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中的紫藤树
内容
编辑推荐

张修远,女,90后,天蝎座。一个偏男性的名字,希望自己刚柔皆具。

曾就读于北京中古友谊小学、北京四中,现就读于北京师大二附中。

喜欢与文字相伴,无论悲欢都愿沉浸在文字中,任思想和情感无拘无束地流淌。

自幼贪玩趣广,游泳、滑冰、马术、绘画等一切能让身心愉悦的事儿,无论多么艰难和挑战都不会被吓倒。

乐于善事,小学4年级便成为慈善队伍中的一个份子,属于自己的压岁钱、打工报酬都捐助给了更希望帮助的孩子和老人。

多彩生活是创作之源泉,素材和灵感全部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感悟。

这本《心中的紫藤树》收录了由其创作的散文随笔作品。

内容推荐

《心中的紫藤树》主要收录了张修远初中阶段的一些作品,也有她近一二年的文章,包括随笔、自由诗、时装设计、摄影作品等记录她心路历程的文字和图片。

《心中的紫藤树》收录了《红色带子》、《KUV学习——自我管理的重要》、《我为奥运添光彩》、《马术课》、《青海之行》、《日出新加坡》、《北京人的后海》、《Merry Christmas!》、《Tell me why》、《不舍的道别》、《城中的草》、《坚持——记中考体育模拟考试》、《那些日子》等文章。

目录

第一部分

心迹篇:生话是一棵村

生活是一棵树

因为年轻,我不懂

诗中寻清闲

旧书-梦言

心中不老的诗人

学习是苦乐皆乐的事

初春

雨中燃烧的花瓣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中考的焦灼

像爸爸妈妈的地方

找妈妈

等你

不散场的恋爱

那年冬雪,我们爱

不能忘记他

一周年

——双飞来去,几度春光暮

第二部分

校园篇:我的北京四中

我的北京四中

记忆中的紫藤树

入学心得

学会适应

严厉可敬的教导主任

我的良师益友

回首时,告别

干什么都会有收获

我们的编辑生涯

国庆训练感悟

第三部分

成长篇:做一颗善良的种子

从心开始,放爱去飞

做一颗善良的种子

让善良的种子遍地开花——亲历“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慈善项目

施善

对灵魂的敬畏

走进北京电视台

我们的舞,刚刚开始

——亲历祖国60年庆典

红色带子

KUV学习——自我管理的重要

我为奥运添光彩

马术课

青海之行

日出新加坡

北京人的后海

第四部分

诗歌篇:那些日予

Merry Christmas!

Tell me why

不舍的道别

城中的草

坚持——记中考体育模拟考试

那些日子

深绿·浅绿

天空

无题

希望是云,有你的天空

校园里的一些事

星愿

咿呀的记忆

与谁为伴

夜里下大雪,大的太阳晒都晒不化

紫藤,对我说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时常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什么是我拥有的,有什么是我渴望的。

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我时常做的就是赶紧在书里面刨一个洞,然后一头钻进去,直到杲够了,自我安慰够了,建立了一座自以为强大却又会被摧毁的内心墙以后,慢慢伸出头,看看,嗅一嗅空气是不是还是没有味道;嗯,是,一如从前的没有味道。我才不舍的从散发着印刷油墨的味道的洞里爬出来。

现实和梦境的区别就在于,你在现实里停滞不前就会被推搡的人群淹没,不留痕迹。我问自己,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听见自己说以后吃穿不愁,有声音说:庸俗;我听见自己说与世无争,有声音说:太难;我听见自己说把所有流浪的猫猫狗狗全都带回家,有声音说:理想主义;我又听见自己说……,有声音说:嘘,别做梦了。

逃避对我来说,是寻求宁静的最好办法,只是代价太大,逃避的时间长了,就忘了怎么努力。未曾言败却已放弃,时间在流动中帮你做了选择。

手边的《美国梦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出版,三块二毛。封面上:自由女神的画像,黑色背景由红色、橘色和金黄色画成的不知是早晨还是下午,简笔黑色美国建筑群;书的英文名字“American Dreams,Losts and Founds”。那日出和夕阳,就都可以解释了。这书是一个月前自我逃避与构建的时候,躲在中国书店中看书时候遇到的。泛黄的边角,有上一个拥有者的记号,还有特有的老味道;当时的我,想的就是后悔选择要出国,不想离开也不想再用年轻的冲劲去闯荡,这“美国梦寻”几个字算是刺激了我的神经。

买完书出来,冬天被枯树枝压低的天空,干燥的空气,家边拿简易帐篷做“流浪狗之家”的中年男人穿着绿色大衣带着数只脏兮兮的小狗渐渐走远。我能嗅到空气里的凄凉与无奈,伴着乌鸦合时宜的尖叫。

美国梦对于我,是不是就像北京梦于很多天天不停行走的人一样;那他们会不会也觉得在冬天,梦也变得凄凉?

冬天,所有东西都变得赤裸又丑陋,那棵棵树不再有叶子为它们修饰它们的尖锐,视线之内一个个枝丫无规则地张牙舞爪,灰色的天空被细细密密的树权分成无数块。我忽然想起,新街口那儿,坐着小板凳给人织毛衣挣钱的老奶奶。

我抱着茶杯坐在地上翻着这本刚刚加入我旧书收集的“新书”。它讲了追求美国梦的人们,讲了成功、失败;有棒球队老板,有好菜坞制作人的女儿,有移民家庭;每个人的美国梦都不一样,也和现在的美国梦不一样。我曾问过几个美国老师,他们出生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工作也在美国;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a house,a car,three children。我很奇怪,怎么和书里的不一样,我本期待更有激情与斗志的回答。《美国梦寻》讲得很牵动感情,它不仅讲了一个人如何如何从最底层攀爬到山顶云端,也讲了破产、大萧条和破落。

看着书,不禁自问,我是不是也应该有个“美国梦”:十七岁,将要去美国。这两个分开来说都值得兴奋,一个是充满理想的年龄,一个是理想发酵酿成真的国度。只是,当我行走在北京街上,常常发现人们“哒哒哒哒”的以一种向前俯身的姿态目不斜视地向前走。那些人中有多少人在路过街边的时候,看到了有一个花白头发织着毛衣的老妇人;那些看见的人,又有多少装作视而不见;那些装着的人,有多少人是连自己如何都不知所措、无法面对自己,才漠然走开,压抑自己心中的同情和怜悯——最后,当他们或许终有一天,能,或者不能实现梦想的那一天,他们会不会遗憾,记起那个带着毛线帽子用两根银色的毛衣针在萧条的街上不停地织的老奶奶;会不会自我唾弃曾经的冷漠。而那个不抬头看只专注于织毛衣的老奶奶,低着头会不会也是因为无法面对。

我从来都和自己说不怕失败,因为我始终相信,梦想之舟会驶到终点,路会有头,结果会有意义。可我对自己说,我现在还小,小到没有人让我来承担失败的后果,后果是什么?还未可知。但我看见的为什么不同,就在同一条街上,很多时间点,看着那么多不相同的人,年轻、年老的,为什么每个人表情都那么相同;他们每天都在行走,走过同一条街,又走去另一条街。

现在的人是不是都把梦定得太远,还是现在的路途太过荆棘满布。

梦是不是太远,所以人们才不停地行走追逐。

梦是不是太远,远到人们走着走着就忘了,走着走着,久了,行走就成了目的。P10-13

序言

这本小册子,是女儿修远18岁的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是双向的。既是父母送给女儿的一份成人纪念,也是女儿留给父母的阶段性成长记载。所以,它是属于我们彼此的一份记忆和惦念,远远超越了书中文字本身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主要收录了修远初中阶段的一些作品,也有她近一二年的文章,包括随笔、自由诗、时装设计、摄影作品等记录她心路历程的文字和图片。以往女儿是不让我看她写的东西的,她说那是她与自己的对话。一直以来我抑制着内心的好奇和莫名其妙的担心,尊重了她的要求。直到这次出版,我在帮助修远收集、整理这些资料时。透过那些青涩却真实的文字,走进了女儿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处,体会着她那花季年龄的点滴成长和不成熟。

修远的文字是无拘无束和随性的,因为她的思想是自由的、独立的。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从修远能够说话开始,我们就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她合理的要求一定答应并去做,这样就促使她主动思考,敢于表达。

值得庆幸的是,在修远成长的18年里,我们从没有约束她的思想,于是她成了一个有主见、开放的孩子,遇事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判断。我们经常有家庭讨论会,修远很平等地与我们对话,不仅是个小主人,有时还成为主角,她的想法时常超乎我们的想像,凡是有道理的,我们家庭讨论会就以她的意见为结论。当然,修远的自立与独立,也使她不愿意别人更多地束缚她,尤其是来自任何人的压制。她的这种个性,我们既高兴又有些担心,高兴的是她有主见不随波,担心的是她会不经意地伤着自己。

修远对文字和文学的热爱,源自她在北京四中的三年初中生活。北京四中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她曾经的语文老师晓蓓,把修远带进了书和思想的海洋,她用爱心和责任培养了修远终身受用的读书习惯,熏陶了修远的文学素养,挖掘了修远文学上的潜质,训练了修远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她是修远的恩师、伯乐,她让修远在人生的重要时期建立了应有的自信,更使修远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并获得精神和思想的升华;她把一个害怕写文章、一写作文就不停地数字数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熟练驾驭文字、愿意用文字表达情怀的“小作者”。

我想,这本小册子也是修远和我们,对北京四中以及晓蓓老师三年来倾情倾心培养的衷心致谢!

修远作品的灵感还来自于她繁杂的个人爱好。事实上,她对学校课程的学习热情,远抵不上她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比如,学习花样滑冰,因为喜欢,她被摔得哭不出声了还勇敢地爬起来滑向教练;比如学习马术,因为喜欢,她被马儿摔下多次也不言放弃,马术运动还使她与北京电视台结缘并成为专题节目的小主人公;比如绘画,因为喜欢,她买来专业书籍自修人体结构和色彩搭配,创作了一幅幅稚嫩的作品;比如慈善,因为想做,便发于心地从10岁开始用压岁钱捐款和捐助贫困学生、11岁到敬老院做义工,到后来成为北京太阳村最小的志愿者……

修远的作品也记载了一些“不务正业”的有趣的事情。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修远这一代独生子女——90后,他们有自己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说服”的方式,比如读书,比如写作,比如上网聊天。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最安全的宣泄情感、释放压力的方式,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不愿意被父母打扰和干预。在整理修远文稿中,很多文章我都是第一次看到,终于满足了我曾经的好奇,也打消了我曾经的担心。其实,一个好孩子没有什么太让大人担心的,有时他们只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静静地、独立地去思考。相信孩子!

出版这本小册子,是为了修远和我们自己的一份情怀,一份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记忆。之所以不敢称之为书.是因为修远和我们都认为,那些收录进来的内容既谈不上文学性、艺术性,也不具备更多的思想性,有的文章甚至生硬得非常不成熟。但我却坚持认为,它是修远在那个充满了梦想和懵懵懂懂的花季年龄,最最真实的记载,是一个时代孩子们的人生印记。

感谢修远18年来带给我们做父母的幸福感,与女儿一路走来,快乐和欣慰多于辛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修远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对高尚的追求,积极乐观地书写文字,书写人生。

最后,感谢编辑杨扬和李晓岚老师,感谢我的好朋友苏英,是她们的鼓励、帮助和辛勤工作,才使修远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修远妈妈

于2012年4月15日

后记

这本书最后的完成,历时几乎整整一年。

耗时这么久,是因为我自己一直在拖延和逃避。有时候总想让自己写出几篇文章,可是偏偏专门坐下写文章的时候,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逼着自己往下再写一些。就会发现几行里就有很多重复的词组。想到这些文字最后会出来,被别人审视,就有一种恐慌感,就好像是慢慢长大不能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会暴露的害怕。

身边有两个人一直鼓励着我,这本书的完成.他们给我的支持大得足以把我环抱。一个是妈妈,妈妈自己的做法让我也继续坚持,她帮我审了第一遍稿子,把跨度几年的图片整理好,又把在纸上写的文章帮我打好。看着妈妈坐在电脑前,屏幕的荧光一直反射到她的脸上,这样忙忙碌碌敲敲打打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一个周末又一个周末……有时候会问我自己,我还能做什么呢?妈妈圆了我这个梦想:一本自己的书。我能做的,就是继续好好写文章。

有一个人他一直是我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包括有时候凌晨的一两点。我想,写东西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点评价,无论是好是坏,告诉我写的是不是太做作,告诉我是不是很单薄又或者逻辑很乱。华雪铭,就是我这些文章的第一个读者,也帮我画了文中插画;每次一个念头出现,我便和他说,他就会耐心听我断断续续地说完不连续的想法,然后告诉我,这个我可以帮你画成一幅画。有时候一幅画改两遍三遍,他会倾听我对画风、对下笔力度不满的建议。上高中以后,似乎缺少了产生共鸣的人,我总觉得最落寞不过于读的书、爱的作者、喜欢的曲子别人都不知道,而很多人用自己的不知道来否定他人的知道,让我变得不愿意再去分享。幸运的是认识了他,有了一个能够尊重文学、尊重艺术的伙伴。

我想谢谢这两个人,对于我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的支持,给我添加的所有能量,不管这本书最后的结果。北京四中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是那时所拥有的被给予的一切,使得我有了敢做梦的勇气。在那里,结识了启蒙我写作的老师,那三年读了最多的书,北岛、海明威、米兰昆德拉也都是在那个时候读到的。这些作家是我梦想的助推剂,我静不下心来的时候就会读他们的书,一次次的重读有一次次全然不同的感悟。于是,我有了一个梦想,当个作家。

这本书的完成,我梦想的第一步,多亏了妈妈让我有了实现的可能。我当然了解现在的幼稚与不成熟,有时候虽然我会想象自己已经很成熟了,却忽略正在成长的这个事实。只是越来越大了,等到我需要每天计算工资够不够交水费电费房租的时候,因为独立,不靠爸妈也是我的梦想,难说当个作家还是不是我的梦想。

很多老人,很多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都是在上个时代走过的人们,都在感叹世界变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可笑,读了很多那些年代的书,像活在那个时代一样,我也觉得现在变了。没那么多人坚持自己的梦想,更多的人在寻找成功的捷径,就像读了概括就说读了全书的那些人一样,错过的,不仅仅是细节,更是中间的坚持,以及慢慢地、慢慢地升华。时间不那么多了,每天很多事情排得满满的,就像读书的时间,要是我放弃了,或许我的成绩就能高很多了。还记得莎士比亚的悲剧,我是在中考前半年每晚几页给看完的,或许多做几道物理题数学题,北京四中就不是失之交臂的了。人总是在前进追逐的途中,用得到来抚平失去,或许若不是中途改变了方向,去了另一所高中,我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悟,不会有那么多的发现、经历与悲伤,就不会一次次再读北岛,读海明威,也不会看《在路上》的时候一个人哭得无法控制,不知道是被角色打动还是被自己。

我总觉得自己是在梦想中挣扎的一样,可是书看得多了,发现承受的能力与坚持的程度成正比,再大的痛苦也是很多人承受过又踏过去的,走向梦想,我慢慢感受坚持的力量。人对自己的失望是我最不能承受的,即使挣扎,即使反抗,都比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要好过.记得初中的好友们都和我说,虽然我们中间道路出现了分叉,但我们殊途同归。梦想的实现一定不是说说那么容易,或许这第一本我的书会是一个终结,我的梦想或许也磨灭了,因为人生。也或许这是我的起点,我会有第二本自己的书,第三本自己的书,那么这第一本书就成了一个里程碑似的概念,或许我离开北京四中的一落千丈后学会了更多的坚持与珍惜,就像现在,我重新站起来,没有被打败。没有被旁人和自己打败,是自己,也是那些书给了我力量。我希望很多年后,这第一本书,充满了年少时光的回忆的稚嫩的一本书,会是几本书最下面的一本,而它们都是我梦想的见证,是我努力的动力,也能成为别人的支撑。

最后,不管是谁,谢谢你们能够读我的这本书,这对我意味着很多,谢谢你们对于我成年礼时梦想的支持。

张修远

2012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中的紫藤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修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15754
开本 32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1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