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它产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唐诗的成就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唐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今天的儿童也能背诵“春眠不觉晓”,或“床前明月光”。唐诗之所以如此深入民心,归根结底在于它永恒的艺术力。
《唐诗三百首全解(精)》(作者蘅塘退士)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
您需要做的是跟随《唐诗三百首全解(精)》(作者蘅塘退士)走入古典诗歌美丽清新的世界,感受至美意境,体验诗情人生。
《唐诗三百首全解(精)》(作者蘅塘退士)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本书除了唐诗原作之外,还设置了以下几个相关辅助性栏目:“作者简介”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使读者对作者有一个大体了解;“注释”部分除对难懂的词语进行注释外,还对诗中的典故进行了详解;“译义”力求忠于原作,使读者能直接了解原诗的语言风格;“诗的格律”介绍格律诗的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诗的品赏知识”介绍唐诗的体式及唐诗中常用的手法等;“赏析”部分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诗歌的意境和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作品的意义。同时,《唐诗三百首全解(精)》中与文字相契合的四百多幅精美插图,营造出了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的阅读空间,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阅读体验。
【译文】
兵车辚辚作响,战马萧萧嘶鸣,出征兵士的弓箭都系在腰间。爹娘妻儿都赶来相送,尘埃滚滚,淹没成阳桥。亲人们牵着衣边,跺着双脚,拦道哭泣,哭声凄惨,直冲九天。过路的人向征夫打听,征人只说年年频繁点兵。有的人十五岁就去北方戍守防河,到四十岁又编入军营去西北屯田。当年去的时候,里正为他缠头巾,归来时,头发已白,还要再去戍边。边境上尸骨成山血流如海,皇帝开疆拓土的雄心,还未改变。你难道没听说,关东的二百州,村里荒草和荆杞都连成片。纵然有健壮的农妇在田间耕作,庄稼也长得陇亩混乱东西不辨。关东士兵吃苦又耐战,如今被调来遣去,还不如鸡犬。要不是你老人家问起这些,役夫我哪里敢倾吐怨言。就说今年已到了冬天,关西兵士却没有人能回家休息。官府急切地向百姓索要租税,可没有人耕种,租税从哪里征集?早知道生男孩会带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个女孩比较好保平安。生女孩,还能嫁给咱乡里的近邻;生男孩,却会战死埋没在荒草边。你难道没听说,就在那青海岸,自古以来白骨都无人收敛。新死的冤魂不散,旧鬼仍旧哭泣,天阴下雨哀声啾啾,让人肠断。
【赏析】
天宝以后,唐王朝统治者连年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对此,钱谦益描述道:“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杨国忠掩其败状,反以捷闻。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瘴疠,士卒未战而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钱注杜诗》)
杜甫学习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自创新题以讽刺时世。他在诗中写出他在成阳桥畔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情形,并假托与征夫的问答,深刻地反映了唐玄宗穷兵黩武发动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篇首写行色匆匆的出征送别,兵车隆隆,战马嘶呜,尘烟滚滚,千万人嚎啕大哭之声汇聚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这段蓦然而起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亲人被抓兵出征、眷属们奔走相送的震人心弦的网画,其巾“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抓住细节刻画,连续用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点行频”中的“点”字,是征、抽之意;“行”,是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一行,所以把军队出身的叫“出身行伍”。“点行”就是征兵抽丁,“点行频”就是频繁地征兵抽兵抽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唐代的兵役制度有关。
本来,唐初因袭隋朝,实行府兵制。每三年或六年从军府州二十岁到六十岁的成年壮丁中征发,一旦确定军名,即成为府兵,隶属于折冲府,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因为府兵服役还要自备衣粮,轮番服役更代也多不按时,家里又不免征徭,士兵很多逃亡,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弱。
开元十一年,唐王朝废弃了府兵轮番卫戍首都的制度,召募强壮兵丁十二万人,免其征镇赋役,长期驻守长安。开元二十五年,朝廷又召募壮丁,长期戍守边疆。此后,卫士不再简补,中央禁卫军和边镇国防军全由召募而来的雇佣兵组成。至天宝年间,府兵制已名存实亡,而以募兵代替。
但由于统治者好大喜功,年年用兵,人民厌战,募而不应,甚至以“折臂”来逃避兵役,官府就强行拉捕。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四处抽丁捕勇,补充兵力。“点行频”也正是“战争频”的时代产物。
以下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朝廷频繁地征兵开边,边庭流血成海,妇女在家代耕,田园荒废,荆棘横生,而县官催租急迫,点出统治者开边之非。
末以惨语结,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强烈的对照。诗人心情沉重,笔调哀痛,寓情于叙事之中,随着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充分展现了他悲愤难遏、焦虑不安的心情,也让读者为之潸然泪下。
诗中多处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音调和谐动听。诗歌还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以及部分口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P176-177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它产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唐诗的成就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唐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今天的儿童也能背诵“春眠不觉晓”,或“床前明月光”。唐诗之所以如此深入民心,归根结底在于它永恒的艺术力。
唐代诗歌就像一座大花园,群芳竞妍,姹紫嫣红。唐人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诗篇,流传至今的诗作尚有五万余首,与前面一千六七百年的存诗总量相比,多出二至三倍。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黑暗: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描绘祖国河山的壮美;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表达个人感情,如爱情、友情、人生悲欢。总之,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创作诗歌的题材。唐代的诗人,今天知名的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而独具风格特色的也有五六十家,同样超过了前代诗人的总和。而在艺术风格上,李白的飘逸浪漫的气质,杜甫的沉郁顿挫的格调,自居易为民请命的热诚,不仅是前无古人,而且是后无来者,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他们三人是诗坛巨匠,历来为后世所仰慕。
唐涛的形式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和乐府的传统,而且还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七言形式的运用范围,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仍为后人所喜爱。
唐诗之所以取得卓著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经济发达,政治清明,音乐、美术、书法、工艺等艺术昌盛,是唐诗繁荣的前提条件;皇帝的倡导,科考的需要(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也为唐诗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此外,唐代有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诗人禁忌很少,他们可以直接批评权贵和朝廷,甚至宫中幽怨和官场丑闻,也可以作为诗歌的题材,这样一来,诗人少了束缚,佳作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总的来说,唐诗以其反映之深刻,题材之广阔,手法之新颖,体制之完备,文字之精湛,感情之真挚,风格之多样,使后世望尘莫及。鲁迅先生在给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这的确不是溢美之论。
这本《唐诗三百首全解》,能让您花最少的时间读完最美的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为您达到“腹有诗书”的境界提供一扇方便之门。书中收录了四百多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最高成就的诗歌.有著名诗人的代表作,有各类题材的作品精粹,也有广泛影响社会的名篇佳句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全貌,能有效地帮助您了解名家名诗的概貌和更深入地领悟唐诗的意蕴。
本书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本书除了唐诗原作之外,还设置了以下几个相关辅助性栏目:“作者简介”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使读者对作者有一个大体了解;“注释”部分除对难懂的词语进行注释外,还对诗中的典故进行了详解;“译义”力求忠于原作,使读者能直接了解原诗的语言风格;“诗的格律”介绍格律诗的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诗的品赏知识”介绍唐诗的体式及唐诗中常用的手法等;“赏析”部分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诗歌的意境和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作品的意义。同时,书中与文字相契合的四百多幅精美插图,营造出了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的阅读空间,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阅读体验。您需要做的只是跟随本书走人古典诗歌美丽清新的世界,感受至美意境,体验诗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