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故(23)
内容
试读章节

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

徐宗懋

2000年,台湾社会气氛低迷,弥漫着苦闷不安的情绪。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接近百分之四十的选票赢得“总统”大选,泛蓝阵营的宋楚瑜和连战总计得票百分之六十,却因票源分散而双双落败。这是台湾开放大选后,首次实现政党轮替,理应高兴,但实际上并不必然如此,民主转型的过程中仍夹杂着强烈的仇怨情绪。

权力更替后的惶恐心理

首先,国民党曾长期镇压异议分子,不少人被关进牢里,甚至家破人亡,子女们度过黯淡的童年。如今这些有遭迫害背景的人士将掌权,他们会采取何种报复行动?而且从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再者,民进党持台独意识形态,必将运用权力机器在教育和文化领域里强行灌输其价值体系,这对于持中国情感的大多数百姓而言,必将激发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何况,蓝营原本可以赢,却因内部分裂而失败。追究责任,必将导致更激烈的内斗。所以,这虽是一次和平的政党轮替,但接下来会如何?并没有人知道。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人们清楚地感受到,在民主体系中,政治权力并非无所不能,而是受到强力的制约。政党轮替后,军警没有动,司法人员没有动,中下层的公务员也没有动,而立法人员更属于另一套选举的系统,真正更替的只是行政部门和公营事业的高级首长和他们的高级幕僚,最多有一两千人。这些高层首长的任何施政举措,都要受到立法部门、法律以及行政规定等层层制约。想想看,到了最后连公派检察官都能对现任的“总统”提出贪污告诉,其他的行政首长权力又能大到哪里去?所以,人们所担心的那些过去执行镇压反对党的已故国民党情治首长的坟墓并没有被炸开,少数健在者对过去的事甚至仍能侃侃而谈。一些民进党人难免有一些政治报复的情绪性语言,谓之“转型正义”,但若要真正付诸行动,必须要透过法律,如此必然会遭到立法部门中国民党人的制衡。而且,选民们已经厌烦了煽风点火的语言暴力,必然会在下一次选举中做出反制。

简言之,民主政治存在强大的权力平衡功能,迫使竞逐权力的政治集团自我克制,一旦表现过激,必然会在下一次选举中遭到选票的惩罚。因此,民主政治的真正力量并不在于选出非常能干的好人,而是在于阻挡真正的恶人,在于有效地遏止野蛮的政治行为,在于对明显错误的政策迅速地画上句点,哪怕这种野蛮和错误是以“正义”之名施行的。

国民党最后一批元老

这种民主的内在价值,是实现大选后历经十六年逐步彰显出来的。尽管台湾的民主政治日渐成熟,然而当20HD0年第一次经历政党轮替的时候,惶恐不安的心理却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影响到经济和文化的某些一度发生的现象。举个例子说,国民党最后一批元老多于1990年代中期过世,他们的第二代继续住在原来的大房子里,里面有上一辈的藏书、字画或生前的相簿、书信、手稿等。这些文物可能是民国史的重要文献资料。然而,从李登辉的第二任到陈水扁上台的那几年,却刻意切断台湾与近代中国史的联系,只片面强调台湾本身的历史。权力主导价值体系,很快地,官方学术单位的研究方向、历史纪念日的内涵、学校历史教材、学生课外历史读物、民间出版品等等,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在这种氛围之下,新生代知识分子开始避开中国的东西,文物市场上民国的什,物遭到冷落,过去官宦之家的第二代如今多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或囿于情势,或囿于见识,也不怎么看重老爷子生前的那些历经战火辗转带到台湾的“宝贝”,换房子或整理物品时,有的便成批地将珍贵的文献当废纸清理出去,于是这段时期,台湾文物市场突然涌现出大量珍贵的民国文献。

日记的主人公

某种意义上,此时我离开《中国时报》,组建自己的文史工作室,推广民族精神教育并在几年间获致一定成果,也有其必然性。短时间内,我就收集了可观的珍贵文献,当时所谓的高价格,以今天的行情看,几乎微不足道。在我收藏的民间文献中,最集中、最完整的无疑是“黄杰档案”。这一年,黄杰生前的重要文献,悉数由家中流出,落人一位吴姓文物商手中。他自己除留下一些黄杰的纪念相簿,将八大纸箱的手稿、公文和零散照片悉数转手于我。

黄杰,1902年生于湖南长沙,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与同期黄埔师生一样,东征、北伐、抗日等,无役不与。有关抗战经历,黄杰主要投入的是1933年的长城抗战、1937年的淞沪战役、1938年的豫东战役以及1944年的滇西反攻战役。后者即为著名的龙陵腾冲战役,中国方面动用了第十一和第二十两个集团军计二十万兵力,最后与盟军在缅北会师。此战役近年已成抗战史的显学,而黄杰即为当时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这一战也是他戎马生涯的高峰。

抗战胜利后,黄杰未参与国共内战第一线战事,而是被派去主持军队编练工作。三大战役结束后,黄杰任职长沙绥靖公署,属于白崇禧所率华中部队,也是国民党最后仅存的精锐兵力,不过,在人心思变而国民党丧失了领导国家的威信之时,这支部队很快就被席卷而来的解放军击溃。1949年8月起,白崇禧辖下华中部队第一、第三、第十、第十一、第七等五个兵团总计三十万人开始南窜,他们遭到解放军的包抄、夹击和切割,终至全军覆没,最后只有黄杰率第一兵团孤军西窜。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之时,黄杰所部正流窜于西南山林中。P1-3

目录

[特稿]专栏

徐宗懋《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

[人物]专栏

赵映林《容闳与太平天国、曾国藩》

孙立川《将军白天与他的史学研究》

李伟《生生死死说叶青》

章济塘《纪念沈昌瑞老伯》

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

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一位最“平凡”的人》

[记忆]专栏

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

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怀念亡友王正和肖里》

用欣《运尸记》

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

[影像]专栏

秦风《陪都岁月》

[往事]专栏

郑菁《内战期间的“特种教育”》

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市的民意机构:临时参议会》

季我努《近代美国军校中的中国留学生》

朱益华《明朝江南一座小城的公事》

内容推荐

精彩依旧,2012年《温故》(作者:刘瑞琳)总页码256码,“影像”专栏特别刊出秦风老照片馆《陪都岁月》48幅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语言,展示了重庆作为陪都时的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段特殊的岁月。

本辑特稿《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黄杰的工作日记,真实再现了国民党在大陆下台前改朝换代的混乱情形。“人物”专栏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记忆”专栏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用欣《运尸记》、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

编辑推荐

《温故(23)》由刘瑞林主编:

1.呈现珍贵文本——以今天的视角审视过去,以一手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本辑特稿《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黄杰的工作日记,真实再现了国民党在大陆下台前改朝换代的混乱情形。

2.讲述故人故事——本辑“人物”专栏,《教我如何不想他》,江青女士为我们讲述了她与世界船王董浩云先生相知、相交的平凡小事;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详细回顾了在抗战爆发的这一年,国家命运大动荡的背后一个普通家庭的聚散离合。还有章济塘《纪念沈昌瑞老伯》、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讲述故人故事,感受细节的力量。

3.重温公民记忆——本辑“记忆”专栏用欣《运尸记》生动讲述了一位老妇人50多年前独自一人把丈夫的尸体从酒泉带回渝中老家的离奇经历、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记录了作者自建国后担任法官38年来亲历的诸多案例;还有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来自基层的个人记忆,共和国早期的民间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故(2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瑞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2622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0.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