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阁》编委会编著的《城隍阁》内容介绍:杭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白五代吴越时就获得了“东南第一州”、“人间天堂”、“华贵天城”的美称。
当世纪之交,为发掘古都文化,重新思考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个性特征,为古都正确定位,把握好城市建设中体现大杭州传统文化之精髓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努力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予后人以启发与思考,是当今杭州人面临的历史责任。
图书 | 城隍阁/中华历史文化名楼 |
内容 | 编辑推荐 《城隍阁》编委会编著的《城隍阁》内容介绍:杭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白五代吴越时就获得了“东南第一州”、“人间天堂”、“华贵天城”的美称。 当世纪之交,为发掘古都文化,重新思考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个性特征,为古都正确定位,把握好城市建设中体现大杭州传统文化之精髓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努力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予后人以启发与思考,是当今杭州人面临的历史责任。 内容推荐 《城隍阁》编委会编著的《城隍阁》内容介绍: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家命名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杭州因湖而名,依湖而胜。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美丽的眼睛,那么三面青翠的层峦叠嶂正如衬托红花的绿叶一般,而点缀其间的塔阁等则如闪烁的明珠一般,为湖山增色不少,凭添了几分人文之气。 杭州与西湖的繁盛,起于唐代,历吴越,至南宋定都杭州(临安)时,这种繁华达到了顶点。杭州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繁荣的城市,这种繁荣延续了千年。一起来翻阅《城隍阁》吧!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城隍阁及城隍阁景区 第二篇 城隍阁陈设的历史文化意蕴 第三篇 民俗文化与民俗风情 后记 试读章节 自南宋时起,开始在山上修建城隍庙。绍兴三十年(1160)敕封城隍神为“宝顺通惠侯”。乾道元年(1165)以后累加封号,但城隍神之姓名“传诸流俗,别无明文”。明洪武三年(1370)定庙制,似同官署衙门,为“神界”的地方官吏。 明代,被永乐皇帝冤杀的浙江按察使周新被追封为“浙江都城隍”,并立庙于吴山金地山上。 周新,初名志新,广东南海县人,永乐年间御史。为官廉正公直,体恤民情,正直敢言,不畏权势,不肯阿谀曲从,时有“冷面寒铁”之称。曾奉旨出任福建、湖南巡按,后升任云南按察使,旋改任浙江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刑狱。他判案准确、神速,辨纠了不少冤案、错案。 周新刚正不阿。当时锦衣卫指挥司使纪纲,是明成祖朱棣的宠臣,一次他派手下一名亲信千户到浙江办事,这个千户仗着有纪纲撑腰,横行霸道,处处作威作福,大肆收受贿赂。周新得知后,准备将其捉拿法办,该千户闻风而逃。不久以后,周新进京,在河北涿州遇到了此人。他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押回浙江审理定罪。后来这个千户越狱逃跑,到纪纲面前哭诉。纪纲昕后十分恼怒,向明成祖诬告,说周新目无皇帝。明成祖偏听偏信,不辨是非,下令逮捕周新。刚正不阿的周新在皇帝面前毫无惧色,伏在殿前大声陈诉冤屈,痛陈纪纲和千户的罪状。他还责问皇帝:“你让我做按察使,本来就是要求我惩恶扬善,给我秉公执法直接查处那些权贵的权力。现在为什么又不让我干了,反而要加罪于我呢?”周新当着朝廷众多大臣的面抗疏直言毫不避讳,朱棣一听果然不把我放在眼里,恼羞成怒,盛怒之下下令处死周新。即使面对死亡,周新仍然毫不畏惧,在临刑前仍高呼:“生作直臣,死作直鬼!”随即慷慨就义。这一年是永乐十年(1412年)。 周新被害,激起了朝中正直的文武百官和地方官员的不满,尤其是浙江的百姓,群情激愤。永乐皇帝为了挽回这一被动局面,平息民愤,不得不将千户治罪,并谎称“朕梦见周爱卿已任浙江城隍。”准许浙江百姓立庙塑像祭祀。一场冤杀周新的风波总算平息。不久。浙江百姓在省城吴山顶建起了一座规模庞大的省城城隍庙,并把庙正对山下的昭节庙巷,改称“城隍街”,自巷口至上山道,分建四座大石牌坊。清时改城隍街为“城隍牌楼”,如今巷仍在而牌坊已无。 当时庙内置有左右二司厅,为新任省城官员宿山宣誓之所。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至杭,亦必差遣官员上山代为拈香。时为吴山第一大庙,规模宏大,香火日盛,声名远播,至达江苏、山东、福建、广东一带。杭州人则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七周新诞生之日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活动,影响极大,故城隍山自明时起,一直是吴山的代名词,直至今日老杭州人仍把吴山称为“城隍山”。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庙被拆除,仅留柱基、石栏和庙内的几株古香樟树。只其规模甚大的遗址依稀可辨。 城隍庙所在的吴山金地山。是吴山最邻近西湖的山头,为眺望湖山城衢的极佳之处,这是城隍阁选址于老城隍庙遗址并命名为城隍阁的原因之一。命名为城隍阁的另一原因,则是与时俱进,追溯周新清正廉洁的精神,为杭州人文精神增添异彩。P11-12 序言 杭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白五代吴越时就获得了“东南第一州”、“人间天堂”、“华贵天城”的美称。 当世纪之交,为发掘古都文化,重新思考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个性特征,为古都正确定位,把握好城市建设中体现大杭州传统文化之精髓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努力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予后人以启发与思考,是当今杭州人面临的历史责任。 20世纪90年代,随着杭州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杭州的旅游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政府提出“游在杭州”的口号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以城隍阁为核心的吴山景区的综合整治工程被列为政府的重点工程。 1998年吴山景区的综合保护和利用,以城隍阁为重点的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包括上山道、停车场、吴越文化石刻广场、古树平台、城隍阁、周新祠(城隍庙)、仪门、文昌阁、戏台、碑亭、龙神庙、大观台及配套没施酒仙楼餐厅等。经过建设者两年努力奋战,雄姿显现,2000年初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人们对城隍阁的称颂。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家命名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杭州因湖而名,依湖而胜。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美丽的眼睛,那么三面青翠的层峦叠嶂正如衬托红花的绿叶一般,而点缀其间的塔阁等则如闪烁的明珠一般,为湖山增色不少,凭添了几分人文之气。 杭州与西湖的繁盛,起于唐代,历吴越,至南宋定都杭州(临安)时,这种繁华达到了顶点。杭州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繁荣的城市,这种繁荣延续了千年。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湖景区的旅游一直处于“南冷北热”的局面。而杭州城市布局恰恰是“城在东,湖在西,历史文化在南面”。在雷峰塔未复建时,西湖北山的保傲塔独立湖山,颇为寂寞与单调。同时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为改变这一现状,市政府将城隍阁的建设列为重点工程。城隍阁既为西湖南山增添了新的景点,又和谐了整个湖山的格局,使西湖南线人文景观有了一个重头。 为使城隍阁景区的建设有个高起点,杭州市园文局在1998年3月邀请东南大学、杭州园林设计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5家国内著名的权威设计单位参加城隍阁景区的设计竞标,邀请了国内外诸多专家予以评审、补充和修改。杭州市政府对城隍阁建设方案的选择,可以说是集中了天时地利人和诸要素后的一项迎接新世纪的重大决策。1998年,以城隍阁为重点的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经过建设者两年的努力奋战,2000年年初城隍阁巍然耸立在城隍山之巅,一举成为杭城和西湖标志性的建筑。 后记 城隍阁建成已十余年了,城隍阁的建成为吴山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如今各个方面的设施已日趋成熟,全面臻于完善。声名远播。 城隍阁的建设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努力做到与山和谐、与湖和谐、与城市街区和谐、与山上山下历史文化遗迹和谐、与古树名木和谐、与杭州的民俗风情和谐。 城隍阁的建成为杭城搭建了一个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和老杭州民情风俗的平台,为吴山进一步发掘利用南宋历史文化遗迹,更好地融入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范围打下了基础。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武林旧事》、《梦粱录》、《西湖游览志》、《西湖志》、《武林坊巷志》、《西湖渔唱》、《西湖老人繁胜录》、《杭州的考古》等。 编者 2012年7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城隍阁/中华历史文化名楼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0352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8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88 |
高 | 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