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9.7- )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祁淑英编著的《袁隆平的青少年时代》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准确地把握了袁隆平事业、成就、品德等几条线索,透过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袁隆平的精神世界和做事做人的优秀品质,展现了其开放的胸襟和宽阔的眼界。
祁淑英编著的《袁隆平的青少年时代》精选了袁隆平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袁隆平的成才经历,能鼓励青少年朋友更加发奋学习,激励青少年朋友不断进步,进一步引导他们成长为有责任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后备军。
《袁隆平的青少年时代》对袁隆平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禾下乘凉的梦想
从北京请教鲍教授后,返回安江农校的一个黄昏,袁隆平在幽幽浮动的梦境里,看到从白雾蒙蒙、水天相连的地方,飞来一只洁白的鸟儿。鸟儿飞经的天空中,飘落下来一粒粒稻谷,那一粒粒圆润润的稻种,播入了灌满春水的稻田里。不久,秧苗出水了,长高了,拔节、抽穗了……那一株株雄性不育系的株苗呈现在眼前了……渐渐地,那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子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是那么惬意,那么惊喜!
他醒了。原来这是一个梦,是一个非常美、非常美的梦!
下雨了,人们纷纷从田间返回家。可是,袁隆平却打了雨伞急匆匆奔向他的试验田,他要在雨中观察秧苗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他撑着雨伞蹲在稻田里,全神贯注地望着雨滴一点一点地打在一株株稻棵上,打在正在扬花的稻穗上。
北面不远处的江面上,快乐的鸭子正在调皮地游动、潜水,时而仰起脖子吞食着水中的捕获物。他问鸭子:“这该是你们最快乐的时光吧?”鸭子不会说话,只是“嘎、嘎、嘎”地欢叫着,像是对他的回答。
夕阳西下,鸭子在江水里拍着翅膀,“嘎、嘎、嘎”地呼叫着邀伴归窝了……
小燕子一双双,一对对,擦着江面,在斜风细雨里箭一般地穿梭……
好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生活原本如此美好!
他看到一双双快活的小燕子,想到自己还是孑身一人。他周围的同事总是催促他说,若有合适的,就早些成婚吧,都30多岁的人了,工作一天回到宿舍,空荡荡的,冷锅冷灶的,衣服、被子没人帮你缝,脏了没人帮你洗,让人看着觉得怪心疼的。可袁隆平对自己的婚事总是不着急,他说:“忙啥?单身一个人不是很自在吗?”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的出身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与这个人的出身是相关联的,婚姻问题也不例外。
早在1956年,袁隆平曾经被派到黔阳一所中学去代课。因为袁隆平学识渊博,性格随和,有着满肚子的故事和笑话,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看在眼里,爱在心里。可是,后来她听说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曾经在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任科长,被定为“历史反革命”,袁隆平本人在反右派斗争中又被定为“中右”,她就再也不敢登袁隆平的门了。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对袁隆平来说,也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学校曾号召全体教师“大鸣大放”,但袁隆平没有参与。用袁隆平的话说,他的兴趣在水稻。虽然他说话直爽,但最后还是“滑”过去了,只是被内定为“中右”。
在此后的岁月里,袁隆平在谈女朋友时,常常有些自卑,生怕别人说他出身不好,也忌讳别人问他的出身。似乎那个“历史反革命家庭”成了他身上的一块疮疤,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害怕别人触它,揭它。他的婚事就这样被耽搁着。好在他善于在精神世界里开拓,善于避开世俗的纷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从而获得至善至纯的精神慰藉。
为了美丽的梦想,就这样,袁隆平安于湘西贫困山区一个普通农校教师的岗位。他善于节制自己的一切欲望,总是把“节制”提升到一个知识分子美德的高度。所以,无论遇上什么样的逆境,他总是安之若素。
P79-81
美满人写美满人
蒋子龙
人物传记通常需“双向选择”,传主选择做传人,作家选择传主。居功至伟、被尊为国家路标和界碑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主持了15次核试验”的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诸多科学巨匠的传记,竟都出自祁淑英先生之手。被这些影响了历史的天才人物选中的作家,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先说她写的第一部“巨人传”——《钱学森》。最早选中她的并不是传主,而是国家。1993年底,中央发文号召全国向五个先进人物学习,其中有唯一的科学家钱学森,花山文艺出版社顺势邀请刚退休的老记者、老编辑祁淑英为其立传。而传主本人却不同意生前立传。本来是“双向选择”的事情,一方不配合,如何能“传”得成?恰恰是多年的记者生涯帮了她的忙。祁淑英在先生魏根发的陪同下,采用了“曲折迂回”、“扎根串联”的办法,先从自己认识的科学家入手,继而采访了何祚庥、于光远、傅承义、朱兆祥等科学界的名家,由他们引荐采访了钱学森的同学,走进了钱学森亲自创建的力学研究所,所里为祁淑英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后他们开始占有各大图书馆和大机关资料室里与钱学森有关的资料……历时近两年,她成了“钱学森资料大全”,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得到消息后,专程赶到她家中把全部资料复印收藏。
《钱学森》于1997年9月出版,10月末,钱学森夫人蒋英约请祁淑英夫妇来家做客,很动情地对他们说:“我连夜读完了这本书,读着读着就哭了,读完书竟哭湿了两条毛巾。里面有好多细节我都忘记了,你们是怎样挖出来的呢?”当时钱学森健在,夫人的这番话可以理解为他们认可了出版社为他们选择的做传人。临别时祁淑英恳请夫人对该书提些批评或建议,夫人说:“如果再修改,把学森晚年进行的复杂巨系统和大成智慧学的研究成果补充进去,就更完整了。”
于是《钱学森》一书有了后来的修订版,更名为《钱学森传》,获“中国图书奖”,祁淑英获“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书上虽只署着她的名字,而书稿的完成却是他们夫妻二人的“流水作业”,她写出一页,魏根发先生在后面连誊清带修改。魏先生是高级编辑,退休前为河北省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写一笔好字,无论毛笔、硬笔。老二位可谓伉俪偕行、珠联璧合。受《钱学森传》成功的鼓舞,两人一鼓作气,用同样方法又完成了《邓稼先传》、《钱三强传》。就这样,祁淑英好像总是能机缘巧合,一“传”引出下一“传”,写了一“传”又一“传”,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6位科学大家的传记,堪称皇皇巨著。
在敏感多事、聚讼纷纭的现代社会,文字争端剧增,作家们谨小慎微地躲避着“真人真事”,害怕“触雷”。祁淑英却不躲不闪,直面最为敏感的高端功勋人物最真实的生活,并且连连获奖,好评如潮。这就是她做传的最大特点,总是对传主怀着一种真实自然的崇敬来做传。在这个流行“戏说”、以“雷人”为时尚的娱乐时代,她做的是“史传”,以史实为根据,为传主立正史,写出他们的生命史、事业史、家庭及情感史。她的文字敢于面对传主、面对社会、面对历史的考量。
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大科学家的“大”,以及他们“大”在哪里、为何能“大”,从大处着眼,从细处落笔,生动地还原每一位传主横空出世时的国际大背景。比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是20世纪的80年代初,印度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喊出来的,并郑重地向各国专家介绍说:“袁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给世界带来福音。”其后袁隆平获国际“拯救饥饿奖”,美国前总统顾问帕尔伯格在颁奖会上对他“隆”起为世界顶端,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和感谢:“袁的研究成果击退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钱学森何以被人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和晚一些的钱伟长同是世界航空航天领域的元老冯·卡门的学生和同事,曾参与设计了美国第一枚“下士”导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过贡献。钱学森“用脑子记下了几个大箱子都装不下的资料和数据”,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有句名言:“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但他还是把钱学森说“小”了,钱学森回国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导弹,打破了国际上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其作为和贡献才称得上是伟大和不朽。钱三强夫妇也是如此,曾留学法国11年,先是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得意门生,后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他和夫人何泽慧博士共同发现并解释了铀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1948年回国时,约里奥先生为表达对他的支持与友谊,将若干个保密的核数据和一包放射源赠送给了钱三强。他们也为自己的国家购置了第一批核物理实验设备,参与领导和组织研制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第一枚氢弹和第一枚战略导弹……这样的功勋、这样的人物,才配得起一个“大”字。
这些中国的科学奇才有个共同的特点:家学渊源、在国内受了良好的教育,出国则师从当时世界上的顶尖人物。回国后,为国际大势所逼,民族急需,举国重视,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帮助落后的祖国跟上世界尖端,成就大国地位。“伟大的代价是责任”,民族和国家的急需,会使人崇高。祁淑英借几部科学家的大传,勾勒出了能毁灭地球数十次的核威胁的由来: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就在同一天,美、英、苏三巨头聚在一起召开了著名的“波茨坦会议”,用丘吉尔的话说,“杜鲁门像换了一个人,告诉俄国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操纵了整个会议。不可一世的斯大林竟都接受下来”。三个月后在五国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更加蛮横,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嘲讽他:“国务卿先生,你的口袋里是不是装来了一颗原子弹?”贝尔纳斯却有恃无恐:“如果你还继续延长时间不谈正事的话,我就从口袋里拿出个原子弹叫你尝尝!”人造的原子弹,主宰了人类的国际事务。当苏联也有了原子弹后就更牛了,赫鲁晓夫竟在联合国的讲坛上公然进行核恐吓:“我的核按钮在陪伴我演讲,我的氢弹、原子弹在为我伴奏。”
1953年,约里奥·居里夫妇托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带口信:“你回国后告诉毛泽东,要反对原子弹你们自己必须拥有原子弹。”就在当年,一次毛泽东在向钱三强敬酒的时候下达了命令:“到时候了,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如古人所论:有非常之势,然后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当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恩来发出的第一声感慨是:“现在是应该扫清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原来在没有原子弹前,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一直不能真正挺直腰杆。陈毅元帅说得更痛快:“有你们这些科学家撑腰,我这个外交部长就好当了!”至今,这些科学巨匠们创造的业绩,不还在实实在在地支撑着我们的大国地位吗?
不能不相信,伟大人物的产生是可遇不可求的,充满“天启”。哪个时代需要巨人,就迎来并创造了自己的巨人,他们的精神却不只温暖和照耀了那一个时代。祁淑英对传记文学的贡献,就是写出了传主的文化史。“三钱”同为五代吴越王钱谬后裔,此一脉群星璀璨,还有钱玄同(钱三强之父)、钱穆、钱钟书等鸿儒硕学。钱学森远行前,其父塞给他一张纸条作礼物,上写:“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孝!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这很像诸葛亮式的“锦囊妙计”,成为钱学森的座右铭。后来因为要坚决回国被关进美国监狱,在大牢中他朗声抗辩:“家父告诉我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美国人不解其意,而他却继续从容地讲出自己的道理……
钱伟长保存的《钱氏家训》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邓稼先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其六世祖邓石如被推为“清朝第一人”,其父邓以蜇是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终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对邓稼先自小进行了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他忠正纯良的品格。为了造出原子弹,他没有讲出任何理由就失踪般地离开了百般恩爱的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隐身大漠28年,再见到亲人时已经因核辐射患上绝症。古人云,临大险而不惧,圣人之勇。邓稼先率领的原子团队,被称作“满门忠孝!”人们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称颂他们。没有单纯、善良和忠诚,就不会产生伟大。“满门忠孝”是一种真正的伟大,这种伟大不是让别人感到渺小,而是让所有人都成就伟大。当核试验成功起爆的那一瞬间,随着大地沉闷地抖动,邓稼先绷紧的身躯却晕倒了,然而他生命的金字塔,却高耸入云!
由此可见,文化培养巨人,只有重视文化才能产生巨人。这些科学巨匠生命饱满、人格健朗,就像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一样:“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与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也往往取决于品格的程度。而且他们的品格将偕同他们的成就一起流传于后人。”或许正是得益于此,祁淑英立传的这些科学家们,都拥有美满的家庭和婚姻生活。而婚姻,“是所有文化的起源,也是顶峰”。
一代才女何泽慧,终生都牢记还在当姑娘时外婆对她的嘱咐:“作为一个女人,这一生之中要守住一个人、守住一个家。”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她是第一、钱三强是第二,然而在事业上要自己发现自己,在婚姻中要被对方发现,美满的婚姻就是被爱情圣洁化、被生活牢固化。培根有妙论:“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爱就是确信,美满的婚姻就是以整个人生为目标,让婚姻成为两个人一生的凯旋门。
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是著名政治家许德珩的长女,毕业于巴黎大学,师从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学。他们的结合简直是“一桩美丽的故事”……邓稼先“失踪”前,每天晚上都骑着自行车到公共汽车站接下班的妻子,风雨无阻。他的解释是:“伴侣者,伴旅也!人生旅途上相依相伴。这是一种特殊的缘分,就应好生珍惜、细心维系。”后来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每天对着他不知要喊多少声“好爸爸”、“好好爸爸”。他曾对友人说:“二人相爱无以言叙,可叙之爱是有限度的。”美满的婚姻就是“经常恋爱,而恋人不变”。他用自己的婚姻证明,爱是一种旅程、一种行动、一种聚合力、一种创造力。
蒋英是民国时期军事学巨擘蒋百里的千金,以一首钢琴曲为钱学森送行,可谓一曲“订终身”。爱是选择,不仅是选择对方,也是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钱伟长与夫人孔祥瑛则在战乱年代经历了生死恋情,让一生的相濡以沫有了一个传奇般的壮丽开篇,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袁隆平的父亲是国民党高官,母亲乃大家闺秀,精通英语,可想而知在他的前半生经历了多少坎坷,受到了多大的屈辱。夫人邓哲是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的“贤哲”,处于低谷时劝慰他:“自古以来只要真的怀才,就不会不遇;有搞杂交水稻的抱负,就一定能搞成。”袁隆平功成名就时,夫人更显“贤内助”本色,使得他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还能过着“老农一样的俭朴生活”,百万奖金分文不取,全部用来奖励青年科学家。难怪周围的人称颂他们是“天下最投缘的结合!”
祁淑英的笔墨是“从感情上认识伟大的人”,使传记充满情致和色彩。这是因为她自己就婚姻美满。她信仰文字,而老伴是她终身的粉丝、助手、合作者,很多时候还是她的主心骨。美满人写美满人,收获美满,这些传记作品让她的写作生涯变得丰赡厚重、多姿多彩。
胸怀民生
我在长沙市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工程中心采访袁隆平期间,曾有友人问我:“你为什么以古稀之年,不辞劳苦,千里迢迢,来为袁隆平院士作传?”记得当时我对这位友人的回答并不完整。当完成采访之后,伏案沉思,我似乎找到了较为完整的答案。于是,我想到应当通过这篇文章,同这位友人作一次全面对话。简而言之,我想通过这本文学传记,弘扬袁隆平院士胸怀民生的伟大精神,传递给青年读者一个美好的理想。那么,我的意愿能够为年轻的读者所接受吗?为此,我想就以下三个问题,与我的那位友人,也与我的青年读者进行一番沟通:
第一,我为什么要矢志不渝地为科学家作传?
自我退休以后,我曾连续为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何泽慧、邓稼先、袁隆平等多位科学家作传,许多读者或者给我写信,或者打来电话,或者登门专访,人们向我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
“你为什么以古稀之年,不辞劳苦,为科学家作传?”
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是中国的科技伟人,他们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尊敬和爱戴,为科技伟人作传,我以为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同样,我作为一个作家,能够再一次拿起笔来,为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传,当然也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这些科技伟人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内,锐意创新,无私奉献,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使我们这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确立了世界强国的地位,从而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2006年春天,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我们国家跨入了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在这个伟大的不平凡的年代,我将精心撰写的此书奉献给青年朋友们,力图将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辉业绩及其高尚智慧的人生介绍给亲爱的青年读者,以达到为青年一代树立起良好的科技伟人的楷模目的!
我之所以热心撰写这些科技伟人,还因为我平生最为尊重的便是科学家,因为是科学家的创造和发明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所以我以为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以此书为载体,带给青年读者一份美好的理想。
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国家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凄惨的一幕,深深刺痛了袁隆平这位胸怀民生的科技工作者,他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格为“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以此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袁隆平怀着急切心情,从事着水稻杂交的更代繁殖。40多年以来,他如同一只候鸟,追赶着太阳,南繁北育,行程数十万里,经过千万次失败,矢志不渝。他终于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壮丽篇章。袁隆平所培育的杂交水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以后,累计增产粮食4000亿公斤,为中国人养活自己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久以前,袁隆平院士还向世人宣布了杂交水稻第三期的超产目标:在2010年,杂交稻亩产要达到900公斤;同时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他进一步设想,杂交水稻如果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到1500万公顷,按每亩增产2吨粮食计算,就能多产粮食3000万吨,就可多养活1亿多人口。这是多么广阔的胸怀,这是多么远大的抱负啊!
我在采访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袁隆平院士既是科技伟人,也是非常单纯的人。他将自己喻为一粒种子。他说,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才能枝粗果硕。我以为他的单纯代表了一种正直无私的品格。他为了实现“让更多人吃饱饭”的美好理想,单纯得很真挚,很纯洁,很高尚,很忘我,很无私。总之,袁隆平院士的美好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堪称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绝响!
所以,我作为本书的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以这本书为载体,带给青年朋友们一份美好的理想。一位哲人说过:美好的理想是造物主赋予生命的一种本能。我以为,袁隆平院士将这种本能发挥到了极致。我相信,喜欢读书的青年朋友,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但是,我愿通过介绍袁隆平院士的美好理想,使得青年朋友原本具有的美好理想得到提升,从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新的高度,可能会成为一种力量,成为一座到达彼岸的桥梁。
第三,为青年朋友们解读袁隆平院士胸怀民生的伟大精神提供一个文本,愿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袁隆平院士已经是一位年满77岁的老人了,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可是,他却依然故我,坚守在杂交水稻生产研究工作的第一线。他每天准时下田,越是打雷下雨,越是要下田,因为那是检验他的那些“宝贝”的关键时刻。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与上帝争夺时间,力求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这位77岁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70多岁的老太太,我想到自己也应当像他那样,用自己原本“倒计时”的生命,来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
温家宝总理探望袁隆平院士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袁老作为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是的,袁隆平院士作为功勋卓著的老一辈科学家,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我相信,我们的青年读者也不会忘记他!所以,我将自己精心撰写的此书奉献给青年读者,以求与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