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伯箫书影录(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学家吴伯萧先生、历史学家王毓铨先生及诗人吕剑先生并称为“莱芜现代三贤”。

《吴伯箫书影录(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作者(张期鹏)将吴伯萧先生的个人作品的逐一进行介绍与点评,从图书的版别和来历,到每部书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及精彩语句,细节毕现。配以书影图片,图文并茂,异彩纷呈。

内容推荐

《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共三册,分别为《吴伯箫书影录》、《王毓铨书影录》、《吕剑书影录》。

张期鹏编著的《吴伯箫书影录》为其中一册,不仅较全面地辑录了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的著作版本,且按时间顺序逐一介绍、评说,详尽缜密,古朴典雅,蔚为大观,颇有收藏、品评和研究、欣赏价值。实际上,这是传统书影与现代书话、评论的一种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成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题记

书影录

奠定散文名家地位的《羽书》

风貌一新的《潞安风物》

“写作上走新路”的《黑红点》

紧跟政治的《出发集》

欲说难休的《北极星》

《忘年》

最早的散文选集《烟尘集》

香港版《吴伯箫选集》

自选本《吴伯箫散文选》

《吴伯箫散文选集》

《窑洞风景》

被人遗忘的《难老泉》

译作《波罗的海》

《吴伯箫文集》

附录一

话说吴伯箫

也谈“吴伯箫先生二三事”

箫声遗响今何在

附录二

无花果——我与散文

吴伯箫自传

吴伯箫著作简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写于1980年5月10日的《<羽书>飞去——代跋》。比较难得的是,书前还有吴伯箫先生当年在青岛海滨的一帧照片,虽然有些模糊,还是能够领略先生当年的风采的。此书对于吴伯箫先生的散文成就,有如下简单介绍:

作者是我国一代散文名家。写过《北极星》、《记一辆纺车》等优秀作品。文字颇费心思,却无故作惊人之笔;取材不尚奇特,自有充实感人之处。那种宛若行云流水、朴素自然的美,是浮华雕饰者无与伦比的。

《羽书》是吴伯箫先生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从后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是王统照先生精心保存书稿,如果不是巴金先生及时出版,《羽书》书稿毁于战火也未可知。王统照先生、巴金先生实在功德无量。时间过去40多年之后,花城出版社从中选出部分图书进行再版,又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泛流传,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单看收入“文学丛刊选”第二辑中的作品目录,就可以知道这套丛书的分量:长篇小说有师陀的《马兰》、王西彦的《古屋》,中篇小说有张天翼的《清明时节》、舒群的《秘密的故事》,短篇小说集有荒煤的《长江上》、端木蕻良的《憎恨》、沙汀的《苦难》、白朗的《伊瓦鲁河畔》,散文集有吴伯箫的《羽书》,评论集有刘西渭的《咀华集》,可谓名家荟萃、洋洋大观。

其实,吴伯箫的散文创作开始得很早。早在1926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就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清晨——夜晚》。后来,又陆续在京津报纸上发表了《街头夜》、《塾中杂记》等一系列写实散文,在当时的北平文坛崭露头角。1931年,他将这一时期陆续写成的散文40余篇,编成散文集《街头夜》准备出版,但因“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兵荒马乱中未能付印。这一年,他从北师大毕业,先后到青岛、济南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又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1936年,他将毕业后写成的文章集中在一起,但却一直没有出版的机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每一个热血青年的头等大事。这时,吴伯箫正在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担任校长,“因为正办学校,跟三百多青年在一起,打起仗来,到哪里去都很难预料”,于是他像“托孤”一样,把剪贴成集的大学毕业后6年写的东西,交给了将要离开青岛到上海去的好友王统照,并对王统照说:“你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印,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存在你手里吧。”其实,那个时候,吴伯箫先生心里很清楚,在那样一个年代,救亡第一,身家性命都在度外,一部散文集又算什么呢?因此,他也并不抱有很大的出版奢望。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吴伯箫投笔从戎,奔赴延安。从此,他与王统照天各一方,断了音讯。但在上海的王统照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朋友的承诺,他一直将这部书稿小心地带在身边,并且一直在寻找出版的机会。后来,适逢巴金先生编辑《文学丛干U》,这部书稿终于等到了问世的机会。因为当年吴伯箫先生将书稿交给他时,并没有取下书名,于是,王统照先生就以这部书稿中的一篇文章《羽书》为名,并亲自作序,交付出版了。对此,吴伯箫先生在《<羽书>飞去》一文中曾说:“当时没想到准有印行的可能,集稿并没有定个书名。以《羽书》篇名作书名,正好适应抗日战争初期的形势,是剑三(王统照字剑三)作主的。”因此,这部书稿也正如王统照先生在《羽书·序》中所说:“现在它能有与阅者相见的机会殊不易易。”其实,想想那些毁于战火的稿本、图籍,吴伯箫先生的这本《羽书》又实在是幸运的。这也是他与王统照先生真挚情谊的见证。

《羽书》出版的时候,吴伯箫先生已到延安,自然一点也不知道。1941年夏天,延安的同事告诉他,上海的一种杂志上登载了《羽书》的序,并且将杂志给他看过之后,他才知道了这个消息。但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从身处延安,“从离开延安到张家口,到哈尔滨、佳木斯、吉林,一直都没有看到”,直到“一九四九年春,到了长春,孟超同志才远远地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寄给我一本。离初版已经经历了八年战火”。而且,孟超同志寄送的这本《羽书》还不是初版本,而是桂林再版的,书中没有印王统照先生的《序》。吴伯箫先生打趣地说,像东北春寒发现孩子没戴帽子。于是,他“立刻翻出保存了八年的那本上海杂志,把序言剪下来,整整齐齐地贴在目录的前边。这时候才好象把孩子打扮得象个样子,心满意足了”。(《(羽书>飞去》)一本书对一个作者来说,无疑就像他的亲生儿女一样,但这个“儿女”出生八年后才得相见,作者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但是,就是这本飞了八年之久才到作者手中的《羽书》,在“文革”中又遭到了“打、砸、抢”的厄运,被人“抄”了出去,从此“远走高飞”。“文革”结束后,吴伯箫先生被抄走的半麻袋书信文稿大部分都被退还,但孟超同志寄给他的那本《羽书》却一直不见踪影。这,也成了作者终生的遗憾。

其实,一本书的命运,不就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的命运吗?

关于《羽书》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有论者称:“它主要以儿时乡村经历为题材,描述那纷乱世界中未被践踏的一抹天地,寄寓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祈念,间或对世间的黑暗发出自己的呐喊。”“在三十年代中期的散文园地里,吴伯箫的这本《羽书》,与何其芳的《画梦录》、李广田的《银狐集》以及《画廊集》等,各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赢得了评论家与读者的普遍赞赏。”(曹明海:《吴伯箫散文选集·序言》)其实,王统照先生早年在《羽书·序》中就曾说过这层意思:“伯箫好写散文,其风格微与何其芳、李广田二位相近,对于字句间颇费心思,这是我一向素熟的。”吴伯箫先生在《荠菜花》一文中也说:“一个人是会凭藉了点点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上去的;您,不晓得怎样,于我,这却成了牢不可破的习惯了。”许多散文选家和评论家都一致认为,《羽书》集是吴伯箫前期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羽书》集一出,就奠定了吴伯箫散文的地位。我看,这个评价是非常恰当的。P7-10

序言

近年来,期鹏致力于莱芜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良好成绩。继2011年出版专写莱芜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散文随笔集《啊,莱芜……》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20世纪莱芜的百年历史,悉心研究,精心梳理,并且不遗余力地搜求莱芜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历史学家王毓铨,诗人吕剑的各种著作版本,编著《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编著完成了《吕剑书影录》、《吴伯箫书影录》和《王毓铨书影录》。其中,前两部书影录去年曾以莱芜文联《凤鸣》增刊的形式印行,引起了较大反响。现在,他又将前两部书影录进一步修订完善,连同《王毓铨书影录》,组成《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莱芜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传承乡邦文化、打造书香社会、展示莱芜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实在可喜可贺。

莱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我国先秦史研究专家目前也已形成共识,莱芜是“秦之先土”、“赢秦始源”地。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发生在这里,曹刿论战名传千古,“一鼓作气”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孔子、孟子、管仲、鲍叔牙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这里留下遗迹或传说。

莱芜古称“赢邑”,秦置赢县。莱芜之名始于汉代,东汉时期的莱芜长范丹(“长”即县令)、赢长韩韶,都是名载史册的历史人物。隋唐以降,直至北宋时期,莱芜建置多有变化。金元时期,则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莱芜境内具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这里的冶铁业日渐兴盛,古称“赢铁”,并且长期居于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地位,形成了独特的冶铸文化,并且延及明清,直至今天。

明清时期,莱芜之境趋于稳定,文化日益繁荣。仅从科举考试来看,这一时期就诞生了30多个进士。像明代有名的亓诗教、谭性教、朱童蒙,清代有名的张四教、潘绍烈、张梅亭等,他们流传下来的诗文和事迹,使莱芜文化变得日益丰满、厚重。

但是,综观辛亥革命以前漫漫两千多年的莱芜历史文化,因为没有出现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家,一直没有走出莱芜,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历史进入了一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一大批莱芜的少年才俊走出菜芜,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他们求学创业、救亡图存,积极投身于历史的大潮之中,迅速崭露头角。其中,期鹏称之为“莱芜现代三贤”的吴伯箫、王毓铨、吕剑都是少小离家,他们接受新式教育,经历时代风雨,逐渐成长、成熟,终成参天大树。他们的影响遍及全国,甚至海外,莱芜的文化形象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今,期鹏将他们的著述集中编成书影,并且详加介绍、评说;同时,编人了三人的生平、著作资料,使读者可以对吴伯箫、王毓铨、吕剑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整个书影录资料翔实,评述恰切,图文并茂;既可阅读,又可欣赏。这番苦功,值得称道。

对莱芜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也可以说永无止境。希望期鹏这三部书影录的出版,能够引发新一轮的“莱芜历史文化热”,吸引和激励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和其他各界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莱芜历史文化的研究之中,多出精品佳作,为传承、弘扬、发展、繁荣莱芜文化多做贡献。希望莱芜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这三部书影录,进一步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家乡建设的各项事业之中。希望天南地北的莱芜人通过这三部书影录,进一步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更多地关心家乡建设,支持家乡发展。也希望全国各地的读者通过这三部书影录,进一步加深对莱芜历史文化的了解,更多地关注莱芜、支持莱芜。

人类的历史,说到底就是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过程;人类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过程。吴伯箫、王毓铨、吕剑作为20世纪莱芜的文化地标,代表着莱芜历史文化的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卓越成就更激励着人们不断走向未来、走向新的高度。

或许,这正是期鹏撰写《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的初衷。

后记

一年半的时光匆匆过去。这段生命的旅程中,留下了一套《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关于这套书,我在每一册的《题记》和正文中已经说得太多,在这里就不再饶舌了。读者诸君自可从中见仁见智,如能指出其中的错误,或补充其中未曾收录的资料,那将是笔者感激不尽的。

对我而言,这三本书影录,既是对先贤著作的梳理、介绍,也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沉浸在这些大多已经泛黄的纸页中,与三位同乡前辈同思索、同探寻、同悲伤、同欢乐,我不敢说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但至少是走进了他们所创造的文学、史学和思想世界。这是一个博大的世界,在这里会得到知识的滋养、文学的享受;会看到三位前贤的青春、激情和奋斗历程,也会看到他们的挣扎和困惑、挫折和痛苦;同时,还会通过他们,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看到那个天地里的各种人和事,感受人性的美好或丑恶。这是一段有点奇特的精神之旅,让我感悟到了很多平常感悟不到的东西。

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坚持的困难。因为“三贤”离我们毕竟有些遥远,走进他们的世界非常不易。但是,凡是知道我在做这件事的师友亲朋,无不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多方面的支持,这让我在每次感到懈怠的时候,都重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我深深地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师友亲朋!不过,在这里要请大家谅解,我不能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因为即使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可能还是有所遗漏。

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心心相印,我想,我的谢意您是能够感觉到的。谢谢!谢谢!

此时此刻,我也想起了1987年7月我的老师、唐宋文学研究专家汤贵仁先生赠送给我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历代帝王与泰山》,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在《前言》中写下的两段话:

才人文章,常“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而我秉性愚顽,作文每反复修改方能毕事。一则短文,需改削数周,长文则改削数月、数年才出手。倘有所获,则皆磨袖肘之功。此书写出,不容再“磨”,匆匆付梓,真令人惶惶不安。

韩愈倡古文,于前人文章,每谓“师其意不师其辞”,读者诸君于拙作,亦不妨知其意而不究其辞可也。

先生此书,20多年后依然在泰安畅销不衰,依然是人们了解泰山帝王文化的工具书、入门书和必读书。是的,那是当年先生在“冷板凳”上的“磨袖肘之功”。不然,不会有如此长久的价值。

当然,我的这部小书,是不敢和先生的著作相比的。我想告诉读者的是,《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虽然也是“磨”出来的,但功夫还远远不到,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倘能由此引发一些读者的兴趣,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之愿足矣。  一部书的出版,仿佛就是作者向读者交出的一份答卷,成绩如何,读者将会作出自己的评判。一部书的出版,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一个作者永远都是面向未来的。读者诸君,我热切地期望我们在下一部书中再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伯箫书影录(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期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749037
开本 16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3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2013224985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9
16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