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鸿章大传(最新译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李鸿章大传(最新译本)》是由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布兰德历经17年写作完成的一本有关李鸿章和晚清四十年历史的经典著作。《李鸿章大传》从全球视角,解读李鸿章的外交手段,品评客观,论述李鸿章的处世之道,不仅赞美李鸿章的忠君爱国之举,更深刻揭露李鸿章的劣根性。

内容推荐

李鸿章是两千年来最会做官的中国人。晚清政坛云谲波诡,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缠斗不休,外部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他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独步中国式官场权谋之巅,他从一个刀笔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创造了晚清官场神话。李鸿章纵横捭阖,周旋于诸列强之间,既能支撑危局,又能精于自保,身居高位40年,历经飓风骇浪而不倒。《李鸿章大传》真实而客观地展现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大传》作者布兰德不仅赞美李鸿章的忠君爱国之举,更深刻揭露李鸿章的劣根性。

目录

第一章 李鸿章初入官场与时局的回顾

第二章 早期生活与家庭背景

第三章 中国官员李鸿章

第四章 外交官李鸿章:与法、日的关系

第五章 外交官员李鸿章:与俄国的关系,海外游,1900年和平谈判

第六章 海陆大将李鸿章

第七章 政客李鸿章

第八章 李鸿章的人性方程式

参考书目

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继续研究李鸿章的官场生涯时,我们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他在处理外交事务中表现出来的睿智、果敢,以及通过国内政治的腐败及裙带关系,保持在处理外交事务中的中立态度。在这方面他依然是传统思想的一个典型。中国的腐败风气在他长期具有建设性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清晰的烙印。40年来,他孜孜不倦寻找着能临时连接中国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并大胆地告知那些不愿意听到这些消息的听众中国现状的原因及会造成的结果。但在那些年,无论是箴言还是例子,他从未尝试过追溯中国软弱的根源:根植于官僚阶级的不诚实。相反,在他所有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努力提高中国抵御能力的计划、工商业的承诺中,都涵盖了众所周知的贪污腐败、侵吞国家财产。在这些事情上,他的同胞们并未严肃地对其进行审判,在公共服务中腐败的传统已成为公认的社会秩序。相反,唤醒他政治生涯和他手中权力的,很大程度上正是其急剧增长的财富和高超的敛财之法。李鸿章在政治生活中的两个主要对手——不屈不挠的勇士左宗棠及南京总督刘坤一,都是少有的正直之人,一生清廉。但在大多数的同胞们的眼中,李鸿章成功地通过对别人的“挤压”,给自己争取到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在这些问题上,李鸿章曾直白地说,在中国的官场上,道德这一钱包是很瘪的。在将李鸿章视为19世纪的开创者之一时,读者最好从开始就接受他在当时无可厚非的影响力及成就。而今天中国的官员决不会从中获益,或得到道德上的提升。迄今为止,通过他的例子,证实了传统官僚阶级自私的个人主义及不诚实,直至他未能让公众生活得更好,那么他必须受到谴责,因为其影响必定是有害的。所有1860年到1896年关于李鸿章官场生涯的记录,让其同胞们认为,自甲午战争起到他于1901年去世,他与俄国的关系,不仅服务于其极具远见的政治目的,也造成了其违法的结局。李鸿章在闽粤总督的漫长任期中,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因其能力及对皇权的忠诚,慈禧太后曾在他时运不济时成为其坚强的后盾。毫无疑问,他们依然受到臭名昭著的太监总管李莲英的保护。李莲英作为他们的连接点,替他们处理财政问题,使他们可以不受查封的威胁。在过去30年里,中国受到的屈辱和掠夺,可以说是出于这种大规模、有组织的腐败,其最主要的煽动者及受益者正是这个宦官。李鸿章与李莲英及其爪牙的秘密交往,他非法积攒的财富(正如慈禧太后一样),是中国软弱的根源。而正是这个由社会传承下来的恶习造就了他,并得到了社会的宽恕。但在西方观察者的眼中,如此睿智、目标如此明确、与同代人相比如此超前的一个人,在这方面居然如此轻易的沦落,是个多大的遗憾啊!

反清运动始于1894年,日本的进攻行为使中国蒙羞,这也打破了中国的最后动力,直至1911年这个无助的王朝最终坍塌,欧洲坚持告诉改革派,并相信,这个王朝的衰败是驱逐、净化的必然结果。孙中山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伍廷芳那样的机会主义者,在共和国宣言中告知世界:“清王朝的愚昧无知将中国带向了衰亡。”然而,由于证据无处不在,改革派心里很清楚:官僚主义下的腐败来自于中国传统而非满族传统,其盛行于满族发展起来以前。清帝光绪未能成功实施其不切实际的国家改革,在他面前最大的障碍是像李鸿章这类官僚阶级的利益及企图,而非满族保守主义或其特权。我们必须将这一事实谨记于心。因为无论是在短暂的共和议会时期还是在时运不佳的袁世凯政权下,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今中国的国情,了解官僚传统下亘古不变的行为模式。虽然满族已经离去,但官僚依然存在:袁世凯及其同僚的政治原则,与李鸿章的官僚之路如出一辙。事实上,我们需要谨记:袁世凯及其“共和国”的大多数高级官员都曾仰视李鸿章,视他为他们的赞助者、守护者及榜样,并向他学习。从很多方面看,我们都可以这样说,现存北京事务的危机都是直接受到李鸿章影响的。

在1913年国民党及改革派垮台以后,袁世凯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认识这种中央集权的本质和结果尤为重要。借助于此,他成功地重构并加强了因革命而受阻的财政机构。李鸿章是当时明确提出财政重组的第一人,这一主要政治观念,或许比他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作出的贡献更为巨大。他认为财政改革应基于中央权威的有效性,作为充实军用和海防的基础。李鸿章在他官场生涯的某个阶段未按他的意愿来做,就如同在舍纳德·阿思本舰队一案中一样,他偶尔甚至支持省级自制。而这些都服务于其所在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派对其施加的重压,这是无论多么伟大的人都不能抵御的前锋突袭。正如处理其他问题一样,李鸿章在处理这种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作为权宜之计必须要接受的事情上,体现了其运用“中庸之道”的天赋。为达到他的外交目的,为回避外国公使的要求并搅乱他们的思维,李鸿章巧妙地运用了权力下放及省级责任制的传统。但同时,他充分意识到中国必须通过由内而外的政治改革及重组,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加快中央财政的增长速度和集中强度。正如他的皇太后~一慈禧一样,无论何时,为在庄严的条约中调整所有利弊,欺哄欧洲人,中央政府试图纠正所有的不满,开始方方面面的改革。但他不止一次,真诚坦率地向与其交好的外国人坦诚:只要各省还有一点自治权,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国防上改革都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晚年李鸿章深信,对于中国政府内部而言,除了中央集权辅之以宪法规范外,没有任何办法能让这个国家凝聚起来,一起面对外部原因造成的分裂。他在教育及其他领域的改革都指向了这一观点。事实上,中央集权已成为让中国人民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必需品。1895年,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回国后,这些事实已成为年迈李鸿章酸涩的动力。1898年迅速发展的广州革命和1900年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他所学到的这一课,虽说一切已太迟,但他的门生兼继承人袁世凯并未丢弃它。是时,袁世凯为总督且觊觎皇位,他在财政集权化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总的来说,也算是成功的。但这些在很多方面都比当代人更要睿智。更具天赋的人,没有一个能希冀通过劝诫或树立榜样,来使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特性与习惯发生突变。同样,在很多方面他们依然不停地在测试自己,试图用自己的官场生涯及行为,来推翻比他们的政治天赋更为强大的先祖遗产。他们看到了各省自治的危险,但他们的社会本能,与生俱来的阶级偏见都极其相似。我们这些审视中国政治经济的局外者,应尽可能地认可这些根深蒂固的倾向,毕竟其与我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法有着天壤之别。而且,要评估李鸿章的功过,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其视为有着严格社会体系的特殊产物。例如,如果我们要谴责他对其本能的坚持、阶级歧视,这些偶尔会违背他视为国家改革基础的中央集权。那么,让我们记住各省自治这一政策,在历史长河中已被证明其有效性,并适合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符合人们爱好和平的需求。若非西方对其经济状况、政治平衡造成的颠覆性影响,这一政策或许依然能够发挥其效用。西方通过商业及军事力量,对备受尊重及闭塞自守的中国发动突袭。这是将这一世界最古老文明推向危险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当时的这种情况无药可救,但李鸿章依然勇敢地面对,即使是徒劳无用依然在与其抗争。这种徒劳无力的抗争,最让人觉得可悲的是,即使知道这种体系无法保护自己,且注定要失败,他自己依然从未怀疑过德治下的社会、政治体系。P13-17

序言

英国下议院大厅里上演着许多生动的场景,斯皮克先生每天都会在权杖的指引下,在其秘书和牧师的陪同下,从大厅走过来,而布拉克·罗德会进行周期性的巡视。他庄严地将议院的门打开,并在议员们被召到上议院前,敲三下门。但在我所见的情景中,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发生在几十年前一个夏天的下午。在我走出下议院之时,李鸿章突然迎面走来,他急匆匆地走进去听一场辩论。在另一个世界的人看来,他个子很高,且面目慈善——身着一身蓝色的袍子,显得光彩夺目,他的步态、举止庄重,嘴角长挂着谦和的微笑,这表明他对其所见的一切都很是欣赏。从这个外貌特征来看,与他同时代和下一代的人没有谁能与他亲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给人以大权在握或是功勋卓著的印象,而是因为,他的态度传递了一种尊严,这种尊严就如同半人半神的自我满足和超然于世,但他又会为苦苦挣扎的人生而屈尊降贵。

关于这点,在他那依然很神秘的国家里,他似乎很具代表性。当我们还是身染靛蓝的野蛮人时,在某些方面,中国人就早已享有了甚至比如今的我们更为优秀的文明;而且,随着政治的变迁,他们早已培育出了一种高标准的文化,对其他国家有着一种优越感和一种不为自身或其他国家的政治利益所扰乱的尊严。毋庸置疑,这些特点都源于他们的闭关锁国。约翰·贝尔先生曾于1715年受命于彼得大帝来过中国,如他所言:

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华帝国与世界隔绝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宜人且有益健康,东面和南面都有海洋环抱,北面和西面有连绵不断的高崖和贫瘠的群山,那有名的城墙就蜿蜒在那些高崖群山上,形成了另一道防御工事。但,在我看来,其向西延伸了好几百英里的贫瘠的沙漠,在为帝国防御外敌入侵上,远甚于之前提到的任何工事……事实上,南面和东面的海洋是开放的,中国有可能在那边遭到袭击。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王子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打扰如此强大的中国人民的宁静,他们更愿意与其所有的邻国和睦相处;而且,正如看上去的那样,他们似乎满足于自己的领土。

约翰·贝尔的话维持了一百多年,之后,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有人从南面和东面的开放海域袭击而来。李鸿章在19世纪历史上的意义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政治家。由于其出生、受教育及天性都遵从其民族传统,而且,对于陌生人,其蔑视之情自然流露,但他依然是中国承认“洋鬼子”不可小觑的第一人,承认他们已经到来,而且在将来会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没有一人能更巧妙地带领其国人走进那个今后无法避免的国际舞台。而且,事实上,他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他为中国和他自己在世界舞台上赢得的一席之地远比其本身的内涵更为重要。总之,李鸿章为中国迄今为止从未有过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

贝西尔·威廉斯

1917年3月于切尔西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众人在文字的田野辛勤耕耘的结果。本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以下同仁的心血,他们是:黄慧婷、毛莹、黄亚妮、樊云霞、李秀峰、李婧、海晓红、王海翱、薛帅、李增文、卢浩文、李潇、李辰杨、郭晓霞、刘国妮、崔立之、李宁、李玲、曾听、杨寅红、崔金英、毛望成、李景鑫、张耀文、刘艳丽、李哲、王珏、丁巧玲、孙小芳、盛海霞、张洪、秦晶、毕陆扬等,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但是,囿于所学,写作中难免有错失之处,在此还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书评(媒体评论)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清史稿李鸿章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粱启超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孙中山

在过去的百年内,这个世界涌现出了很多学者、将领、国务活动家和外交家,但没有一个人能像李鸿章那样将这许多身份集于一身。

——(美)科士达

(美国眙里逊总统国务卿、国际事务专家、李鸿章的鼹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鸿章大传(最新译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布兰德
译者 陶艳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92150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3146221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