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亭子间嫂嫂(上中下)/民国经典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天籁创作的《亭子间嫂嫂(上中下)》描写的是二三十年代上海红灯区乐里的一个暗娼的生活。贾植芳教授认为:能这样有人情味地写下等妓女生活,新文学史上还没有过。

亭子间里,看上海黑道白道,风尘女子,说社会伤感故事。

作品如珠妙语、活灵活现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使我们当代的作家生出许多惭愧来。

内容推荐

周天籁创作的《亭子间嫂嫂(上中下)》是一部现代文学名著,已湮没五十年了。这部小说在《东方日报》刊载时,上海社会各界都广为关心作品中主人的命运。作品如珠妙语、活灵活现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使我们当代的作家生出许多惭愧来。

目录

《亭子间嫂嫂》《亭子间嫂嫂新传》序 范伯群

亭子间嫂嫂

亭子间嫂嫂新传

后记周鲤门

试读章节

如此一晃就是十年,我先是看到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亭子间嫂嫂》,编者是我的学长王继权教授;紧接着上海学林出版社也出版了此书,写导言的是我的同门师弟陈思和教授。我知道这都是贾先生的推荐之功。而且我在王继权兄处知道了作者周天籁的长子周鲤门先生的通讯处,这对我说来当然是个“喜讯”,因为在写通俗文学史时,这位重点作家的生平和创作道路是非要掌握不可的。我立即派我的两位研究生范仁平、许其兵在1998年盛夏酷暑间赴沪拜访周鲤门先生。蒙周先生热情接谈,我也就与周鲤门先生有了通信通话的机缘,在通话时,他告诉我,《亭子间嫂嫂新传》在辗转传阅中“不知所终”了。出版社想出续集,并到处访求,竟毫无着落。我说,我这里有一个完整的复印件,可以借给他。于是我访到了周天籁的生平资料,他访到了这部《亭子间嫂嫂》的完整的复印件,对双方来说,都可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吧。

周天籁(1906--1983),安徽休宁县临溪镇人。曾读过两年书塾,因父亲病逝家贫而辍学,十三岁时,逼于生计,到上海福州路源来当铺当学徒,并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间或以习作投稿,逐步跻身于文坛。他开始是以儿童文学起步的。著有《甜甜》《甜甜日记》《小老虎》(华君武插图)、《梅花接哥哥》(丰子恺插图)等等。1937年转向社会小说,第一部长篇连载小说《孤岛浮雕》刊于《迅报》。《亭子间嫂嫂》是他的第二部长篇连载小说,1938年起刊于《东方日报》。1951年,周天籁去香港“邵氏影片公司”担任宣传工作,1967年自港去台,任编辑与自由撰稿人,并以“周老夫”这一笔名,出版过三部散文小说集:《轻轻松松集》《逍逍遥遥集》、《开开心心集》。1983年,回大陆与家人团聚,并定居上海。同年10月22日,因旧疾复发不治,病逝上海。

毕其一生,《亭子间嫂嫂》可称是他的代表作。当时的《东方日报》是一张濒临于停刊边缘的小型报纸。每天只印三千份,可是自从连载《亭子间嫂嫂》后三个月,销路骤增至二万多份。连载了一年多,小说已达五十多万字,作者周天籁准备“煞青”,可是报社老板邓荫先获知消息后,“急来坦白诉陈报纸即赖该文支持。因又写三十万字,共八十万字,要求结束。又来阻止。至一百万字时,一切不顾,将女丰角‘饮恨而殁’,‘全书完’付之”。(见周天籁:《逍逍遥遥集。亭子间嫂嫂》,台北星光出版社1976年版)这就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连载小说能撑住或托起一张小型报的最好例证。此书出版单行本时,共有五篇序言。苏子在他的序言中说:“近来小型报上连载之长篇,要以《亭子间嫂嫂》最红,读者口碑载道,同声赞美……”而同为当时上海小型报文豪的陈亮(田舍郎)在序中还列举大量生动事例,以证其“大为轰动,社会上,上、中、下三等人士,都关心了‘亭子间嫂嫂,的遭遇,今天看过,明天非得一早去买报来看不可。”似乎《东方日报》不能没有顾秀珍这位嫂嫂活跃于报端,于是报社老板又从商业效应出发,强人所难,非得请作者在《东方日报》上再写续集以资号召不可。可是那位顾秀珍嫂嫂已无法起死还生,作者只能另砌炉灶,另外请出一位樊梨花嫂嫂来顶替顾秀珍,于是就又有《亭子间嫂嫂新传》的降生。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亭子间嫂嫂》是一部穷十年、二十年也写不完的“怪书”。它通过一个私娼的经历,和盘托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大网络上是可以无限制地增添人物进去的。作者由原定的五十万而至八十万,乃至一百万,而且这一百万字又不分章分节,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好像是一支不分师团营连排的百万文字大军(后来又加上新传的近五十万字),它似乎不限“编制”,可以随意“扩招”。其实这支百五十万文字大军是难统率、很难驾驭的。因为狎客与狎客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全书没有一根情节的主线贯串其间。要牢牢抓住读者,全赖“亭子间嫂嫂”的临场发挥与随机应变,看她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时的出色表演,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读者们有时佩服她的应付裕如,有时也为她的不幸与艰辛而忧心忡忡,大家也就理解了她的这种被迫的耻辱生活,并产生了强烈的谅解和同情,也只有当读者“都关心了‘亭子间嫂嫂’的遭遇”,以深厚的悲悯去同情这个私娼的“命运”时,作品才产生强大的磁力。这就赖于作者的生活与艺术的功力,因此这部穷十年、二十年也写不完的“怪书”要能吸引读者也是难乎其难的。但是作者靠了他笔下的两位主角,硬是像一架起重机,将千万颗读者的心,提起来悬在半空之中。你得“天天读”,欲罢不能。即使是生活在今天的读者能见识这两位四十年代很走红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对昔日的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更何况能领略一次通俗小说的特有的美学享受呢!P2-3

序言

《亭子间嫂嫂》及其续集《亭子间嫂嫂新传》是我的恩师贾植芳教授向我郑重推荐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中期,当他知道我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课题被批准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的时候,向我推荐了这部四十年代堪称佳作的长篇通俗小说。贾先生是热心人,知道我找不到此书时,还托人到上海某书店的旧书仓库中找出了这部作品。据说这个偌大的五层楼的书库里全是堆存着解放前的旧书,既没有编目,排列当然更是无序,像大海捞针一样,能一网捞出这部书来殊属不易。我也经常进出此类尘封的旧书库,它们可说是卫生的“死角”,有人一走进去就说有一股霉味,可我觉得是异样的书香;有人说这里储藏的是一堆废物,我却觉得是一座宝库。能找到像《亭子间嫂嫂》这样的书,岂非“变废为宝”吗?贾先生的确为我掘到了“宝藏”。

我在读这部书时,钦佩之余,还研究了我的恩师为什么会对此书如此感兴趣的原因:一般人只知道贾先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司是鲜有人知道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研究的是社会学。我觉得这部书既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文学佳作,同时又是一份可供社会学家研究的难得的好资料。无怪我的老师对这部书会留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大概他不止向我一个人作推荐,不少学友们都想读这部书,我不能独占专宠于书斋,也就很快璧还于老师,但我留下一个复印件供我写通俗文学史之用。我所遗憾的是作者周天籁不知何许人也。写通俗文学史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无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由于过去文学界轻视甚至蔑视通俗文学,对其作者当然也往往嗤之以鼻,因此也就谈不上去研究或考证他们的生平了。而通俗作家之间,也相互写过一此小传之类的材料,可是科学性似乎不够,往往连生卒年月和籍贯生平也,没有,只是罗列些趣闻轶事而已。而要找到这些作家的眷属或后人,不碰到偶然的机缘是无法觅得的,

如此一晃就是十年,我先是看到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亭子间嫂嫂》,编者是我的学长王继权教授;紧接着上海学林出版社也出现此书,写导言的是我的同门师弟陈思和教授。我知道这都是贾先生的推荐之功。而且我在王继权兄处知道了作者周天籁的长子周鲤门先生的通讯处,这对我说来当然是个“喜讯”,因为在写通俗文学史时,这位重点作家的生平和创作道路是非要掌握不可的。我立即派我的两竺研究生范仁平、许其兵在1998年盛夏酷暑间赴沪拜访周鲤门先生。蒙周先生热情接谈,我也就与周鲤门先生有了通信通话的机缘,在通话时,他告诉我,《亭子间嫂嫂新传》在辗转传阅中“不知所终”了。出版社想出续集,并到处访求,竟毫无着落。我说,我这里有一个完整的复印件,可以借给他。于是我访到了周天籁的生平资料,他访到了这部《亭子间嫂嫂》的完整的复印件,对双方来说,都可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吧。

周天籁(1906-1983),安徽休宁县临溪镇人。曾读过两年书塾,因父亲病逝家贫而辍学,十三岁时,逼于生计,到上海福州路源来当铺当学徒,并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间或以习作投稿,逐步跻身于文坛。他开始是以儿童文学起步的。著有《甜甜》《甜甜日记》《小老虎》(华君武插图)、《梅花接哥哥》(丰子恺插图)等等。1937年转向社会小说,第一部长篇连载小说《孤岛浮雕》刊于《迅报》。《亭子间嫂嫂》是他的第二部长篇连载小说,1938年起刊于《东方日报》。1951年,周天籁去香港“邵氏影片公司”担任宣传工作,1967年自港去台,任编辑与自由撰稿人,并以“周老夫”这一笔名,出版过三部散文小说集:《轻轻松松集》《逍逍遥遥集》、《开开心心集》。1983年,回大陆与家人团聚,并定居上海。同年10月22日,因旧疾复发不治,病逝上海。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亭子间嫂嫂》是一部穷十年、二十年也写不完的“怪书”。它通过一个私娼的经历,和盘托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大网络上是可以无限制地增添人物进去的。作者由原定的五十万而至八十万,乃至一百万,而且这一百万字又不分章分节,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好像是一支不分师团营连排的百万文字大军(后来又加上新传的近五十万字),它似乎不限“编制”,可以随意“扩招”。其实这支百五十万文字大军是难统率、很难驾驭的。因为狎客与狎客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全书没有一根情节的主线贯串其间。要牢牢抓住读者,全赖“亭子间嫂嫂”临场发挥与随机应变,看她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时的出色表演,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读者们有时佩服她的应付裕如,有时也为她的不幸与艰辛而忧心忡忡,大家也就理解了她的这种被迫的耻辱生活,并产生了强烈的谅解和同情。也只有当读者“都关心了‘亭子间嫂嫂’的遭遇”,以深厚的悲悯去同情这个私娼的“命运”时,作品才产生强大的磁力。这就赖于作者的生活与艺术的功力,因此这部穷十年、二十年也写不完的“怪书”要能吸引读者也是难乎其难的。但是作者靠了他笔下的两位主角,硬是像一架起重机,将千万颗读者的心,提起来悬在半空之中。你得“天天读”,欲罢不能。即使是生活在今天的读者能见识这两位四十年代很走红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对昔日的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更何况能领略一次通俗小说的特有的美学享受呢!

……

当晚他果然占有了这只“天鹅”,第二天,他趁樊梨花回亭子间整理东西。就到八仙桥“咸肉庄”上白相别的女人去了,第三天他就匆匆地带了樊梨花离开了上海。亭子间新嫂嫂“从良”了,也许是新的一轮“落难”;樊梨花“解脱”了这私娼的绳扣,也许她又被“套牢”在一个死结上;她似乎“胜利了”,但她是“失败者”。在那种社会里,高奏凯歌的是小皮匠所信奉的价值观。她是这种价值观的玩物与奴隶。这个结论,即使是对今天的某些人,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亭子间新嫂嫂对匆匆离开上海有些怅惘,对她的离去,小型报上出现了一则滑稽新闻:《樊梨花下嫁小癞痢记》。“天鹅”自愿与蛤蟆拥抱了。这是可以传为佳话的。周天籁在结束这部新传时说:“在下这篇新传写到这里也就宣告结束,在正传里写顾秀珍惨死,给她死得太苦了,这新传樊梨花是好好的给她从良的,总算有个好结果,得了一个归宿。至于嫁后光阴,当然很使我们怀念,但,不涉本篇范围以内,也许将来另文记之。”周天籁在挣脱雷同,写出些新意方面,是动了不少脑筋的。看样子作家还吸取了正传的教训,为自己又留下后路,以后再要写“续续集”时,就不必像新传那样另砌炉灶了。

正传与新传的艺术性是在于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即使在顾秀珍这一成功的典型形象之后,在樊梨花身上也有许多描写十分真切的“神来之笔”。至于作品的语言是极有特色的。在《亭子间嫂嫂》的钱芥尘内序中就有评说:

就语言特色来看,此书的正续集确是研究三四十年代上海话的好“文本”。但更主要的是三四十年代,有这么一部有分量的写私娼悲惨生活的小说,也可算是当时此类小说中的雅俗共赏的压卷之作了。

1999年5月于北厍南浮楼

后记

先父周天籁先生(1906—1983)在三十年代初期曾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多年,著有《甜甜》《甜甜日记》《小老虎》《三兄弟流浪记》《梅花接哥哥》等十余种,都相继出版单行本,一版而再版者属多种,曾受到当年小读者们的欢迎与喜爱,后在三十年代中期为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与需要,则改而从事专著海派社会小说,直至四十年末,约撰写有三四十种之多,大都系应邀各小报每日连载之用。后整理集结出版单行本约有二十余种。其中最为风靡一时、影响深广的一部约有百万字的长篇哀艳巨著《亭子间嫂嫂》,于三十年末至四十年初连续数年刊载于《东方日报》上,当年上海各阶层市民对该小说中女主人公悲惨命运颇多关注,凡新载报纸每日出版,大有争购一空,先睹为快之感,一时成为洛阳纸贵之势。岁月悠悠,时隔近六十年后之今天,该书竞获安徽、上海两地有关出版社相继重行出版,而后又获再版,可见该书至今仍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同时有关报纸上还出现众多评论。

自《亭子间嫂嫂》(上下两集)出版迄今已有年余。为窥全貌,广大读者希望续集亦能有机会重新出版,我作为著作者周天籁先生的后代,应义不容辞接受收集该书续集原著的任务,同时沪、皖两地有关出版社也大力协助寻找。而解放后最早高度评价该书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贾植芳先生和出版该书时的力荐者复旦大学王继权、陈思和教授等人亦向各处通过直接与间接关系求教,均因年隔久远、出版人著出后转辗多年,已再难觅踪影。

“天无绝人之路”,恰好于98年盛夏,有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复旦大学贾植芳先生的亲传弟子范伯群教授特利用暑假期间,委派其两名研究生学生专程从苏州赶到上海找到我处,了解先父周天籁先生生平简史及新著作品概况,并传来喜讯,《亭子问嫂嫂》续集又名《亭子间嫂嫂新传》一书,范伯群教授身边保留有一套复印件。为此经本人向范教授发信求援借用,以备重新出版之需,范教授极其大方慨而无私先应借予本人再次复印,为此,我特约期专程去苏州范教授寓所登门拜访,互为亲切交谈。范教授当时正以全付精力致力于一部百二十万字之巨著《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此系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其中有部分章节专门对《亭子间嫂嫂》一书作详细分析评论,颇多新的见解,阅后顿使读者耳目一新,据闻范伯群教授编纂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已经完稿,可望年内推出。

为对先父周天籁先生遗著《亭子间嫂嫂新传》今天能有重获出版之机会,我以周天籁先生的后代特此郑重对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范伯群教授的大力支持,无私提供原著(复印件)的盛情致以诚挚的深切的谢意,同时也对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前辈贾植芳教授,王继权教授、陈思和教授等大力为发掘与推崇出版的功劳以及沪皖两地有关出版社的领导编者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心血一并表达深深的谢意。

周鲤门

1999.4.于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亭子间嫂嫂(上中下)/民国经典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天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8423
开本 16开
页数 10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6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16
CIP核字 2014057132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4.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5
149
4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