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
内容
试读章节

2.主持人:由报幕员到“守门员”

西方媒体理论有守门人(Gate Keeper)之说。所谓守门人,“在西方国家指传媒信息在播出前把持选题、编辑、审稿各筛选环节的专业人士”。他们根据自己对于传媒的公正性、新闻性等的理解,组成一道道关卡,决定着传媒的意义的生产。“由于守门人研究单一传媒信息的生产,被称单行线研究。”实际上,守门人是比喻的说法,指对传播中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也可以说是把关。笔者即借用这样一种含义。但对春节晚会的主持人来说,在中国的语境中,“守门员”可能更贴切,即他负责意义的把守,不能让设计之外的意义射门。

主持人的作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最初的报幕员,到目前的守门员,这既是晚会形态成熟的标志,也是主导文化运作机制强化的标志。主持人要牢牢掌握话筒,以防失去话语主导权。

倪萍是春节晚会的煽情高手,她主持的动情节目成为每年晚会的重头戏。1994年,晚会剧组把马家军请到了现场,世界长跑冠军及其教练与全国观众面对面交流。可以肯定,这原本是相当精彩的设计。马家军所创造的世界长跑神话,是百年中国体育纪录的耀眼顶峰。马家军神话不但是体育突破,而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彻底涮洗百年耻辱,摘掉“东亚病夫”帽子的一次壮举。当时的主流媒体已经将马家军姑娘塑造成当代英雄。1994年晚会的这种安排,其主旨当然在于介绍英雄人物,鼓舞民族斗志,振奋人们的精神,最终达成一种民族自豪感。这一年的晚会主题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谱一曲张扬民族精神的颂歌(团结,自尊,奋进,祈盼)。”此设计方案,无疑体现了主创人员的敏锐眼光。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事业由于其强烈的竞技性、国际性、民族性和大众性,始终是爱国主义话语的最佳合作者。但在操作中,这个节目的意义控制出现了严重问题。采访马家军由著名主持人倪萍来完成,倪一向有“煸情大姐”之称。在前边唱完一首歌《家乡的花》之后,开始采访马家军。马俊仁的讲话显然很严肃,他还不太适应这种场合,也不可能像其他演员一样经过很多次排练。马的讲话显然有些生硬,不太老练。但他占据了画面的中央,大近景(相当于领导人讲话的规格),这是央视对民族英雄的特殊待遇。也恰恰是这种特殊,导致了后边的失控。马俊仁强调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我们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始终给人以照本宣科、冠冕堂皇的感觉。

然后倪萍又采访两位运动员。这是她的拿手好戏。运动员说,六年没有回家了,我真想家,想跟家人团聚。说话时,画面给出马俊仁的表情,依然严肃、僵硬,甚至矜持。切出画面:王军霞抱奖杯向全场展示,全场起立鼓掌。这个时候,节目播出的语境发生了变化,观众由原来的梦幻到现实中来,或者说从原来的模拟真实到此时的想象性真实中来。节目本身改变了它的性质,成为一个唤起民族自豪感的动员大会,观众不是在看表演,而是在参与表演。马家军的非职业演员的身份,采访的纪实性,以及不断的特写,还有现场观众表情镜头的及时切换,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强烈的现场感,即,很多观众都会认为,这是实地采访,完全真实。它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聊以打发时间的、不关痛痒的文艺晚会,而是一个倾听祖国呼唤的所在。祖国在此无限切近、有血有肉,它的形象就是马家军。祖国与我们同在。

最令人人神的是世界马拉松冠军王军霞的话:“说实在的,为了得这个奖杯,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确实心里是非常非常的……我们每个队员的脚没有一个脚是完整的,”(嗓子已经哽咽,全场肃静。这时观众成为演员,演员成了观众,如倪萍,她被摄影机坚定地排除在外,摄影师和导演都认同了这样的影像结构,主角第一次真正地转换了,属下发言了,而置是借助于最权威的媒体,面对最多的观众,绝对是心声的表白,而且绝对是个人的,未经任倜表演和修饰的。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她周围的几名观众全部仰脸凝望着运动员),“我们睡觉的时候,脚在被窝里边都不敢乱动,”(这时,音乐起,稍稍修正了局势,可能导演已经意识到失控),“我们的脚太疼了,钻心的疼,我们每吃一口饭,我们都咽不下去,我们怕教练知道,是为了训练,我们还是硬往下咽,多少次我们想打退堂鼓,实在不想往下练了,再练实在太苦,太枯燥了,”(切换到现场观众,很多男人在下边擦眼泪),“但是,”(掌声起,这时,局面改变,画面转向远景的舞台后方,大屏幕,两位男女歌手相伴从台阶上缓缓而下,掌声继续,镜头的转换掌控着局势。这时候,出现了两种叙事,一是马家军姑娘的个人叙事,一是由晚会导演控制的大叙事。观众还沉浸在个人的叙述中,而画面已经转向了大叙事。电视前的观众已经意识到,马家军姑娘私人生活秘密的泄露已经结束了。私事点到为止,国家大叙事还要继续)。

这时,更有趣的场面出现了,倪萍与运动员开始争夺话筒。歌声已经响起,但倾诉仍在继续(两种声音同时并存,这实在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场面),“但是我们教练一直在劝我们,我们还有亚运会,我们还要继续为祖国争光,我们的苦不能白受”。这时,唱歌的二人已经开始唱歌,画面已经不给倪萍和她不服管束的长跑嘉宾。实际上,主持人的权力已经被剥夺了,转而由摄影师和导演合作叙述,控制场面。三个小朋友向演员献花。演唱二人走到马俊仁身边,马站起握手,又坐下。歌手蔡国庆送花,马又一次站起,马俊仁的表情始终严肃复杂,有一种有苦难言甚至是委曲的意味。他成为这场晚会中最大的沉默者,也是意义最丰富的讲述者。他在想什么?机械的电子大屏幕按规定运作,始终是运动员训练马俊仁拿着表的镜头。

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是马俊仁、运动员与观众一起起立,同时享受那热烈而庄重的场面。一个老外迟迟不坐,他仿佛在思考,中国人怎么了?接下来,蔡国庆和林萍合唱了《无悔的选择》,是专门献给马家军的歌曲。

1994年的这一场面,用“尴尬”二字形容最为贴切。费斯克认为,尴尬也是一种大众的快感,“因为它同时包含宰制者与被宰制者、戒律式的与解放性的价值观,这种快感正发生在那些在意识形态的意义上被压抑的部分与压抑它们的力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

上述例子从反面让我们看到主持人在主导叙事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倪萍使春晚的主持人具有了神性。“春晚主持人作为一个大的类别得到全国人民的首肯。首先,主持人空间被固定下来,如同样板戏里的‘高大全’的形象那样出场,他们被放置在屏幕的中央,受着聚光灯的灼烤,有时还被群众演员众星捧月似的包围着。其次,主持人时间也被观众领会体悟。主持人基本会第一批出场,发出神圣的指令,使春节除夕之夜真正降临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他们也会最后一拨出场,宣告狂欢的落幕和终止。午夜最关键的子时零点当仁不让是属于他们的,这是祭祀、祷告、祈福的属于神的时刻。再次,主持人本人成为了社会焦点。”此外,还有专门为主持人设计的节目,除了报幕,还得宣读电报、公司广告、世界各国大使馆的贺电,特别是应对国家领导人的到来。

主持人也有亲自上阵的时候,如周涛出演交警(《马路情歌》),赵忠祥及其哥哥以孪生的面貌娱乐大众《人体复印机》,孙晓梅作女附马,罗京唱京剧。这种客串,只是偶尔为之。

P80-83

书评(媒体评论)

春晚是中国人的大节目,这本书无疑帮我们更好理解这台大节目。三十年来,这是我看到的关于春晚最全面的分析。

喜欢或讨厌春晚的入,我想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是对欢乐的沉思,也是对欢乐的热切期待。

——李敬泽

这部书是从理论的角度对于春晚进行深入研究的力作。对于春晚这一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现象做出了独到的阐释,对于我们了解三十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张颐武

后记

这本书是我的处女作。交完书稿,觉得像生了个孩子。无论它的命运如何,我对它都有一种珍爱。愿它能获得更多的读者朋友,以便在这个世界上不甚孤单。

本书的诞生与我在北大的岁月联系在一起,那是一段美好而充实的日子。它脱胎于我的博士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张颐武先生的全面指导下完成的。2001年,我以31岁的“高龄”,在大学毕业十年后,半路出家,考入北大。之所以说“高龄”,是因为正常的读研年龄大多在二十二三岁。据我所知,北大中文系“高龄”读研的牛人仅有钱理群先生,年近40。在“文革”刚刚结束的1978年,钱先生“高龄”读研显然是人生上进的体现。而在21世纪初,“高龄”读研已经是人生失败的象征。记得读研期间,有一次我在五食堂附近的车摊前修自行车,忽然一个女生过来问我:“师傅,能不能帮我修一下车子?”在食堂打饭,师傅的口头语是“同学,你要什么?”,而见我总是问:“老师,你要什么?”

我在大学本科时的专业是政治学,毕业后从事了多年党务工作。但是,人的天性真是难改。越来越觉得自己不适合政治和官场,越来越觉得自己喜欢文学。于是,人生梦想逐渐寄托在文学、进而具体化到北大中文系身上,幻想着在文学中找到桃花源。北大七年,这个梦被打碎了。人系不久便碰了个软钉子: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据说这是老系主任杨晦先生的高论。非但不培养作家,中文系学生还不看小说。一方面,学生中间弥漫着理论高于作品的优越感,作品仅是为理论服务的。另一方面,要读的理论书籍太多,很多人无暇顾及作品。我属于后者。侍弄理论的痛苦车载斗量。但理论的益处也实在使我脱胎换骨。七年后,我对文学的看法与以前大不相同。这主要得益于导师张颐武先生。张先生的教学是一种放养,从来不会耳提面命。但他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和对理论的鲜活运用,特别是他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滔滔不绝的演讲,使我艳羡不已。我一入学,张先生就有一个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把唐小兵译、杰姆逊著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当红宝书一样读”。几乎是在一种如饥似渴且云里雾里的状态中,我完成了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蹦极。最终,我选择春晚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在张先生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张先生开设的一系列海阔天空的文化研究课程给了我论文写作以极大的启发。他对大众流行文化进行的同期声式的讲授总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如果不是张先生的学术指引,我不可能选择春晚这样的影视类题目来做论文。我的硕士论文是关于于坚的诗歌。从诗歌到春晚,这该是怎样的一跳?这一跳当然有它的难度,但首先带给我挑战的快乐。随着论文写作的进展,我明白自己已从当年那纯文学的迷梦中醒来,站在一片文化开阔地里。个中体验,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文系的学术是个海洋。诸多大家师长的课堂讲授和学术著作让我大开眼界,对我的论文写作发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曹文轩先生对文学性和文学审美的执着坚守始终是我心仪的,他的小说写作课也带给我独特的享受,他的学术立场使我始终对许多泛泛的文化研究抱有警惕。洪子诚先生主持的诗歌讨论课“挤挤”一堂,人满为患。臧棣先生对诗歌有着机智而固执的探寻。这两种诗歌课让我领略学术研究专且深的必要。邵燕君老师的当代文学论坛可以说是中文系的课程中与当代文学亲密接触的课,因为它讨论的是文学刊物最新发表的作品。参加这个讨论课使我在当时避免了完全脱离当代文学创作现场的糟糕状况。戴锦华、陈晓明、蒋朗朗、韩毓海、李杨、计璧瑞等老师的课程,都不断开启我看待问题的途径和角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贺桂梅老师开设的葛兰西研究课,正中我下怀,为我提供了急需的理论营养。细细地回想起来,孙玉石、钱理群、陈平原、孔庆东、吴晓东等先生开设的现代文学专业课程,对我的论文写作有着润物无声的影响。面对诸位大家师长海阔天空、各执一端、五彩缤纷的学术理路,如果没有北大的学术预热,真的不会以为这是中文系的课程。但恰恰这是这些课程让我看到了文学的丰富与多彩,看到了文化与政治、权力与资本的复杂关系。北大七年,我读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文学无法离开政治。

本来想逃离政治,不曾想,十年之后,又回到了政治。人生都会有戏剧性。

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八位教授,张颐武、曹文轩、贺绍俊、路文彬、陈晓明、韩毓海、李杨、蒋朗朗、佟欣,是我要非常感谢的,他们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值得一提的是,佟欣教授是答辩委员会按照北大研究生院的临时要求增加的社会学系教授,原因是我的论文并非单纯的文学论文,而是一篇跨学科论文,应当有一位跨学科的评委。

与学友们漫长的交流讨论使我的论文获益匪浅。刘岩、徐德林两位同窗几乎见证了我的论文从酝酿到诞生的全过程。当时就读于哲学系的郗戈先生和我的学友徐刚对论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还有同窗郭院林以及我曾服务过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编辑部诸位同仁柳春蕊、戴海斌、艾佳慧、张春田、伊雷、胡淼森诸君,与他们长期共事切磋,开阔了的我学术视野,促使我跨越学科樊篱看待问题。

自2007年5月通过答辩以来,这部论文经历着不断的修正。2008年,张颐武先生主编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一书收录了我两篇有关春晚的论文。同年,应北京社科院文学所张泉先生之约,撰写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文化机制及其作用》一文,发表在他主编的2008年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2010年,缘于张慧瑜先生的厚爱,当时他供职的《艺术评论》发表了我的论文纵“本山下课”看央视春晚的认同机制》。同年,另一篇春晚论文经徐德林先生推荐发表在《新闻研究导刊》上。2012年2月16日,应李云雷先生之约,我和刘岩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文艺论坛”做了一次题为“春晚30年:我们的记忆与反思”的报告。这次报告不啻是另一种形式的论文答辩。讨论期间,祝东力先生以及孙佳山、王磊、刘涛、张慧瑜、李云雷、何吉贤、冯巍、赵倩、徐刚、李雷、文珍、卢燕娟、杨娟、盘索、石一枫、陈亦水、崔柯、胡少卿诸位师友提出了大量的问题、看法,加深了我对春晚的思考。限于水平和精力,这些问题并没有在本书中得到满意的消化和解决,只能留待将来了。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刘岩先生在本书出版前夕的悉心斧正,他的许多意见都使本书趋于完善。

感谢我供职的北京文联、《北京文学》的领导和同事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这项研究没有中断。特别感谢我年轻帅气的同事《北京文学》美术总监漆玉新先生的封面设计,使本书增色。

感谢中国言实出版社王昕朋先生的大力支持,在与他偶然的相遇中,他提出了出版本书的想法。他是这本书的催生婆。感谢编辑欧阳帆女士专业而辛勤的劳动,她是本书的助产士,经她之手,本书最终得以面世。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如何看春晚

第二节 春晚的历史语境: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想象

第三节 文化平衡与春晚的合法性危机

第四节 历史主体:草根与明星的PK

第一章 春晚的生产机制及文化平衡

第一节 主题的确定和知识分子媒介人

第二节 文本制作与知识分子媒介人

第三节 节目筛选、审查与明星制

第四节 播出技术与意义控制

第五节 赵本山现象及文化平衡

第二章 表征元素:日常生活与文化领导权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浮现及其历史语境

第二节 权力颠倒游戏及大众快感

第三节 身体的文化政治

第四节 动情节目与“情感管理”

第五节 武功热和80年代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

第六节 从告别革命到消费革命

第七节 体育:国家叙事的最佳元素

第八节 身份与阶层叙事:知识分子的缺席

第三章 中国性的重述及其历史转变

第一节 “想象中国”和中国认同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中国:由“疑富”到“想富”

第三节 意识形态化的私人空间:我想有个家

第四节 一台两制、仪式化与政治中国的表征

第五节 表征的历史转变:从政治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

第四章 消费主义的崛起及其运作方式

第一节 城市中心主义及其中产阶级文化趣味

第二节 消费主义的欲望表述:由禁欲主义到放纵艺术

第三节 “普通人”与“全民共享”文化模式的建构

第四节 “80后”及青年亚文化:消费力量的结构变动

第五节 常青剧目《锁麟囊》:春晚的后现代主义

第五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重构与大国想象

第一节 从“中国崛起”到“大国崛起”

第二节 “全世界中华儿女”:春晚的大国想象和盛世情结

第三节 “萨达姆”与“航空母鸡”

第四节 中西对抗: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表述

第五节 青春、动感与危险:新的中国性表述

第六节 郎朗神话:走向西方的中国之路

结语 谁能上春晚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历届春节晚会主持人、总导演

附录二 历届春节晚会主题

附录三 历届春节晚会涉及家和故乡的节目

后记

内容推荐

《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由师力斌编著。

《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对30年来央视春晚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国内尚属首次。讨论了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化领导权问题,将春节联欢晚会视为一种文化领导权的建构方式,分析了春晚背后的生产机制,揭示了春晚节目的意识形态及其历史语境,对春晚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节目文本,特别是陈佩斯、赵本山、倪萍、李咏、郎朗,以及一大批港台明星等明星文化符号,进行了理论阐释。

编辑推荐

这是名人荟集的盛宴也是草根向往的舞台!

为什么要上春晚?谁能上春晚?30年春晚变迁的完整呈现!文化/资本逻辑的鞭辟解析!北大博导张颐武、批评家李敬泽等倾力推荐!

师力斌编著的《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通过对历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研究,讨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化领导权问题。将春节联欢晚会视为一种文化领导权的建构方式。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以揭示赵本山小品等大众化文本的意识形态。同时联系社会结构和历史语境,以揭示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历史情境。对春节晚会的生产机制、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节目文本、特别是陈佩斯、赵本山、倪萍、李咏、郎朗、以及一大批港台明星等明星文化符号,进行了理论阐释,呈现了在消费主义与全球化语境中地域、行业、性别、阶层、权力、资本、民族等多种力量的文化诉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师力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03080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3301792
中图分类号 G229.24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