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最能代表弗兰兹·卡夫卡独特性的作品,或许是他的短篇;而阅读卡夫卡,永远不会过时。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辑录,选入卡夫卡的《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中国长城建造时》、《乡村医生》、《夫妇》等经典短篇,以及一些意蕴深刻、风格独特的超短小说,如《一则小寓言》、《算了吧》、《小伯爵的课外课》、《招魂会议》等,这些作品都是卡夫卡天才的见证。

内容推荐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辑录,选入卡夫卡的《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中国长城建造时》、《乡村医生》、《夫妇》等经典短篇,以及一些意蕴深刻、风格独特的超短小说,如《一则小寓言》、《算了吧》、《小伯爵的课外课》、《招魂会议》等,这些作品都是卡夫卡天才的见证。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急促的警钟。

目录

变形记

判决

司炉

在流刑营

乡村医生

在剧院顶层楼座

在法的门前

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

饥饿艺术家

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

铁桶骑士

村庄里的诱惑

猎手格拉胡斯

中国长城建造时

一条狗的研究

夫妇

地洞

城徽

海神波塞冬

陀螺

普罗米修斯

鹰鹫

一则小寓言

夜晚

一道圣旨

论譬喻

海妖们的沉默

归乡

算了吧

舵手

动身

新灯

驯鹤

在阁楼上

巩固

督学与老师的对话

室内滂沱

本性使然

恐惧

集体

中国人来访

巷战

小伯爵的课外课

驯蛇

招魂会议

无言的哀求

爱的险境

绿龙的造访

猫与鼠的对话

K的愣劲

统治的魔力

信号

马戏场里的出水芙蓉

驯人的动物

切不开的面包

坑道下的家庭

误入荆棘丛

少女的羞涩

试读章节

一天清晨,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都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只见它们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我发生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啊。他的房间静卧在四面好不熟悉的墙壁之间,那是一间可惜略微偏小、却是真正人住的房间。桌子上铺放着各种分别包装好的布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桌子上方挂着他不久前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的画,它被嵌在一个漂亮的、镀了金的镜框里。那是一位戴着毛皮帽子、围着毛皮围巾的女性,她直挺挺地坐着,两只前臂完全笼在一个厚厚的皮手筒里,正对着看画的人。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窗口,阴沉的天气完全使他变得心情忧郁——他听见雨点打在窗子挡板上的声音呢。“要是我能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儿都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他想,但他已经无法做到了,因为他习惯于朝右睡眠,而按他现在这种状况,他已经无法侧卧了。不管他如何使劲向右侧身,他总是翻回到仰卧姿势。他尝试着努力了上百次,闭上眼睛,以免看见那些乱蹬的腿脚,直到他开始感到右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沉沉的疼痛,这才罢休。

“啊,上帝,”他想,“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的操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的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感到肚子上面有点儿痒痒;他慢慢地蹭着后背,让身体往床头挪动,以便使头部能更好地抬起来;他发现发痒的地方满是白色小斑点,说不好那是什么;他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发痒的地方,但马上把腿抽了回来,因为一碰到那个地方,他就浑身发冷。他又滑回到原先的姿势。

“这么早就起床,”他想,“把人弄得傻不愣登。人哪能少得了睡眠。别的推销员活得就像后宫里的娘娘。举例说吧,当我跑着赶回旅店,以便在搞到的订单上签字,这些先生们还在坐着吃早餐呢。要是我在我的头头这里也这么试一把的话,我准保立刻就被炒。不过,说不定这对我倒是大好事,谁知道呢。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头头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这也算得上是他的奇特方式,坐在桌子上居高临下地跟职员们说话,而由于他的耳朵又背,大家必须走近他才行。眼下希望还没有完全放弃;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不过,现在我得起床了,要赶五点的火车呢。”  闹钟正在矮柜上滴答作响,他朝它看了看。“天哪!”他想。时间已经六点半了,指针不慌不忙地往前走着,事实上已经过了六点半,都快到六点三刻了。难道闹钟没有响?他从床上明明是看见闹钟定在四点的,它肯定响过。没错,准是响过,不过,也有可能它震天价响的时候,我竟安安稳稳地睡着而没有听见?咳,他睡得并不安稳呀,但也许因此睡得更死呢。可现在他该怎么办呢?下一趟火车七点钟开;要赶这趟车,他得不顾一切地赶紧才是,可样品还没有包装好,且他自己觉得不大提得起精神,动作也不灵活。而即便他赶上了火车,也免不了头头的一阵暴跳如雷,因为店里的听差白等了他五点钟那趟车,并早已将他误车的事向头头作了汇报。他是头头的奴才,没有脊梁骨,也没有头脑。说他请病假如何?但这会使他十分犯难,因为格里高尔在职五年,一次也没有病过。那样的话,头头会把管医疗保险的医生带来,因儿子的懒惰而责备他的父母,并借助医生的意见,驳回所有的口实,因为在医生看来,世界上就有那种完全健康而厌恶工作的人。再说,就此事而言,医生的说法难道就毫无道理吗?事实上格里高尔除了因睡得过长而确实倦怠外,还真的感觉良好,甚至还有一种饿得发慌的感觉呢。

他飞快地转动脑子,思虑着这一切,而作不出下床的决心,闹钟恰好在六点三刻敲响,这时有人轻轻地敲他靠近床头这边的房门。“格里高尔,”有人喊道——,那是母亲的声音,“六点三刻了,你不是要赶火车吗?”多温柔的声音!当格里高尔听到自己回答的声音时,不禁吓一大跳,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了,以致听的人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明白了。格里高尔本想详细回答并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说这么一句:“是,是,母亲,谢谢,我这就起床。”由于隔着木板门,外面兴许觉察不出格里高尔声音中的这种变化,因为母亲听了他的这句话就放下心来,拖着脚步走了。可是这段简短的对话却引起了其他家人的注意,他们没想到格里高尔还在家里,于是在一扇侧门上很快听到了父亲的敲门声,敲得很轻,但用的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道,“你怎么啦?”过了片刻,他又压低声音催了一遍:“格里高尔!格里高尔!”这时在另一扇侧门上又听到了妹妹的轻轻的抱怨声:“格里高尔?你不舒服?你需要点什么?”格里高尔朝两边回答:“我这就得。”他说话时十分注意发音,每个词之间停顿好长时间,以便消除他声音中一切引起别人注意的东西。父亲于是回到餐桌又吃他的早餐,可妹妹又轻轻地问道:“格里高尔,开门呀,我在求你呢。”格里高尔却根本就不想开门,而是庆幸自己在旅行中养成的谨慎习惯:即使在家里,夜间也要锁好所有的门。  首先他想安安静静地、不受干扰地起床,穿衣,而第一件事是吃早饭,然后再来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因为他觉得在床上想问题八成是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的。他想起,他在床上多次感到隐隐作痛可能都是由于躺的姿势不恰当引起的,可是起床时却发现,这种微痛纯粹是幻觉所致,故他很想看看,他今天的许多幻觉将怎样渐渐消失。至于他的声音的变化,那无非是某种重感冒的前兆,一种旅行者职业病的预兆而已,对此他深信不疑。

掀掉被子简单得很,只需将肚子稍稍一挺,被子便自行掉了下来。但接下去困难就来了,尤其是由于他的身体宽得出奇,使他行动十分艰难。他本来可以利用胳膊和手坐起来,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腿。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它们。他若想收回一条腿,这条腿却向外伸得笔直;要是他成功地利用这条腿随心所欲地动作,其他腿就像被释放似的,极其痛苦地乱踢乱蹬起来。“可千万别白白地待在床上。”格里高尔心里对自己说。

他先想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挪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几乎发疯似的使尽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可他却选错了方向,使他重重地撞到了床另一头的床架上,他感到火烫似的剧痛,这教他明白,恰恰是他身体的下半部眼下也许是他全身的最敏感之所在。P1-4

序言

在世界文学的星空中,明显存在着两类人:一类仿佛生来就属于时尚,身披华彩,大红大紫,但很快就消失于寂寥之中,就好比现在的某些电视明星的明天那样;另一类人则相反,久久若隐若现,几代人过去了,方慢慢明亮起来。这类作家远的如莎士比亚,他那不顾悲剧、喜剧的严格规定的写法是触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创作规范而倾向于未来的巴洛克美学的,故被世人冷落了一个多世纪;近的典型一例当推卡夫卡了!在他生前出版的那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中,尽管包含了那些非常杰出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诸如《判决》、《变形记》、《在流刑营》、《乡村医生》以及《饥饿艺术家》等,但除个别人如马克斯等人外,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尽管那时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正在汹涌澎湃,文艺领域的时代弄潮儿一个个高调亮相,像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人物都带着自己的纲领和旗帜披挂上阵。但这些热闹场面对于卡夫卡还只是开台锣鼓,真正的“现代”似乎还没有到来。

实际上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创作旺盛期(1912—1924),也正是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表现主义运动的高潮时期(1910—1924)。德国(准确地说德语国家,包括奥地利和瑞士德语区)的表现主义运动既是一次思想反抗运动,也是美学变革运动,对20世纪的德语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就美学变革而言,这场运动深刻地经历了“反传统”的过程。它剧烈地颠覆了在欧洲长期居主导地位的“模仿论”美学,而代之以“表现论”美学,即把艺术创作习惯于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转向对主观世界的表现;从强调外部的真实,转向内在的真实。这股“向内转”思潮对卡夫卡的创作起了决定性作用。从卡夫卡对这场运动的态度说,他是积极参加了的。这场运动的一位重要作家、活动家,也是领袖人物弗兰茨·韦尔弗也生活在布拉格,卡夫卡甚至与之保持频繁来往,两人经常讨论文学中的问题,因而成了要好的朋友。表现主义最为推崇的两位思想家——尼采和弗洛伊德,也引起卡夫卡的关注,尤其是尼采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对卡夫卡起过重要影响,有人甚至把尼采看作卡夫卡的“精神祖先”。再从卡夫卡的创作看,也留有表现主义的许多特征。诸如表现主义所强调的内在真实,所追求的梦幻世界,所爱好的怪诞风格,所崇尚的强烈感情,所惯用的酷烈画面等,都在卡夫卡作品中烙下鲜明的印记。不了解表现主义的美学特征及其与卡夫卡创作的关系,就不可能很好理解卡夫卡的作品。

但如果在阅读卡夫卡作品的过程中过于拘泥于表现主义,那也会产生误差。正如德语现代文学另一位滥觞于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布莱希特许多地方超越了表现主义一样,卡夫卡也不是任何一个主义所概括得了的。事实上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诗歌、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等都向他攀亲结缘,说明卡夫卡与20世纪的西方文学的关系,一如毕加索与20世纪的西方美术然。这正是卡夫卡的作品“晚熟”的原因;不是他没有赶上时代,而是时代在等待他。要探悉这一现象的奥秘,最根本的一点是看他的创作态度。他不是把文学创作看作单纯的审美游戏,而是表达自我的手段。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故他在中学时代就在信中对一个同学说:“上帝不让我写,但我偏要写!”因为他感觉到“时代在鞭打着”他!卡夫卡凭着他那圣灵般的智力,分明洞察到人类存在的危机,即那日甚一日的“异化”趋势,,他急欲向世界敲起警钟,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其合理性提出质疑。因此直到晚年他还在日记里写道: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文学途径“将世界重新审察一遍”。无怪乎他于1922年写的《城堡》第一稿是这样开头的:主人公急急忙忙要求旅馆里的一位侍女帮他的忙,说他有个十万火急的任务,一切无助于这一任务的想法和行为他都要加以“无情镇压”。没错,生活中他正是这样做的。你看他,“对无助于创作的一切我都感到厌恶”,甚至“一个男子生之欢乐所需要的一切”他都放弃了,包括婚姻、家庭,甚至健康。为什么后来他把这一稿作废了呢?原来他已病入膏盲,感到要完成这一对世界“重新审察”的任务,已经“来不及了!”

现代文学,尤其是与存在哲学相关的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一个明显区别是,它不再把创作看作是纯美学的事情,而看作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为什么卡夫卡晚年要嘱告他的朋友,在他死后把他的作品统统“付之一炬”?他在乎的就是他的写作过程,而这过程他已经有过了)。难怪你看卡夫卡,他在写作时完全处于身心交混的“忘我”状态,他的短篇小说往往是在一个不眠之夜“一气呵成”的。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一种从深心中发出的生命呼叫!无怪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的长短篇小说中,往往晃动着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分明是作者自己的身影。但这不是报告文学的主人公,而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形象——像他,又不像他。原来作者把自己捣碎在里面了!这就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何以有着如此入木三分的真实,一种一般写作高手凭经验和技巧都“创作”不出来的真实!这就是卡夫卡的独特性,这就是出身于表现主义而又胜于表现主义的卡夫卡。

卡夫卡诚然不是哲学家,也没有用任何理论语言阐述过他的哲学观点。但卡夫卡无疑是一个富有哲学头脑并紧张地进行哲学思考的文学家。他用艺术语言所暗示的人类存在的焦虑及有关的一些根本问题,与哲学家们,尤其是存在哲学家们通过理论语言所阐明的观点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这也就是说,他把哲学引进了文学,并使二者成功地融合为一。这就是为什么在他之前,存在哲学的创始人克尔凯郭尔和稍后的尼采引起他那么大的震动,在他之后,他在另一拨哲学家如萨特、加缪等人那里那么受青睐。所不同的是:所提及的这些哲学大师几乎都可以说是哲学家兼文学家,但我们不能说卡夫卡是文学家兼哲学家。因为前者是有意识地让哲学去“勾引”文学(如克尔凯郭尔),使文学成为哲学的嫁娘和附庸(如萨特),而后者则是将哲学提炼为文学的精髓,使之成为文学血族里的精神支撑,因而使文学更强壮、更尊严;同时,他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使文学哲学融于一体,难分彼此,不仅受到文学家的推崇,也受到哲学家的敬重。这是卡夫卡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可以说明为什么一俟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崛起以后“卡夫卡热”很快兴起的原因。

任何时代的美学变革首先是由那个时代新的精神、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的文化理念引起的,20世纪的美学变革也不例外。在这一问题上文艺依然遵循着“内容决定形式”的大规律。卡夫卡对存在所独有的那种体验,那种异化感和荒诞感,蒙在现实表面的那层厚厚的覆盖层,使语言失去了其固有的传统功能,而产生“失语症”。因为在他看来,那种照相式的写实“不过是铁制的窗板”,阻断人们去洞察那藏在表面底下的真实。而他要求于创作的是“传达一种不可言传的东西”,是放纵地“同魔鬼拥抱”的行为,是挖掘那种“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你也看不到的东西”……为此他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法。于是,用于影射和暗示的象征、譬喻的手法,引起联想和比附的梦幻手法,用以揭示假里藏真的荒诞手法,让人惊异、发人省醒的怪诞手法,制造亦真亦假、似假还真的悖谬手法,令人含泪而笑的“黑色幽默”手法等,都纷纷到卡夫卡那里去报到了。无怪乎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兼文学史家汉斯·马耶尔说:卡夫卡在“从文学外走到文学内”的过程中,他“改变了德意志语言”。这就是说,卡夫卡成功地抛弃了德意志语言的习惯用法,而建立了崭新的审美概念,从而使德意志语言改了向,转了型。因此,卡夫卡的创作对文学观念和形式的变革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艺术革新,最初都只有少数先驱者为其献身。当他们刚刚捕捉到属于新的时代的美学先兆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进行探索和试验。从常规看,这种努力成功的几率很小,而失败的可能很大。正如美国美学家桑塔耶那说的:“1000个创新里头999个都是平庸的制作,只有一个是天才的产物。”一个艺术革新者进行探索所需要的勇气和付出的代价,往往不亚于一个科学探险者。即便是那极个别的成功者,也未必马上就能获得鲜花和荣誉的报偿,以致出现了如前述“千年一帝”莎士比亚那样的遭遇!至于像莫里哀这样的艺术教条的异端,若不是国王怜惜他的过人才华,恐怕连性命都难保。直到20世纪,乔伊斯还曾为他的《尤利西斯》吃过官司。可见,美的探悉者也像真的追求者一样,在一种时代的审美信息普遍觉醒之前,他注定要经历一段寂寞或孤独时期,甚至遭受残酷的迫害。卡夫卡为了他的创作,固然由于时代的进步没有受到人为的迫害,然而,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大量的睡眠时间都牺牲了,以致很快罹患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刚届不惑之年即已离世;他始终憧憬的婚姻和家庭——这一切都因为写作而被他自己“无情镇压”了!卡夫卡晚年在病入膏盲之际写成的两个短篇杰作,即《饥饿艺术家》和《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可以看作是他这一创作体验的自况:前者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不惜让自己的身体饿得瘦骨嶙岣,气息奄奄,直至最后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草堆之中;后者为了在艺术上“拿到那放在最高处的桂冠”,让身上那“无助于创作的一切都榨干了”,以至于一阵微风吹来她就会摇摇欲坠。很清楚:作者所化身的两位主人公都为了“灵”(艺术)的至圣至美,付出了“肉”(生命)的彻底牺牲。因此我认为,像卡夫卡这样的时代先驱不仅是一位艺术的探险者,而且是一位艺术的殉难者。卡夫卡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在整个世界文坛都是十分罕见的。对卡夫卡来说,对创作的任何懈怠或轻率,都是对艺术的亵渎!

卡夫卡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想象型、思考型和抒情型。想象型指的是创作。这方面的主要成就无疑是小说——长、短篇小说,这是他的文学事业的核心,约占全集三分之一的篇幅。短篇中有一种篇幅极小的类型,我们称之为“轶事”,类似我们这里现在流行的“小小说”或“微型小说”,其最短的篇幅只有61个字!这种“轶事”可是卡夫卡的长项,也是他的天才见证之一。方家们公认其堪与德国文学史上两大轶事高手——克莱斯特和黑贝尔媲美。这方面的篇什,这个集子也收入了一部分。

虽然时代已跨入另一个世纪,但世界对卡夫卡的阅读兴趣仍然方兴未艾,故笔者先后应多家出版社之约,已从各种不同角度选编过多种短篇小说版本,实不想再编了。但不觉卡夫卡130周年华诞已经临近,感于漓江出版社的美意,为纪念这位对世界文学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世纪伟人,笔者再次欣然接受约请,选编了这部集子,以飨广大的卡夫卡读者,并慰卡夫卡的在天之灵。

2013年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强调独特性——绝望。

——卡夫卡

我从不知道常规是什么样的。

——卡夫卡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卡夫卡

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完全堪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等相提并论。

——奥登

这位住在布拉格的犹太人是尼采以后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他是我们时代唯一可与普鲁斯特并列的作家。卡夫卡充分表现出德意志气质的现代精神。

——丹尼·梭拉

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它的结局,甚或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这些解释都是含而不露的,为了显得确有其事,便要求按照新观点再读一遍。

——阿尔贝·加缪

在卡夫卡以前,谁也不曾把不合理的东西和合理的东西,荒诞的东西和普通的东西如此紧密地缠在一起;这两种如此不同的因素,在任何人的作品中也不曾凝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变形记》的色彩,是卡夫卡特有的色彩。

——德·扎东斯基

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时至今日,已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人物……不但这样,对许多读者说来,卡夫卡还是一个永恒的谜,一个禅宗的“公案”——终极性的解脱的内心经历。要“解开”这个谜就意味着“解开”人生的真谛。

——乔伊斯·欧茨

卡夫卡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揭示了一个无形中折磨着人的“异化”世界,从而让现代人看到自己的尴尬处境。孤独感、恐惧感、负罪感、绝望感等是他笔下的主人公的普遍特征。

——叶廷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弗兰兹·卡夫卡
译者 叶廷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66412
开本 32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3182981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