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默的视野/新文艺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家琪编著的《沉默的视野》系“新文艺随笔文丛”中的一种。《沉默的视野》是一部原本属于抽屉的文稿,本书用语言符号理论,阐述社会生活,深刻、生动,令人回味。

内容推荐

托尔斯泰讲过一个小男孩遇见狼的故事。结局当然是小男孩逃脱了,但他事后一次又一次把遇见狼的事情讲给别人听。当他回忆、再度体验和表述遇见狼的过程及其情感经验——恐惧、颤栗、希望、绝望等,他才把这件事情真正引入了他的视野,他本人变得和这件事有了切身的关系。当然这样说,已经超出了托尔斯泰本人对这件事的解释,更像是陈家琪的说法。陈家琪编著的《沉默的视野》是新文艺随笔之一,《沉默的视野》用语言钩沉我们所经历的事情,

目录

上篇 视野的沉没

下篇 沉默的视野

后记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的《实用家庭民历——万事不求人》第248页,在谈到“霉运相”时,有这样一段话:“昔谓四十二岁为男子之厄年,若为霉相而鼻为良相则能逃过大厄。”

1989年,我四十二岁。

这年的7月26日,我因胆总管结石,出现了全身黄疸,皮肤瘙痒,小便深红,在医院里从内科转到传染科,从传染科转到外科,又是B超,又是胃镜,折腾到29日,拿着一张黄疸指数31,G·P·T700的单子去住院。由于没有床位,又被送回观察室输液。观察室人声喧哗,简直无回身之地,只好拿着药回家。回家后五天滴水未进,人已处于半昏迷状态。8月14日,学校用救护车送我到医院,算是住了进去,50l房1床位。

昏昏迷迷中的“虚”的感觉如同“轻”是一样的。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就这样飘来飘去地过了十天,8月15日进了手术室。

在此期间,医院怀疑过是癌,也许在胆管,也许在胰腺.总之人不发烧,麻烦可能比单纯的胆结石大,于是找来家属和校领导谈话.让他们签字。这一切都静悄悄地进行着,我在各种各样的目光注视下,也学会了以别人的目光来怜惜自己,于是产生了一种距离感.觉得我应该向每一个走近我并稍稍看我一眼的人致谢..

这种感激之情来得很奇陉,一直到今天,我也想不通有什么可感激的。当然也谈不上抱怨。病是自己得的,除了抱怨“命”外,你还能抱怨什么?“昔谓四十二岁为男子之厄年”,这句话把一切都说完了。住进医院,也不是说就没有可抱怨的地方,比如床褥的坚硬、饭菜的不可口、服务态度的冷漠等。但这些都是人未住院时就早已司空见惯的事;人在一个可抱怨的环境里一旦生活久了,到你真想抱怨一点什么时,油然而生的却是感激之情,因为毕竟还有大夫、护士的照料。当然,在这种感激之情后面,也不能排除想尽量给大夫、护士们一个好印象,以有利于对自己的治疗这样一种很功利的动机。所以在外表的有礼和温顺后面,也隐藏着对虚弱、对自己毫无道理地用目光向每一个人求助的掩饰。看来在艰难困苦、在虚弱和想求助于人的情况下,人与人的关系总有特别让人怀念的一面。

P1-2

后记

《沉默的视野》写于1994年6月。那是一段表面上悠闲自在,实际内心里又焦虑不安的日子。刚从武汉调来海南,住在招待所里,一切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但又不知怎样着手。晚上看世界杯,白天哪里也去不成,外面烈火骄阳,连走几百米到学生食堂去用餐都很畏瞑,只好靠方便面度日。

这种情况下打发日子的最好办法就是随意写些回忆性的文字。当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文革”,因为“文革”就快要到三十年祭了,应该尽快把一些经历写下来,这里主要指的是思想经历,包括整个成长过程中的某种精神状态的形成;其中我最为关注的就是与“文革话语”相协调的“文革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在以后岁月中的沿革。

我想试探一下:如果由着我写,全然不考虑出版问题,看自己到底能写成什么样子。

所以这是一本真正为抽屉而写的书。我觉得还未到真正对“文革”进行清理的时候。

但写着写着,出版就成了一种诱惑。那时刚好萌萌要主编一套《告别二十世纪哲学随笔》,等着要我的稿子,而且我现在的写法也很适合。于是就开始把思绪聚拢起来,同时也才慢慢看清了问题的要害在语言结构(相对固定了的思维方式)与感觉结构(抽象词语对感觉本身的禁锢与过滤)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知识组构”的理论形态问题。所谓的精神状态或以后更多使用的“心态”实际上就是这样被培养或塑造起来的。这也等于是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种重新审视。于是就想到了几个基本的主题词,以此来贯串自己那种想突围而又事实上不可能的自我冲突。

上篇写的是发生在一百多天里的事,南于住院,在两次手术之间,所有的一切,从童年到眼下,都可以随机地忆及。叙事性很强。似乎有“悬念”,很多人都喜欢看。下篇写的是1978年考上研究生之后的事,时间的跨度有十五年之久,必须把这一“漫长过程”浓缩为几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思想事件”。尽管如此,人仍嫌松散.而且哲学的思辨也过于艰涩。但我本人很喜欢下篇,觉得必须把一种类似于思想记录的东西写下来。这种思想记录是断断续续的“问题现象”。我无力也不想把它搞成逐步深入下去的体系.只想捕捉问题,尽可能地在联想中展开问题间的联系,从而“使虚构在真理中起作用”。这里的真理只存在于可能性之中。必须给真理开辟出无尽的可能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默的视野/新文艺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家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4570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