的展望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一 1976:两种中国之命运决战的一年

在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30年后的1976年,中国又一次走到了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关头。

中共十大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内,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结成“四人帮”反党集团,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5年冬,他们利用年迈病重中的毛泽东的错误判断,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恶浪;1976年初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他们又压制群众的悼念活动,诋毁、反对周总理。批邓、反周,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丙辰清明节前后爆发了怀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的群众抗议运动。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四五运动,是人民群众与“四人帮”的一次搏斗,也是光明与黑暗的一次激战,成为两种中国之命运决战的第一战役。它表达了中国人民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强烈愿望,显示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下,为真理而斗争的伟大力量和与“四人帮”誓不两立的坚强意志。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坚定了解决“四人帮”的决心和信心。在天安门事件被镇压以后,“四人帮”变本加厉,加剧对人民群众的法西斯统治,加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力度。在毛泽东逝世以后,“四人帮”又加紧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步伐。两种中国之命运和前途的决战到了第二战役,也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时刻。在此危急关头,华国锋、叶剑英和李先念等得到中央政治局多数的支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愿望,果断采取特殊手段,对“四人帮”进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战,以党和人民的胜利与“四人帮”的覆灭而告终。1976年10月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光辉灿烂的前程。

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是关系到人民共和国前途命运、生死存亡的重要篇章。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两种政治势力进行了你死我活的角逐,演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活剧。这段历史,波澜壮阔,尖锐激烈,曲折复杂,精彩纷呈,值得大书特书。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经验、深刻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探讨。

让我们同读者一起步入1976年,重温这段令人震撼又发人深省的历史吧!

二 哀悼与抗议

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中央工作,领导各方面进行整顿,取得明显效果,深得人民拥护。但毛泽东后来受到某些人的蛊惑,认为邓小平搞整顿,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于是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人帮”借机兴风作浪,提出所谓“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公式,妄图重新打倒一大批老干部,为他们篡党夺权铺平道路。邓小平成为他们集中攻击的目标,再次挨批;周总理病重垂危,“四人帮”竞毫无人性地诋毁他、中伤他。正准备进行的全面整顿被迫中断,国民经济再一次受到严重破坏。“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引起人民对“四人帮”的不满和憎恨,终于在农历丙辰年清明节前后,爆发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的强大的抗议运动。

沉痛悼念周总理

1.举国哀悼,举世颂扬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在北京逝世。当天,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讣告》即由新华社播发。《讣告》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1月9日凌晨4时12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哀乐声中,沉痛地向全国、全世界首次播出周恩来总理逝世的讣告。当天的《人民日报》在第1版登载了《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讣告周恩来同志逝世》。

噩耗传出,山河呜咽,苍天飞雪。周总理的逝世,引起全国巨大的震动和悲伤。真是:“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顿时九州寂,无言皆泪水。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活着的“四人帮”害怕死去的周恩来。他们竭力限制悼念的规模,削弱周恩来的影响。

1月8日下午3时,中央政治局开会。在讨论总理丧事的过程中,“四人帮”极力压低周总理的治丧规格,对治丧办公室提出的有关治丧方案和建议横加斥责。治丧办公室提出请外地的李德生、许世友、韦国清和赛福鼎四位政治局委员来京参加总理遗体告别和追悼大会的建议,江青、张春桥厉声厉色地责问:“你们什么意思?你们是不是还要把京外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也都叫到北京来呀?”治丧办公室提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吊唁活动,时间安排5天,人数安排6万人,“四人帮”极力反对,硬是把时间压缩为3天,人数压缩到4万。

在讣告发出以后,紧接着就以简化治丧礼仪为名,作出种种限制:总理的丧事要坚持节约的原则,各地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提倡戴黑纱、做花圈;不邀请外国使团来京参加悼念活动。要抓革命,促生产,深入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  1月9日,文化部部长于会泳通知各文化单位不准戴黑纱,不准设灵堂,不准送花圈,并要求文艺团体照常进行演出活动。当晚,他们以招待外宾为由,强迫中央乐团演出。外宾、观众纷纷退票,表示抗议。他们又从音乐学院强拉师生到剧院填空,并威胁说:“一定要演出,这是一个战斗,就是剩下一个观众也要演出。”演员万分悲痛,拒绝演出。P1-6

序言

人民出版社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民出版社是我们党和国家创建的最重要的出版机构。几十年来,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与脚步,他们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出版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优秀出版物,为丰富人民群众的学习、文化需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环境、地域及发行渠道等诸多原因,许多精品图书并不为广大读者所知晓。为了有效地利用和二次开发全国人民出版社及其他成员社的优秀出版资源,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也为了提升人民出版社市场联盟的整体形象,人民出版社市场联盟决定,在全国各成员社已出版的数十万个品种中,精心筛选出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前沿性及可读性的优秀图书,辑编成《人民·联盟文库》,分批分次陆续出版,以飨读者。

《人民·联盟文库》的编选原则:1.充分体现人民出版社的政治、学术水平和出版风格;2.展示出各地人民出版社及其他成员社的特色;3.图书主题应是民族的,而不是地区性的;4.注重市场价值,要为读者所喜爱;5.译著要具有经典性或重要影响;6.内容不受时间变化之影响,可供读者长期阅读和收藏。基于上述原则,《人民·联盟文库》未收入以下图书:1.套书、丛书类图书;2.偏重于地方的政治类、经济类图书;3.旅游、休闲、生活类图书;4.个人的文集、年谱;5.工具书、辞书。

《人民·联盟文库》分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人物、译著六大类。由于所选原书出版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出版单位,在封面、开本、版式、材料、装帧设计等方面都不尽一致,我们此次编选,为便宜读者阅读,全部予以统一,并在封面上以颜色作不同类别的区分,以利读者的选购。

人民出版社市场联盟委托人民出版社具体操作《人民·联盟文库》的出版和发行工作,所选图书出版采用联合署名的方式,即人民出版社与原书所属出版社共同署名,版权仍归原出版单位。《人民·联盟文库》在编选过程中,得到了人民出版社市场联盟成员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部分专家学者及发行界行家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人民·联盟文库》编辑委员会

后记

《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是“历史转折三部曲”的第二部。它的基础是四年前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的一篇史事述评文章《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1976:从天安门事件到粉碎“四人帮”》。河北人民出版社王静同志从《新华文摘》读到这篇文章,提出撰写图文并茂的历史读物的创意。最初商定撰写的,就是这本《决战》。图文版“历史转折三部曲”第一部《前奏》、第三部《新路》,是由《决战》向前后延伸的产品。没有想到,《新路》和《前奏》已经先后出版,最早孕育的《决战》反而落到最后。难产的原因,主要是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更为复杂,难以把握。

经过三十多年历史的沉淀,关于这段历史的许多史实比较清楚了,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比较一致了。我们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材料,吸收许多公开发表的成果,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任务。

本书是“1975—1982:历史转折研究”课题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是在内容较为详细的“学术版”初稿基础上压缩、改写而成。第二、三、四章由课题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夏杏珍研究员撰写,第五、六章由课题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仓博士撰写,其余各章由本人撰写。刘仓负责压缩、改写。压缩、改写的书稿经各章作者校核改定后又由本人负责统稿。插图的选配和制作,由课题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料室主任李建斌承担。书中反映四五运动的照片,为罗小韵拍摄。其他照片,因不知拍摄者,未能注明,请予鉴谅,并请著作权人惠告,以便付酬并在本书再版时弥补。

书稿完成,我们感到如释重负,同时又有点忐忑不安。好在我们通过前两本小书已经同读者之间有了了解和沟通。书中存在的错误、缺点,恳切地希望读者和专家指正。

程中原

2009年7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人民联盟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中原//夏杏珍//刘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22694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2013142043
中图分类号 K270.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