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的呐喊(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的呐喊(修订版)》一书既是作者张雅文个体生命的呐喊,也是一个中国女性历经磨难的性格史、忠贞不渝的情感史、自强不息的奋斗史。阅读这本书,能使你了解在艰难困苦、雨雪冰霜中如何绽放的尊严之花,体会到奋斗、求索、亲情、忠贞、守望的魅力。她将有助于我们在短暂而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做出积极的健康的选择。

内容推荐

《生命的呐喊(修订版)》经过作者张雅文一年的修订后,于2014年1月在中译公司重新出版。《生命的呐喊(修订版)》是一部值得向亲朋及孩子们推荐、具有传承价值的佳作、力作。有评论家说它是一部中国特色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以艺术的笔触、感人的形象,记述了主人公始终怀抱理想、战胜困难挫折、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历程。

目录

第一章 “绝笔”作品《四万∶四百万的牵挂》

第二章 此生不虚的素材一个中国女人与纳粹将军的故事

第三章 “黑色星期五”把我推到生死边缘

第四章 从父母身上找到我的生命之魂

第五章 被母亲塞到炕琴底下的“上帝弃儿”

第六章 在野兽出没的小兴安岭度过苦难童年

第七章 一个叛逆而痴情的少女

第八章 嫁给他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第九章 死神在女儿的哭声中放过了我

第十章 一句玩笑,让我把生命的最后一枚铜板押在文学的圣坛上

第十一章 《玩命俄罗斯》使我走出人生低谷

第十二章 留给自己和丈夫的两封遗书

后记 风雪后的宁静

附录 张雅文作品目录

试读章节

搬回佳木斯以后,父母先是租住别人家的一铺北炕,后来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住房——半间草坯结构的偏房。

这间偏房本来是房主装杂物的,被父亲买下来重新抹一遍泥,在里面糊上一层废报纸,搭起一铺小炕,就成了我们的家。

小屋矮趴趴的,又窄又小,只有巴掌大的一扇北窗,无论冬夏都见不到阳光,屋里永远是黑咕隆咚的。炕上勉强能挤四个人,地上只能站一个人,炕短,晚间睡觉要在炕沿上接出一块木板。同学们来我家,都说我家像狗窝似的。后来我先生第一次来我家,竟然不敢进屋。

是的,我家房子可能是佳木斯最小、最破、最不起眼的,但对我来说却像天堂一样。我再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怕遇到狼了,再也不用顶着大烟泡,手脚冻得直淌黄水,每天跑二三十里山路了。我就读的电机厂子弟小学,离我家只有十几分钟的路。

父亲没有正式工作,只能靠干临时工来养家糊口。春天,父亲扛着一条板凳,板凳上安着一台绞馅机,走街串巷,高喊着:“绞大酱——绞大酱——”东北人爱吃自己下的大酱,下酱前要把烀好的黄豆绞碎。过了绞大酱的季节,父亲用手推车给人家拉煤、拉锯末子、千瓦工,什么活都干,是城市里最底层的苦力。

放学的路上,每当看见父亲拉着一车煤,身子都快贴到地面了,脸和脖子上淌着黑糊糊的大汗,我就急忙跑过去帮他推一把。

一见到我,父亲总是气喘吁吁地问一句:“大学士放学了?”他总是叫我“大学士”,而不是叫我“大学生”。

父亲的脾气好多了,脸上有了笑容,而且还经常跟我开玩笑:“老儿子过来,跟爸顶个脑门儿!”  ,

我就乐颠颠地将脑袋伸过去,顶完脑门儿,父亲又说起苏东坡戏谑苏小妹的话:“你瞧你这大笨儿露,‘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不撞回去长大找对象,谁要你呀?”

“我才不找对象呢!”我笑着嗔怪父亲。我们这对底层的父女经常开着苦涩的玩笑。

晚上,父亲带着一身煤屑,脸上带着黑一道白一道的汗迹,进屋就头朝下往炕上一躺,喊我:“大学士,快把鞋给爸脱下来!老婆子,快去把车上的煤屑扫下来!”

我急忙把父亲的鞋脱下来,倒掉鞋里的煤屑,问他:“爸,鞋里这么多煤渣,你不嫌硌脚啊?”

“你看你这孩子,一点都不会过日子!赶紧把煤渣儿扫起来倒进煤槽子里!”父亲看我把煤屑倒到地上,嗔怪我,转而又叹息一声:“唉,硌脚有啥法子?等你这个大学士长大有出息那天,你爸就不用像驴一样干这种操蛋的活了!”  说这话时,父亲总是茫然地望着低矮的纸棚,深陷的眼睛里饱含着一种复杂的、很久以后我才读懂的内容——那里饱含着老一辈对小一辈的憧憬,也饱含着对自己这辈子的无奈与阔怅。

我则笑嘻嘻地回他一句:“等我长大有出息了,保证不让你去拉煤了!”

晚上,父亲把一天挣来的钱交给母亲,有时是一两元,有时只是几角钱,有时一分钱都没挣到。母亲接过父亲带着体温和汗水的钱,精心地数一数,然后放进棚顶一只小木盒里。父亲对母亲叮嘱一句:“好好攒着,留着给我老儿子将来上大学,娶媳妇!”

我以为父亲是在开玩笑,后来才明白,父亲之所以有了笑容,有了憧憬,那都是因为我。

按理说,我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我却因为天真幼稚而陷入了一场疯狂的苦恋,从而改变了人生。

P141-142

序言

她使人生不再是童话——致张雅文《生命的呐喊》

李炳银

记得是在1988年,全国108家文学报刊举办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评奖发奖的大会上,我第一次遇到并认识了张雅文。

在此次评奖活动中,张雅文的短篇报告文学《呐喊,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人,一座山》获得了三等奖。这篇作品,因其动情地讴歌了福建武夷山工作人员陈建霖勇敢无私地阻止滥砍滥伐、保护武夷山的动人事迹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感觉里,当时生活在黑龙江佳木斯的张雅文,能够跑到遥远的福建武夷山写出这样一篇报告文学,分明展示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不惧艰难的吃苦精神以及兼具激情与理性的文学表达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家的良好素质。作品中所蕴含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在当时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话题。

后来才知道,张雅文早在1979年就已经开始了文学创作,已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中、短篇作品,并出版了长篇。也许是因为她个人思想性格的因素和“中国潮”征文获奖对她的鼓励,此后她又陆续发表了拯救“傻子屯”的英模《走过伤心地——不仅是为了一座村一个人》、为一只死于盗猎者枪口的东北虎而创作的《放下你的猎枪——不仅仅为了一只东北虎》的报告文学等作品。可以说。正是这几篇个性鲜明的报告文学,初步奠定了张雅文的文学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她文学事业的进步。

此后。她又创作出版了《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玩命俄罗斯》、《四万:四百万的牵挂》等不少长、中、短篇报告文学,还陆续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并改编成长篇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也改编成了长篇电视剧)等许多作品。另外,在影视领域也开辟出了一方天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在我的感觉中,张雅文更多地还是属于报告文学。

一个作家,有文学创作的收获,在偌大的中国文坛占有自己的地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张雅文将不容易变成了成功,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今天中国文学的一个真实的童话。我很钦佩她。如果读者能够听从我的推荐,读完张雅文这部传记性的作品《生命的呐喊》,你就一定会感到我所言非虚。

从张雅文对自己早期人生经历的叙述来看,她和文学创作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她从小出生在辽宁开原只有自家一户人家的山沟里,因为生活贫穷,搬迁到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山区的又一个山沟。为了跑到离家十多里远的学校去读书,她独自一人跋涉在野兽出没、风雪弥漫的山路上,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后来有幸进了城,又有幸成为一名滑冰运动员,但又不幸地接连受到伤病折磨,很快又退出冰坛。后来,她成为一名会计,再后来,仅有小学五年学历、三十五岁的她,又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进入到作家的行列。

这样的经历,听起来似乎是奇迹,但对于张雅文来说,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幸的童年,艰难的经历,尽管不会成为甜蜜的回忆,但却可能成为人生的土壤、文学创作的财富。有过这样的人生是张雅文的不幸,可谁又说这不是老天对她的恩泽,对她文学事业的眷顾呢?

此前,尽管我对张雅文已经有一些面上的了解,当我读完她的这部书写自己艰苦奋斗人生的书。还是受到了强烈震撼。在我看来,这部饱含着作者自己曲折人生经历和丰富情感的作品,是一次很认真、很重要的文学叙述,对读者具有非常积极的激励作用,将会成为很好的励志读物而被人们所关注。

我认识张雅文以后,就知道她是一个有着远大追求和坚定意志的人,是一个聪明好学而积极进取的人。可是,我并不知道她在文学的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说实话,在开始认识她的几年里,我对她并没有很多的期待。然而后来,张雅文却一次次地使我感到震惊,一次次地令我佩服和感动。

张雅文不仅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也都有不俗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她的不少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和智慧。像《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这部作品,就是在现实和理性方面对农村女性命运的深入表现和思考,是一部蕴涵相当深刻的作品。又如《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无论从题材还是从思想深度,都有其独到之处。

所以,她的作品多次获得这样那样的奖项,她也从业余创作的一名会计而成为了今天的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我很看重张雅文的这一自传性的写作,这样的写作也同样表现着作者的一种果断精神。人们或许知道,在我们这个十分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的国度里,立传是有很多区分和限制的。张雅文也许因为对自己经历的一切难以淡忘,也许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和文学经历对不少年轻人会具有激励作用,所以,就有了这次果断的书写。率性和认真,经历与书写,成就了张雅文的这一部力作。

我为她祝贺,为她感到高兴!

最早得知张雅文这个创作选题计划是在“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选题论证会”上。此后,又提前阅读了该书的初稿并向她提出一点修改意见。现在,这部书终于要付梓出版了。在出书之前,张雅文希望我为这部书写个短小的序文,这就有了以上所写,是为序!

2007年7月7日于北京

后记

风雪后的宁静

《生命的呐喊》这部作品,是在我最绝望、最痛苦时创作的,自2007年12月出版以来,已经四次再版,并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徐迟杯报告文学奖、第三届女性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受到评论家的高度赞扬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当我得知《生命的呐喊》再次修订出版,并同时出版中、英文两个版本的纸质书籍的消息,很是欣喜,感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对这部作品的厚爱,也感谢上苍对我这个命运多舛老作家的眷顾,给我送来一个美丽而令人欣慰的黄昏。

欣喜之余,不仅心生许多感慨,令我再次体会到:人生无常,命运的潮起潮落,浪峰波谷。

回忆起十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时光,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绝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当时,这边等待我的是三起官司,那边等待我的是生死未卜的心脏搭桥大手术。我真不知我还能不能活过来?

上手术台之前,我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是写给先生,一封是写给自己,给自己只写了几句话:“上帝给了你如此坎坷而丰富的人生,你没有把它留下就走了,太遗憾了。你不能死,一定要挺过这场生死大劫!”

去医院的那天早晨,我回头恋恋不舍地最后看一眼我的电脑,看看我的写作间,看看我温暖的家,问自己:我还能回来吗?还能坐在我心爱的电脑前进行创作吗?这个充满温馨幸福的家还能属于我吗?

一切都是未知的。我无法预测我生命的裂谷到底有多深,更不知我脆弱的生命能否闯过这场生死大劫?

2004年3月15日,当我被推进手术室时,内心充满了绝望与不甘。

3月16日上午,我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心脏搭桥大手术,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被医生唤醒时,我不知自己是在阴间还是在阳间。当我终于从懵懂中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一刻,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一生写出来,否则,就这样死了,太遗憾了。

于是,就在这重症监护室里,我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生命的各种指标都临界顶点,我的生命仍然徘徊在生死线上,而我却满脑子想着如何写我的一生。

从那一刻起,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日夜鼓励着我、呼唤着我,一个新的生命支点就像一根强大的生命支柱,支撑着我那极度虚弱、随时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生命,要我顽强地活下去!当时,几处刀口无时不在折磨我,锯开骨头的胸口无时无刻不在剧烈地疼痛。而我的思绪却完全沉浸在对自己人生的遐想之中,这大大缓解了我肉体的痛苦。我想只要我活着,命还在,一切疼痛早晚都会过去。

出院后,我的身体十分虚弱,为了活命,我每天坚持散步、登山,一天比一天增量,一个半月之后,先生陪着我登上了北戴河联峰山的望海亭,到了山顶,先生握着我的手久久无语。

我知道,生命又属于我们的了,这是何等令人欣慰!

死过一次之后,方觉得活着真好,对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珍爱,山涧的轻风,路边的小草,都觉得非常美好。其实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只是我的心变了。

四个月后,我坐到了电脑前,但是,身体太虚弱,坐不住,只好趴在床上先打草稿,然后再往电脑上敲。先生见我身体太弱,一再制止我。但我知道,我那被压抑太久的心灵太需要宣泄了。只有宣泄,才能化解我内心的不平;只有宣泄,才能释放我沉积已久的思索;也只有宣泄,才能释放我压抑太久的创作激情!

渐渐地,我在回忆中反思自己,反思周围,也反思社会。这种反思与倾诉,大大缓解了我内心的痛苦,使我心中的压抑得到了充分释放。这种释放就像雨后的阳光,渐渐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又像春蚕抽丝,一点一点抽去了我心中的压抑。一年之后,我完成了三十万字的初稿,也结束了内心的阴霾,久违了的阳光又重新回到我心里。我又变成原来的我了,又像从前一样,充满了活力与欢乐,每天登山,唱歌。写作。

完成初稿那天傍晚,先生陪我到海边散步。那天,海上风平浪静,没有一丝风,夕阳的余晖照在平静的海面上,美极了。我的心也变得异常平静。虽然还不能达到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但我心里却卸掉了名利的铠甲,仿佛回到了从前,就像当年跟着恋人一起手拉手地漫步在松花江畔,只是我们的脚步不再像从前那么敏捷,那么轻盈了。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完成《生命的呐喊》之后,我的创作来了一个质的飞跃。有了很大的提升。我这个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老作家,又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春天。

也许,因为我曾经领教过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体会和诠释;也许,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不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许,死亡让我卸掉了名利的铠甲,使我多了从容,少了急功近利,多了思考,少了步履匆匆,多了深层的挖掘,少了浮光掠影;也许,我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都到了一个最佳时期……

总之,我内心像火山一般充满了渴望喷发的创作激情,而我却让激情的心灵沉静下来,避开外面的浮躁,让心灵寄居在我所构建的宁静世界里,静静地写作,潜心去打磨。我性格中的特质,执着与毅力一如既往地主宰着我,只要一进入创作状态,我就变得六亲不认,变得只长一个心眼了。

为了撰写长篇小说《活着,为了天堂的钟声》,我到处去采访,搜集素材,哈尔滨、黑河、呼玛、小丁村、富拉尔基、佳木斯……去图书馆,看阅几百万字的资料。写了四年。修改了无数遍。

在这部小说里,我沉下心来回望着上个世纪三十四年代哈尔滨那段悲惨的历史,认真思考着那些已经消失的生命,从中理出我的人物,编织我的故事,从而挖掘出深刻的历史内涵。今天,我们再回望那段血染的历史,似乎觉得它已经走远了,只留下一个灰色的背影。但是,拨开岁月的迷雾,沉下心来静静地聆听,你会发现,历史老人的脚步并没有走远。它就在我们身后不远处徘徊呢,不时敲击着我们浮躁的心灵,以唤醒我们并不遥远的记忆,来聆听历史的钟声。

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被北京佳运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相中了,并与我签署了改编30集电视剧的合同,我现在正全力在改编剧本呢。

2012年。我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之邀,撰写一部以香港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我在想。如何去写香港?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感叹几句,还是走进民生、走进小巷、走进笼屋、走进医院、走进大学、走进香港独特的廉政公署……去了解“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社会?从香港百年的历史中,我们能汲取什么样的教训?在这部作品中,我能告诉国人什么?

有关香港的材料网上多如牛毛,我可以下载一些,换一种语言表述方式,可以凭借现有的资料,很轻松地完成一本书。但是,这并不是我的创作风格。我觉得那些资料是死的,而我需要的则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第一手素材。我想聆听被采访者或悲或喜或平静的诉说,想跟他们零距离地接触,想倾听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平凡的人生故事,想聆听中英谈判人员在无数次绝望中的峰回路转,想听听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所进行的一次次精彩博弈!

只有走进香港,走进香港的各个阶层,才能获取这些鲜活的素材,才能触摸到香港灵魂深处灵动的脉搏,才能挖掘出她深邃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对香港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之独立见解表达出来。奉献给读者。

每获得一个好素材,我就像孩子得到新衣似的,格外兴奋。这次赴香港采访也是这样,久违了的创作激情又开始激励我,鼓噪我,一种大赛前的兴奋又撞击着我这颗并不年轻的心。

的确,这颗心早已过了激情四射的年龄,但是,它却不听从岁月的召唤,依然固执地激动着,憧憬着,期待着新的搏击!

作为一名写实作家,我像运动员渴望赛场,像探险者渴望险境一样,渴望着机遇的青睐,渴望着生命的再次进发。

但我知道,成功从来不会像月下散步那般轻松,创作之路异常艰难,常常伴随着泪水、艰辛,甚至危及生命的磨砺。它常常要我像凤凰涅槃那样,浴火重生。可我并不是凤凰,我只是一只羽毛未丰的麻雀,没等碰到火星就将会化成灰烬。但我必须面对火的洗礼,承受自我超越的抗争与外部挤压的重荷,使我从心灵深处进发出一次次或闪耀、或暗淡、或平常的生命之光!

我的创作生命,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搏击中、挑战中、挤压中、延续着、提升着、死不悔改地继续着!

经过两次赴港采访,恶补了几百万字的香港资料,近一年的潜心创作,一部28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现已交稿,不久将与读者见面。

2013年,是我创作以来最丰收的一年,出版了一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活着,为了天堂的钟声》,交稿了28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签约了一部30集电视剧的编剧。日前,我正愉快地改编剧本呢,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部电视剧将会与广大观众见面。

回首我这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去追求梦想的,尽管有的选择是错误的,可我毕竟选择过、追求过,我感到无悔无憾。

我感谢命运,给了我磨难,也给了我财富,给了我多舛的人生,也给了我无坚不摧的毅力。

我感谢文学,它让我草介般的生命绽放出虽不灿烂,却是出自我心灵的生命之花1

2013年6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生命的呐喊》是一部值得向我们的家庭、子女推荐的、具有传承价值的“家藏书”。读了这本书,你能够了解在艰难困苦、雨雪冰霜中如何绽放尊严之花,你能够了解什么是美丽的情感、美的婚姻、体会到奋斗、求索、亲情、忠贞、守望的魅力,它将有助于我们在短暂而又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做出积极的健康的选择。

陈建功(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雅文用朴实自然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她的一生奋斗历程。很感人,也很有启发。从她的父母手足,她的童年、青年、她的梦想、她的奋斗,直到她的成就,一步一步走来。有追求,有失落。有追求对了的,也有坚持错了的。其实,谁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呢?差别在于,是不是都有那么一份执着、努力,还有,爱。这本书很值得看,大官应该看看,因为它有对穷苦人的同情和了解;正在奋斗的人应该看,因为它给你力量,告诉你真正的力量从何而来。在社会底层的人也应该看,因为能给你希望。这是一本非常励志的好书,强力推荐。

网友 YInGamy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的呐喊(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雅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138600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2013255480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