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一梦(2002卷)/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2001年重要事件与人物: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长达50年的关于“中国水”的梦想终于成真;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环球远航;姚明作为NBA历史上第一位外籍“状元秀”加盟休斯敦火箭队……

《百年一梦(2002卷)》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该年度中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从而凸显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书中所精选的纪实文学作品能给予读者朋友有益的启迪和思考,充分享受阅读的愉悦,从而真正领略纪实文学的艺术魅力。本书由作家桂国强主编。

内容推荐

《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共12册)》以年份为脉络,精选新世纪以来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一年一部,全景式展示“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每年度精选本都以当年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为切入点,融合新世纪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两大主题,既展示成就,也关注民生。本书是分册《百年一梦(2002卷)》。

《百年一梦(2002卷)》由作家桂国强主编,对当年中国纪实文学的特征作了梳理和评析,并力图作出前瞻性研究。该书兼具史料和文学双重价值。

目录

总序

2002年纪实文学概述

我与世博有缘

“中国水”的百年梦想

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

亲历安徽农村税费改革

中国第一骑——国宾护卫队风采

目击飞船回家——“神舟三号”飞船返回舱搜索回收纪实

圆梦之旅——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远航

宝钢,宝山!

2002:中国制造

姚明:一战成名

足球范儿

米卢现象

健康的钥匙送给你——洪昭光健康讲座启示录

清点中国人的心理安全

莫斯科七昼夜——亲历莫斯科人质事件

后记

试读章节

申办世博会与申办奥运会不同,申办奥运会只陈述一次,而申办世博会要陈述四次,从2001年到2002年,每半年陈述一次。2002年是关键的一年,因为在12月3日的国展局全体大会上就要投票决定胜负。7月2日举行的131次大会尤其重要,大部分国家的投票态度基本上在9月和10月决定,131次大会上陈述的成功与否对代表们的态度会有很大影响。

一个国家是否有资格主办世博会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世博会的主题是否有意义,是否与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有关;二、申办国同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双边关系如何,双边关系好,对方就会投你的票;三、对参展国是否有利。

在6个申办国中,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中国受到的外来阻力和困难最多。特别是在2002年上半年,竞争的气氛越来越浓,针对我们的各种“说法”也越来越多,所谓“人权”、“民主”问题仍然占主导,其他方面,只要有空可钻,必定会出现各种针对我们的流言飞语。

在2001年11月的130次大会上,徐匡迪市长用流利的英语做了精彩的陈述。他紧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突出大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表示希望通过主办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与世界各国探讨现代城市的发展之路。徐市长表示,上海将给发展中国家以优惠,使他们都能参加世博会。徐市长在会下约见了许多国家的代表,他那真诚、谦和的态度给各国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的陈述获得了好评。国展局的许多代表认为我们的主题选得好,在当今世界,一批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带来许多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

可是徐市长回国不久就辞去了上海市市长的职务。顿时,巴黎谣言满天飞,有的报纸乱加猜测说,徐市长在巴黎承诺太多,引起中央政府的不满,所以受到了“撤职”处分。市长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市长的个人魅力很重要,现在徐市长突然辞职,不能不引起各种猜测。国展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焦虑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你们不知道临阵易将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对外界的谣言并不相信,但是心里也很着急,我们正处于申博的攻坚阶段,申办城市的市长却换了,新市长接手后,会有一段熟悉过程,申办工作在他日程上的地位会下降吗?申办工作能保持连续性吗?已有的协调机制还继续有效吗?大部分参与申办的同志觉得这一人事变化很突然,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心里七上八下,最担心的是这件事影响上海的申博势头。

幸好,过了不久,我国报纸上刊登了徐匡迪出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消息。我们还从国内获悉,徐匡迪是因为年龄原因辞去上海市市长职务的。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们便能理直气壮地对国展局的代表们做工作了。我们把有关情况告诉他们,他们都能理解。我们还针对报上的谣传指出,徐市长的承诺是上海市政府的共同承诺,新市长会以同样的诚意来实现这些承诺,而且接任的新市长从开始就参与申博的事务,对工作是熟悉的,保持连续性是没有问题的。这一小小的“风波”终于平息下来。

3月,国展局的考察团访问上海。那时,徐匡迪已调到北京,但是一直没有公开露面。我们了解到考察团成员对徐市长辞职仍然心存疑虑。我想,能不能通过考察团的访问,彻底打消人们的疑虑呢?关键是让徐匡迪同志出面会见一下考察团,让考察团放心,徐市长没有“挨整”。我向国内提出了建议,国内采纳了,有关方面安排徐匡迪参加吴仪国务委员宴请国展局考察团的活动。考察团回到巴黎后,高兴地对我说,见到徐市长了,他仍关心上海申博的事。他们信服了,认为中国政府仍然重视申博工作,其承诺是真诚的。考察团成员私下还主动向国展局的代表们谈到他们见到徐市长的情况。

最后,考察团的报告对上海的评价很积极。这对上海申办世博是很大的有利因素。我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在巴黎出现一种针对我们的观点:中国有了奥运会,还要申办世博会,“不能把好事都给中国”。还有人(显然是非亚洲申办国)提出,2005年的世博会将在日本爱知县举行,2010年世博会该轮到其他地区了,不能把21世纪头10年的两个世博会都放在亚洲,要提倡“地区平衡”的原则。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广泛传播,对我们很不利。

在关键的131次大会前一天,法国《世界报》广告版上刊登了俄罗斯的一位“观察家”亚历山大·甫罗霍洛夫写的长篇文章,大谈莫斯科举办世博会的优势,特别强调俄罗斯是民主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主张欧洲一体化,已有许多欧洲国家表示支持莫斯科主办世博会。他说,是否支持莫斯科主办世博会不仅是一个政治和经济问题,也关系到世博运动的公平性。他影射说:“中国负责申办世博会的是一位共产党政治局委员,这说明我们的中国同志对此是多么重视。”其意十分明显:俄罗斯是“民主”、“自由”的国家,中国是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国家;俄罗斯受到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支持,2010年世博会在莫斯科举办对欧洲、对世界都有利。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竞选战略是强调意识形态,争取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国家。

在我们的对手中,俄罗斯确实有较大的优势。他们在130次大会上的陈述很出色,一开始就由卡西亚诺夫总理通过卫星向大会发表演说,表示俄罗斯政府对莫斯科申办世博会的大力支持。屏幕上的俄罗斯政府首脑面对着台下数百名代表、记者,侃侃而谈,很有现场感,大家感到颇为亲切。接着,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介绍了其世博会的主题:“资源、技术、创意”。他列举了莫斯科引为自豪的世界级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中心意思是,“资源、技术、创意”这三样莫斯科都有了。卢日科夫讲完后,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宇航员,他们从太空向与会者问好,并提醒大家:“2010年是人类登上太空50周年。届时,在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的祖国,在科学之都莫斯科举办世博会,更加有意义。”莫斯科的陈述紧凑、生动,突出了俄罗斯的资源和科技优势,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2年上半年,莫斯科游说的势头很猛,他们对国展局考察团的访问也做了充分准备。考察团回来后,对莫斯科评价很高。

当时俄罗斯国内形势不太稳定,普京处境困难。一些欧盟成员国对普京很同情,决定在申博问题上支持他一下。法国就是其中之一。法国同我们的关系很好,但是他们认为,中国已获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次应对俄罗斯“照顾”一下。和法国一样看法的欧洲国家还不少。另外有些东欧国家出于传统关系,倾向于支持波兰。因此,我们争取欧洲的选票十分困难。

竞争的国家多,票数自然就分散。在国际组织的竞选中,往往遵循一条潜规则:同一地区的国家相互支持。墨西哥声称,2010年是拉美独立200周年,世博会在一个拉美国家举办有特殊意义。墨西哥是拉美地区的大国,又打出这张“王牌”,自然得到了不少拉美国家的支持。

我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游说工作。江泽民主席亲自写信给各国元首,寻求支持;外交部要求各驻外使馆对驻在国有关领导,甚至对最高层做工作;上海方面多次组团到各成员国游说。这些工作加深了有关国家对上海申博的理解,但是不到表决的时刻,多数国家不会斩钉截铁地说:“好,我们一定支持你们。”他们的表态往往是可进可退、留有余地的。当时,我们对到底能拿到多少票,心里没底。

我们认识到,6个申办国各有优势,但优势不是绝对的,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要取得胜利,需要做大量的工作。P2-5

序言

21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纪。尽管这个世纪至今仅仅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但在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地球上,却已经发生了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事件,令世界格局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给全世界留下了难以泯灭的记忆。

对于正在不断崛起的中国而言,21世纪无疑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和困难共现的世纪——这已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展现出来。

在刚刚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正式加入WTO,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顺利开通,“西气东输”工程全线推进,高速铁路亦成功运行,国家建设硕果累累;中国高度重视科学发展,包括航天科技、农业科技、石油勘探等在内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业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力推行,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中国的两岸关系有所突破,厦门金门实现直航,两岸春节包机适时通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更加便捷,两岸“大三通”已然实现……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准确把握机遇,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当然,在新世纪已经过去的十数年里,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遭遇了不少困难。譬如: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及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2011年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出现的大面积干旱……此外,还有环境污染、食品造假、海峡那边陈水扁的“台独”闹剧等等,凡此种种,都给中国的前进之路带来了挑战。

成就也好,挑战也罢,时至今日,都已在新世纪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中显现出来。这些事件,有些已经成为历史,有些却还在延续。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于后人,可以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现实是当下的存在,研究它可以积累经验,帮助我们寻找到人类发展的正确路径——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已经过去的或仍在延续的事件以及与这些事件有着密切关联的人物——用一种最为世人接受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为今天和明天留下一份可供借鉴与启迪的珍贵资料。

我们之所以选择纪实文学作为承担“记录”重任的文字形式,是因为这种文体乃涉猎文学和新闻两大领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是兼具新闻真实和历史真实品格的艺术真实,它在很多方面弥补了现实新闻报道无法反映的空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正是由于它能比一般的新闻报道更深地切入现实、切入人心、全景式地反映变革过程中某些本质的东西,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更能凸显其无可争辩的文献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纪实文学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多边交往的频繁,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为纪实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纪实文学作家和各类媒体记者的创作热情,从而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展示波澜壮阔历史画面、描绘跌宕起伏现实场景的精品力作,为反映中国的现实、记录中国的历史、繁荣中国的文学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新世纪以来(自2000年开始)中国优秀纪实文学的精选、精编本。入选的文章中,有的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奖,有的获得鲁迅文学奖,有的则荣获了各种类别的年度新闻奖……由于诸多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会经历一定的时间,有些还会延续几年甚至更长;从创作规律来说,一篇成功纪实文学作品的采访、创作和发表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很难保证当年的文章能与当年的事件完全同步。因此,在对文章的选择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能够反映该年度的重要事件及其相关人物,至于其具体的发表时间,则应当服从于事件和人物。

我们计划一年精编一本,每本都能比较客观、全面、及时地反映该年度中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从而能凸显其独特的史料价值;我们同时又希望,书中所精选的纪实文学作品能给予读者朋友有益的启迪和思考,充分享受阅读的愉悦,从而真正领略纪实文学的艺术魅力。

迈着稳健而充满活力的步伐,向着明确而富有挑战的目标,中国依然在前进,中国的大地上依然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因此,用文字记录中国、展示中国,依然是我们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我们将不辱使命,勤奋工作,努力选编好一年一度的《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为广大读者奉献上兼具史料和文学双重价值的精神产品。

(主编)

后记

上世纪末,文汇出版社曾出版了18卷本的《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在推出的《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正是上世纪“文库”的延续,是对21世纪中国客观、真实的记录。由于某些原因,我们在这套丛书的编辑思路及框架设计上作了如下调整:

一、为了使记录更加及时、更为精准,决定以“一年一部”的节奏,每年出版一部记录上一年重要事件及相关人物的“年编”,力求内容齐全,文字准确真实。

二、考虑到《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收尾在1999年,本套丛书特将2000年一并收入,以弥补上世纪“文库”之不足,体现内容的完整性。

三、为了凸显文学价值,每一部年编都对当年中国纪实文学的新特征作了梳理和评析,并力图作出前瞻性的研究。这样,每一部年编在“一书一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书一评”的内容,其兼具“史料”和“文学”双重价值便成为可能。

在本套丛书的选编过程中,著名文学理论家钱谷融教授不顾九十多岁的高龄,欣然应允担当本丛书的顾问;著名文学评论家杨扬教授,则为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并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文本,带领他的团队撰写了一篇又一篇有关纪实文学的评论文章;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阚宁辉副局长和许乃青处长对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作了许多重要指导,并给予了很大的鼓励;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叶国标、图片中心副主任金丽莉为本套丛书的图片提供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信息中心的姚高东主任和图片中心的高峰主任,则为本套丛书图片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在此,对于每一位对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予以帮助的前辈、领导和朋友,我们谨表示深深的谢意!

今后,我们每年都会编辑、出版一部《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的年编,我们将加倍努力,及时推出能够让读者朋友喜爱的读本,为中国的出版事业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一梦(2002卷)/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桂国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6047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