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滕叙兖所著的《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是一部以全新视角去研究和描写彭德怀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记录彭德怀和两任妻子及八位侄儿侄女在半个世纪里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风雨人生和真情故事, 还原出一位对中国革命事业铮铮铁骨、对亲朋晚辈慈慈爱心的真实可敬的彭老总,再现他为真理为人民不惜毁灭自己的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形象。

内容推荐

由滕叙兖所著的《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是一部以全新视角去研究和描写彭德怀的纪实文学作品,即从彭德怀家庭生活的细微处用笔,以彭德怀和两任妻子及八位侄儿侄女在半个世纪里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风雨人生和真情故事为线索,贯穿了彭德怀从戎马倥偬到庐山遭难、谪居挂甲屯、建设大三线、被禁什坊院、囚室写自传,直至在病床上含冤而逝的传奇一生,深度探寻彭德怀的情感与心迹,写尽了一代元帅的铁骨与柔肠。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平江举义失爱妻

1 新婚燕尔

2 十载寻夫

3 “今后我们还可以像兄妹一样嘛!”

第二章

遥悉噩耗军情急

1 乌石火种

2 血洗彭家

3 噩耗传到百团大战前线

第三章

漫漫长夜盼黎明

1 颠沛流离

2 来了一个陌生人

3 王震说:“奉彭总指示寻找你们两位大嫂……”

4 龙三嫂“疯了”

第四章

宝塔山下亲教子

1 “你要是不好好干革命,我彭德怀不饶你!”

2 读《阿Q 正传》引来伯伯的训斥

3 不能特殊化

4 核桃树下

第五章

红旗漫卷大西北

1 彭德怀:“让我去,仲勋你不要冒险!”

2 人民的恩德如同父母

3 派侄子去看望刘坤模

第六章

彭家两代情依依

1 雏燕高飞向北京

2 第一次见面,彭德怀和孩子们打地铺

第七章

仁心大爱深似海

1 出征前的叮嘱

2 彭德怀怒气冲天:“难道志愿军战士们都是猪?!”

3 乌石乡的不眠之夜

4 头上包扎着白纱布的“特殊客人”

5 陈赓说:“参彭总一本!”

6 在欢庆胜利的舞会上,他手牵小女兵慢慢走……

7 凯旋后先去视察哈军工

第八章

永福堂里喜满怀

1 彭德怀:“我是一个幸存者啊……”

2 黄公略夫人:“我这个女儿就给你当女儿吧!”

3 彭德怀带彭玉兰看焰火,巧遇林彪带着林晓霖

4 彭德怀对侄子说:授军衔,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

5 彭梅魁的第一件家当:伯伯伯母送的手表

6 彭爱兰的新装送给了黄岁新

7 和朱德一起教育“半个女儿”

8 彭德怀:“太北,我现在带你去见毛主席吧!”

第九章

静心细辨跃进鼓

1 松江畔激情如炽:“只要面子不顾真理的人,那才是

没有面子的人。”

2 高原行喜忧参半:“这么多人一起吃饭,究竟行不行?”

3 回延安火冒三丈:“延安老百姓的生活,为什么还这样苦?”

第十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1 路上救了一棵古树

2 寒夜下田核查产量

3 “拆群众的屋,挖别人的祖坟,这还像共产党吗?”

4 开笼放雀

5 彭老总的“八不准”

6 孕妇对彭德怀说:“现在大炼钢铁,不干不行咧……”

7 老红军的小诗

第十一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1 毛泽东:“你彭德怀是一贯反对我的!”

2 出访东欧时的深思:“我担心中国老百姓打我们扁担啊!”

3 变幻莫测的庐山云雾

第十二章

风雨人生笑沉浮

1 庐山归来的那一天

2 送彭钢上大学:“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

3 伯侄一夕谈:“毛主席给我一闷棒!”

4 “梅魁,从今以后不要再来看我啊!”

5 搬离中南海

6 寻觅伯伯的踪影

第十三章

求真躬耕试验田

1 可爱的老农民

2 不能再“认错”了

3 挂甲屯里的深刻思考

4 “彭老头是好人!”

5 一分小麦试验田

第十四章

忍看亲朋遭株连

1 急风骤雨下的彭家围子

2 彭起超遭感情重创

3 彭康志被下放回乡

4 彭爱兰举家南迁

第十五章

戴罪返里吐心曲

1 华国锋:“还是彭总当年看得远。”

2 省公安厅惊呼:这罢了官的彭德怀影响可太大了!

3 赶集和开荒

4 帮助侄儿找媳妇

5 “千古胜负在于理呀!”

第十六章

孤舟难抗暴风雨

1 “所谓‘里通外国’,我彭德怀向党郑重申明,没有此事!”

2 “八万言书”之后,毛泽东说:“不能给彭德怀平反。”

3 高墙难断鱼水情

4 中央审委两下湘潭

第十七章

夫妻分梨英雄泪

1 庐山泪雨

2 浦安修:“你要认真地老实地向毛主席作检讨……”

3 坚决不吃分手梨

第十八章

要留清白在人间

1 纱门后的隐约身影

2 “我就是今天的于谦啊!”

3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人,也要这样。”

4 伯伯关心正祥和康白的婚事

5 彭德怀:“太北,为什么毛主席对我那么大的意见?”

6 谪居六年中唯一的照片

7 诗赠李志强

第十九章

灶下秘藏千秋史

1 “等将来用得着的时候拿出来,为我争回清白。”

2 灶脚下的秘密

3 龙国英病逝

第二十章

浩劫前夜设祭台

1 毛泽东:“也许真理在你那边……”

2 毛泽东:“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

3 惜别挂甲屯

第二十一章

川江乌云横空来

1 永兴巷7 号

2 彭梅魁到成都探视伯伯

3 情义重如山

4 山雨欲来

5 彭康白的大串联

6 给彭起超写回信

7 “现在我看清楚了,有人要逼着别人当反革命……”

第二十二章

惨绝人寰神鬼骇

1 江青下达“揪彭”指令:“你们为什么不去抓海瑞?”

2 “向您最后一次敬礼!”

3 彭梅魁终于知道了伯伯的下落

4 惨绝人寰的大批斗

第二十三章

大喊百声心无愧

1 残酷隐秘的突击审讯——“车轮大战”

2 笔下起风雷——书写辉煌悲壮的史诗

3 什坊院里的特殊纪念

4 “九一三”之后,“我不同意这样处理林彪!”

第二十四章

千古奇冤人变鬼

1 两个女“走资派”

2 彭家围子的“围剿战”

3 两湖兄妹的苦日子

4 贵州深山里的彭正祥

5 苦心保护侄女和部下

第二十五章

独战群魔宁玉碎

1 历尽磨难的手稿

2 见到病中的伯伯

3 “明天手术,我今天就去见毛主席!”

第二十六章

刚风劲节昭乾坤

1 彭德怀快乐地喊:“我的孙子,我的孙子!”

2 最后的怒吼

3 彭德怀咽气的时候

4 编号“273”的“王川”骨灰盒

第二十七章

青山青史伴忠魂

1 泪洒人民大会堂

2 手稿交给了胡耀邦

3 代表伯伯去看望萧克将军

4 正气之歌——《彭德怀自述》感动了中国

5 魂归乌石

后记

试读章节

1937年11月下旬,彭德怀风尘仆仆地从山西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准备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刚下战马,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湖南老家来人了,一个是妻子刘坤模,一个是弟弟彭金华,还有一个是堂侄彭佩林。彭德怀欣喜万分,征尘未洗就快马加鞭去看望他们。

亲人重逢,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处谈起。扑在彭德怀胸膛中的刘坤模哭成泪人,十年的悲苦艰辛,九死一生,都化作泪雨流淌。彭德怀劝慰刘坤模说:“我们终于又见面了,应该高兴,细妹子,让我看看,你还是楠木冲那个调皮的刘细妹吗?”

刘坤模让彭德怀说得破涕为笑,大家坐下来和彭德怀说话,彭金华讲了他们三个人从湖南到陕北的曲折经过。彭德怀说:“到延安来的革命青年都要经历种种艰难困苦的,尤其通过敌占区的更危险。现在,淞沪会战失利,日本鬼子大举进攻华北和华东,南京告急,武汉也难说。”他想起刘坤模刚刚说过,这几年她是在武汉教书,便问起她到武汉的经过。刘坤模因为与徐任吾的关系,心中不胜疚痛,话也说得吞吞吐吐。喜悦中的彭德怀不失军人的敏感,他隐约地觉察到刘坤模似乎有难言之隐。刚才刘坤模在他怀中大哭时,他就注意到她浓密黑发上的烫发痕迹。

彭德怀又问刘坤模:“那年红军打下长沙时,有个朋友告诉我,国民党的报纸登了你与我脱离夫妻关系的声明,有这么回事吗?”

刘坤模吃惊地瞪大眼睛,面红耳赤地辩白道:“登报?你有那张报吗?有我的签名盖章吗?你要拿出证据来,现在就枪毙我!要是拿不出证据,我不答应!”

看见刘坤模委屈得又要哭,彭德怀微笑道:“看你说的,哪里谈得上枪毙哦!没有这个事,就是敌人造谣了。过去敌人破坏共产党的威信,就常常靠浩谣。”

看时间不早了,彭德怀最后说:“你们初到延安,按我们党的规定,你们三人要耐心等待组织上的例行审查,然后才能进一步安排。今天晚上,你们就在军委副官处休息吧。”他喊来警卫员,吩咐为刘坤模准备一件皮大衣、一床驼绒垫被,又补充说:“陕北的冬天很冷,坤模要注意身体啊!”

刘坤模低着头,闷声不响地跟着警卫员走了。彭金华走到哥哥面前,不满地说:“大哥,这不合适嘛,大嫂为你受了这么多年的苦,你怎么能……”

彭德怀绷着脸,示意弟弟坐下,让他详细说说这些年来刘坤模和全家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一夜,彭德怀和刘坤模心里都很难受,谁也没有睡好。本来,生离死别的患难夫妻,天各一方十年后才得以重逢,多么希望能亲亲热热地同衾共枕,互诉衷肠啊!可就是没有发生这情理中的一幕,这是为什么呢?

窑洞外刮起呼啦啦的西北风,黄土高原上的风,裹着沙尘,带着寒气。

第二天,彭德怀处理完军务,想起自己昨天晚上的冷淡态度,颇感歉疚,就把刘坤模找来谈话。然而,让彭德怀失望的是,刘坤模一直哭泣不止。漫漫八年的磨难,武昌委身于人的悔恨,千里北上寻夫的冷遇,此刻,她满腔的痛苦和委屈,岂能说得清楚?

彭德怀长叹一口气,安慰道:“不要哭嘛,这些年,你吃苦了,熬到今天不容易,现在应该高兴才是。你来到延安,我很高兴,过几天,我就要到中央开会,很忙的,见面机会不多。等你们几个通过组织审查后,我看你们先去抗大学习吧!”

P20-21

序言

彭德怀元帅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把毕生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永垂不朽的历史功勋,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怀念和爱戴。

1934年,我17岁的时候带领一百多人集体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枪林弹雨、艰难曲折的军旅之路。在红军时代,彭德怀一直是我心中敬仰的我党我军的领袖人物之一。抗日战争初期,我在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任连长、营长,跟随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首长挺进太行山。而在太行山指挥华北前线八路军的最高首长就是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我参加过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铺等伏击战、反“九路围攻”的战斗,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胜利,无不包含着彭老总的一份心血。1940年8月,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因为此时朱总司令已回延安,在太行山直接指挥战役的就是彭老总。我团一举破击了平汉铁路高邑至内丘段,大获全胜。抗战后期,我已经是太行军区一分区建制团团长,在军分区秦基伟司令员的指挥下,连续作战,收复失地,给日寇最后一击。那个时候,在延安总部的彭老总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得力助手。

我直接成为彭老总麾下战将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51年3月16日,我们15军跨过鸭绿江,在风雪中行军16天,走了450公里,到达指定的集结地。紧接着就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我时任44师师长,在彭司令员和秦军长的指挥下,我们师胜利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1952年春,我师接受西方山防御作战任务,秦军长当面向我们传达彭老总和三兵团陈赓司令员的指示:“平康这个口子,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如果西方山、斗流峰、五圣山出问题,敌人就可以在平康长驱直入,麻烦就大了。”

我们遵照彭总的指示,在西方山筑城五个月,形成纵横交错的坑道、交通壕。三兵团王近山副司令员亲自来检查,他说,西方山是主要阵地,这是彭老总和总部首长的意图,毛主席也是知道的。所以用重兵,要你们坚守。果然如彭总所料,我们的阵地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配合作用,涌现出邱少云、崔建国等著名战斗英雄。

我有幸在彭总的指挥下,和15军将士们一起,经历了朝鲜战场血与火的严峻考验。1954年回到祖国,出任15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在参加辽东半岛防登陆演习的观摩中,我又一次见到彭总,聆听他的重要讲话。

谁也想不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彭老总为民请命,蒙冤受屈被罢官。“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残酷的迫害。那个时候,我也被莫须有的罪名打倒。有一次,我被造反派拉到批斗会场,原来是为彭老总陪斗。我偷偷望去,彭老总高昂着不屈的头颅,造反派按下去,他又昂起来。我心里想,彭元帅威风不减当年,他是一座永远耸立的高山。

苍天有眼,历史至公。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为彭德怀平反昭雪,我听到这一喜讯后非常激动,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不信青史尽成灰》是一部以全新视角去研究和描写彭德怀人生的传记文学作品。作者滕叙兖先生通过多次采访由彭德怀一手照管成人的七位侄儿侄女、他的养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获得关于彭总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迹和生活细节。同时还采访过不少熟悉彭老总的老将军、老干部及党史专家,收集和研究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作品。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以文学为载体,着力刻画以彭德怀为中心人物的彭氏家族两代人在半个世纪里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风雨人生故事。

该书与以往出版的关于彭德怀的传记作品有所不同,它不是面面俱到地描写彭总的一生,没有重复彭总横刀立马、征战沙场的大场面,也没有追述他在庐山会议上蒙冤受屈的复杂情节,而是把彭总当成平常人,寻觅他与两任妻子及八位侄儿侄女之间的真情,在彭家人家庭生活的细微处用笔,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力求走进彭德怀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里,还原出一位对中国革命事业铮铮铁骨和对亲朋晚辈拳拳慈心的真实可亲的彭老总,再现他为真理为人民不惜毁灭自己的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形象。

我认为《不信青史尽成灰》是一部有深刻现实教育意义的难得的好书。作为一名曾在彭老总指挥下的志愿军老战士,我对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书感到十分高兴,故欣然命笔为该书作序,以寄托我对彭德怀元帅的无尽思念。

向守志

2010年10月

后记

我上小学的那年,正是朝鲜半岛炮火连天的1951年。尽管我的家乡大连市金县与朝鲜半岛隔着一片浩瀚的黄海,可战争的火药味还是刮到了我们这里:别说城市了,连农村小镇都实行灯火管制。每天晚上。父亲都按着政府的要求,用黑布帘把窗户挡得严严实实。机关、学校和千家万户的窗户上都贴满了纵横交叉的细纸条儿,以防敌人扔炸弹时玻璃破碎伤着人……就在那个难忘的年月里,我这个淘气的顽童第一次听父兄说起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大名。

大概是在1958年,二哥从北京回家探亲。有一天,他神秘地对父母说,他见到彭德怀元帅了。二哥是个解放军科技干部,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那一次彭德怀元帅视察他们的单位,二哥还和元帅说话了呢!

“他穿着一身旧军装,光着头,态度非常和蔼。他仔细了解我们的科研工作,还问我是哪里的人,结婚没有。”二哥告诉父母,“彭元帅对我这个小中尉可亲切啦!”

 我真羡慕二哥,从此,我格外留一t2,报纸上关于彭德怀的消息。

 1959年深秋时节,偶然听见老师们聚堆儿瞎议论,一个老师含含湖糊地说:没看国庆~f10NJkn-5,现在国防部长换成林彪元帅了,彭德怀可能犯错误了,要不怎么报上再也不见他的人影了呢?

当时我心里空落落的不是个滋味,不知道彭德怀元帅怎么了。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农村小镇,我一个毛头小子能去问谁呢?紧跟着农村开始困难起来,报纸上天天喊“继续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金桥”,可就是大家的肚子饿得咕咕叫。转过年,公社食堂黄了,不少人家揭不开锅,我家的好几位长辈在浮肿了一阵后鱼贯而去,人土为安了。上高中的时候,老师领着我们上山下海弄吃的,什么“增粮法”、“瓜菜代”,还是经常饿得头晕眼花。在三年困厄的日子中,我有时也会想起彭德怀元帅——现在他在哪里呢?

1963年初秋,面黄肌瘦的我迈进了哈军工的大门。尽管不喜欢吃东北高粱米,可头一个月,我的体重就增加了十多斤。部队院校的生活待遇真好,政治思想工作也抓得很紧。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做政治报告,言必称“林总”,说他的“四个第一”是如何高举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是同“彭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做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个时候,我的头脑里跟着冒出一个小问号——彭德怀他究竟错在哪里?但这种可怕的念头绝不可以张口说出来。

翌年春天,全院大学空军经验,其中一条是天天大搞卫生。有一次,我们班去系里的资料室清理旧资料,无意中我看到彭德怀任国防部长时的讲话汇编。他都说了一些什么?好奇心驱使着我,我双手神速卷起这本小册子,躲到没有人的地方,偷偷翻看起来。没有想到身后有眼,学员队的领导发现了我的越规行为,不仅给了一通批评,还让我在周六的班务会上当众做检查。

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我们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打起背包,到湖南、江西革命老区步行大串联。在井冈山、兴国和瑞金等地,我们访问过许多老红军,请他们讲述当年中央红军反“围剿”的故事。老红军们讲着讲着,会情不自禁地提起彭德怀来,对能征善战的三军团长彭老总的尊敬之情溢于言表。我当时暗自惊讶:原来老区的人民还记得彭德怀的历史功绩啊!

转过年的夏天,各地武斗愈演愈烈,为躲避在学校里打派仗,我跑到北京看热闹,消磨时光。有一天在街上碰到游斗走资派的车队开过来,高音喇叭里传来声嘶力竭的呼喊:“打倒里通外国的老修正主义分子彭德怀!”“彭德怀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跟着人流拥向车队。只见最前面的那辆大卡车上,一群红卫兵押着一位老人。他身着黑色的衣服,脖子上吊着大牌子,烈日下还高高地昂着头。我还来不及看清老人的表情,大卡车就开过去了。

他就是彭德怀吗?我抻着脖子,望着远去的车队,心里一阵阵颤栗……

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1978年年底,广播里传来中央为彭德怀和陶铸平反昭雪的消息以后,我才能够和所有普通中国人一样,获得公开谈论彭大将军的自由。

多年来,凡是描写彭德怀的书我都去买来看或设法借来看,随着历史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对他的崇敬之情也与日俱增。然而,真正重新认识他和深入研究他,进而萌生写一本关于他的书的想法却是在2000年以后。那个时候,因为笔者正在撰写《哈军工传》一书,采访过许多了解彭德怀的哈军工老将军、老教授,特别是在多次采访两位哈军工老学长、彭德怀的嫡亲侄子彭起超和彭正祥的时候,许多鲜为人知的彭德怀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笔者认为,尽管关于彭老总的文艺作品(包括各种纪念文集)数量很多、影响很大,但是,在当下的中国现代史研究环境下,不少关于彭德怀的重大史实仍被人们遗漏或忽视,甚至被有意无意地误解或歪曲。至于那些心甘情愿为专制皇权歌功颂德、顶礼膜拜的人,彭德怀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高山,他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向彭德怀身上泼污水。其次,个别作者粗枝大叶,使书中错讹百出。我举个小例子:1954年,彭德怀的堂螋俞淑贞来京时,彭家人在中南海永福堂里合影,彭德怀特意把前妻刘坤模请来,留下了一幅很宝贵的历史照片。但是不少图书在采用这幅照片时都注明是“1958年彭德怀回家乡时与亲属合影”。明明背景是永福堂,怎么说成了是彭德怀的家乡呢?明明彭钢(玉兰)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初中生,怎么可能是1958年呢?至于照片里的俞淑贞和刘坤模,更不会被注明是何许人了。治史不严谨不细致,就会以讹传讹,闹出笑话。所以,对彭德怀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坎坷多舛的命运的史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不信真理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

笔者不才,虽然没有高远的历史视野和治史水平,但不辞浅陋,愿意做一个认真研究彭德怀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后来者”。有了彭家两位老学长彭起超和彭正祥的热情鼓励和大力帮助,笔者决定尽快动笔。

2004.年7月,我首先北上湖南湘潭,到乌石峰下拜谒彭德怀墓,参观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那天晚上我在彭康志家住了一宿,采访彭康志和颜莲英夫妇。彭康志是个地道的老农民,一口浓重的湘潭土话让我两耳吃紧。紧接着我到了长沙市,两次造访彭爱兰和陈明玉夫妇。彭爱兰回忆起伯伯时不禁痛哭失声。之后我赴京,在彭正祥和孙雪燕夫妇的引见下,先后采访了彭梅魁和张春一夫妇、彭康白和王素红夫妇,以及彭钢少将。本来我还想去采访被彭德怀视为亲生女儿的黄岁新大姐,遗憾的是黄大姐重病,我不能见她,由其子张忠代表。

2005年11月,左太北学姐南下广州,参观黄埔军校遗址,其间到深圳参观游览,使我有机会采访到她。左大姐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彭伯伯身边生活的日子,许多重要史料首次披露于世。

在与七位由彭德怀一手抚养成人的侄儿侄女们的多次深谈中,笔者逐渐形成《风雨彭门》一书的创作思路:把彭总当成一个普通人,通过描述彭总与两任妻子及八位侄儿侄女之间的亲情故事和家族两代人的悲欢离合,力求走进彭德怀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写出这位柔肠铁帅的大爱、大才、大德。

当《风雨彭门》即将付梓之时,传来两个噩耗:彭正祥学长于2005年7月2日病逝,彭梅魁大姐于2005年9月13日病逝。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彭家竟一连走了两个人。

《风雨彭门》出版后不久,彭起超学长也在武汉猝然病逝。

数年来,在同彭家人的接触中,笔者深切感受到他们各家人始终牢记伯伯的教诲,保持艰苦奋斗、庄敬自强、老实做人的家风,以自己高洁纯正的品行而无愧于伯伯的英名。可以说,彭门两代皆忠良,万古云霄留清名。

《风雨彭门》出版后,我又连续采访了当年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景希珍、綦魁英、王承光、赵凤池、杨凤安、刘祥等老前辈。他们对拙著给予好评的同时,又向我提供不少关于彭总的珍贵历史素材。

彭德怀的人生悲剧是国人尽知的,无须讳言。在写到本书的最后几章时,笔者常泪流满面,搁笔沉思。当年参与迫害和批斗彭德怀的人,上有高居庙堂的大人物,下有底层草根的无知青年。岁月流逝,往事悠悠,他们中的健在者必定已是满头白发、儿孙绕膝的老人了。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的呢?有一位与笔者同住一个城市的人物,即“文革”时著名的京师高校红卫兵“五大领袖”之一的韩爱晶,他是当年第一个挥拳殴打彭总的大学生。笔者曾托人带过口信,表明要采访他的意向,被一口拒绝。不知道他是否会对彭总表示一点真诚的忏悔。

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因为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而沦为囚徒,一位开国元勋被活活折磨了15年后悲惨死去。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会产生彭德怀悲剧?其历史和社会的深层根源是什么?怎么才能避免今后发生这种千古奇冤?每个中国人难道不应该深刻反思一下吗?

2010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和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的时候,笔者决定在《风雨彭门》的基础上,重新写出一本关于彭总的传记文学作品——《不信青史尽成灰》。除了修改原书中的错讹之处,又增添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在好友赵于平兄的帮助下,笔者与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取得联系。93岁高龄的向老欣然同意为新书作序。开国老将军的序言字字千钧,令笔者感激不尽。

由于自身水平有限,本书必定有不少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是所至盼。

笔者再一次衷心感谢彭总一家人和左太北学姐一家人、黄岁新大姐一家人的鼎力相助;还要感谢在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已故的景希珍和健在的綦魁英、王承光、赵凤池、杨凤安、刘祥等老前辈;众多研究彭德怀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回忆文章和研究成果是笔者不可缺少的参考史料,在此一并致谢。

了解彭德怀的一生,学习他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崇高品德和坦荡无私、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唯上、崇尚民主、拒绝专制的松柏节操,这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有着勿庸置疑的现实意义。“真伢子”是彭德怀的乳名,他一生没有背弃这个“真”字,仅就这一点,会给现如今的中国人多大的启迪啊!

当年,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在朝鲜前线会见彭德怀司令员后曾激动地说: “拿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来说,拿他的保卫祖国的功勋来说,我们在他面前实在太渺小了。一身简单的军服,一张朴实的工人脸,他站在我们面前,显得很高大。”

诚如巴老所言,在“真伢子”——彭德怀元帅的面前,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仰望明镜,俯首沉思。

滕叙兖

2014年4月于深圳香山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滕叙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24562
开本 16开
页数 5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64
CIP核字 2014104225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