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转身相遇/世纪文睿人文典藏触角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一个是高级公寓楼寡居的门房大妈米歇尔太太(勒妮),形象完全符合大家对这一职业的既定想象:年老臃肿,邋遢,不修边幅,头脑简单,没事就抱着胖猫咪看电视上播放的没完没了的肥皂剧。而这只是酷爱读书、自学成才、自尊敏感的文艺大妈多年来的刻意伪装,谨守本分,不泄露自己,她希望可以用竖起的刺隐藏自己内心不为人知的柔软和优雅,和这个虚伪的世界划清楚河汉界,不僭越,也不被外界侵扰。她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将奢华阔绰抛于脑后的可怜门房——一个怪诞制度下的另类,于是每天,在无人看破的内心深处笑看红尘”。

一个是国会议员家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帕洛玛,聪慧过人的天才少女,自闭孤僻,悲观厌世。她准备在十三岁生日那天自杀,并放火烧掉父母的豪宅,彻底打破那个困在玻璃缸里的不自由却又无处逃逸的人生,一了百了。而在此之前,用“茶品与漫画对抗咖啡和报纸:优雅与神奇的魔力对抗成人权力游戏中可悲的侵略性”。

一边是文艺大妈对身边琐事的所读所见所思所想,一边是天才少女记录世界运动与深刻思想,两个寂寞的独白,偶尔有一句两句试探性的对话,却因为浑身的尖剌让两个同样孤独善感的刺猬只能远远地观察对方,默默地相互关心,保守彼此的秘密。帕洛玛知道米歇尔太太“尽可能地扮演自己门房的角色,使自己看起来符合自己身份的愚蠢形象”。而事实上,“她有着刺猬的优雅:从外表看,她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内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和刺猬一样细腻,刺猬是一种伪装成懒洋洋样子的小动物,喜欢封闭在自己的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虽然默契、心有灵犀,一老一少两只刺猬却不能卸下武装、相拥取暖。

最终打通这一隔阂的是被女作家一贯诗意化和理想化了的日本文化,在《美味》中是“精致的程度达到顶峰”的日本料理,在《刺猬》中这种饱满的情绪越发被渲染到极致,“寺庙青苔上的山茶花,京都山脉上的紫色,青花瓷杯,这转瞬即逝的激情中所绽放出的纯洁的美丽”,一切的美好和憧憬都幻化在西方文明永远无法触及的东方(也就是日本的)永恒和空灵之中。帕洛玛学习日语,喜欢谷口治郎的漫画,喜欢喝茉莉花茶,连自杀都曾想过切腹自杀。勒妮爱读冈仓天心的《茶之书》,爱看小津安二郎的《宗方姐妹》。对影片中的台词是张口就来。而那位迁入阿尔登先生家的新房主,退休的高级音响代理商小津先生则更是日本文化全方位的代言人,他的日本做派在住户间激起一阵波澜,尤其是他在第一个回合就赢得了老少两位刺猬的友谊和好感,因为他不仅会看,而且还看穿了她们一个装傻、一个装笨的外在的带刺伪装,看见了她们柔软、脆弱、敏感的内在的优雅和美好。

小津的出现打破了一个僵局。给平铺的叙事添加了浪漫的情节和幽默、温暖的色调。小津的形象契合《宗方姐妹》中的父亲形象,充满朝气,谦逊待人,仿佛西芳寺的那缕阳光,照亮了地上的青苔(住在底楼的文艺门房大妈)和上面的山茶花(住在他楼上的才智超群的帕洛玛)。让这两种植物。在公寓的昏暗光线中失去明艳色泽的“青苔”和“山茶花”重新鲜活起来,一老一少相映成趣。小津先生是连接两人的一个媒介,一座桥梁,一个渡口。勒妮终于在帕洛玛面前完全袒露了自己:她的过去,她曾经的伤痛和泪水。紧紧握着她的手的帕洛玛仿佛成了她死去的姐姐的替身,虽然年龄、条件、生活环境天差地别的两个人什么也没说,只是久久地拉着手,但这份不对称的依恋却能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滋生出希望和幸福。

小津先生的礼物、邀约、家庭影院和真诚的赞美和欣赏慢慢融化了勒妮冷漠的外表,而正当勒妮下定决心放下伪装,放下职业和阶层的束缚,放下对这个世界的防卫,走出自我封闭,走出内心的孤寂无依,迎向幸福和新生的召唤,去接受命运安排的这个非同寻常的遇见,并准备爱上他的时候。浪漫的童话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清晨被一辆洗衣店的小货车撞得粉碎。为了保护那个莫名其妙冲到街上跳舞的流浪汉仁冉,勒妮被车撞死了。

老年版的现代《灰姑娘》有一个非常真实的结局,在浪漫的情绪被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个搞笑温馨的细节推到极致的时候戛然而止。童话被颠覆,镜头从王子的迷人光环重新切换到两只刺猬的身上。在那个瞬间发生的意外之后是一个诗化的慢镜头,作家给了勒妮足够的时间在临终重新审视了自己走过的一生,让她在顿悟之后得以平静地死去,她挽救了流浪汉仁冉,最重要的是她把自己的生命留给了帕洛玛,她的精神意义上的女儿和继承人,她的山茶花。让这个一直被存在的虚无所困扰的小姑娘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人生“有很多的绝望,但也有美的时刻,时间是不同于以前的。就好比是音符在时间之内打了一个圆括弧,一个休止符,而在这外面,则是‘曾经’之中的‘永远一’。在老刺猬勒妮这面被命运撞碎的镜子中,小刺猬帕洛玛照见了自己向世界竖起的刺,也照见了自己内心决堤的感情和柔软,她于是明白:活着,就是为了追寻可以成为“曾经”的“永远”,曾经拥有、永远不再、此生不会被忘却的美好。

《刺猬的优雅》一出版就荣登畅销书排行榜,迅速成为2007年度最畅销的小说,并先后荣膺乔洽·布哈桑奖、国际扶轮社奖、法国书商奖等多项大奖,翻译版权被卖到了三十几个国家,曾连续三十周上亚马逊网站销售排行榜,销量过百万。这本小书的风靡可能是它塑造了两只很多人都能在她们身上隐约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的刺猬形象,勾起那一点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文艺情结。每个女子都曾有过那个丢失水晶鞋的灰姑娘的范特西(fantaisie),而昔日的哲学教授、今日的畅销作家芭贝里给文艺大众的心理暗示就是:只要你内心不放弃,一直在修炼优雅。一切皆有可能。女作家在访谈中说:“我只是个凡人,并不能告诉你如何面对孤独。但我希望每个人心中都能有一个梦想,有一个希望,并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2008年台湾商周出版社引进版权出版,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销量也过10万。2010年初女作家访台和法国新锐女导演莫娜·阿查切(Mona Achache)电影版《刺猬》在台公映让这本小书更加炙手可热。在电影版里,帕洛玛的日记变成了她几乎不离手的小摄像机,日本和动漫的元素也很讨巧出彩,难怪“哈日”的作家在书出版后就得到了法国外交部的资助,去日本京都的关西日法交流会馆进行驻地交流了,据说是去创作她的第三本小说。我好奇的是她在第三本书中会不会固守她的格勒内勒街7号,还是她会忍不住安排帕洛玛跟着小津先生到她心仪的日本去进修她的日语?

但不管怎么说,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娱乐秀”时代,随着小说热卖、电影热播和大众媒体不遗余力的炒作,我相信巴黎左岸的格勒内勒街7号成为新兴旅游点的大好前景指日可待。

P31-34

目录

代序(刘苇)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用记忆为墨西哥正名

走进非洲:静默,或黄金般的喜乐

格勒内勒街7号的连续剧

复仇女神、桤木王、黑猫和毛毛虫

这个春天杂草从生……

克里斯蒂娃的中国经验和想象

和内米重逢

周末,主题杜拉斯

法国兵法

希拉克和我的政治味蕾

伽利玛和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风云

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摄影。

做知了,还是蚂蚁?

养鸟记

自由的理由,存在的理由

1967年:萨特、波伏娃双人像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路还很长

须臾,浮生

圣埃克絮佩里带给我高空的眩晕

在他人的风景中看自己

序言

黄荭的音符

刘苇

法国文学是迷人的。其中散发十足魅力的女作家,更是风韵独特。巴黎广场上。随意驻足观望中回眸一笑的潇洒的萨冈;或塞纳河畔咖啡馆明亮的落地玻璃窗折射出的水波倒影里相叠的波伏娃的身影;抑或杜拉斯裹着厚厚的披肩缓步走在黄昏大街上,落日穿过建筑高高柱廊投射在她身上低低的斜影。暖风和鸽子在法国梧桐间穿梭。在我的想象中,穿梭其间的还有黄荭。她们的身旁,是落满一地的雅致的法语。

能够在如此风景里徜徉的人是令人羡慕的。

黄荭游历此中,把那边的景色捎带给我们。她的文字,就像色彩饱满的水彩画,把法国文学的旖旎景象描摹在纸上。

从这意义上说,黄荭是个信使,一只漂流瓶,一羽越洋而来的信鸽。

看黄荭谈论萨冈、波伏娃、杜拉斯、妙莉叶·芭贝里、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是富有情趣的,当然,她也谈论男性作家,但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能对女性作家做出更为深幽的分析。

诸如萨冈,黄荭聪明地将她作品名字串连起来做一番生动的形象描摹的同时,也以她神奇方式将精准的判断糅进她那特别细微幽致的感性体察中:

当68的五月风暴裹挟着革命、性解放、Rock&roll、大麻和毒品来势汹汹,萨冈作品中的主人公却已经厌倦了,在自由中迷失了方向,“什么也不想要”,不想起床、不想工作,甚至不想做爱,总之:无心应战。性之于人生的慰藉,只是“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一抹淡彩之血,让人一时间目眩神迷,有一种温暖的错觉,尔后是“更深人去寂静”的幻灭,那种不彻底的绝望,那种铺天盖地的忧伤。你不愿意就此埋葬青春,而青春和我们的爱情已经入土(为安)。这就是萨冈的游戏,激情永远在满足之前像潮汐般退却,留下那片金黄色的沙滩,在夕阳下,闪耀着创世之初的平坦和未知的爱情或人生的残骸。

时间犹如文火煮食,渐渐消磨了自己,侵蚀了曾经深爱过的容颜。萨冈点燃一支香烟,跷着腿,漫不经心地问:“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萨冈的青春是不羁的,柔发在疾驶的敞篷车里飞扬,一路伴随的,还有她爽朗的笑声,她早早获得了成功,但之后一直在青春里沉迷不醒,醉梦人生。黄荭潜进她灵魂中,指出她内在的伤痕:

“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太早、太快、太容易得到的一切都显得虚幻和可疑。“一月后,一年后”,或许曾经的“某个微笑”就已经变成了镜花水月,渗到灵魂里就是莽撞的青春磕着碰着的一块“淤青”(bleu)。

黄荭是法语界的才女之一,翻译、研究、写作、教书,样样在行,年轻又出类拔萃。

黄荭目前主要生活在南京,南京大学是她的阵地。南京,一度是我喜欢的城市。我曾迷恋过那里旧日的小巷,下午低迷的阳光,照射在碎石路面上,一副安静中藏满轶事的模样。拐出小巷,南京大气的一面迎面而来,宽阔的街,茂盛巍峨的树,远处缓坡上凄迷的低草,风一阵阵吹拂,它们散漫地摇曳。南京是随性的,低缓的,阔绰的,有些颓丧,有些靡费。这是以前风姿绰约的南京。

认识黄荭后去过几次南京。印象深的是,一次为南京法语联盟做活动,一次参加南大的波伏娃研讨会。那几次黄荭显得很匆忙,身影一闪而过,但她的细腻与周到,不会让你觉得被怠慢了。只是南京,各处在施工建楼,在我眼里,它像是被抽取了内涵似的。

黄荭是那种第一次见面令你不觉得陌生的人。她坦然微笑,自然亲切。正是这份亲切感,使我记不清第一次与她相识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我猜想多半是与其他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我每次见黄荭,她的身边总有一群朋友相伴。她为人热情大方,做事又有分寸感,知性与阳光相溶。让人觉得很舒服。她的随意之中伴随着特别细心的周全。也许,这正是她有许多朋友的原因所在。学院是她的生活中心,但她身上没有一丝学究气。按照司汤达的看法,或者说按照《司汤达》一书作者克鲁德·鲁瓦的说法,作者的为人行事风格反映了作者的行文风格。

在法国文学的殿堂里,曾汇聚了许多优美的声音,其中,有些篇章是通过黄荭的吟唱,在此处回响的。在我的书架上,有不少黄荭翻译的作品,这些书籍曾伴我度过许多下午与夜晚的静谧时光。

而黄荭本人也是十分喜欢法语文学的,她痴迷其中,不知疲倦,在两种文字间穿越,传递着两边的消息。她说:“我承认,写作的故事总是特别能吸引到我,可能是我自己也常常迷失在文字的暗夜里,逡巡犹疑,找不到梦的出口。”

受到过巴黎之风熏陶的人,笔下总有一种塞纳河般摇曳的风姿。

巴黎的某个夜晚或清晨,一定曾回响起过黄荭流连期间的足音,在某条街或某处长长的台阶上。这些足音,如今汇成音符,落叶般地飘落在她的文字中。

打开此书,会有一阵风掠过树叶的沙沙声。

内容推荐

《转身,相遇》是作者黄荭有关译书、读书、生活的散文随笔。

“相遇,结缘;相交相知,尔后,转身离去。”不沦陷在某个人的作品里,期待下一场文字的艳遇。“转身,相遇”是黄荭对待法国作家及文学的姿态,她用自己的方式,把迷人的法国文学带到中国读者面前。她与萨冈、与波伏娃、与克里斯蒂娃、与内米洛夫斯基相遇,更与杜拉斯相遇。透过《转身,相遇》,她和她们相交、相知,和她们同呼吸,共哀乐,走进她们的内心,之后又能自由地跳脱出来,不沉溺在某种情绪里,依旧淡淡地过自己的日子:读书,教学,翻译,研究,写作,种花,养鱼,恬淡自在。

编辑推荐

看黄荭谈论萨冈、波伏娃、杜拉斯、妙莉叶·芭贝里、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是富有情趣的,当然,她也谈论男性作家,但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能对女性作家做出更为深幽的分析。

打开《转身,相遇》,会有一阵风掠过树叶的沙沙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转身相遇/世纪文睿人文典藏触角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0250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