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
内容
试读章节

他是大清的功臣还是罪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改变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武昌起义时,张之洞已去世两年。

这次起义是由革命党发动的,不过,发动起义的革命党人,大多数还有另一个身份——湖北新军,而这支湖北新军,正是由张之洞一手编练的。张之洞编练新军,强调的是忠君爱国、自强御侮,他要通过新军维护大清朝的统治、维护忠君爱国的儒家价值观。为此,张之洞耗费不少:新军的教官很多都是西方军事强国的军官,训练方式也是西式的,装备更是清一色西式装备,这些装备甚至可以和一些西方国家一较高低。当时,整个湖北新军有16000多人,是仅次于北洋新军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谁曾想,这支新军居然成了大清朝的掘墓人之一。

武昌起义后,清廷迅速派兵镇压。当时,起义军所占领的也只是武汉三镇,范围非常有限;另外,起义军没有外部的援助,可以说是困守孤城。形势对起义军极为不利。可是,起义军却稳稳地守住了武汉。究其原因,还是与张之洞有关。张之洞在武汉建立了大量的现代企业,其中有著名的汉阳兵工厂和汉阳铁厂。兵工厂产枪产炮产弹药,铁厂则供应钢铁原料。起义军守着这样的工厂,即使只有武汉三镇,他们的军火也是用之不竭,战斗也就没有后顾之忧。正是拜张之洞所赐,起义军拥有强大和充足的火力同清军作战。

当时编练新军的还有袁世凯,而且袁世凯的新军规模要比张之洞的大。那么为什么起义的是张之洞的新军而不是袁世凯的新军呢?这其中的原因自然不少,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张之洞的新军文化素质更高,更容易接受新思想。1906年,张之洞的新军和袁世凯的新军曾经举行过演习,当时对他们的评价是:北洋新军“以勇气胜”,湖北新军“以学问胜”。换言之,湖北新军的文化素质高于北洋新军。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张之洞在为湖北新军招募士兵时,曾要求新军的士兵必须半数以上要识字,而当时中国的文盲率在90%以上。高文盲率也正是革命思想难以在普通民众中传播的一大原因。张之洞的新军文化程度高,革命思想传播得自然广泛。到武昌起义时,驻守武昌的新军(另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支持起义。此外,张之洞在湖北主政期间,大力发展湖北的教育事业,创办了大量新式学堂。他的本意是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的技术人才,不过,这些学校在给学生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也冲击着他们的旧观念,革命的思想逐渐萌发。或许,湖北新军的革命思想,不少都是张之洞无意间带出来的。后来,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虽然,张之洞的作为对武昌起义有着许多客观的推动作用,可事实上他自己对革命和起义是极端反感的。早年,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后来又在武汉镇压唐才常(1867—1900)等革命党人的起义,并下令杀害唐才常。即使对于康有为等改良派,他也持批评态度。就今天的视角来看,他的作为固然反动,但是,就他当时的身份和心理而言,他的行为完全在情理之中。他是满清的重臣,维护满清的统治是他的职责所在,起义、革命、改革,都是要毁掉他一心想要维护的政权,他出来镇压革命,也是常理。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不可揣测,张之洞一心要维护朝廷、坚守儒家价值,可最终,他的努力竞给了朝廷和儒家价值极为沉重的一击。他要做忠臣,结果却成了满清的罪臣。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能让他成为民族的功臣。P1-3

目录

他是大清的功臣还是罪臣?

1 科举成名 官场磨砺

 儒生

 洋人、火器、洋务

2 任职山西初试洋务

 整顿山西

 结识洋人

 设立洋务局

3 临危受命 总督两广

 中法之战

 理政务

 练新军

 设学堂

 办工厂

4 调任湖北 大兴实业

 汉阳铁厂

 湖北枪炮厂

 发展纺织业

 鼓励民族资本主义

5 发展交通 开办电讯

 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

 电讯事业

6 大办学校 力推新政

 书院教育

 自强学堂

 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发展师范教育

 军事教育

 编练新军

 警务建设

7 代理两江入参军机

 坚持实业

 甲午主战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

 反清起义

 废除科举

 军机重臣

 魂归故里

张之洞年表

序言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过,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这四人当中,张謇、卢作孚、范旭东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业家,他们以商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史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张之洞则不同,他不是实业家,但是,他却为清朝末年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之洞是一个存在着巨大争议的人物。他曾担任封疆大吏数十载,后期又进入清朝的中央政府。在政治上,他拥护满清专制王朝,极力打压反清革命,著名的革命党人唐才常就是被张之洞逮捕杀害的。八国联军侵华时,他又策划“东南互保”,公然违背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的圣旨,拒绝在辖区内向各国开战。此举有利于维护东南各地的经济发展,却也使得八国联军可以集中兵力进攻北京。

对于新式工业,张之洞极为热衷,他为了能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近代企业,可以说是不计代价。经他的努力,清末的中国出现了当时在整个亚洲都堪称一流的汉阳铁厂。出于军事目的,张之洞又建成了湖北兵工厂,这个工厂直到抗战时还在为中国军队提供武器。张之洞还积极推进中国的铁路建设,著名的京广铁路,其前身就是在张之洞的推动下建设的。张之洞在近代重工业、基础工业上的贡献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他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之洞虽然出身科举,但是当他意识到科举考试无益于中国的发展时,他成为废除科举考试最为积极的一员。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在中国存在了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时至今日,张之洞去世已有百余年,他创办的学校、工厂已面目全非,但是在中国实业的发展进程中,那段践行工业化的足迹却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尝试抛开政治上的争议,着重讲述张之洞发展工业的历史功绩,从中体味近代史上那些高举“实业救国”的先驱们务实、坚定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振兴中华的勇气和决心。

内容推荐

《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内容:他是慈祥钦点的“探花”;他由一个无实权的言官被迅速提拔为封疆大吏;他在山西查禁鸦片;他在两广援越抗法;他在湖北建起全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他创办的军工企业连续生产半个多世纪;他虽是封建官吏却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他极力压制革命却培养了革命势力;他一心维护满清统治,结果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他就是清末名臣张之洞。

《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作者李玉。

编辑推荐

清朝末年,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以慈禧外代表的守旧势力面对国家的衰落,不仅不想方设法及时补救,反而盲目自大、阻碍进步。张之洞是慈禧钦点的探花,慈禧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心要效忠慈禧,但是国家的苦难局面让他深知慈禧的治国理念必将误国。在当京官期间,他一身正气,维护国家利益,深受慈禧欣赏;担任封疆大吏后,他转而全力进行现代工业建设,尤其是在武汉期间,他建起了在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基础。他的努力,对于缩小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有着积极意义。李玉著的《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以全新的视角,着眼于张之洞的工业建设成就,体现“实业救国”的理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53879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4094297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