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就像说“先生”我们一般都是指鲁迅先生一样,在香港文化界说“蔡诗人”则肯定是指蔡炎培,他以他张狂的诗人形象和不拘一格的长短章诗篇,恰好符合了安分守己的香港人对“诗人”的想象。

我从不掩饰对蔡诗人的喜爱,因为他是香港这彬彬之地罕见的真性情之人,我始终认为写诗绝对需要真性和热情,蔡诗人虽然年长我近四十岁,激情却不让二十少年,常常给我们提示生之欲、文字之欲为何。我曾戏称,与蔡炎培一席谈,胜吃十锅羊腩煲,所以初冬风紧,我便生一访蔡诗人的念头,诗人互相取暖,夜话不必围炉。

其实如果说什么波希米亚香港,蔡炎培与其同代的诗人昆南、戴天、画家蔡浩泉、王无邪等哥儿们应该算是第一代波希米亚香港人。走进蔡诗人独居的寓所,欣见凌乱如昔——我当然没有亲眼见过昔日的蔡诗人,我想见的是那一个遥远时代的纵酒长歌之夕,凌乱的是生活的面孔,因为凌乱而充满生机与神秘。

在堆满各种诗集和小说的饭桌上,空出了一张A4纸大小的位置,那里放着一摞白纸和一支钢笔——蔡炎培无论写诗写文还是抄稿,都亲自手写,别说电脑了,影印机、传真机他都不用。在这个网络时代,我邮箱里唯一能收到的实体书信,就来自蔡炎培,抬头必写某某某诗人收,读之就如互通天地会暗号一般的光荣。

蔡炎培和我天南地北聊天,常常离题远奔,谈名师、名士,谈情伤、情傲——当年多少人被他诗歌中兼有的温柔与孟浪之姿所倾迷!但他就像他所私淑的诗人吴兴华,独来独往,自恃一身才华与傲气,不惜碰钉与寂寞。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他又有这样一种痴情,是与所谓英雄不同的、一种甘入地狱的大悲悯所在。

“我接触到吴兴华才觉得这个人才有资格做我的老师,他很深沉。我熟读他的《秋日的女王》、《记忆》、《绝句》、《十四行》……都能背出来。我是很挑剔的,觉得诗的文字和节奏必须很讲究,吴能满足我。他的重要在于承先启后,是新诗运动最重要的诗人。”素未谋面的吴兴华曾经救他一命,“那时我因为感情问题几乎崩溃,出现幻听幻觉。那时我从台湾读书回来,Blue Coat要离开我。”Blue Coat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女子之一,告别的年代、分开的理由从来不需诉说出口,唯叹天以百般磨难成就一诗人而已,“直到我在文学杂志读到吴的《论里尔克的诗》[编按: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德国诗人],马上感悟了,诗歌晋级了,写出一系列的好诗来。我没有见过吴兴华,但私淑他是老师。”

从此他学会了豁达,虽说仍然想兹念兹,念兹在兹,他也就将此道一以贯之。“我一直这样走,我是一个跟着命运走的人,别人会计划什么,我不会,即使如今这个年纪也如是,我一直感谢上天给我能够走到今天的机会。”爱情、写作、还有赌博,成为他生命中最自豪的事情,我想起的,是他的那句妙语:“写诗如花钱,花完便算。”爱情呢,他倒不这样洒脱。

赴台湾求学,蔡炎培开始拼命写诗,寄了一首《创世纪》去,马上被刊用了,当时香港有几个诗人被台湾看到?诗歌给予他的台湾岁月极好的回忆,“我在台中念书,路过台北的时候就会和那里的诗人会面,叶维廉介绍我认识痖弦和洛夫。我还记得一次在淡水河畔,我拿《离骚》给他们看,大概是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之间。在淡水河畔吃烤肉,痖弦和洛夫问我:‘在那急流河畔,满月在扶光之中’何谓之‘扶光’?我说,现在满月,它的光像水一样,快要满泻,但是因为有张力而不泻,所以像扶住光一样。他们说有道理,作出一个要颁给我学位的姿势。”那夜之后,痖弦送他上车,对他说:“炎培,我们的文坛是有希望的。”这句话他至今还记得。

P9-11

目录

前言:笔尖上的香港

三生杜牧说前事

文学通灵者的半生缘

发明另一个地球

诞生于火,游艺于水

在黑夜里吹口哨

留白处墨香四溢

山即是心

北往南来漂离笔

背负烙印的静默

仍在唱一首低沉的民歌

忘川嬉水

七十年代就写微博的人

赶马入红尘

支流如蔓,攀缘成河

素来自在一叶舟

文字里细理玉髓

诗歌锻炼灵魂

附录

序言

笔尖上的香港

廖伟棠

南方有嘉木,强者多不识,因其不识,所以不害,嘉木秀于林,幸亦不被摧。这是香港文学的福之所倚。

原来想把这本香港作家访谈录命名为《笔尖上的香港》,那样与其说是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联想,还不如说是反思。饮食男女,兹事体大,无可厚非,然而在本城本国,这却渐渐成为了人民唯一关心的享受,是亦可怜。笔尖上创造的,唯黑白文字而已,本无五色五音之炫,如若读者有心,却能听弦外之音,睹情外之色,个中极乐不足为外人道,若强道之,最好是由作者自圆其说,于是就有了作家访谈这回事。

至于香港文学,对于某些大陆和台湾读者,以及推崇“正统”的本港读者,从文化沙漠之贬到正朔脉传之褒,都是想象多于体察。其实香港和香港文学就在这里,无所谓制造、无所谓正名、无所谓独立,自然生长,乃是文学的最佳状态,许多意外、许多神奇,亦由此而来。而笔尖所承,四两拨千斤,未必只是一点。这样一个繁花盛开的香港,亦并不离群索居,笔尖蘸的不是贵族的泪水,而是平民的汗水,尝之咸涩如盐,盐加于这平淡的人间烟火,味蕾就被重重打开了。

写作如鱼饮水,冷暖或自知。本书非要作解人,只想做一个催眠师,让善梦者讲出他们梦的源头,让爱梦者可以得知,甚至从中学习一些梦的技法,那就很好。如果还有小小隐秘野心,就是让大家来一起反思这些作家长大的六七十年代,反思他们制造或继承的宝藏如何,此亦我之执念也,所以最终定名《浮城述梦人》。

这系列访谈录,除了北岛一篇和附录黄灿然谈翻译一篇外,余皆催生自《明报周刊》主编三三女士,采写、连载于二○一一至二○一二年的文化版,在此深深感谢她和杂志的卓见,给予香港作家如此尊重和重视。更感谢受访作家大力支持,接受访谈、提供作品。本书内作家肖像照片多为本人所摄,另获陶然先生和钟玲女士提供珍贵照片,在此再谢。

内容推荐

《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是廖伟棠第一本香港作家访谈。文学杂志的作家访谈,往往采用条理清晰的对答式,近年结集的香港文学访谈也莫不如此。《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原载《明报周刊》,则采用了散文笔法,篇篇都是上乘的人物描写。

编辑推荐

廖伟棠编著的这本《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非要做解人,只想做一个催眠师,让善梦者讲出他们梦的源头,让爱梦者可以得知,甚至从中学习一些梦的技法,那就很好。如果还有小小隐秘野心,就是让大家来一起反思这些作家长大的六、七十年代,反思他们制造或继承的宝藏如何。本书受访者包括:蔡炎培、小思、西西、古苍梧、也斯、北岛、黄灿然、饮江、颜纯钩、陶然、淮远等十多个香港作家。并附有这些作家的作品选和廖伟棠的点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伟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7472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3251684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3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