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烟雨东江(天龙镇风雨桥九曲水)
内容
编辑推荐

缪俊杰所著的《烟雨东江(天龙镇 风雨桥 九曲水)》以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实描绘,折射出一段令人感慨万千、刻骨铭心的历史。

当今的读者会从小说中读出:“历史应是如此。”

也许若干年后的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历史原来如此。”

内容推荐

《烟雨东江(天龙镇 风雨桥 九曲水)》是一部内容新颖、思考独特的长篇小说。作者缪俊杰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了二十世纪中华大地风雨如磐、波诡云谲的历史,用小说艺术笔法描绘了中国南天一角的百年沧桑。《烟雨东江(天龙镇 风雨桥 九曲水)》通过三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塑造了命运坎坷的东江流域客家儿女独特的性格,呈现出一幅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风俗画。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文字生动洗炼,民族化形式,可读性强。

目录

序 袁鹰/1

第一部 天龙镇

 一、东江源鸡鸣三省地/2

 二、秀才郎占卜问前程/7

 三、曾公子初投革命军/14

 四、少东家小镇展宏图/21

 五、穷书生粤北谋生计/26

 六、买龙舟水路遭劫匪/30

 七、讨逆贼东征军受挫/37

 八、粮草尽官兵乌兽散/42

 九、离粤军踏上回乡路/46

 十、民风淳九曲闹大河/51

 十一、图维新山区办教育/53

 十二、受诬陷少武离险境/59

 十三、盼兴旺欲结亲上亲/64

 十四、客家女含泪苦出嫁/72

 十五、失恋男郁郁成大婚/79

 十六、鸿鹄志国栋再从军/85

 十七、烽烟起民众闹翻身/92

 十八、留坳村赤卫试锋芒/97

 十九、建民团豪绅图顽抗/104

 二十、赤卫队威震峨头镇/109

 二十一、大出击龙川袭富豪/118

 二十二、黑凤山匪盗行其道/123

 二十三、女老板疏财援赤卫/130

 二十四、换人质赤卫中奸计/134

 二十五、教书匠喋血县警署/144

 二十六、游击队巧计渡难关/149

 二十七、遭劫难弃商当农妇/156

 二十八、打东洋全民齐抗战/168

 二十九、除三害专员出新招/172

 三十、赴刑场枪口奇生还/178

 三十一、穆家围灾祸不单行/186

 三十二、逃一命避难罗浮山/192

 三十三、沦落人巧遇天涯路/198

 三十四、莲花村女鬼现原形/202

 三十五、战事急突击修机场/206

 三十六、大撤退失守赣州城/212

 三十七、阻日寇龙头保卫战/215

 三十八、养战伤助民渡难关/219

 三十九、日投降消息惊古镇/224

 四十、天龙镇打醮庆太平/227

第二部 风雨桥

 四十一、风雨桥旧梦情难断/238

 四十二、苦度日望子早成龙/242

 四十三、怀壮志探寻革命路/245

 四十四、奔苏北被困南昌城/253

 四十五、走闽西险入虎狼窝/256

 四十六、沿东江寻找游击队/262

 四十七、度春节共同商对策/266

 四十八、赴香港拜见引路人/269

 四十九、拉势力双方争夺战/275

 五十、开官仓借粮济百姓/280

 五十一、举义旗激战风雨桥/283

 五十二、曾大员失望南京府/288

 五十三、假治病香港求苟全/292

 五十四、新泽西国栋成寓公/295

 五十五、游击队解放天龙镇/299

 五十六、肖县长携眷弃城池/304

 五十七、军管会建立新政权/309

 五十八、副县长暗中有玄机/314

 五十九、工作队筹粮遭袭击/319

 六十、扫残匪群众被误杀/324

 六十一、套中套奇袭匪巢穴/329

 六十二、追穷寇直逼黑凤山/336

 六十三、押俘虏意外遭拦截/339

 六十四、林东水主政天南县/343

 六十五、斗地主农协初显威/348

 六十六、打土豪横扫曾家围/354

 六十七、分果实赖小五贪赃/359

 六十八、天龙镇故人巧相遇/365

 六十九、固政权地主被处决/374

 七十、动仁心擅权放一马/381

 七十一、作塘叔诉说荒唐事/386

 七十二、萌爱意勾起一段情/392

 七十三、区干部成小脚女人/397

 七十四、芝麻官奋力再崛起/402

 七十五、泄私愤小人使诡计/411

 七十六、救爱将回天已无力/417

 七十七、服劳役遮颜过闹市/422

 七十八、划界限夫妻成路人/430

 七十九、樟树坪一夜进天堂/433

 八十、苦命女丧命饥荒年/440

第三部 九曲水

 八十一、人生路九曲十八弯/452

 八十二、盼清官南柯又一梦/461

 八十三、风暴起华夏遭劫难/467

 八十四、破四旧斯文大扫地/472

 八十五、揪牛鬼横扫一大片/477

 八十六、树权威万民拜神坛/483

 八十七、遭暗算亡命逃险境/486

 八十八、寻生路偷渡去香港/494

 八十九、沦落汉辗转在异乡/499

 九十、莲花村秋日闻惊雷/504

 九十一、被卖儿千里寻慈母/511

 九十、DNA破解血缘疑/517

 九十三、新泽西父子不相认/522

 九十四、戴维·穆北美学生意/526

 九十五、天南县修建水电站/531

 九十六、新潮涌老干献余热/535

 九十七、张县长高论引外资/540

 九十八、汤姆斯神游故国梦/544

 九十九、安娜·曾投石问归路/548

 一百、彭局长北京遇贵人/554

 一〇一、工程师巧遇怪老头/558

 一〇二、老木叔牵线做生意/562

 一〇三、万元户一枕梦黄梁/566

 一〇四、审疑案公安显奇功/572

 一〇五、警卫连勇猛端毒窝/576

 一〇六、丧天良人贩劫小童/579

 一〇七、老掮客行贿无门路/583

 一〇八、毒贩子双双被正法/585

 一〇九、水电站落成开大典/588

 一一〇、大学生邂逅生恋情/593

 一一一、大动迁遇上倔老汉/601

 一一二、老县长赔笑解难题/606

 一一三、穆老板落魄返故里/609

 一一四、老将军衣锦樟树坪/614

 一一五、陈寡妇拒领前夫情/619

 一一六、老华侨回国访亲友/623

 一一七、耄耋翁初见亲孙女/626

 一一八、诉衷肠往事成心结/630

 一一九、旧孽债兄妹断恋情/633

 一二〇、巧相逢一笑泯恩仇/636

尾声/643

跋:用科学史观观照历史和人生 何启治/644

试读章节

一、东江源鸡鸣三省地

天地混沌,茫茫苍苍。盘古开天,有说无据。

古书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坠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又云:“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禊输、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输,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再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以上传说,见于古人编撰的《山海经》。

古代传说或近代考古发现:五十亿年前,江西地界原是一片汪洋,只有赣北部分露出水面,八亿年前,陆地开始扩大,赣中和赣南一些高地逐步露出水面。两亿年前,地质构造的一次剧烈运动,赣、粤、闽结合部均露出水面。

这就是所谓“沧海桑田”。

“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代圣人这样说。

这话有道理但也不完全对。

作家还是要写书,渴望了解世界和人类的人还是想读书。于是就有人写了这部长篇小说《烟雨东江》。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官。”人们理解,“书记官”也不完全对每件事“实事实录”。《烟雨东江》所写的东江源头以及东江流域的故事,也不完全是真人真事,里面包含着许多传说和虚构。小说所写内容虚虚实实,当地人不必“对号入座”。史家更不必引经据典,证其真伪。大家把它当小说来看就是了。

“天龙山”和“天龙镇”是怎么来的?相传:这天龙山是从盘古开天地就有了。天地混沌,茫茫苍苍。据说有三条龙脉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往这里延伸,东边是武夷山龙脉,西北是罗霄山龙脉,南是南岭龙脉,三条龙的龙尾纠缠在一起,像高高耸起的发髻。冬天白雪盖顶,那峰顶叫雪山嶂。古时候这地方一片混沌,云遮雾障。有一天,突然有一条巨龙从山涧直奔嶂顶,昂天长啸,从龙口里吐出汁液,流到山下形成一条小溪,同各山沟里流出的溪水汇成一条河,就是穿过天龙镇的那条曲水河。往下流到广东,就成为东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辈人把这座山称为天龙山,把天龙山脚下的这个小盆地称为天龙镇。

天龙镇是天龙山下一个盆地形成的集镇。从天龙山流出的小溪汇成曲水河把这个仅有几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分为两半。风雨桥又把它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百业兴旺的小镇,号称东江源头第一镇。天龙镇开埠已有几百年。在“鸡鸣三省”的东江源头,也算是一个古镇了。据旧史志记载,天龙镇古属扬州域豫章郡。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但由于这里山高路险,生计艰难,一直被称为“蛮荒之地”。只是到了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人民不堪战乱之苦。当时,“豪强战中土,士族走南疆”。被称为司豫流人的中原人氏举旗南下。自从这些南下流民到这里扎根之后,这一带便成了他们的聚居地。这些新移民被称为“客家人”。由于这里南有水路通广东龙川到梅州府,东有山路通福建闽西汀州府,北有神仙岭关隘口通赣州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明万历年间起,曲水河两岸便有商埠出现,慢慢也就发展成为一个镇了。但由于明清之际,战乱频繁,天龙镇的店铺累累遭到破坏,一度非常衰落,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才得以重建,日趋繁荣。天南县志上说,这天龙镇是“粤赣之通衢,生齿日繁,工商云集,宁安之日,人民嬉游交易市廛,有终身不履行厅城者。”因为天龙镇兴旺发达,许多人就很乐意在这里生活了。

天龙镇地域虽小,却由三个圩场和三座围屋形成了这个古镇的特殊风貌。河西的街道叫天龙圩。从风雨桥到月光渡口沿河五百多米,有乱石铺成的小街,街的靠河一边建有商铺。靠风雨桥的上段叫上街,靠月光渡口这段叫下街。上街下街其实没有什么标志,只是上街比较狭窄,街口有一座土神庙,平常也有人供奉着淡淡的香火。接下来是各种店铺,有油盐百货店、蔗糖布匹南货店。到了月光渡口,则有了一些客栈、烟馆,都是过往客商及挑夫走卒寄宿之地。店铺围着一个圩场,每逢三、六、九为圩日,镇上居民和远近十几里的村民都会来赴圩(北方称为赶集),在这里买卖山货、木柴、木炭,以及时鲜蔬菜、瓜果。每逢圩日,这里都非常热闹,尤其是到了腊月年关或端午开阳,更是行人接踵,哄嚷震天。圩场上各类地摊按各类山货品种,形成货行。如卖柴炭的聚集一起叫柴行;卖时鲜蔬菜的聚在一起叫菜行。到了夏收或秋收之后,新谷上市,有时几十担上百担谷挑子摆在一起形成谷行。到了秋收,霜降季节,山上茶子油成熟了,榨了油,周围山民用竹筒提着三、五、七斤茶油在此叫卖,又形成油行。鸡鸭牲畜是常年都有出售的,到了圩日,鸡鸣鸭叫,小狗汪汪,形成了鸡鸭行。在圩场周围,还有临时用油毡布或杉皮搭建的茶、酒、米粉、米果、炒菜摊子,也有一二十摊,叫卖声不绝于耳。圩场旁边的大树荫凉处,还搭有一些临时赌摊,玩扑克或推牌九,小打小闹的赌市也很吸引人。这天龙圩逢圩热闹一天,到了下午六七点钟,太阳落山,赴圩的人散尽,又恢复平静。圩上人影稀疏,除了圩上少数人守店,其他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屋场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如此反复,沿袭下来,也有几百年了。

天龙镇上有几座大围屋,曾家围是天龙圩上最大的客家围屋,是天龙圩上姓曾家族的聚居地。全围屋住的都姓曾,因此叫“曾家围”。曾家围的兴起与显赫,是在清朝的同治光绪年间,与太平天国有关。老人们说,洪、杨从广西金田起义后,多在客家人中发展义军。粤北赣南一带客家人多,又有客家豪气。长毛一举义旗,客家山呼海应。光天南县就号称有太平军几万人之众。天龙镇一度成了太平军的根据地。太平起义军在这一带轰轰烈烈,建立了天朝属下的农民政权。清政府为剿灭太平军,命令曾国藩的湘军团练进剿安徽、赣南、粤北。清政府一声号令,天南县地主豪绅起而响应。天龙镇上的曾姓人家老祖在清廷做过都头,一身勇武。他自愿组织团练乡勇,配合曾国藩的团练湘勇进剿太平军。经过反复厮杀,湘勇终于剿灭太平军。满清朝廷为褒奖天龙镇曾氏的武功,特钦赐天龙圩一片良田为曾家俸禄。曾氏把皇上钦赐的俸禄,修建了这座曾家围。修建曾家围的曾家老祖,早已过世。继承家业的是他的玄孙曾庆天。这个围屋目前居住着曾家老祖的子孙后辈。

曾家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古色古香,又十分壮观。全围占地十几亩,呈四方形。围屋四个角上耸立着的是四座比其他屋子高一层的炮楼。炮楼四边的墙没有窗口,只有四个碉堡分布着一排排猫眼洞,对外一可观察,二可射击。全围屋只有一个大门,叫围门。从围门进去后是祖厅,以祖厅为中心,按照八卦形分布。这曾家围里住着曾家好几代人,是个大家族,但世代久远,人口多了,都分灶吃饭,每家都有自己的厅堂和水井,全围屋里有九井十八厅。围屋内还有公用的粮仓、水井、排污道。主厅旁边有个小戏台。

P2-4

序言

袁鹰

老友缪俊杰过访,携来新作长篇小说《烟雨东江》稿,也带给我意外的欣喜。五十年前,他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从事文艺评论的编辑工作,那是中国人民大学为培养文艺评论人才专门设置的一个班,由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先生负责。这批初生之犊当时有个集体笔名“马文兵”,暗含“马克思主义文学新兵”之意。朝霞含露,意气风发。俊杰初登文坛,便以评论老作家欧阳山的《三家巷》文章引起注目。他在我们文艺部,素来以出手敏捷,旗帜鲜明著称,多年磨炼历经风霜,新兵成为大家。离开报纸工作岗位以来,笔耕不辍,热情扶持新人新作,冷峻评点歪风邪气,仍然能使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生活和文学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只是我们都已退休,不像过去每天晤面,又不住在一个宿舍,相见渐稀,不知道他这些年竟“悄悄地”变逻辑思维为形象思维,精心构制一部六十多万字史诗性的长篇创作,实在不能不佩服当年被大家称为“小缪”的惊人毅力和出色才华。

我并非对老朋友的新作随便用“史诗性”这个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话。他写的虽是赣南山区、东江源头的一角,却反映了东江流域客家儿女命运的百年风雨。客家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一个历经崎岖苦难而又具有灿烂文化历史的独特的民系,它是在千百年中逐渐形成的。过去的史书作者以汉族的种族偏见称那段历史为“五胡乱华”,实际上是由于战乱,灾荒和其他原因造成,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逃亡的民族大流动。上自秦汉,中经东晋南渡、唐末黄巢战乱、宋室南迁,下至明清易代,绵延千载,历经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而大迁移的主体,是当时中原地区的“簪缨华族”即官僚士商阶层,南迁到长江以南大平原和山区,不仅促使人口增加,也带去比较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艺,更带去比较先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特别是客家人勤劳创业、合群互助的精神,到哪个陌生环境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韧性,敦厚质朴、真诚待人的传统美德,男女平等的观念(据说客家妇女大都是天足,很少三寸金莲),重文兴教的传统,都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世代相传,也就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新的变化。千年青史,每朝每代都陆陆续续出现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为历史增辉,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繁荣。我有一些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四川、福建等地的朋友,特别是家在粤北、闽西、赣南的人,说起家世,都称自己是客家人,是哪朝哪代从北方哪省哪县南迁的,言下都流露带有一些自豪的家族沧桑感。那年在台湾遇到一位同行,也自称客家人,还说去过南洋好几个国家都碰到过客家人,台湾有几位学者一直从事客家历史的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广东梅州成立了客家联谊会和举行世界客家联谊大会的消息,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好事,令人鼓舞。但是,见之于文学艺术作品,以客家儿女生活作为题材的长篇巨作,恕我孤陋寡闻,俊杰的这部长篇可能是第一部。也正因为这个缘由,它引起我的阅读兴趣,不仅仅是由于老友的新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时在想:这是一部什么小说呢?革命历史小说?南方农村题材小说?爱情小说?或者扩大一点,几代东江人民生活波澜、喜怒哀乐的小说?似乎是,又不全是。我们多年来在阅读和评价文学艺术作品时,已经习惯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固定思维,成为天经地义。细想起来,其实并不科学,也并不符合实际。文学作品是写入的命运的,只有真、善、美和假、恶、丑之分,哪能用抽象的简单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之类的条条框框去衡量呢?恩格斯一八四七年发表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全面分析了歌德创作思想的矛盾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后,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绝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从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是强调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也就是我们说的“艺术标准”去对文艺作品进行评论,而不赞成用“道德的”、“政治的”或“党派的”标准作为尺子,更不用说唯一的尺子甚至是棍子了。我们这些自命为马克思恩格斯信徒,自命为“一贯高举”的人,却常常干些未必是老祖宗本意的傻事。比如马克思那篇批评普鲁士检察官关于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同样芳香的名言,多年来曾经被不少人反复引用,可叹的是我们至今仍经常看到当代的普鲁士检察官们仍在自以为高明,实际上不断重复地干同样的蠢事。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俊杰的小说上来。我以为,俊杰的这部小说,确实是摒弃用“政治的”、“党派的”、或者阶级斗争观点去观照历史,而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大义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去描写几代东江的客家儿女颠沛流离的苦难史和他们的感情。他们在风云激荡年代的崎岖遭遇,几代人的恩怨情仇,牵动着我们的心,那些纯朴的、善良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他们只想和谐地、平和地过日子,他们不想去侵占别人什么,也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损害,那么,他们会遇到什么呢?当整个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慷慨赴难,舍生取义,几十年风云变幻,烟雨迷茫,有人远适异国,有人历尽崎岖,在劫波中翻滚。我们为一个接一个故事吸引,禁不住要急切地读下去。客家人鲜明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多彩多姿的生活习俗,都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作者捧给读者的一份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丰厚精神食粮、文化大餐。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柔情蜜意。因为作者正是从赣南山区走出来,大庾岭上的风吹拂过他,东江的水哺育过他,经历了千百年风霜的红土地人民抚养他长大。从小受到那块土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长期的熏陶,必定产生难分难舍的浓郁深情,也构成这部小说在文字上的独特风格。在阅读中,我不时会想到成为民族文学经典的古典名著,也想到那些被誉为“乡土作家”前辈的代表作,但是俊杰又有他自己的尝试和实践。对这些尝试和实践,我以为是成功的。

正是本着这样的喜悦心情,尽管自己平生为朋友写过不少散文集、随笔和其他选集的序,却从未敢贸然下笔为一本小说作序,今天也不避浅陋,真心要为俊杰的新作呐喊几声,热诚欢迎这本具有独特面貌和风格的东江客家儿女恩仇录问世。

二〇一二年六月 未了斋

书评(媒体评论)

《烟雨东江》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创作。我并不是随便用“史诗性”这个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话。他写的虽是赣南山区、东江源头的一角,却反映了东江流域客家儿女命运的百年风雨……热诚欢迎这本具有独特面貌和风格的东江客家儿女恩仇录问世。

——著名作家 袁鹰

这是一部内容新颖、思考独特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了二十世纪中华大地风雨如磐、波诡云谲的历史,用小说艺术笔法描绘了中国南天一角的百年沧桑。作品通过三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塑造了命运坎坷的东江流域客家儿女独特的性格,呈现出一幅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风俗画。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文字生动洗炼,民族化形式,可读性强。

——著名编辑家 何启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烟雨东江(天龙镇风雨桥九曲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缪俊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6366
开本 16开
页数 6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