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艨艟夜谭(章骞近代舰艇史话十二夜)》由章骞所著,本书介绍“宁海”、“平海”两舰生平一文文末所引的那段抗战时期民国海军军人诗般的语言,至今看来仍令人心生感动,“弱小的海军是为你们生存壮烈的牺牲了,素来未被重视的海军将士们,也抱着最大的决心,可敬亦可哀的殉难了,可是你们还不能得到最大保障的原故,这并不在于其他,而是因为中国的海军过于弱小了,但这是国民的责任,你们应当使他们日后臻于强大,使他们终将成为你们最确实可靠的保障”。时至今日,中国终于可以自信地立足于太平洋西岸,面对浩瀚蔚蓝的大海所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有着更深的认识和思索,而这种思索是需要以越来越多的国人对海洋、海军文化产生兴趣、形成氛围而为社会基础的。
《艨艟夜谭(章骞近代舰艇史话十二夜)》由章骞所著,军舰的命运一如人生,也是充满着幸运和挫折,传奇和跌宕。《艨艟夜谭(章骞近代舰艇史话十二夜)》让读者在圣安德烈的旗下遐想,在留名青史的阿金科特的故事中惊叹,在“不死鸟”西弗吉尼亚号的传奇中深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艘飞机母舰的诞生而自豪。同时,读者也可以在至近的历史距离,接触到中国巡洋舰“宁海”与“平海”号,以及美国护航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上那些有血有肉的水兵们,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生死感受。
扬可夫是1910年在喀琅施塔特海军工程学院获得学位的年轻的技术人员,毕业后先就职于波罗的海工厂,随后又被分配在雷维尔(现爱沙尼亚的塔林市)的海军基地。他那种雷击战列舰的设想最早在1908年左右便初步形成,而设计方案则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他的基本设想是,用一种高速却身披重甲的大型舰艇取代小型驱逐舰来进行雷击战。其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在15000吨的舰身上不设主炮,仅仅在炮郭装备130毫米单装速射炮,甲板上则装备47毫米单装炮之类的自卫武器,其主要打击力是装备于侧舷的64个水中鱼雷发射管。在他的方案中还附有他自己画的简单草图,据图所示,该舰艏部具有较长的冲角,双桅平甲板船型的船体、在前部司令塔后,空出一个较长的间隔安装烟囱,甲板的其他部位搭载着小艇。而水中鱼雷发射管则以上下两行排列,安装在舰艇主要区域的两舷。
不久,他对原有方案重新进行扩大,将排水量提高到22000吨,鱼雷被考虑采用450毫米或者533毫米,除了原计划采用的130毫米炮郭式副炮28门,在中央线上还增加了主炮,那是一种新设计的7英寸炮塔炮,初步预定装备10门。此外还有水雷装置等等,舰艇的初步轮廓已经明朗了。
到了1913年,这种雷击战列舰的最终方案终于被设计完成,在最终方案中,本舰的舰型为平甲板型,为了便于发挥快速行进的优势,其长宽比采用了大约8比!这样相当细长的船型。舰体的中央是一个被装甲防护的烟囱,其前方则是主舰桥。
本舰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水线以下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可以说除了锅炉舱、轮机舱以外,几乎都被水中鱼雷发射管舱室所占。在这些舱室中,450毫米鱼雷的水中鱼雷发射管左舷41个,右舷43个合计84个管分上下两层排列,而每个鱼雷管除了管内的待发鱼雷以外,尚有两发备用鱼雷,因此全舰合计携带252枚之多。计划采用的鱼雷为研制中的新型鱼雷45一16型,这种鱼雷长6米,战斗部重量达170公斤,航程为40节下4000米,30节下6000米,而且根据海军总参谋部的要求,鱼雷发射区域设计采用了模块化形式,以便在时机成熟之际更换为威力更大的重型533毫米鱼雷。由此可见,这些遍及整个舰体的发射管,便是本舰最主要的武装,在某种意义下也成了这种雷击战列舰价值体现的所在。
而一般战列舰的主要武器舰炮,在本舰则完全沦为副武装,最终计划中,主炮塔被定为新型的7英寸52倍径三联装炮,其基本设计是缩小甘古特级战列舰的12.英寸主炮,计划射速达每分钟8发,而且为了在2海里之内的至近距离对付35节左右的高速目标,炮塔的转速也达到每秒22度。其作用是在突向鱼雷发射阵位途中击退敌方护航舰艇。其配置状况为,舰艏部位以背负式安装两座炮塔,而在舰艉之处的两座被安装在同一层的甲板上,这4座三联装炮塔一共安装为12门主炮,之所以采用这种尚未被设计的舰炮,其目的可以被认为是为了对敌方主力舰队中护航的轻巡洋舰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从而能更好地突入雷击阵位。而原先计划中的28门130毫米速射炮在最终计划中没有被列入,这样如果要应对敌方小型雷击舰艇的攻击,最终只能依靠临时追加一些3英寸级别的小型火炮。
P4-6
认识章骞先生,最早是从“宝剑橡叶骑士”这个网名开始的。
大约十年之前,国内的互联网尚处在萌兴期,但网络上已经有几个人气不俗的军事、历史主题BBS,由于对海军历史的兴趣,我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关注到了这个后来被同好们简称为“宝剑”的ID,他所撰写的一系列关于海军、舰船的帖子,内容、观点均令人顿感耳目一新。再之后,我在《军事历史》、《战争史研究》等杂志上,陆续拜读了“宝剑”的多篇海军、舰船历史题材的雄文,也逐渐知道了“宝剑”兄的真名,而本书中所收录的一些文章,便是在那时首睹为快的。
由钢铁构成的舰船,浅眼一看似乎只是冷冰冰没有生命的器物,很多时候纯军事主题的文章、著作对舰船的描述,无非是一堆堆的参数和技术名词而已,这也使得有关舰船历史的文章、著作,大多读起来犹如看技术简介般的枯燥和艰涩,很多对舰船、海军原本稍有兴趣的人看到这类文章,则更是视舰船史、海军史为无法触及的畏途。然而,章骞先生的舰船史文章,却是截然不同的。
章骞先生笔下的军舰并不局限于军事技术本身,而是将军舰从创议设计之初,到建造经历,再至其服役生涯以及命运的终止,一路将所述军舰的跌宕起伏的历史、曲折回转的航迹娓娓道来。其间穿插介绍各种背景历史,大到国际时局,小到相关的人物命运,均信手拈来,与军舰的故事结为一体,浑如天成。由之,所呈现出的已经不单单是钢铁的物体,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特性格的生命。赋军舰以人格,这种做法,正与主流的海军传统文化相合。
有别于很多言军事唯知有军事、唯知有技术的著作,章骞先生的军舰文章较之更高一层,本书的议论实际是带有历史学术性的普及性文章,题材上属于史话作品。因为要求兼具学术和普及性、故事性、趣味性,较之标准的学术作品,要写好史话并不简单。偏重故事,则失却了严谨与学术价值,过重学术,则又陷入缺乏可读性的困境。章骞先生十分恰当地把握住了这一微妙的平衡,既能慧眼独具地准确捕捉每艘军舰生命中的闪光点,又能严守学术准则,在对舰船、技术名称标准的掌握上孜孜以求,他的文章可谓海军历史题材的史话类佳作,且是中国舰船史话类文章的开先河之作。 我还记得和章骞先生初次见面时的一件事。
2005年海军史研究会在山东威海举行聚会,章骞先生应邀欣然赴会。当与会诸君共同登上威海湾边的“定远”号纪念舰的那天,章骞先生特意穿着一身洁白的海军风格礼服,足履雪白的皮鞋,一派海军传统作风。这一幕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从中我看到的是一份对海军文化的深深尊重和热爱,也让我认识到这是一个骨子里深深爱着海军的人。具有这样的情怀,创作出海军史佳作可谓必然之事。
因为成文时间和刊载分散的关系,章骞先生很多较早创作和发表的舰船历史文章,虽然极为精彩和重要,现今想要找全来阅读已属十分不易。本次青岛出版社将章骞先生的12篇精华文章结集出版,提供了系统总览之便。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并不是简单的旧文累积,在收入的篇目选择、次序编排等方面,都极费心思,看似单篇各不相干,实则共同绘制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军舰发展领域的宏伟长卷。“阿金科特”的奇特,“宁海”、“平海”的悲壮,“胡德”犹如绅士般的俊美……这些各具特色的军舰的故事,恰恰提炼出了海军的魅力所在。
作为同好,以往读章骞先生的作品,以及今日细读这部书稿时,我都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在我看来,章骞先生的精心创作,其实更像是一种对海洋文化的热切呼唤。
曾几何时,在对抗外寇入侵的战场上,弱小的中国海军用可敬的牺牲,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贡献自己的生命,本书介绍“宁海”、“平海”两舰生平一文文末所引的那段抗战时期民国海军军人诗般的语言,至今看来仍令人心生感动,“弱小的海军是为你们生存壮烈的牺牲了,素来未被重视的海军将士们,也抱着最大的决心,可敬亦可哀的殉难了,可是你们还不能得到最大保障的原故,这并不在于其他,而是因为中国的海军过于弱小了,但这是国民的责任,你们应当使他们日后臻于强大,使他们终将成为你们最确实可靠的保障”。时至今日,中国终于可以自信地立足于太平洋西岸,面对浩瀚蔚蓝的大海所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有着更深的认识和思索,而这种思索是需要以越来越多的国人对海洋、海军文化产生兴趣、形成氛围而为社会基础的。
祝贺章骞先生新作问世,希望对大海上的事业感兴趣的读者们都能喜欢和珍视这本书。
陈悦
2011年12月7日于山东威海
在风帆时代,曾经有多少海上的冒险传奇,或是被游吟诗人口口传诵,或是被文人墨客谱写诗篇。比如脍炙人口的辛巴达航海传奇,便是《天方夜谭》中最为惊险刺激的故事。那位有名的航海家辛巴达扬帆远航的七大冒险,可以通过莎赫扎德之口,在每晚娓娓道来,倒也能使暴君收起他滴血的屠刀。
当进入了蒸汽时代后,海上白色的风帆被黑色的煤烟所取代,自此航海故事似乎少了一分浪漫的情感,似乎开始充斥了太多的数字,少了一些人文的刻划。
然而,不管是揭扬起风帆还是操纵汽轮机,依靠的还是一个个智勇兼备的水手,需要的还是不变的钢铁意志。而且,由于工业时代的战船是凝聚着当时最为尖端的科技,因此,舰艇的设计制造环节本身也能成为一种传奇。
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更是将航海与海军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与潜艇的出现,海军从一个二元的平面世界,迈入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与此同时,电子技术开始运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给航海与海军的世界点缀上了一丝异彩。在这段时期的海战中,作战艺术与科学技术交相辉映。更是由于在此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也使得海洋变成了作战艺术与科学技术较量的舞台。本书所讲述的12个舰船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前后。
在这些故事中,首先叙述的是20世纪初叶,处于舰艇发展蓬勃发展时期的一个设计奇想开篇。因为任何在香槟酒的飞沫中滑入大海的舰船,都是从一个设想开始的,且不管这个设想是多么的奇异。
而此后所叙述的,则都是实实在在的舰艇或者有关话题。这其中有的故事描述了一些处于舰艇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舰艇,也有的故事叙述了处于独特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别具一格的舰艇。
其中先是有促使日本造船业腾飞的“舰队决战型”装甲巡洋舰;又谈及一流装潢、两次易主、三命其名、四度开工的7个主炮塔战列舰;再揭开了中国最早尝试在船上搭载飞机并投入实战的“飞机搭载舰”之面纱;还接连谈了美国“标准战列舰”的开端和最终舰,即开新时代战列舰先河的内华达级与浴火重生的“西弗吉尼亚”号。
此后的两篇较长的文章,先探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英国主力舰是如何从优雅的“纯种猫”变成粗怪的“牛头犬”的。再汇集大量的史料,较为完整地描绘了中国抗战期间海军主力“宁海”号与“平海”号巡洋舰短暂却英勇的历史。
在插入了素有多次国际舞台活剧的外交名舰“奥古斯塔”号故事之后,下一个故事的舞台,便是著名的莱特湾大海战中的萨马战场。这个战场上一支弱小的美国海军编队面对强大的日本舰队,一边迟滞敌手,一边却重创日寇而最终获得胜利。这个故事试图以风帆时代海洋冒险故事的笔调,刻画了一艘名叫“甘比尔湾”号的护航航空母舰被处于绝对优势的日军舰艇所击沉前最后两天,舰上的一个个水兵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叙述了这场惨烈的海战,向世人展现了通常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战结束后,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海军舰艇也发生了巨变,最后的两个故事便是这个时代舰艇的写照。“诺福克”号是美国战后所建最早的主要舰艇,是一种带着承上启下色彩却不为人知的舰艇。此后,导弹开始成为军舰的主要武装,而其中登峰造极的,便是将战略核导弹搭载在一艘改装的意大利轻巡洋舰上,这艘跨越了两个时代的特殊舰艇,也成了本书最后一则故事的主角。
这些文章多数曾在《军事历史》、《舰船知识》以及《战争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过,不过对所有的文章,笔者这次都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改写,内容与形式与原先相比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同时,就新近获得的资料、发现原文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此次也一并作了更新与修正。当然,笔者由于水平有限,能力不足,书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望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在本书各篇的写作过程中,曾经受到了(以姓名笔划为序,敬称略)马逸夫、马雷、方禾、王义山、王记华、王昱星、任坚、刘怡、孙建军、庄彦、朱墨青、吴洪海、张力、李谨言、杜申利、杨海毅、沈澜、欧阳欣、范庭豪、郑飞、侯健、姚开阳、姜大伟、胡博、赵志宇、赵楚、徐辰、徐震、钱聿星、顾伟欣、顾洁、顾健、崔轶亮、阎京生、阎滨、程荫、童丰、谭飞程、霍安治、戴勇斌等诸多良师益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在写作过程中,家严章宗城、家慈孙廷慰以及爱妻徐岭等所有家人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了我保持创作的条件,在精神上也给我提供了鼓励,而且还经常给笔者提供宝贵的启示,仅感谢二字是无法言表的。
我还要特别感谢著名海军史专家,海军研究会会长陈悦先生,他不仅给本书的不少篇章提供了宝贵资料,还时常与我探讨各种问题,帮助我解决遇到的难题,更为难得的是,还在他喜得贵子,家务繁忙之际给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序言。最后我也要由衷地感谢青岛出版社的编辑们,是他们为本书的面世做了大量工作。
当年中国海军还在极其孱弱之时,已经不甘落后地改装一艘简陋的商船,搭上水上飞机投入实战;而现在早已今非昔比,大连港内的艨艟巨舰正在吸引着全国热爱海洋以及海军的朋友的目光。笔者希望这12篇海军舰艇的小故事能为中国海军迈向蓝海的进程所借鉴、有所裨益,笔者也期待着中国海军谱写更多的传奇。
章 骞
2011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