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生产法律知识?谁在从事法律知识的生产?又生产什么样的法律知识?这些法律知识通过哪些途径得以出版和传播?谁在阅读法律书籍?为什么阅读?怎样阅读?阅读这些法律书籍的环境如何?它们对司法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还有,州县牧令与刑部官员在法律知识上又有哪些区别?为什么?徐忠明、杜金所著的《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着重探讨。
图书 | 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生产法律知识?谁在从事法律知识的生产?又生产什么样的法律知识?这些法律知识通过哪些途径得以出版和传播?谁在阅读法律书籍?为什么阅读?怎样阅读?阅读这些法律书籍的环境如何?它们对司法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还有,州县牧令与刑部官员在法律知识上又有哪些区别?为什么?徐忠明、杜金所著的《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着重探讨。 内容推荐 徐忠明、杜金所著的《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内容简介: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完善,秦汉时期的“刀笔吏”或“文法吏”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到明清时期,作为“正途”的科举考试,法律知识的测试已经不再受到关注。就此而言,明清时期初入仕途的官员,几乎没有什么法律知识方面的训练,更谈不上司法经验的积累。 我们不禁要问:明清时期的司法官员是如何进行司法工作的?是谁在从事法律知识的生产?这些法律知识通过哪些途径得以出版和传播?刑部官员、州县牧令、讼师群体和庶民在阅读法律知识时又有怎样的差异?阅读这些法律书籍对司法实践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此同时,国家又是如何通过“法律宣传”来表明态度和达到统治目的的? 《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通过借鉴出版史、传播史和阅读史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沿着明清时期法律知识的生产、传播、阅读、运用这一主线,在史料钩沉中向我们展示出一幅明清法律知识在官民之间传播与阅读的清晰图卷。 目录 序 清代皇权推动下的“官箴书”的编撰传播——以《钦颁州县事宜》为例 (杜金) 清代高层官员主导下的“官箴书”传播——以陈宏谋、丁日昌为例 (杜金) 明清民间商业运作下的“官箴书”传播——以坊刻与书肆为视角 (杜金) 清代中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与影响——以汪辉祖《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为例 (徐忠明) 清代中国的爱民情感与司法理念——以袁守定《图民录》为中心的考察(徐忠明) 怀疑与信任:清代地方官员司法权威的构建——以刘衡所著“官箴书”的吏治思想为例 (杜金) 读律与哀矜:清代中国听审的核心概念——以“官箴书”为素材 (徐忠明) 明清中国的法律宣传:路径与意图 (徐忠明) 读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员的职业素养 (杜金、徐忠明) 清代司法官员知识结构的考察(徐忠明、杜金) 困境与出路:回望清代律学研究——以张晋藩先生的律学论著为中心 (徐忠明) 明清刑讯的文学想象:一个新文化史的考察 (徐忠明、杜金) 参考文献 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忠明//杜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101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19 |
出版时间 | 2012-08-01 |
首版时间 | 2012-08-01 |
印刷时间 | 201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29.48 |
丛书名 | |
印张 | 2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