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前幕后(小时代大人物的真实)
内容
编辑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倾情奉献,集结学者、媒体、艺人、商界各领域精英人物,许小年、闾丘露薇、柴静、林青霞、范冰冰、薛蛮子、星云大师、季羡林现身说法,展示一个时代的精神样本。

张英编著的《台前幕后:小时代大人物的真实》由《南方人物周刊》精彩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学者公知”、“媒体人士”、“明星艺人”、“商界精英”、“文人墨客”、“大家大师”六部分。这些人物是他们各自所在领域里的精英,他们的生活精彩,也真实。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的生活精彩也真实,他们看的想的经历过的,能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张英编著的《台前幕后:小时代大人物的真实》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英雄。

《台前幕后:小时代大人物的真实》集结了学者公知、文人墨客、大家大师、媒体人士、明星艺人、商界精英等六大领域的精英人物,讲述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给读者以心灵触动和人生启迪。他们用自己的崎岖心路,展示一个个精神样本。

目录

Chapter 1

 吴思

 我比黄仁宇看得透

 于建嵘

 寻根与布道

 许小年

 “刀锋”许小年

 汪道涵

 智者汪道涵

Chapter 2

 闾丘露薇

 我希望对得起这份职业

 柴静

 看见·柴静·十年

 汪涵

 最摩登的古代人

 蔡康永

 我们已被逼到无聊的极点

Chapter 3

 林青霞

 大青衣林青霞

 黄秋生

 最毒的不是我的嘴,是我的思想

 范冰冰

 范冰冰是怎样炼成的?

 曲婉婷

 我不是包装出来的歌手

Chapter 4

 杨受成

 香港制造

 薛蛮子

 浮生若梦

 冯仑

 一个买卖人的思考

 蒋友柏

 我是蒋氏第一代

Chapter 5

 龙应台

 你所不知道的龙应台

 白先勇

 姹紫嫣红看遍,奈何无常

 梁羽生

 武宗侠隐梁羽生

 贾平凹

 贾平凹密码

Chapter 6

 曹禺

 “文革”中的曹禺

 李泽厚

 李泽厚寂寞思想者

 星云大师

 人间星云台湾奇迹

 季羡林

 “大师”的背后

试读章节

中南海里的年轻人

1977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大局,决定将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81年,中共党内资深的经济干部、时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的马洪,向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提交了一份手写的报告,建议成立“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技术经济中心”),作为国务院的研究咨询机构,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推动国务院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1985年,技术经济中心和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价格研究中心合并为现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刚刚毕业的许小年和同校的皮声浩、北大的李善同、清华的程秀生一起进入技术经济中心。按照规定,上半月报到的发一个月工资,下半月到的只能领半个月工资。许小年是11月14号报到的,这让晚了两天的李善同“耿耿于怀”了很久,每逢聚会都要和许小年“过不去”。

技术经济中心的办公室设在中南海的一幢工字楼里。对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步登“天”,“我们那时在外头找对象都加分,姑娘们一听说你在中南海工作,印象分立马就上去了”。

一出校门就站在了改革的“开端”,许小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应该说我是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候:当时的政府急于改变社会经济落后的状况,对外来的思想和方法都采取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

三十年的亲身经历与研究,使得他对热门的“中国模式”之说颇为不感冒:“我们不能因为兜里有点钱,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中国改革成功证明了市场经济的胜利,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技术经济中心承担了国家大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许小年和同事们参与了包括三峡、山西煤炭基地开发、山西能源基地综合开发建设规划、管道输煤在内的一系列项目论证。他和丁宁宁随后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条例》的组织工作。1983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技术经济中心主持了一项大型的预测研究——“2000年的中国”,为政策制定与规划提供依据。

2008年,许小年和技术经济中心的老同事们重聚,围坐话当年,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种种预测,“结果发现只有人口预测是准的,其余的都不准,而且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位市场经济的信徒越发地坚信:“什么规划、计划都是瞎扯淡。”

80年代的中南海弥漫着自由的气息。有幸踏入改革核心的年轻人们每天都在为国家的未来讨论、争吵着,调研、学习、写报告。工作之余,他们夏天跳人中南海游泳,冬天滑冰到囚禁光绪帝的瀛台,这样的“自由主义”终因“影响不好”而被高层禁止。

盘桓他心中许久的那个老问题——“我们的体制问题在哪里?”一点一点地得到解答。农村的“包产到户”刚启动,许小年就回延安做调研,“插队时感觉到人民公社有问题,生产队里吃大锅饭,谁也不出力。把土地分给农民,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曾做过吴敬琏助手的《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的作者柳红如此评价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赶上上大学、读研究生,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以热情和激情切入到改革的核心问题。”在贡献上,他们承前启后,“将来自中国社会底层民众自发的改革意愿,转化成执政党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

客观地说,这些充当改革智囊的年轻人能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中发挥可载入史册的作用,除了当时高层的开明和理想主义的风气,还得益于机构设置上的独立性——独立于中央机构部门,直接向国务院负责。

三十年后,许小年忧心于改革停滞不前,谈及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他主张恢复20世纪80年代独立的体制改革机构。“如果让部门来操刀改革方案,是与虎谋皮,缘木求鱼”。“这是我们在现有的宪法框架下可以做的,也是邓小平在三十年前就提出来的”。

他把推进改革开放,定义为“重回80年代并且超越80年代”。“回到那种开放自由氛围当中去,但是,要讨论的课题是要超过80年代——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实践了,而且这个过程也产生很多和80年代不一样的新问题”。

20世纪80年代国门的开启,也使得这个年轻人受到了新的思想冲击。  1980年,世界银行派出近三十人的经济考察团来华全面考察中国经济,随后撰写了一份报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1949之后由中外专家按国际规范编写的第一例报告,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经济的状况和改革的设想。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十分欣赏这份报告,和外国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指示改革的智囊机构研究和借鉴报告的观点。

“文革”期间捂着被子偷听敌台打下的外语底子,让许小年有机会去接待外国专家。一个英国经济学家过来和他们座谈,他发现自己一点都听不懂,“主要不是语言障碍,而是听不懂那些术语和理论”。他只有晚上回去看报告、查书,第二天再和人家谈,一点点地消化。

为什么要放开价格?为什么要私有化?包产到户为什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硕士许小年被这份外来的报告震动了:“自己学的那点政治经济学不行了,根本解答不了这些问题。”

与“中心”一墙之隔的五旬学者吴敬琏也感受到同样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末的两次出国考察和学术交流,使这位复旦经济系的老毕业生顿生“洞中数日,世上千年”之感。1983年,带着一堆改革问题的吴敬琏受福特基金会邀请,到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

而立之年的许小年也萌生了到国外留学的念头,他必须权衡巨大的机会成本:是否离开象征最高权力的中南海,放弃在一场宏大改革中可能展现身手的历史机会?

“朋友劝我,家人也劝我,父母说,进了这么一个单位多不容易呀;单位领导也说,别人是打破脑袋要进来,你却要出去,再想想吧。我说已经想好了,去国外读书,因为我的经济学不行,跟外国专家没有办法对话,将来在这里做研究的潜力也受到限制,还是让我走吧。”

P36-38

序言

科技带来的网络革命,对中国新闻的传播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以往管理规则下的新闻发布变成了公民利用网络平台的自由传播,其间固然混杂着虚假、失实、偏激的成分,但它毕竟冲开了拦截的政策堤坝,使得被遮蔽的新闻拱出冰山一角,成为新闻的引爆点。伴随着职业新闻人的跟进挖掘,事件得以广泛深入地被披露,从而逼近真相还原真实。中国新闻传播也就在技术革命的催生下,开始了真正的职业历程。

然而,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引发了无效信息的泛滥,新闻碎片化、速朽化,一波风浪乍起,又一波更具热点的新闻汹涌而至,大有“各领风骚一两天”的态势。读者被热点诱惑,记者也疲于奔命地抛岀猛料,我们已无暇静下心来,去参透新闻背后潜藏的意义和价值。新闻难道真的变成了文化快餐而无营养价值?

当然不。我们常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页草稿,记者的责任就是记录,它不仅要在现实的“河流”中揭示那些潜在的暗角,让人类的航程向着正确的目标安然前行。同时,它将现实的驳杂和繁复记录下来,留待后人追问和汲取,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风物和人情,明晰我们从何而来,又要走向哪里。而对一本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宗旨的人物周刊,我们期待着记者笔下所记录的人物,不仅呈现出人性丰赡沉实的一面,更有时代的浩荡风云流变其中。

因为,我们要做一本有思想、有态度和有价值的杂志。我们不仅想知道你做了什么,我们还想知道你在想什么,也就是你为什么做。我们要解决“Why”(为什么)的问题。

本书所选文章正是这种标准的体现,你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年、在哪里、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是哪些人在与命运抗争,是哪些人彰显了人性的厚重,是哪些人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又是哪些人引领了我们前行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们无畏前行,是什么样的信仰令他们坚不可摧,是什么样的良善激发我们的希望。你还可以看到,一群卓越的记者给我们带来的思想、智慧以及母语的优美。

徐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前幕后(小时代大人物的真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90323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3114105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