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说三国(黎东方讲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细说三国(黎东方讲史)》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东方教授在重庆的“讲史”盛举。当年黎教授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锋,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听众争相买票入场。黎先生“讲史”完全不同于一般说书人,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和贯串史料,按需而取,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语言吸引了无数听众。“细说体”历史著作即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美,史事详实可信,它使读者“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

内容推荐

《细说三国(黎东方讲史)》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细说三国(黎东方讲史)》以生动别致的“讲史”形式详细讲述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书中不但将三国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剖析、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加上作者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让读者更深刻、更有兴趣地了解历史真相。作者还善于用现代人所了解的名词去解释历上的各官职和家族关系等,使全书显得通俗易懂。

目录

代序(序一)

说三分——序黎东方先生《细说三国》(序二)

原出版自序 写在《细说三国》之前

中国大陆版自序

一 合久必分

二 黄巾

三 董卓

四 吕布

五 袁术

六 公孙瓒

七 陶谦

八 早期的刘备

九 袁、曹之战

一○ 乌桓

一一 公孙度

一二 公孙康

一三 公孙渊

一四 孙策

一五 孙权

一六 诸葛亮

一七 赤壁

一八 孙夫人

一九 荆州问题

二○ 益州易手

二一 曹操收降张鲁

二二 刘备攻取汉中

二三 刘备称王

二四 孙刘翻脸

二五 汉吴同盟

二六 诸葛亮北伐

二七 诸葛亮的为人

二八 蒋琬

二九 费祎

三○ 从董允到樊建

三一 曹家的事

三二 孙家的事

三三 刘家的事

三四 司马懿

三五 司马师

三六 司马昭

三七 姜维

三八 分久必合

试读章节

西洋人谈西洋史,常常有某一民族衰亡,另一民族继起的说法,或是某一文化崩溃,另一文化诞生的说法。汤因比(A.Toynbee)与前人不同的地方,是改用“社会”一词,代替“民族”或“文化”,并且补充了一点:某一社会崩溃之后,其构成要素可能被次一社会所局部保存。汤因比喜欢说,“中国社会”在佛教进人之时已经崩溃,此后不再有中国社会,而只有“远东社会”。

在实质上,中国史与西洋史不同。我们的周朝,十分灿烂,却不是昙花一现的希腊;我们的汉朝,十分雄伟,而不是一衰而不可复兴的罗马。我们中国人具有西洋人所没有的韧性,我们的朝代虽有兴亡,国势虽有盛衰,而我们的民族自从埃及、巴比伦之时便一直屹立于东亚,不曾死亡,而且继续发展。

我们的政府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政府好的时候,是治;政府不好的时候,是乱。治久了以后,难免有乱;乱了一阵以后,由于我们这个韧性的民族“江山代有才人出”,由于我们这礼义之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所以迟早会有非常之人,挺身而出,做成非常之事:“拨乱反治”。于是,希腊、罗马于乱了以后未能再治。而我们中国每逢“天下大乱”以后,不久便“形势大好”,一治一乱,成了中国历史的轨迹,虽则我们不可把这轨迹看得太呆板。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或其修订人毛宗岗,说出一句令人难以驳倒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等于说:“治久必乱,乱久必治。”这种话,西洋人说不出来。他们对于他们国家的未来,不可能有如此乐观的信心。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八个字,与宇宙论中“一张一弛”的大道理,颇能相通,站在严格的历史科学的立场来说,分与合至少是极可能的趋势:“合久会分,分久会合。”

至于,合久了何以不仅会分,而真的分了,以及分久了何以不仅会合,而真的合了?“人”的关系很大。位居要津的人,倘若有决心与能力,是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倘若没有决心,又没有能力,那末,便常常把好的局面弄糟。

两汉的大一统局面,维持了四百多年;种种机构已经磨损、腐蚀,不再管用。分的趋势,确已形成,外戚宦官之轮流把持中央,剥削地方,是病征,而不是病源。

病的本身,差不多已到了无药可救的阶段。打外戚,除宦官,只是治标而已,治不了本。是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培元固本,滋阴补阳。

西汉初年之所以蓬蓬勃勃,是由于刘邦简化了法律,减轻了赋税,因袭了秦的“三权分工”的制度,加上武帝以后之征用全国各地的人才,提倡以孔子学说为中心的学术。

所谓“三权分工”,是丞相与太尉分治文武之事,御史大夫专管监察之事。这与美国的“三权分立”不同。在没有三权分立之时,这“三权分工”究竟要远优于霍光以后之权臣包揽一切了。

所谓征用全国各地人才,是下令每郡每国保送“孝廉”,由皇帝加以选拔,留在身边训练、察看,然后再分别任用为县令、县长,于任期完满以后加以升降。最好的,能被逐渐升为中央的九卿(部长)、三公(院长)。

霍光在昭帝之时,任“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是虚衔(加官),大将军在平时没有多少兵。他掌握大权,由于替皇帝“录尚书事”。尚书原是宫内的小官,在皇帝身边管文书。霍光以宫外的大官的身份,“录”起皇帝的所有的文书事务来,这就成为丞相与太尉及御史大夫之上的、皇帝之下的第一人,也就是事实上的皇帝。

三权集中于一人之手,三权分工的制度,不再存在。用浅显的话来说,霍光替皇帝代阅公文,代批公文。丞相等人的奏章,虽则是写给皇帝的;事实上皇帝一概不管,都由霍光处理。

霍光以后的外戚如王莽、窦宪、邓骘、阎显、梁商、梁冀、窦武、何进,都于种种不同的加官与虚衔之下,大权独揽。宦官的领袖们,有时候大权独揽,有时候几个人合伙,作“集体领导”,如单超、具瑗等“五侯”,以及赵忠与张让等十二常侍(俗称“十常侍”)。

东汉的皇帝们,在和帝以后都是短命的人。寿命较长的桓帝,死时才三十六岁。灵帝死时,三十二岁。顺帝,三十岁。和帝自己,二十七岁。其余的,两位少帝,与质帝、冲帝、殇帝,都只是一些小孩子而已。

和、顺、桓、灵之所以短命,因为后宫的妃子太多。其他的小皇帝,有病死的,也有被毒死的,和、顺、桓、灵,留下了年轻的寡妇,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她们所能相信的,只能是自己的父亲(国丈),或哥哥、弟弟(国舅)。于是窦、邓、阎、何等几家外戚,便先后当权。

在皇太后之下的小皇帝,倘若是亲生的,则问题比较简单;倘若是“抱来的”(由别支皇族过继而来的),那就每每发生小皇帝略为长大以后,就被宦官挑拨利用,以政变的方式推倒当权的国丈或国舅,使得大权落人宦官之手。

中央的政治机构,由于不再有三权分工,一坏便全部都坏。地方官吏之推选孝廉,成为形式,真孝真廉的人竞争不过地方官吏的私人,地方官吏自己又每每都是宦官或外戚的私人。于是现任的及未来的官吏,从上到下,极大多数成为贪污分子。老百姓只能苟延残喘于如虎如狼的贪官污吏的统治之下。

东汉在经济上,本可以比西汉略好。光武帝把王莽所不曾能够解救的奴隶,逐渐地解救了。光武帝又尽量减少贵族与大官的俸禄,尽量不卷入西域各国的纠纷,军队的开销缩小,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人民可以休养生息P1-3

序言

出版说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的“细说体”历史著作《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简体字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此,在中国大陆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叙史体裁——“细说体”。

“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东方教授在重庆的“讲史”盛举。当年黎教授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锋,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听众争相买票入场。黎先生“讲史”完全不同于一般说书人,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和贯串史料,按需而取,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语言吸引了无数听众。“细说体”历史著作即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美,史事详实可信,它使读者“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原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语)。无怪乎胡适博士读了《细说清朝》后,就曾力劝黎先生将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而林语堂则将他自己的“幽默大师”名衔拱手礼让给黎东方先生。

“细说体”历史著作是用口讲说在先,以笔成文在后,因此,其文其质都别具特色。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盛赞黎东方以深厚学养和探索精神撰写“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他用干净利落、明白晓畅的文字加以表述,使得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细说中国历史丛书”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解答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之谜,如秦始皇的神秘身世、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雍正是否吕四娘所杀、乾隆是否汉人之子……等等,既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又有极强的可读性,这是一般史书所难以做到的。

“细说体”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随时加以点评,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和观点,虽持一家之说,但冲破了某些正统的陈腐思想,颇具真知灼见,引导读者以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很有新意。例如,作者认为刘备不仅不是圣人,而且不是贤人,因为他每逢军事失利,就把老婆儿子一起丢掉,只顾自己逃命。又如,作者认为曹氏篡汉,只是个“篡”字,因为天下是曹操自己打出来的;而司马氏篡魏,不仅是“篡”,还要加个“窃”字,因为天下是司马懿靠“骗”和“媚”偷来的。再如,作者认为雍正为人虽狠,但政绩卓著,在位十三年胜过康熙六十一年的治绩。凡此种种,书中都有详细事例加以印证。

旅美著名学者、教育家顾毓琇先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都热情洋溢地为以上五种《细说》的简体字横排本作序,介绍了黎东方当年的“讲史”盛事以及“细说体”的由来和特色,使这位离开故乡五十年的资深史学家重新得到祖国大陆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黎先生的五种《细说》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90年代在上海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的追捧,出版社多次加印。这使黎东方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也进一步加强了写齐从秦汉到民国全部历史的决心。当时,黎先生已年近九秩,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开始了撰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的艰巨工作。孰料执笔至1998年12月底,黎先生竟夜睡不起,猝然仙逝,以致大愿未竟,良可哀痛。

为竟黎先生遗愿,亦为众多爱读“细说体”史书的读者计,出版社受黎夫人黄鸿书女士的委托,约请对丛书所缺的各朝历史素有研究,且熟悉“细说体”笔法的学者,分担撰写任务。黎先生高足、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副教授陈文豪承担起整理黎先生《细说秦汉》部分遗稿的工作。因其内容不全,大陆学者、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又慨然受托,补写完成了书稿所缺的章节。与此同时,《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也分别由上海三位学者沈起炜、赵剑敏和虞云国完成,并由历史学家沈渭滨教授为新撰的四种《细说》作序。至此,“细说中国历史丛书”集海峡两岸两代史学家之心智和功力,终于大功告成。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虽然未经大力宣传,更无电视媒体的依托,却是一印再印,长盛不衰,不仅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获得史学界的高度赞扬。不少学者建议,在当今许多名为讲史,实为讲故事的书籍热销之际,何不把中国卖票讲史第一人黎东方教授的“细说”系列重新修订出版,让更多喜欢历史的读者从生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真正的历史?于是,就有了这套“黎东方讲史”。其中虽然有三本书不是黎先生原著,还有一本系在黎先生原稿基础上由他人补编,但所有作者均系出版社受黎夫人委托而约请,而所有文字均按照黎先生首创的“细说体”撰写,当可视作“黎东方讲史”之续,自应纳入这一系列。

从“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到“黎东方讲史”,我们做了以下几件工作:

1.恢复了部分初版时删除的章节和文字。如《细说清朝》中的“丧失琉球”,《细说明朝》中的“北元世系”,《细说元朝》中的“宋末诸儒”等。

2.恢复了《细说清朝》中原有的插图和图注,并在其他各书中添加了插图和图注。

3.增补了部分章节。如《细说隋唐》中的“李煜”、“冯道”等。

4.修正了原书中的疏漏和错讹。  5.重新设计了封面和版式。

但愿以焕然一新面目出现的“黎东方讲史”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

编者

2007年元月

书评(媒体评论)

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章太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说三国(黎东方讲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东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9017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2013267180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