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青草香
内容
编辑推荐

《青青草香》中曹少华是学化学专业的,他能写出这么多的散文来,让我想到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他说:“学懂技术以谋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激情与梦想。要在真和美的大道上迈进。”是的,文学不是谋生之术,文学是心灵之学。我想,曹少华为什么要写散文,他是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纷扰的喧嚣之中,在海量的信息的包围之中,在一转身就不一样的快速变化之中,有意在寻求、追求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曹少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否教师天生就渴望拥有精神的高地和灵魂的领地。也许长期的化学专业训练并没有消解他对文学的迷恋以及由此常常迸发出的想象与体验的火花。

内容推荐

曹少华所著的《青青草香》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所写的生活题材类散文,其中部分作品已在报刊发表。本书所辑散文主要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农村生活为背景,涵盖了读书求学、娱乐游戏、务农持家等各方面,纪实、感慨与怀想交织。描摹了当年苏南乡村的幽美景致和悠怡生活;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蕴韵习俗和淳朴民情;抒发了无华岁月中的艰辛苦涩和烂漫童趣;吐诉了令人怀想、梦念追呓的悠然情愫。全书弥散着作者萦绕于心、难割难舍的草根情结和平实心愿。

目录

童笛悠悠

 赖葡萄

 桑果果

 拾狗屎

 吃橘

 乌金泥枪

 小人书

 割草

 快乐童年

梦里依稀

 又见炊烟

 黄塘滩记事

 姐

 赶集

 梨膏糖

 秋收图景

 油灯

老庄幽韵

 “有名”的小村庄

 护庄河

 磨坊

 竹篱笆

 青石码头

 老井

 做会

 医蛇

 发仙

书香草香

 四季草香

 雪

 小学忆事

 胡老师

 我的体育老师

 “一分钱”断想

 戏

 地铺

 荷韵

窗外百色

 秋来沙家浜

 陆上三峡行

 香榧

 看海

 白金项链

 茶馆散谈

 乡音

美食品说

 大麦粥

 豆腐花

 面鱼

 做菜

 金坛的南瓜情结

 吃出美味来

后记

致我的父亲

试读章节

小心地捏住桑果果的果柄,递到嘴边的时候你就可以闻到她那特有的香味。那种香既不同于草莓,也不同于菠萝,是一种带着甜味的奇香,好像跟哪一种奶糖的香味差不多,特别的清爽,也特别的诱人。把桑果果送进嘴里,只要用门牙轻轻咬断果柄,嘴巴稍微一抿,桑果果的甜津就会从嘴里一直流淌到心里。

桑果果好吃,但也难得。因为那个年代,有一个震天响的口号叫做“以粮为纲”,农村的主业是种粮——确保稳产高产,以免几万万人挨饿。而种桑养蚕、养鸡养鱼等等都是属于“副业”,不被看重。生产队里上好的田块都种上了稻麦,因而只能在河边、荒坡等“边角落”上附带着种些黄豆、油菜、芝麻、桑树之类的“经济作物”,所以桑树还是比较少的。但那时候村上的孩子却很多(计划生育还不到位),所以那田里的桑果果大多等不到黑透就被孩子们抢着摘下吃了,尽管那些抢吃的孩子个个被酸得龇牙咧嘴的,但大家心里还是乐呵呵的,毕竟有东西可以解馋了。因而那些可怜的孩子总是要被大人们讥笑成“烩沼虾等不到红唉!”

吃桑果果的时节,气温还不是太高,水还很凉,下不了河,孩子们的活动只能局限于陆地。于是,进桑园吃桑果果便成了孩子们闲暇时最大的乐趣。运气好的时候,在桑园里转上一圈,就可以采到一大捧桑果果。这时,我们便会摘几片大桑叶包住桑果果,然后坐到那草茸茸的田埂上,沐浴着阳光和清风,一边说笑一边大口地吞吃。那种“饱尝”的幸福感堪比当上了童话国里的帝王,欢声笑语传得很远很远……

当然,因吃桑果果而带来的窘迫也不少。嘴巴变黑、牙齿发紫其实倒也没什么,但一不小心吃了带毒的桑果果,嘴巴就会肿得老大,好几天都消不掉,没医没药,只能苦笑着面对那不三不四的冷嘲热讽。

其实,桑果果本身是无毒的,而且桑树也是不能施农药的,因为那娇惯的蚕宝宝绝对碰不得半点农药。那桑果果上的毒素概由蚂蚁、毒虫们啃咬后所致。这些孩子们的“天敌”尽管被狠狠诅咒,但它们依然十分健壮并猖獗地与孩子们争食美味。自然竞争,顺乎天法,奈何不得!

桑果果除了可以吃,还有什么效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次我们的确用桑果果治好了同伴的病。

那是读小学的时候,也在一个吃桑果果的季节。有一天吃完午饭,小荣的奶奶来找我,说小荣病了,让我带个口信向老师请假。我照办了。放晚学后小伙伴们去看了一趟小荣,见小荣躺在床上,没力气说话。他奶奶说已经叫大队的“赤脚医生”打过针了,还吃了两颗药片,等等就会好的。我们听后便放心地去割草、采桑枣吃了,谁也没太在意。那个年代,小孩子头疼脑热,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顶多弄两颗药片吃吃就挺过去了,身体素质挺过硬的!

吃过晚饭,天也黑了,小伙伴又像往常一样聚到了一起。大家说起了小荣,便又结队去看他。  昏黄的灯光下,只见小荣的额头上敷着一块湿毛巾,呼出的气依然滚烫,吃不下东西,说话依然无力。他妈妈也急了,用生姜和红糖煮的汤喂给他喝。他奶奶则在一旁叹气咂嘴、打转转。气氛有点凝重。

小伙伴们一时也都没了主意,围在一起,大眼望小眼,失去了往日的神气。突然,一个小伙伴说:“弄点桑果果来给他吃吃,恐怕有用的!”大家一时恍然,兴奋得拍手雀跃,但一会儿又消沉了下去——下午采的桑果果都吃完了,现在天已经黑了,到哪里弄到桑果果呢?“去大桑园的东北角去采吧!”不知是谁又嘀咕了一句。这倒提醒了大伙,那里肯定有桑果果。因为那东北角上有大片坟场,平日里孩子们是不敢去的。小伙伴们相互望了望,那眼神里似乎都蕴着怯意,但大家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壮着胆子去了。

我们几个人穿上套鞋(怕蛇!那时候地里的蛇很多,走夜路时总是提心吊胆的),拿着我家那把三节头手电筒出发了。我家的那条大黄狗也特别起劲,在小伙伴的身前身后摇头摆尾,窜来窜去,大家的胆子也陡然大了许多。(P8-P9)

序言

——美在路上

一片远去的生活映像,一段艰辛的往事行走,一种纯真的童年回忆,一份美好的情感收藏……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忘记与铭记,铭记和忘记,本无决然鸿沟,只是爱与被爱、感恩与珍惜,还有善良、温暖、温情,将会永远播撒在路途中,留存在时光里,它会时隐时现于我们的脑海中,犹如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放,又如山重水复的千回百转……这便是我读曹少华散文集《青青草香》的直觉与联想。

童年的题材,多少人写过?但曹少华笔下的童年生活,别有情趣。如《拾狗屎》,一个农村孩子“拾狗屎”的经历,当然很有意思,如我有过同样经历的人,一定会共感共鸣,读着读着真的会笑出声来。今天的年轻人,无此生活经历的人,又一定会有“好奇心”,“拾狗屎”是什么?为什么?带着疑问读,知道了“拾狗屎”,也知道了“拾狗屎”年代里的社会背景和乡村生活图景——贫穷、封闭、艰辛、忍耐、愚钝……《拾狗屎》中“我”与同伴的形象——小小少年的勤劳、机智与快乐,而张老三的形象则让人可气又心酸,但他是那么的真实,这就是那个年代里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民。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为活命而挣扎,为生活而呼号。该文的结尾有点“大团圆”的感觉,这当然不是作者硬要落入文学创作的“窠臼”。这是天真又纯洁的农村孩子的本质,善良及人性的温热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退去。结尾处作者写道:“我们不愿看到好心人受苦”,我们“仿佛一下子步入了大人的心田,成熟了许多许多”。其无尽的意味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在孩子与张老三形象的对比阅读中,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得不深长思之。

“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王国维语),往往真实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抗力的深刻。和《拾狗屎》一样,还有《吃橘》《黄塘滩记事》等,作者实际上不经意中已经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时代的信息。曹少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及所见所闻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真实地呈现出来,其间虽然无意指出什么,发现什么,教诲什么,但它客观上已经让读者觉察到了由历史凝聚力形成的一种历史的总体存在,这种存在尽管沉重甚至忧伤,但它仍不无历史总体力量的光芒与亮色。

曹少华将自己感性的活跃,各种过往微妙的体验,还有内心丰沛的激情集成升华,他写出了“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的历史,写出了生活所能给予的一切馈赠,写出了普通人能感受到的思想和情感。《乡音》《又见炊烟》《姐》等等,其问弥漫着的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和师生情,它让每一个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徜徉于其中而分享到人间情爱和温馨。《大麦粥》《豆腐花》《金坛的南瓜情结》,写的是民俗民风,也是在向人们传递由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幸福感受。  写散文是要有些真功夫的。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散文评论家林非批评当下一些散文不像散文,是“散话”。曹少华的每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角度,都能建立起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的观察点和思考力,都能在“情”的浸润中不知不觉地让你感受到“意”的牵引。即使在语言表达上,曹少华的作品亦表现出了在清晰的叙事中辅以描写、抒情和议论的能力。所有这些,当均为“标准散文”之要旨。这样的散文门槛,即使踏入半步或在此有所徘徊前行,也决非易事。

曹少华是学化学专业的,他能写出这么多的散文来,让我想到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他说:“学懂技术以谋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激情与梦想。要在真和美的大道上迈进。”是的,文学不是谋生之术,文学是心灵之学。我想,曹少华为什么要写散文,他是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纷扰的喧嚣之中,在海量的信息的包围之中,在一转身就不一样的快速变化之中,有意在寻求、追求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曹少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否教师天生就渴望拥有精神的高地和灵魂的领地。也许长期的化学专业训练并没有消解他对文学的迷恋以及由此常常进发出的想象与体验的火花。

读曹少华的散文,又想起和他当面愉快交谈、交流的情景。我能够感受到,无论是朝霞还是夕阳,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他心中总有一汪向往与憧憬的清泉。向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情,憧憬“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画意。

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状态。人生一路走来,尽管艰难,但偶尔回首,则满目灿烂,满眼风景。

美,也许一直就在路上!

姚卫伟

2013.6 南京

后记

后记

出版这个集子大致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想想过去,比比现今,体味半百人生;二是理理读书、游历之时触发的一些思考,以不至于一路都是走马观花;三是满足爱女的一个愿望。

女儿自小起就喜欢听故事,有空就缠着我讲故事,尤其是我那小时候的故事,她百听不厌。“还有呢?还有——”她总是这样,不依不饶地催我继续讲下去。其实,这些随口说出的东西,恰恰是随心流出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是一幅幅真实画卷、一份份甜美回忆。它滋养了我,也滋润了女儿,以至于她无论是读书,还是履职,总是充满了热情与希望,收获着幸福与成功。我那好多没有讲完的、讲透的故事,索性写出来给她看,让她慢慢品味吧。也让她以后讲给她的孩子听,感受真情,分享快乐。

生长在内陆平原的人,最憧憬高山大海。游历其间,山的巍峨、海的壮阔,让人赏心悦目,感悟颇多。山川无语但有神韵,其中许多传神的东西也便是人的思想与寄托,体会之,便是与自然、天地的对话,与先贤、哲人的共鸣。从自然这本无字书中体会韵味,真是其乐无穷。只可惜,这大千世界的诸多事物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加之笔力不够,终觉难以达意传神。

读书之人,看人、看物,除了大致的眼光外,还有许多独特的视角。所谓莎士比亚写了一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读者便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一部《红楼梦》,“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读书如读世,如品事,如读人,也如赏心;著文之人,谈事、谈物,维度颇多,且不时与己联系。所谓触景生情,借古论今,思绪游曳得很。“我们活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从心底开出的花。”我非常认同《人民教育》杂志记者李帆的这句话。著文,如品世,如品人,亦若扪心。

当年读师范,毕业前进行教育实习时,指导老师方道心先生听我试上了一节课,说了一句“你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其后就放手让我一直上了下去。其实,我真是“走对了路而进错了门”的。我那大学借书证上,化学专业书充其量只占十之二三,其余大部分都是文学类的,而且那时的摘抄、手记也做了不少,文学的情结始终很浓,但终究还是未能弄文涂墨。随后步入化学教育之途,文学的心结便越悬越空了。理性、逻辑的思维使得文笔也越来越僵了,即便偶有所得,也难以如愿描叙。但文心未泯,还不时地提笔叙事,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聊以释怀。这个集子,也权当向我的各位语文老师交作业吧。

提笔之前,心绪茫茫,激情澎湃,但运笔之时,又难以达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真费神。真羡诸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气和“下笔如有神”的潇洒。故在掩卷之时,颇有感慨,难有得意,只能以“久疏文笔”为自己找个托词。

不过,不管如何,还是硬着头皮把它们赶写出来了。有言道“诗言志”,诗的意境的确非凡,难以企及。然“文以载道”,以文字表述思想和情意,还是不难做到的。

成稿之际,难忘诸友相助。朱亚群先生给予了热情鼓励,陈文先生、任建中先生、季中行先生予以了诸多斧正。特别是江苏教育报刊社的姚卫伟先生以专业眼光予以勘校并赏光作序,无疑是给我一个好大的鼓励。漓江出版社的诸位编辑刘树勇先生、王坤先生、张玉琴女士等,为本集予以了精心审校和设计。搁笔之际,一并向各位致谢。

女儿为本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蓝本,还写了一段话,很有意蕴。甚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青草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少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66771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320218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8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