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
内容
试读章节

西溪往事:城市郊区远逝的风景

口述者:张小妹吴继英吴淑婷

采写者:吴兰婷

时间:2010年7月_2012年7月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溪湿地边口述者家中

张小妹,1948年生,女,上海人,小学毕业,18岁作为知青下放杭州郊区,先后任教师、工人。吴继英,1967年生,张小妹之女,杭州市人,幼时随外婆生活在上海,回杭州上学,高中文化。先后在服装厂、皮鞋厂、保险公司工作。吴淑婷,1995年生,吴继英之外甥女,高中在读。

她,上海知青下放杭州郊区

(张小妹)16岁的时候,我下放到杭州,之前在上海读了6年书,中间还留过级,小学毕业后就待在家了。我是家里老大嘛,去给人家抱过两个月的小孩,一个月赚18块钱,后来又给人家洗过衣服。父亲那时在光明食品厂工作,我就帮工人洗工作服,今天拿来明天洗好再送回去,一角钱一件。母亲还会做手套,我常常帮母亲拆线,绕线,卖出去5分钱一只,如果按斤来卖的话,也就一块多一斤。

我还卖过小人书(连环画),背个木头架子,在街边摆个摊,叫其他小孩来看,坐在那里看,一本书收1分钱。小人书很多,有写刘胡兰、董存瑞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最初摆一天能赚两三角钱,那时压岁钱也就2分钱,后来我隔一个月就去批发一些新书回来,更新的快,看的人也就多了,礼拜天就更热闹了。有时候来看书的小孩要借回去看,借一个礼拜收5分钱。时间久了再把旧的书去卖掉,还能收回一点钱。当时家里还有2个妹妹和1个弟弟在读书,所以开销很大。幸好生意越来越好,用这种方法也算可以维持生活了。

全国开展“上山下乡一片红”,号召我们下到农村,第一批我没去,在家熬了几年,最后还是顶不住上门来的敲鼓宣传,只好下去了。我的弟弟妹妹中,去江西插队的妹妹文化最好,读到高中,然后下放到江西。我比她下放早,本来是要去新疆的,爸爸妈妈不让我去,开后门下放到杭州,那年我16岁。记得到杭州来时坐的是篷车,那时候只要一块七角,再后来坐客车就要三块三角了。到杭州后,我教了2年书,三四年级都教的,语文数学也混着教,这里的小孩很调皮,土话也听不懂,小孩都不高兴来上学的,常常就六七个人来学校,再后面也就不教了。

我们住的地方叫蒋村乡,三深村,十一队,五组,是今天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的中心地区。那时,我们和隔壁家合买了一只灯泡,装在中间一起用的。村里的路也走不来(很不好走),“生活”——农活也不会做,到20岁才结的婚,生了大女儿。这里的条件很差的啊,热天里没有电风扇,也没有电视机,大家都是这样,什么电器都没有。到杭州来像样的路也没有,七高八低地很不好走,路上还全是烂泥。那时候买东西全都要票,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洋火还要洋火票,还有煤球票,豆腐票呢,这些都是大队里按规定数量发的。

大女儿在家里没有人带,在她9个月大时就“扔”到上海给我母亲带,带到9岁才送回来读书。之后又有一个儿子,6个月时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几十天,花了大概40多块钱也没看好。从医院回来以后还是走不了路,什么都做不了,等于是残疾了,儿子5岁时也去了上海给我母亲带,我母亲去世以后,儿子没人带,15岁的时候就回杭州来了。

因为儿子算残废,政府照顾,允许再生一个,儿子3岁时,小女儿出生了。那时,大女儿在读书,读书很好的,就光交点书费,总共3块钱一个学期,但总归要养三个小孩,家里的负担更重了。

那时候小队里做做,都是“倒挂户”——指劳动力少,孩子多,公分少吃粮多的家庭,年终分配是没有钱拿的“白长功”——小队里做工没有盈余,人家分钱,我们都没的分的,扣掉弄好,扯扯平,刚刚好维持生活啊。以前养猪,养羊,三五只吧,买羊,养羊,赚工分,我丈夫回来还要割草,白天在田里,休息天、下雨天割草,一年工夫(时间)能养2头猪,算是最好的情况了,有时候养一只就需要8个月,卖一回,一般只有三五十块好卖,能卖到五十几块,那是最好的猪了。那时还算靠个上海奶奶,一到“双抢”就会过来帮忙,“双抢”的时候非常忙的,总是在7月20号开始,不超过立秋关的,到十五六号左右结束,那段时间真的很忙,就是要早稻收起来,晚稻种下去,虽然工分也会加给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家没有人烧饭的,家里没有爷爷奶奶,我们晚上8点钟回来烧饭,晚饭烧好吃好,就要洗衣服,第二天凌晨2点钟要烧早饭,4点钟就要出门了,有叫子(哨子)吹的,有喇叭喊的,叫你们好出门了,大家一起,坐一只机板船去的。

“双抢”的时候我丈夫的分记得高一点,20分,我只有10分的样子,这个就是钱啊,一年结一次,一年的钱都没进账的。蚕宝宝,是小队里集体养的,这个算工分的,我经常看蚕宝宝的,家里小孩没人领,队里还照顾我们的,允许我一边看蚕宝宝,一边带小女儿,一块钱一工,我只能算半工只有5角钱一天,分的好的话一季度二三十块一家,最多的人家40块。蚕很小的时候,要“拆火”,要生煤炉子,培养到“大眠”,就是大蚕宝宝了,然后就是“上山”,去做茧,到可以做茧要7天的工夫,给它棚子做好,茧子都在棚子上了。一个礼拜之后给它摘下来,一个个茧子拆出来,然后茧子可以卖掉。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卖了,一年四季可以养4回。“双抢”的时候如果再照顾你们一下,分点给你们,买点油盐酱醋,买点菜吃吃,这个是直接给钱的,粮票什么的是不发的,乡下人没的发的,城里人发。这个都是有规定的,一个人几两肉,多少粮,油是每个人三四两,小瓶里一点点东西。一年工夫可以发3斤油,我父亲在上海过来就买点肉给我们吃,要么晒成干,新鲜的也会拿来。我母亲会给我们买点洋肥皂,那时连洋肥皂都要肥皂票,上海也是要票的,但比我们这里多。以前肥皂长条的,“西湖”牌,黄色的。一个人只有半块,大家都是挑大的,六分钱一块。肥皂票不够用,用光了就要自己去买了。

儿子15岁那年(1984年)开始从集体种地变成各家单干了,单干户就是田分给你自己种了,我们家分到了2亩地。我做不来,大女儿也做不来,就靠我丈夫一个人做。小女儿大了以后就去割羊草,一年剪两回羊毛,然后去卖。也养猪,卖的话也就7角钱一斤,当时能买个10斤肉过个年很好了,鱼是两角四一斤,自己也有鱼塘养鱼的。每家每户大概都会有一两个鱼塘,那时没有抽水泵,倒是有水车,把塘里的水抽干了,穿着自家编的草鞋,就这么踩下塘去。

P3-5

后记

2009年初秋,这么一群人相聚于钱江之滨,预定用四年时间完成一个《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撰写计划。当时大家觉得时间尚久,来日方长,不意四年光阴若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今天,大家即将远赴各方,《三代人·六十年》亦将付梓,一切将成为大学时代青涩、坚毅、美好之记忆片断。

这么40个人,或来自于东海之滨、钱江两岸,或来自于天府之国、黄山之畔,或来自于天山之麓、黄河之源,或来自于白山黑水、燕赵故地……在一个屋檐下,同窗共学,激扬岁月。四年间,在老师的指导与督促下,利用每个寒暑假期,甚至在怨言与无奈中且行且思,进而潜心搜集与自己性命相连的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又经数月之整理、编删,这些故事终于跃然纸上,作为这个时代特有的证据将保存下来,流传下去。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历经磨难的抗战老兵,有饱经沧桑的山中老妪,有远离家乡的南下干部,有默默奉献的普通职工,有涉世未深的青年才俊,更多的是为子女能过上更好日子而忘我劳作的平头百姓;期间,在我们生命中关爱着自己成长的长辈,有的甚至匆匆地、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每个故事展开的是一段朴实无华而又散发着淡淡芬芳的生活场景。

编撰过程中,为编排与阅读之方便,将40则故事初分为六编。“别样人生”展示了平凡人家的百态人生,“朝花夕拾”记录下老一辈的岁月风霜,“沧桑巨变”揭示出共和国的瞬息变迁,“当年明月”诉说了城乡人民的苦尽甘来,“似水流年”讲述了祖父辈的艰苦奋斗,“往事烟云”列举了寻常百姓的峥嵘岁月。《三代人·六十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与书写者,每个人都可以书写一部属于真实的自己又属于伟大的时代之历史作品。

《三代人·六十年》在编研期间,得到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和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等的大力帮助与全力支持,尤其是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全额资助。袁成毅教授、陶士和教授、陶水木教授、朱俊瑞教授、潘国旗教授、薛玉琴教授,沈松勤教授、严柏炎书记、张华松书记、郭持华博士、夏卫东博士,刘俊峰博士、王才友博士等,关心、支持并督促着本计划的进展和书著的编写。在后期编排中,余悦劬、赵旭腾、胡晓菲、叶明月、俞淑、叶璇、葛程思、李孪妮、张琼、段秀文、张明芳、鲁彦宏、杨琛、张豆、吴元奇、赵晨晨、张幸芝等,在组织落实、章节安排、文本校订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工作。办公室余慧菊老师安排并提供了集体合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尤其是宫京蕾老师为本书的编辑与及时出版操劳良多,在此一并诚致谢意!感谢大家!

编者于钱塘江畔

2013年6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别样人生

 1 西溪往事:城市郊区远逝的风景

 2 恍如隔世:女性、时代及其命运

 3 城居年轮:转业军人和城里的家

 4 那年那事:渡头村里的平凡日子

 5 乱世飘零:津门人家的沧桑之变

 6 士农商路:传统家庭的现代印记

 7 春江话月:春节语言与婚嫁礼仪

第二编 朝花夕拾

 8 水乡泥作: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

 9 异乡孤女:五宝逃难后的乡里乡亲

 10 追忆松堂:从富家少爷到城市平民

 11 铁匠得胜:近乎草莽的人生传奇

 12 老兵当年:毓之大少的烽火岁月

 13 吃穿住行:城市内外的日常家居

 14 两人两地:那个年代的分居生活

第三编 沧桑巨变

 15 江村梦忆:浙赣线旁的前河水埠

 16 山乡沉浮:千岛湖人的峥嵘岁月

 17 南下干部:青山秀水和他们的家

 18 新港故事:滨海油城的现代变迁

 19 玉门新象:地主与贫农家的嬗变

 20 川北物语:山里农家的新旧生活

第四编 当年明月

 21 亭旁山居:村姑、木匠与退伍兵

 22 忆苦思甜:氏女的苦日子与好日子

 23 丁桥听潮:农妇桂宝的三个二十年

 24 田舍旧闻:走过了战乱的靖庄组

 25 冀北风霜:糜子、棒子与山梁子

 26 遥想巴山:从段家湾来到南湖畔

 27 怀旧乌伤:60年代的乡村与学校

第五编 似水流年

 28 菖蒲遗事:那个绍酒梦乱的年代

 29 亦农亦工:曹娥江边的生活片断

 30 前尘影事:祖辈的生活及其婚姻

 31 汗滴禾下:农村大学生和“双抢”

 32 跌宕人生:沟里人之学仕商

 33 奉乡贤良:大城市边沿的小村落

第六编 往事烟云

 34 几度春秋:甬上人家的二三事情

 35 乐成忆怀:滨海小镇的日常生活

 36 抚今追昔:水乡茆里父女的对白

 37 北国漫旧:黑土地的动荡与新生

 38 走出大山:大货司机与他的家人

 39 执戟边疆:扎根克拉玛依的日子

 40 何处家为:茂春一路西迁的故事

后记

序言

三代人,在家庭辈分与家庭生活中是最接近、最密切的,称祖孙三代。

除了父辈,孙辈与祖父辈生命重叠时间较多,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往往能讲出一些祖父辈的故事。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等的极大提高,现在三代同堂已成为家庭结构中的常态。尤其是因为父母亲正当年华,着力在社会上打拚,工作压力大,上下班时间固定等,培育子女的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而退至“二线”甚至“三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协助抚养孙辈的责任,烧饭洗衣、接送上学等;以致常常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义不容辞地远渡重洋,为了孙子、外孙,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异乡,轮流以尽抚养之责。这是自然年轮的安排,也是人生之无奈,更是美好之天伦。也因此在孙辈的心目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着无比重要的位置。俗话“一铺养三代”、“富不过三代”、“近亲三代不婚”、“三代单传”、“三代出贵族”,还有“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乃至当下的“网游穷三代”、“单反穷三代”,均形象地说明三代人之间的紧密关联;传统社会讲求“四世同堂”,但如再问及曾祖父的名号,十有八九的人是讲不上来的。三代人,有着更多生命的传承,更多文化的延续与现实的记忆。

三代人的时光,在人的生命旅程里即使不是全部也应是大部分,而在历史长河之中却是一刹那。在中国的传统时间系谱中,六十年一甲子,称六十甲子,也就是六十年一循环。就个人而言,年过花甲、花甲老人,说的是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形容人的年纪大了。但就人类历史而言,一个花甲却是一个全新循环与纪年的更始,它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顾诚之名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讲述的是一代人的苦苦追寻,光明与黑暗,失望与希望,臆想与信念,及其光荣与梦想……臧克家之名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展出了三代人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画面,反映其稚气、贫困、辛劳、执著,以及命运之无情与不屈之抗争……一代人,稍显人生之匆忙、焦虑与无助,而三代人则显得时光的从容、岁月的淡定与家族的希望。

我们选择三代人和六十年为题,追寻历史之片断,以反映社会生活变迁之过程。曾有一幅《三代人赶集》漫画,说:“爷爷赶集肩上挑,爸爸赶集轻松跑,儿子赶集点鼠标”。第一小幅,太阳露出小半个头,头戴瓜皮帽,身穿灰粗袍,脚穿黑布鞋的爷爷,肩挑满担的蔬菜,匆忙赶向集市。第二小幅,艳阳东照,爸爸头戴大草帽,驾驶着冒着白烟的中型拖拉机,车上满载一袋袋粮食,去赶集。第三小幅,已是上午9:40了,头戴红色棒球帽,身穿休闲服的儿子,坐在电脑桌前,点击“农产品交易网”。①漫画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对三代人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祖辈,交通不便,出行主要靠双脚,靠人力的肩扛手提进行运输,早出晚归,异常艰辛。到了父辈,赶集不用早起,公路平坦,实现机械化运输,堆积如山的粮食用“铁牛”来轻松搬运了。及至信息时代的今天,连门也不用出,只要轻点鼠标,就能轻松实现交易。本书的一位采写者许可这样说:“六十年,也许只有生在这片土地上,并与之相扶相持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一变化。六十年岁月如刀,在每个经历者内心深处刻下挥之不去的回忆。六十年的变迁,映照在老人沧桑的眼中,流淌成黑白而深刻的记忆。即使是经历过二十年的我,对比起小时候的生活,也会有很多感慨……六十年的风雨投射在碧蓝的天空中,荣耀与辛酸带着或新或旧的回忆,让所有人欢欣雀跃,激动流泪。而这六十年的经历与记忆流淌成河,正卷起越来越新、越来越大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向前走去。”

本书撰写计划确定于2009年金秋,恰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当时设想,有没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国家历程中的六十年呢?在这六十年中,乡土社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化?谁也无法否认,刚刚逝去的六十年,是共和国新生壮大的六十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变化的六十年。有的人说,如果一个人三十年前睡一觉,今天醒过来,一定不认识这个国家,以为自己是做梦,这三十年的成就堪称奇迹。也可以这样说,如将这六十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实则中国人经历了两场巨梦,从以人力为基础的农耕时代到以机械力为基础的工业时代之梦,进而跃人了今日信息时代之梦乡。这是一部亘古未有的历史穿越大片与梦幻大片,而本书只是其片断之一,以真实地、原汁原味地揭示乡土社会之变化。

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本书不想着墨全国性的巨大变化,无意揭示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与惊心动魄,而是从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出发,从三代人的感觉出发,寻找六十年来日常生活之变化,来念念这’本“经”。并且,刻意游离于社会上层世界,反观升斗小民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与情感历程,描述其为生存而进行的苦苦挣扎,国命家运的捉弄与抗争;在日常生活中,彰显普通民众的平凡与伟大,温情与感动。采用记叙方式,将人生经历分段书写,反映出时代变化,及其个体命运与社会、国家、家庭的血脉关联。

历史是凭借材料(史料)进行书写的。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一起,构成了历史材料的主体。这是本书采用的基本方法。现代史学深受两大传统的影响:一是乾嘉学派“考而后信”传统,二是兰克学派的实证主义传统。反对口说无凭成为一种信条。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成了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但是文献资料只是史料的主要部分,而非全部。史学研究应提倡运用口述史料等活史料。布罗代尔说历史是一部多声部的合唱,各个声部之间可能有交叉,有重叠、遮盖。但不可能由一个声部变成独唱,而把所有的伴奏弃之不顾。不能轻易地相信某一个声部是真实的历史,而是要把所有的声部作为一个合唱来听,从而听到里面的每一个声音。

至今,学界对口述史料的意义还是持一定的保留态度。其实,现代口述史的兴起,改变了史学研究的走向。从其史料形成来说,口述史料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的史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性描述,是不断流逝之中的活史料。与文献史料相比,是活着的人对所经历的人或事的一种口头诉说。文献资料不能再生,是已经形成的死材料,口述历史则是源头活水。如果说文献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书证的话,那么口述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证。只要保存得当,书证、物证在时间上几乎是永恒的,而人证则有其生命周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失。口述访谈是一项与时间抢夺财富的竞赛,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本计划中受访的部分老人也已故去)。口述史也能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一个背景解读。历史与现实的隔阂使历史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后人要进行专业考证才能获得一个初步认识。如经当事人一口述,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并可以更全面、完整地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口述实录作为一种表现人的原生态的形式,强调通过再现叙述者的状态、语境、回忆方式和提供的生活细节来构筑一个人相对完整的精神风貌。如果没有口述历史,普通百姓就难以提供其所见所闻的重要历史情节。历史有巨大湮没不彰并无法还原的真空,口述史是“来自底层的历史”,主要涉及无文字的历史,或者是偏爱有文字社会中底层的经验,要不就是无声的人们的历史,倾听他们的声音,替他们留言,历史主体就更为丰满。“坦白说,我还有个企图是访问出身平常家庭或农村的女性,因为这样的女性在中国占了绝大多数,她们的战时经验可能更有代表性”。①口述还是一个情境,是对过去的一个情境重建。亲身经历者所述说的环境,所讲述的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比从许多间接材料拼凑的推论更加真实、具体、生动。它是一种理解历史的新立场和全新态度,并可与文献史料互补长短,以完整历史认识的面貌,是与“考古”相对的“考现”工作。

从史学研究来说,“除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外,口述资料也是当代研究历史的工具之一,是史料的一种形式。历史研究中面临的一个困难是一方面史料繁多,另一方面具体研究所需要的史料却很有限。由于时代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兴趣各异,往往是目前研究视角下需要的史料非常匮乏,因为过去人们可能并没有以此视角观察、议论、研究、记录过史实。”②为实现口述史之学术目标,其工作内容应偏重于搜集不易被记录留存的史料,大多属于负面的、隐藏的、细微的、弱者的等史料。口述史侧重于受访者对过去人事的真实回忆,回忆是涉访人事的过去时态,是非利害性的。只有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后,只有在“昔日当事者,而今局外人”的现实状态之下,受访者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回忆其亲历亲见亲闻,道出鲜为人知的故旧往事。口述史也是人的内心情境的披露,把人性与理性之中不愿讲和不能讲的历史真实、密藏、展示出来。口述访谈有其最为恰当的时间,经过时间的沉淀过滤,它需要与个人的或时代的欢乐与痛苦等情感与认知等主观因素保持一定间距,才能更靠近真实的历史现场。口述史料让史学研究从与世隔绝的后院,抖落身上的尘埃,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生活前庭。

另外,复原历史还基于部分实地考察与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对研究体会、理解,或描述某个互动中的情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原始文献,但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就事论事式的史事考据,而在于探寻历史过去与现实今天的血脉关联。并且,文献资料并没有按现在人们的意愿进行记录与保存,面对封存已久的,既堆积如山又似乎是片言只语的故纸,常会生出“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写进文献的真实,不等于我们所企盼的真实”,①进行实地考察,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重返陌生之乡的历史现场,对研究有时会有忽然开朗的感觉,繁复的书面问题在“现场”面前变得简洁直白了起来:原来事情并没这么复杂!其意义就在于获取现场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读懂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运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取得一手资料,或者说凭借直觉,透过田野数据的搜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人类历史的昨天和今天是相通的,田野调查至少可以作为互证的工具,使研究工作在梳理历史文本的同时,增加一点感性认识,也会显得有些胸有成竹之踏实感,并增强结论的可靠性。

海外一些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培养史学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时,要求在学业期间完成三样事:一本论著,一本史料集,再是一个口述访谈!本书作为三年半前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一项学习计划与研究计划,选择的是因缘际会来到一起的40个家庭。40个不同家庭,其新生代的子女,共同选择了师范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的学习。作为一项专业训练,全班同学被要求进行家族史的书写:既然你选择了学习历史专业,不妨进行一点家族史的研究,为家庭尽一份责,为家族保存一份记忆!来到自己人生的历史“现场”——养育自己的家乡和家庭,进行一场对家乡与家族的“考现”训练。从三代人人手(曾祖辈、祖辈、父辈,或祖辈、父辈、我辈),从物质(吃穿住行、劳动、生老病死等)或精神(文化教育、娱乐、信仰等)方面来进行;可以是一个小方面,也可以涉及方方面面。这一计划既是历史学习之学程,也是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要求利用每个寒暑假期对家族成员进行一次访谈,花三四年时间,至毕业前选出一份较为满意的文稿。作为一份“强制执行”的假期作业,一项课余训练,时至今日终于有了乡土社会的40则故事。大家回到家乡的“田野”上,进一步了解国家、社会、家族与家庭之变化,了解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故事、历史细节,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在校之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将情感培育与专业成长有机结合,将实践活动上升至学术研究的层面,并在成长中收获喜悦。

作为历史书写的一种方法,作为专业研究的一项训练计划之探索,《三代人·六十年》经历了五个年头、四易寒暑,因种种原因并未完全实现预想之蓝图,其成果与专业水准要求相距亦远,但还是富有成效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除了呈现在面前的40则故事,其中一些内容,已经为国内一些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和海外一些专业期刊所引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专业工作者的初步训练,大家初步掌握了一种发现历史、认识历史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大家共有的惊喜。

就本书而言,限于特定的访谈与采写对象,从中只能发现六十年的一个特定年轮切片,不同时代的特有印记:1990年前后出生的“我辈”,60年代出生的父辈,三四十年代出生的祖辈。比如,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父辈,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就稍显苍白不足(当时刚好是童年),而改革开放的经历(当时刚好成年)却是异彩纷呈的。本书撰写过程中,因人因事、或喜或怨、或浓或淡、或精或粗,这是随机选择的无奈,更是我指导不力所致。

丁贤勇

2013年5月7日

内容推荐

《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是四十名选择了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写成的关于六十年来三代人所经历的四十个故事。这是他们利用每个寒暑假期,甚至在怨言与无奈中且行且思,进而潜心搜集与自己性命相连的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涉及地域包括东海之滨、钱江两岸,天府之国、黄山之畔,天山之麓、黄河之源,白山黑水、燕赵故地……每个故事展开的是一小卷朴实无华而又散发着淡淡芬芳的乡土生活场景,它从一个个小点见证了六十年中国社会之变迁与发展、无奈与希望、光荣与梦想,也见证了大学时代青涩、坚守、成长的学习片断之美好记忆。《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由丁贤勇编著。

编辑推荐

丁贤勇编著的《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中这么40个人,或来自于东海之滨、钱江两岸,或来自于天府之国、黄山之畔,或来自于天山之麓、黄河之源,或来自于白山黑水、燕赵故地……在一个屋檐下,同窗共学,激扬岁月。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历经磨难的抗战老兵,有饱经沧桑的山中老妪,有远离家乡的南下干部,有默默奉献的普通职工,有涉世未深的青年才俊,更多的是为子女能过上更好日子而忘我劳作的平头百姓;期间,在我们生命中关爱着自己成长的长辈,有的甚至匆匆地、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每个故事展开的是一段朴实无华而又散发着淡淡芬芳的生活场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贤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27513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1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