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改变孩子一生的一件家教小事
内容
试读章节

上幼儿园中班那年我5岁。

一天晚上,妈妈给我讲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聪明的小白兔智斗大灰狼,终于将大灰狼赶跑了。听完故事,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小白兔就是好的,大灰狼就是坏的呢?”

母亲愣了一下后,狠狠给了我一耳光,她声色俱厉地说:“笨蛋,这难道还用问吗!”

我“畦”地一声哭了。她更不耐烦了,又狠狠抽了我两个耳光说:“哭,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笨还好意思哭!”

莫名其妙挨了打,我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心里一直愤愤地想,难道因为你是大人就可以不回答我的问题,就可以不讲理吗?难道因为你力气大就可以随便打我吗?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主动向妈妈提出过讲故事的请求。

见到晓宇的那天,下着雨,他撑着一把黑布雨伞走过来,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来。

我打量着他,心里暗暗吃惊,他与我的想像太不一样了,瘦高的个子,白净的脸庞,说话慢条斯理,甚至带有几分羞涩。如果不是在这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环境里,我确实很难将他与那个两次进出工读学校、劣迹斑斑的男孩子联系在一起。

在晓宇就读的工读学校我了解到,13岁那年,他上初一时,因多次聚众打架并打伤老师被送进工读学校。一年后,转至一所普通中学。上高一时,因多次抢劫低年级学生财物被再次送进工读学校。如今,他已是工读学校高二年级学生了。

在这之前,我曾给晓宇打过几次电话,想跟他聊聊,可他一直不愿见我。那天,我在电话里跟他讲起了两个不同的分苹果的故事:一个男孩说谎话从妈妈那里得到了想得到的苹果;一个男孩通过劳动竞争同样从妈妈那里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苹果。可是两种不同的得到苹果的方式却演绎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听完这个故事,晓宇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久,最后,他答应跟我见面聊聊。

当我近距离观察晓宇时,我发现他的眼神很冷漠,冷漠中有几分凶悍,那不像一个孩子的眼神,虽然那种冷漠和凶悍时时被长长的睫毛遮蔽,但是仍让我的心有不小的震撼:一个还不到17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一双眼睛?

听说晓宇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某大型企业工程师,母亲是一家外资企业主管。这样的家庭怎么会培养出一个崇尚暴力的孩子?

我正琢磨着如何开始这场谈话时,晓宇咬牙切齿地从牙缝里蹦出一句话: “我恨我妈!”他将那个“恨”字咬得又重又长。接着又补上一句:“没有我妈就没有我的今天,你说我能不恨她吗?”

那天,我们谈了很久,在他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走进了他的童年、他的少年,走进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岔路口。

小时候,我长得很讨人喜欢,皮肤很白,眼睛很大,头发是自然地卷曲,别人都说我像个洋娃娃。由于父母在工作了几年后又双双考上了研究生,我从两岁开始就被送到爷爷奶奶家,与他们一起生活。爷爷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他很会讲故事,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都是他讲给我听的。那时候,我对这些故事简直着了迷,经常缠着爷爷要他讲故事。爷爷将肚子里的故事都讲完了,只好去买一些小人书回来看,看完后再讲给我听,但是爷爷从不照着书上念,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在故事里还加进了许多他自己的创作。那时候,我最崇拜的人就是爷爷和那些写故事的人。

上幼儿园中班那年我5岁,这年,父母研究生毕业,我被他们接回到身边。

母亲带我走的那天,我又哭又闹,我不愿去他们那里,在我眼里,他们很陌生,我在爷爷奶奶家那几年,他们只在寒暑假来看我。

我不愿跟她走,我说我要听爷爷讲故事,我要吃奶奶做的猪肉炖粉条。母亲哄我说,她会给我讲很多很多很好听的故事,她会给我做猪肉炖粉条。

我信以为真地跟着母亲回了家。回家的那天晚上,上床睡觉前我就想,妈妈一定会给我讲很多很精彩的故事。可是我在床上躺了好半天,一直没见她过来,而以往这时候,爷爷总是走到床边笑着对我说:“小子,来,爷爷给你讲故事。”

我想,母亲一定是忘记了,便起床去找她,我对她说:“妈,我要听故事。”

母亲正在台灯下写着什么,她不耐烦地说:“你不见我正忙吗?”

也许她看出我很失望,想了想,她放下笔,从抽屉拿出一本童话书说,好吧,我来给你讲一个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

一只大灰狼溜进了树林,树林里住着小白兔、笨笨熊、淘气狗、喇叭象、小刺猬、小山羊……大灰狼偷偷摸摸地摸到了一间红房子的窗前。大灰狼往屋里一看,满屋子的大老虎、小老虎,它们张牙舞爪,呼啸吼叫,大灰狼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妈呀,这是老虎大王的家,进不得!”大灰狼灰溜溜地赶紧溜走了。

……

P2-4

目录

上 教训篇

小白兔和大灰狼/2

我有拳头我怕谁/9

冷漠的证词/16

红脸白脸/23

第一句谎言/30

谎话是一副盔甲/35

没兑现的奖励/42

好奇的脚迈进情欲深渊/49

男人这个坏东西/56

默许偷盗/65

破碎的连衣裙/71

没有拔出的毒芽/78

一个毒枭的自白/85

为什么总是我的错/90

是谁“杀”了“爱迪生”/96

我的影子不见了/103

最好有多好/110

杀人的嘴/117

“傻子”冰儿/124

阁楼上的血案/132

王琼疯了/139

残缺的手掌/147

下 经验篇

和妈妈一起看电视/156

父亲的身影/165

父亲的一席话/176

妈妈的卖血单据/185

妈妈给我一本书/193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

报纸上的一则消息/206

妈妈给了我温暖/214

序言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人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有的通往天堂,有的通向地狱。人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既有可能成为天使,也有可能成为魔鬼。

在存在着这些可能的岔路口,人们的选择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引导他们作出选择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几句不经意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却印象深刻的行为。可是在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小行为和不经意的话语的影响下,站在岔路口的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信发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收到了许多回信,而其中有两封回信谈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这两封信,一封是一个仍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写来的,一封是美国白宫一位著名人士写来的。

那封来自监狱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我很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很不高兴地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表扬我是一个好孩子,还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我。我说谎话,却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盗、抢劫,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有一天,我被送进监狱。

那封来自白宫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有个几大的,也有个儿小的,我和弟弟们都急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都同意妈妈的建议,因为我们都想得到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只有这个办法才是最公平的。于是妈妈给我们划定草坪后,我们几个人就比着干,谁都想干得最快最好。比赛结束后,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正是母亲的教育让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可以教孩子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人。父母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的心里撒上爱的种子。一位早期教育专家认为,一个人6岁之前所受到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一个被父母唾弃的孩子,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地狱。

那些“问题少年”,那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岔路口,是发生在人生岔路口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笔者读到了一份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这些罪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犯罪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他们中有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几乎人人都有过劣迹。

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是人的行为、习惯、品质直至人格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内容推荐

也许,你的孩子很优秀,但你肯定不希望孩子就此止步。也许,你的孩子并不是很突出,但要相信,他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吴苾雯、卞庆奎编写的《改变孩子一生的一件家教小事》一书中,22篇教训案例,8篇经验心得,30则家教小事背后的小秘密,是80后新父母必须明白的大道理。《改变孩子一生的一件家教小事》是一本来自孩子内心世界的口述实录,真相——让每个父母惊讶!

编辑推荐

《改变孩子一生的一件家教小事》作者吴苾雯、卞庆奎带着“如何才能有效改造孩子”的疑问,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奔波采访,最后记录了21个“误入歧途”的孩子被成功转化的感人故事。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许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事的的确确发生了。对于那些“差生”和“坏孩子”来说,家长、老师怎样对待他们,往往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而那改变孩子一生的“小事”,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改变孩子一生的一件家教小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苾雯//卞庆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和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704359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