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盛世狂想/思想盛宴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意近却是旨远,直薄所指而含蓄蕴藉,切中肯綮而要言不烦,这就是杂文随笔的魅力。

《盛世狂想》系作者杨学武近年来发表的杂文、随笔精选集。非同于一般感想式的文章,作者以犀利的笔锋,谈古论今,说人道事,以思想者的深度启迪众人,读之令人不忍释卷。

内容推荐

《盛世狂想》系作者杨学武近年来发表的杂文、随笔精选集。作者以犀利的笔锋,谈古论今,说人道事,意近却是旨远,直薄所指而含蓄蕴藉,切中肯綮而要言不烦,读之不忍释卷。

目录

总序

自序

争论也是胜利

真理重复一千遍也会走向反面

“免于恐惧”遐想

 [附录]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

盛世狂想

郑和下西洋猜想

可悲的“自我原谅”

我喜欢有毛病的领导人

克林顿可以“几几开”?

奥巴马怎样“为人民服务”

八宝山与新处女

 [附录]读《八宝山与新处女》有感

花圈与花架子

普京的“稳定观”

“考证”病

“朱毛”与“毛朱”

“宜远不宜近”与“宜粗不宜细”

为章明杂文补充一例

 [附录]叫她如何参政议政

乳房的解放

 [附录]乳房的功能

 乳房的官司

 三聚氰胺之祸后冉提乳房功能的异化

“难言之隐”一说了之

把人当动物看

屈原有“屈”

 [附录]水调歌头·读报自感 问天

文人不敌美人

 [附录]何必文人比美人

 屈原是“世界四人文化名人”吗?

雨果的“附告”

答案在诗外

“马在叫”与“驴在叫”

 [附录]何来“驴在叫”?

 来函照登

 “回音壁”唤璧音回

莫以名气论英雄

 [附录]马三立与袁家骝

我为何“幸灾乐祸”

“领导带头”作用是有限的

大赦贪官 利莫大焉

死亡麻木症

中国的“自了汉”

经济学家的实验室在哪里

扁鹊治病新编

漫话“敲边鼓”

幸好胡风没有好“位子”

毛泽东是不是杂文家

做“小杂文”也不易

 [附录]“杂文小年”如何

 定位

大手笔下的小人物

杂文家“忘记过去”意味着什么

“四条汉子”访严秀

稍觉遗憾

 ——致杨学武书

我也把朋友“得罪”一次

 [附录]把每一个朋友“得罪”一次

我是“个体”我怕谁

我为什么要写杂文

 [附录]亦文亦商杨学武

无情不杂文

 ——杨学武接受《杂文选刊》记者访谈

试读章节

八宝山位于北京西北郊,虽不是长城、颐和同那样的著名景观,但名气并不见得比它们小。八宝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乃中国最高级别的公墓区。朱德、董必武、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安葬在这里,而原来也安葬在这里的康生和谢富治,却没能“长安”下去,当“四人帮”垮台后其骨灰便被驱逐出山。八宝山是一座政治名山,谁死后能上八宝山,政治是最高标准。

我因为死后没有资格上八宝山,便趁活着时去游览了一次。实话实说,这里除了苍松翠柏可以养眼之外,那些格式化的墓碑和宾馆式的建筑物,实在令我不忍卒看。看来政治名山,只中用不中看。

新处女是俄罗斯的一个公慕的名字。庄重的墓地,名字如此“轻佻”,似乎让人听起来感到莫名其妙。然而当我亲眼目睹新处女公墓之后,却情不自禁地对她刮目相看。

新处女公墓坐落于莫斯科河畔。这里安葬着26000多位在苏俄历史上曾经留下鲜明印迹的人物,堪称群星璀璨、名人荟萃之地。

首先引我注目的是,新处女公墓完全不“讲规矩”,名曰名人墓,可没有按级别高低排座,也没有按名气大小排名。上至苏共总书记和俄罗斯总统,下至芭蕾舞演员和飞机设计师,都按先来后到依次安放,随意排列。在走道上一眼就能看见乌兰诺娃,而赫鲁晓夫则“藏”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而且,新处女虽是墓地,可没有那种“庄严肃穆”、“死气沉沉”的景象。墓碑制作和人物雕塑,不是格式化的政治道具和庸俗化的纪念物品,而是融主人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职业爱好等等特征于一炉,进行提炼和加工的艺术品。精湛绝妙的艺术手法,使去世的人物“死而复活”——他们不仅千姿再态,惟妙惟肖,而且主题鲜明,寓意深刻。赫鲁晓夫的头像被镶嵌在几何图形的黑白两色的石头中间,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对抗;卓娅敞开的衣服里露出一只饱满而圆润的乳房,那充盈着青春活力的少女身躯流溢出对生命和自由的憧憬与渴望……与其说新处女是墓地,倒不如说是一座精美绝伦的人物雕塑艺术馆。

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新处女公墓完全不“讲政治”,竟然“乱点鸳鸯谱”——让不同政见的人物在墓地“非理(法)同居”。赫鲁晓夫是苏共总书记,是社会主义的早期改革者;叶利钦是俄罗斯总统,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创始人;赖莎是戈尔巴乔夫的夫人,在她的墓旁还空着一半,据说是戈尔巴乔夫给自己准备的安息地,他被称为“苏共的掘墓人”。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虽然各自政见不同,但苏联的解体,却是他们“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赫鲁晓夫所作的“秘密报告”,揭开了斯大林独裁专制和个人崇拜的黑幕,实际上就此拉开了苏共和社会主义走向衰亡的序幕;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化”,本是为了挽救已失去民心的苏共和失掉活力的社会主义,不料相反加速了它们的垮台和衰亡;叶利钦在水到渠成的形势下,便顺水推舟把苏共赶下台,摇身一变由社会主义“复辟”为资本主义。倘若按前因后果来说,没有赫鲁晓夫,就没有戈尔巴乔夫;没有戈尔巴乔夫,就没有叶利钦。如果说他们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似乎一点也不冤枉。然而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其实也不能怪罪他们。苏联的解体,完全是因为斯大林化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不得人心,气数已尽。极权专制的政党和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无论搁在谁手里,都一定会走向失败和灭亡。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黑白两色的,叶利钦的墓碑是红白蓝三色的,戈尔巴乔夫将来身后的墓碑会是几色的?现在尚未可知。正如他们的墓碑一样,他们在苏俄历史上留下的印迹也是色调迥异的。倘若用某种政治的“有色眼镜”来看,赫鲁晓夫是“黑色”的,戈尔巴乔夫是“灰色”的,叶利钦则是“白色”的。他们是苏俄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如今让他们在新处女公墓“和平共处”,这说明俄罗斯人民对历史是多么的尊重,历史观是多么的客观、宽容和多元。俄罗斯民族的伟大,于此可见一斑,令我叹为观止。

我在新处女公墓还“拜见”了老乡王明,中国有句俗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此时此地,我当然是“有泪不轻弹”的。王明的雕像富有“中国特色”,一身中山装,一张国字脸。他的墓碑上写着:“王明同志,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活动家,1904年4月9日——1974年3月27日。”王明何许人也?在我此等“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的印象中,他是“机会主义头子、苏修代理人、大叛徒”。按“中国惯例”,王明肯定是上不了八宝山的,可他在新处女安享着“名人”待遇。面对“王明同志”,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29-31

序言

这本集子收入了相当一部分“笔墨官司”的文章,我自以为是一个“亮点”。为让读者了解官司的由来。特将“涉案”双方(有的还有第三方)的文章都收录在案,由于条件所限没能征得对方和他方的同意,在此谨致以歉意。

我在1990年出版第一本杂文集《盛世明言》时,就收入了一组类似这样的文章,曾得到了著名杂文家、出版家曾彦修(笔名严秀)先生的赞同,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书中有关“写收条”一篇,收入不同意见专文,甚好,鄙意一直以为应该如此。”我一向对与人争论感兴趣,不仅认为“真理越争越明”,而且觉得杂文界理应成为争论的“特区”。鲁迅当年在上海滩发起和应战的几起大论战,尤其是“两个口号”之争,其争论之激烈,反响之广大,影响之深远,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之最。然而官方和文学界主流人士一直以来对这些争论持批评态度,认为“影响了党对文艺的领导”、“破坏了作家们的团结”,并给争论双方冠以“宗派主义”的恶名。胡风受累于此,被打成“反革命集团”,入狱二十余年,即使在平反后在这个问题上仍不被原谅,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口诛笔伐。我对文坛这种所谓“要团结,不要争论”的现象是很不赞成的,曾写专文《谁分宗派故谤伤》表达我的观点:追求文坛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其实就是把文坛搞成“一潭死水”。我认为,以批判为武器的杂文,当领文坛争论风气之先。我们不是高喊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么?而勇于争论正是鲁迅战斗精神的精髓。

我也许属相为鸡,且是一只“公鸡”,天性好争好鸣。而且,我“六亲不认”。专门与熟人和朋友“对着干”。收入本集的我与鄢烈山先生和朱健国先生几组争论文章,大约可以引人注目。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且是湖北老乡,可我批评他们的文字,简直是“毫不留情”。为此,我曾在《杂文选刊》举办的笔会上,当着包括鄢、朱在内的几十位杂文朋友,解释过我的“良苦用心”:我是在“抛砖”,希望引来文友们的“玉”;我是在“投石”,希望激起杂文界的“千层浪”。  不过我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从来不认为我对别人的批评就一定是正确的;而且我虽然个子小但肚量并不小,也不对别人对我的批评或反批评有什么难堪和不满。譬如我与鄢烈山先生在女人的“乳房问题”上展开的争论,我的批评文章就有不当之处。他的《乳房的功能》发表后,我读罢有感而发写了《乳房的解放》,其批评用语确实有些过火,正如章明老先生在为烈山打抱不平的文章《乳房的官司》中所说的:“可以说,这是我近些年读到的火力最猛的一篇批评文章。”这三篇文章都发表在《羊城晚报》,由于该报在全国的影响力,我们的批评与反批评文章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好在我与烈山是老交情,他“大人大量”不计我“小人之过”。我们后来多次见面,也从未提及此事。倒也并非“乳房的官司”羞于出口,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一点羞怯都不必有”,而是我们都认为发表不同意见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因此泰然处之。

章明老先生对我的反批评,我是心服口服的。其实,我与他还是有“文字缘”的。此前他在《南方周末》发表《叫他如何参政议政》,我读了拍案叫好,以我亲耳目睹的一件事情写成《为章明的杂文补充一例》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是“附和”而非批评文章,我也收进这本集子了,算是对章明老先生表达一点敬意罢。

2013年10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盛世狂想/思想盛宴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学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201007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402100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0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