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北宋应天府南京(今商丘)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由于军事实力较弱,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西边与西夏和大理为界。1279年,厓山海战爆发,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南宋虽偏安于淮水以南,但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为并存政权。
《理说宋朝(南宋篇)》由朱晔所著,本书以南朝九个皇帝为主线,配以南宋朝七个典型人物,系统地展现南宋朝发生的人和事,以典型人物和事件展现南宋的历史的全貌。
公元1127年,北宋政权经历了“靖康之变”而灭亡。宋徽宗之子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历史从此开启了一个长达152年的极富文化气息的时代。
南宋一朝,人民成为了历史的巨大推动力,人民创造了南宋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南宋的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以龙泉窑为代表的南宋青瓷是瓷器艺术史上的又一高峰,南宋的“特产”是英雄,前有岳飞尽忠报国,后有文天祥壮烈就义,岳飞成为了历史上“忠孝仁义勇”的符号,文天祥以自己的英勇为南宋画上了一个比较体面的句号。
《理说宋朝(南宋篇)》由朱晔所著,《理说宋朝(南宋篇)》以南宋朝九个皇帝为主线,配以南宋朝七个典型人物的事迹,系统地介绍南宋发生的一些人和事,通过正史中人物的记录,以期获得一些对今天有所启示的道理。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进攻北宋的京城开封,宋徽宗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赵桓后逃到了南方,仓促之间被逼上皇位的宋钦宗赵桓原本也想逃离京城,在尚书右丞李纲的坚持下,赵桓决定留守京城,得到重用的李纲通过精心组织,多次击退了金人的进攻。金人多次进攻未果之后,便向宋朝提出了“议和”的要求,兵临城下的金国提出的议和条件非常苛刻:一是宋朝必须派亲王和宰相之类的人到金营做谈判代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土地给金国;二是让亲王、宰相做人质;三是赔偿金银、马匹。面对金人苛刻的议和条件,大臣们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正月初十晚上,康王赵构在赵桓退朝后入宫求见,赵构愿意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前往金营做人质,赵构的提议遭到了李纲的反对,李纲反对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亲王为皇家血脉,在金营容易遭遇不测;二是各地勤王的军队陆续抵京,金人不久就会溃逃。此时的赵桓除了议和几乎什么建议也考虑不进去,十四日,康王赵构与少宰兼中书侍郎张邦昌一起前往金营做人质。
半个月后的二月初一,看到各地勤王的军队陆续抵京,赵桓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半夜偷袭金军大营将康王赵构给营救回来,当天晚上,赵桓派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带了10000兵马偷袭金营,没想到金军早已防备,姚平仲被打败。
被偷袭的金军主帅宗望很生气,他立即让人找康王赵构和张邦昌质问原因,看见这阵势,张邦昌当时吓得直流眼泪,康王赵构面对宗望的质问表现得泰然自若。赵构的淡定表现让金国元帅宗望感觉不正常,一个念头突然浮上他的心头——莫非这个亲王是假的?担心上当的宗望要求宋朝更换人质,二月初七,宋钦宗赵桓让肃王赵枢替换赵构去金营做人质,可怜的赵枢此去金营再也没有回来,被质疑亲王身份的赵构成了北宋王朝的一条漏网之鱼。
除了这一次人质经历,康王赵构后来又差点儿去了金营。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人对北宋发起了第二轮进攻,这次金人非常地狡猾,一边假装着与宋人议和,一边迅速占领北宋的城池,九月初三攻破太原府,十月初五金军攻破真定府,十月初八占领汾州,十月十八攻破麟州,在战场上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金人要求宋朝派康王赵构去金营和谈。十一月初三,康王赵构准备出使金营,他还没动身就得到消息,随行的车辆在长垣受到金军的阻挡,赵构没有去成。十四日,在投降派王云的建议下,赵构再次出使金营,赵构一行到达长垣的时候,沿途的老百姓将赵构的车马拦住,要求他起兵抗金。十九日,赵构到达磁州,磁州守臣宗泽劝阻赵构不要去金营。
赵构在磁州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随行的副使王云因为一直主张议和,被磁州军民杀死。此时,金军已经到达磁州城下到处打听赵构的信息,赵构连夜从磁州逃跑到了相州,正是因为赵构的连夜逃跑,他才避免再次落入金人之手,闰十一月二十四日,金军攻破汴梁城。金人将北宋王室的成员全部押解到北方,赵构因为出使在外而幸免于难。通过赵构的经历可以看出,他能将宋朝江山延续下去,其中有不少天意的成分。
赵构(1107—1187年),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庙号宋高宗。他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宋钦宗赵桓的弟弟,他先后被封为建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蜀国公,在靖康年间被封为“康王”。《宋史》记载他“资性朗悟、好学强记”,日能背诵千余言,此外,他还有一个特长——膂力特别大,能拉开一石五斗(约450斤)的弓。赵构的母亲是宋徽宗赵佶的一个妃子,他的能力和胆识在赵桓之上,可惜他没有宋钦宗赵桓那么“根正苗红”,不然的话,北宋是否会亡在宋徽宗的儿子之手还真说不准呢。
《续资治通鉴》上有段记载,说赵桓将自己的年号定为“靖康”,其中是有玄机的,经拆字先生解释,“靖康”的意思是“十二月当立康王”,书上记载的这些所谓的“玄机”,都是后人穿凿附会的说法,根本不足信。靖康元年的十二月,宋钦宗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号召全国的军队去汴京勤王,当时赵构也召集了几万人,可惜此时北宋的都城汴京已经被金军攻破。
在余下的几个月中,史上记载赵构四处筹集军队,准备对金人进行反扑,但是没有见到具体的行动,他的行动出现在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之后。当年三月金人将赵氏王室全体成员抓去当了俘虏,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大楚”,张邦昌知道自己当不好这个皇帝,于是邀请孟皇后垂帘听政,孟皇后让张邦昌恭请赵构回来当国,此后才见到赵构的具体行动。当然,民间故事中记载康王赵构一直在行动,他在四处躲避金人的抓捕。民间有一个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叫“泥马渡康王”。
P1-3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得了江山,虽然当年的“黄袍加身’’给人感觉是赵匡胤在演戏,但是这出历史大戏上演得比较精彩。1127年,宋家王朝经历了“靖康之变’’,有两个赵氏家族的外人帮助赵家延续了江山,这两个人一个是孟皇后,一个是张邦昌。孟皇后是被宋哲宗废弃的皇后,她多年深居冷宫,金人占领开封之时,由于孟皇后移居宫外,最后成了漏网之鱼。张邦昌时任丞相,金人消灭北宋后,金想扶植张邦昌为金国的傀儡,张邦昌在金人的胁迫下当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他将江山拱手让给赵构,宋朝江山经历短暂的遗失后再次回到赵氏子孙的手中。一切好像都是冥冥中注定的,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孟皇后好像就是上天派来拯救赵氏王朝的,虽然赵氏皇族在北宋之前对她是那么的薄恩寡义。张邦昌是冤枉的,他如履薄冰地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他让王朝完璧归赵,而几个月后,他就被宋高宗赵构逼迫自杀了,历史将他定格在奸臣传部分。历史有时候就是说不清,在当时这些人都是鲜活的人物,因为无法自持,有些人名垂千古,有些人遗臭万年。
在提笔写南宋部分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非常矛盾的,因为我看到的史籍记载的宋朝,与我心中固有的宋朝印象出入非常大,比如张邦昌,如果按照我的理说的写作思路往下写,不明就里的读者可能会认为我是在给历史翻案:很多“高大全"的人物在史籍中好像没有那么伟岸,那些被人定性为奸臣贼子的人好像没有那么卑劣,这是读者和我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我不想以标新立异的态度去解读历史,读者更不希望从我的书中看出歪理邪说。
在经历很长时间的纠结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我们想知道历史上真实的人还是想知道符号化的历史人?二是我在写历史还是在编故事?历史要求真实,但是历史中有很多说不清的巧合,如何让读者知道这是巧合而不是玄机?三是人性是千变万化的,如何通过记述不同的人生经历,并能讲述不同的人生道理,我能做得到吗?通过南宋部分的写作,我一直在试着解读这三个问题。
1.关于历史人与符号人
南宋历史上出了很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岳飞和秦桧,一部《岳飞传》评书将岳飞与秦桧这两个人物深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如果做一个随机调查,哪怕是西北的乡下老人,他们也知道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准确地作出判断,那是因为岳飞和秦桧在他们的心里已经被符号化了。如果我现在告诉他,岳飞其实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秦桧也没有他认为的那么坏,这个观点等于在破坏他们心中的符号;再如,很多人都知道陆游是爱国主义诗人,李清照是爱国主义词人,这也是民众心中的符号,爱国是什么?我想说的是,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陆游和李清照除了在文字中展现出了爱国的主题,在行动上,他们几乎无所作为,我不知道民众需要的爱国者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再说说历史上定性的奸臣贾似道,在那个积弊难返的南宋末期,不知道有几个人身处贾似道的环境,而能比贾似道做得更好呢?贾似道的荒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成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不知道是否有人认同我的观点?我一时还真的找不到答案。
我不赞同后人用“翻案法”去解读古人,更不敢苟同有人说出秦桧是忠臣的论调,毕竟秦桧已经成为了符号,在记录秦桧的史实的时候,我们可以让秦桧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真实地再现一下,让我们从秦桧的人生经历中去感悟一些东西,我们不要轻易去破坏秦桧这个符号,这是不道德的,毕竟历史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我们能说得清什么呢?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通过摆出古人的史实,能讲出一些今人可以明晰的道理,要是能达到这个要求,我觉得我就算处理好了历史人与符号人的关系。
2.关于历史与巧合
如果将宋朝320年的一些巧合编成故事,这绝对是一部非常有戏剧性的故事集,要是将这些巧合编成一部《大宋王朝》的电视连续剧,估计它的收视率一定高于任何一部电视连续剧。北宋与南宋虽然存续时间分别是168年和152年,但是两个朝代都各有9位皇帝,这是第一个巧合。北宋和南宋9位皇帝都呈现相同的分布规律,第一个皇帝与后8个皇帝来源于兄弟两支,北宋赵匡胤这一支只出了他一个皇帝,后面的8个皇帝都是他弟弟赵匡义这一支的,而南宋正好倒过来,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是赵匡义的子孙,随后的8个皇帝都是赵匡胤的子孙,“风水轮流转”这句话用在这儿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是第二个巧合。北宋与金国结盟,最后金国再灭掉辽国之后随即消灭了北宋,南宋也是这样,蒙古联合南宋攻打金国,最后蒙古消灭了金国之后随即将南宋消灭,这是第三个巧合。北宋急于联合金国消灭辽国是因为想夺回“燕云十六州”,南宋急于联合蒙古打败金国是想急于收回洛阳和开封,这两次大的军事行动发生在两个志大才疏的皇帝统治之下,一个是宋徽宗,一个是宋理宗,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自己引狼入室,在儿子的手上丢掉了江山,这是第四个巧合。南宋和北宋都是从第二个皇帝开始策划北伐,最后都功亏一篑,组织北伐的宋太宗和宋孝宗这两个皇帝都是好皇帝,假如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取得成功,整个的中国历史都会改写,可惜的是,他们在北伐大业上都是失败者,这是第五个巧合。宋朝的历史中,这样的巧合还有很多,宋理宗说宋度宗是“十年太平天子",宋度宗的10年皇帝没有赢得天下太平,但是宋度宗整整当了10年皇帝,难道冥冥中真的有上天注定?历史记录的是一种真实,太多相似的真实积聚在一起,就难免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联想多了,让人就对史料的真实性存疑了。好在我一直基于现存的史料写作,史料中可能会有瑕疵,但是作者一定要从纷乱的史料中写出自己的认知,这是我们后世人研究史料的动力源泉,如果历史像计算机程序一样的精准无误,历史也就令人失去了研读的兴趣。
3.关于历史与道理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读史可以知兴替,这是从学习历史的第一天起,历史老师就告诉我们的结论。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算知道兴替,历史对于我们的人生也不会产生太多的影响,因为兴替跟绝大部分普通人八竿子打不着。多读史书可以启迪人的心智,也可以拓宽人的视野,还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是所有读史人的普遍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书读多了,读者就能从书中悟出一些道理,事实上,在很多时候,书读得越多,读者会越糊涂,因为错综复杂的史料不加选择地堆在面前,很多人难得清醒,看过《岳飞传》的人,知道岳飞是忠臣,要是看看《宋史》中岳飞及相关人物的传记,我们会发现历史记载的岳飞比《岳飞传》中的岳飞性格显得复杂多了。再如秦桧,他是被历史标签化的人物,而在南宋宁宗时期,秦桧就得到了“平反”,当然这样的“平反”有替“开禧北伐’’买单的嫌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秦桧是宋高宗的一颗棋子的观点,如果秦桧不是“愚忠”于宋高宗,以秦桧的聪明才智,他不会轻易成为替别人杀人的刀,现在讨论岳飞与秦桧的忠奸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如果从二人的经历及性格的演化中悟出一些道理,这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事,这是我写作的切入点,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忠,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奸,忠奸行为的产生来自于忠奸的心理活动,忠奸的心理活动来自于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下去,道理也就越来越清晰,对我们的启示就越来越多了。
我觉得自己思考清楚了这三个问题,同时,我也知道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去思索:南宋一朝看似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但是南宋存续了152年,这是一个不短的时间纪录,消灭南宋的元朝在军事上非常强大,蒙古铁骑横跨欧亚大陆,最远涉足到维也纳,而元朝立国时间不过90余年,南宋靠什么在支撑呢?南宋的皇帝中,能称得上好皇帝的只有宋孝宗赵奋,而自宋高宗赵构开始就出现的奸臣秦桧专权,随后有韩伲胄、史弥远、贾似道专权,国家到底是皇帝的国家,还是这些权臣的国家,也是没有人说得清;南宋时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南宋懦弱的政治是如何催生哲学的繁荣的?什么样的历史环境能培育出朱熹、陆九渊兄弟、陈亮、吕祖谦和张式等一批哲学家?我不敢往下思考了,因为思考得越多,问题就越来越多。
为了让读者对南宋有一个梗概性的了解,本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都是政治人物,南宋历史上群星璀璨、星光闪耀,值得研究和书写的人和事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哲学家陆九渊兄弟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南宋官窑及民窑的瓷器艺术及其发展历程等,这些内容只能将来另行专题写作了。
记得有位作家写了一篇历史题材的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有人质疑他的作品在历史研究方面不是很精深,他很幽默地回答说,他要给历史学家们留一碗饭吃。目前我还不敢说给谁留饭吃,只能说我要从历史研究中找到管理学专业应用的抓手,希望通过历史人的故事诠释来具象化我的专业分析结果,这是我的“理说”历史的切入点,但愿这样解读历史的方式能被更多的读者喜欢。
每一个写作的人,其内心都有一个原始的冲动——用自己的笔写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以前接触过三个写作的人,他们写作愿望的萌发都大同小异:第一个说他想写他的姐姐,第二个说他想写他的父亲,第三个说想写他幼年生活的小山村。他们后来都成名为著名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愿望还是没有实现。我一直也想为我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和生我养我的土地写一些文字,到目前为止,我一个字也写不出。自己分析了一下,答案是,浓浓的亲情超越了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每当我提笔开写的时候,情感的闸门奔涌而出,瞬间阻滞了我的笔往前滑行。估计很多人都有我类似的经历,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世上能够流传的亲情文字是那么的稀少。
《理说宋朝(北宋篇)》面世后,家住农村的亲人们非常希望在我的书中看到我们祖先朱熹的影子,在他们的概念中,朱熹就是宋朝的代名词,当我告诉他们朱熹生在南宋初年,而我的书是写到北宋结束,他们都力劝我尽快完成南宋部分的写作,看到他们迫切的需求,我突然意识到,不能写出亲情的文字,但是在文字上能满足亲人的要求,这也算是为他们写出的文字吧。看完《理说宋朝(北宋篇)》后,我收到了很多朋友们的建议和意见,大部分人的意见非常相似,他们说这本书看得不解馋,他们希望尽快能见到《理说宋朝(南宋篇)》,懂历史的人,南宋的历史其实比北宋更有看头,因为南宋历史上的人物的性格特别鲜明,他们想随着我的理说,能走进那个看似“颓废”的外表下掩盖的繁华时代,对于朋友们提出的要求,我幽默地回复他们,他们这是想累死我不偿命呢,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对于一个只有晚上的业余时间用在写作上的人来说,真的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苦差事。
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这些文字都是我挑灯夜战取得的成果,尽管我花费在写作上的时间是业余时间,但是我不希望我的作品被人评价为业余的水平,因为经我手写出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人物,我都希望它们能经受住时间和专业的检验。在我的所有读者中,最让我感到激动的是那些读懂了我的心思的人,他们通过阅读我的作品,感觉出我是以历史为“介质”来传输我的管理学道理,我很为有这样的知己感到自豪!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历史不是我的强项,我想写管理学专著,但是这样的书籍估计没有人能看得进去,因为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人更愿意看心灵鸡汤似的“管理学格言”,为了学以致用,我将自己的管理学知识倾注到历史人物的身上,希望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引发读者在管理学方面的思考,这就是我一直倡导的“理”。
春节期间回家探亲,见到了我的四叔,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四叔一辈子两点爱好——酗酒和看书,酗酒让他的生活每况愈下,一个农民爱看书在乡下几乎成为同村人的笑料,四叔见到我送给他的作品,如获至宝,节后听家里人说,四叔不再酗酒了,因为他整天惦记着要看我的书,这给我的写作无形之中增加了无穷的动力。回到北京后,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我的书稿。就在我对书稿进行全面校对的时候,家乡传来噩耗,四叔突发脑出血病故,这对于我的写作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很多天我都没有接触文字,书稿成册后,我在家里搁了1个多月也没有向出版社交稿,因为,最想看书的人不在了,我写书还有什么意义呢?心情稍微平静之后,我觉得还是尽快将书出版出来,因为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对四叔的一种承诺,相信如果有天堂,四叔看见我的书,也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当然,四叔欣慰的不仅仅是我写的这本书,因为我的书中写到了我们的祖先朱熹的事迹。关于朱熹,我们的《朱氏族谱》中有一些介绍,他给我们朱氏子孙留下了很多训示和教导,如“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这副对联成为我们家子孙的人生指引,在我知道的朱氏族人中,我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过朱熹,且为朱熹写出文字最多的人,通过我的研读,我身边的亲人能更多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先祖,这是我们后辈人的责任。我想包括四叔在内的家人,通过我的书更多地接触和感知一下朱熹,他们应该觉得无上光荣。
除了家人,还有很多人对我的出书给予了莫大的支持,我的前两本书已经在几家媒体上得到了宣传,不知道是哪些朋友在暗中出力,还有很多朋友将我的书籍信息作为宣传资料放在自己博客的首页,还有朋友为我的书写推荐和评价文章,真心感谢这些在文字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平添了我许多写作的动力,没有他们的无私支持和帮助,我无法完成这么多文字的写作,谢谢他们!
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看到我每天深夜写作是如此的辛苦,她劝慰我说,写完这两个朝代就不要再写了,剩下的历史由她替我完成。女儿的话让我感到非常地欣慰,我决定将“理说”的后续正式交给我的女儿朱承或,今后读者见到“理说”系列的史书,应该都是出自我女儿或者女婿之手。接下来我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伴我老婆张晓蕾女士,我们要好好享受中年人生的时光!
事不过三,到这本书出版我已经写了3本专著,一个业余作者能在两年内出这么多的书,最要感谢的还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李正斌主任及他的团队,得益于他们的无私帮助,我的文字才能印刷成书,我们以君子之交相识,在朴素中结下的友谊会让我享用终身!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供职的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这里有我的师长和朋友,他们是我知识和智慧的源泉,我爱我的单位,更爱整天与我朝夕相伴的同事和朋友们。
2013年3月2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