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观众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余秋雨戏剧学著作全新修订版,中国审美心理美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观众心理学》是一部“经验论证型”的著作,通过古今中外的大量经验之谈来论证这门学问的存在,并赋予结构,赋予观点,赋予实例。本书最大的“实验”是广泛调查了中外艺术实践家留下的有关观众心理的思维纪录。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找到了心理依据,艺术表现也就找到了美学自觉。

内容推荐

《观众心理学》中国第一本从观众心理入手,系统地研究戏剧家如何了解观众、适应观众、征服观众、提高观众等问题的专著。余秋雨认真钻研了以德国为基础的接受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融会贯通后,由此编成一部教材,并把长期被滥捧或狂贬所歪曲的中国艺术,作为与接受美学碰撞的重要素材。

为了避免过于抽象,《观众心理学》举了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实践来证明。作为学科,它们是新的,但作为学科所传达的审美心理范畴,却从人类拥有艺术以来就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与艺术实践的遇合,将会两相滋养:既让艺术获得全新的思维高度,又让学术获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目录

心理美学引论

一 什么是心理美学

二 心理美学的立足点

三 对“观众”的误解

四 “正常观众”

五 心理美学的首要范畴

六 心理美学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七 悲剧美为何发生转型

八 喜剧美为何不适合情感投入

九 这一对范畴融合了

十 又从心理学通达了哲学

十一 审美心理机制

十二 以“注意”为例

十三 随意注意

十四 屏风之争

十五 心理空间

本论 观众审美心理

第一章 学理基础

一 心理研究是一种思维升级

二 接受美学与心理学相遇

三 接受美学的基本思路

四 期待视域

第二章 综合的心理需要

一 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对象化

二 心理需要的第二度对象化

三 心理定式

第三章 反馈流程

一 反馈的意义

二 集体心理体验

三 剧场内的多角反馈

四 剧场内外的反馈

第四章 观众的感知

一 特殊的强度

二 变异

三 感知真实

四 感知力度

第五章 观众的注意力

一 注意力的引起

二 注意力的持续

三 注意力的分配

四 注意力与故事结构

第六章 观众情感的卷入

一 戏剧情感的特点

二 观众情感的卷入过程

三 负面情感和复杂情感

四 共鸣

第七章 观众的理解和想象

一 观众渴求理解

二 理解的层次

三 想象

第八章 心理厌倦

一 适应与厌倦

二 对比性心理程序

三 保留剧目

试读章节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近代科学,是19世纪后半期正式构建起来的,一般以德国学者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但是,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古代学者很早就开始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解释美的时候,认为人的美感产生于童年时代对第一个美的形体的回忆,以及这种回忆的扩大、联想、贯通。他还认为,这种回忆是对灵魂固有的一种理念的唤醒,因为灵魂在附着人体时把美的理念忘却了。柏拉图的这种说法,已经涉及人的心理现象的深潜之处,更是艺术心理学的重要根基。与此相关,他关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自于灵感,来自于一种失常的迷狂的理论,也是对艺术心理研究的重要贡献。

人类心理,而他在《诗学》中提出的“陶冶”(katharsis)学说,已直接抵达观众在接受悲剧体验时的心理奥秘。这种心理奥秘要经由“恐惧和怜悯”才能达到,既深刻又神奇,因此历代学者钻研不息,对“katharsis”的本义也众说纷纭。有说“净化”的,有说“洗涤”的,有说“宣泄”的,也有说“心理平衡”的,致使有的学者宁肯沿用音译,如中文所谓的“卡塔西斯”。

与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几乎生活在同时的中国先秦诸子也充分地研究了人的心理现象。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建筑在对人的心理常规的判断上的。以此开端,后来的儒门学人对“心”、“人心”的研究愈加细致。

最能表现中国古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是兵书。那一些高妙的兵法,几乎都是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心理分析来建立的。所谓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斗法。它们被世人推崇,证明兵法作者对于战争双方的心理分析是屡试不爽的,因此也进而证明了心理规律的存在。

从两千多年前的东、西方学者的研究来看,心理研究可以分为学理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型。这个开端,远远地对应着现代心理学中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门类。

不管是学理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古代学者只要把研究的触角深入到人类心理,都是在寻常思维层次上的升级。

为什么说触及人类心理,就是一种思维升级呢?这是因为——

第一,世上种种学问,很容易自成逻辑,却往往割断了最根本的原始逻辑——人的逻辑。种种学问对应着种种事业,虽然都可以展现得十分宏大,其实都是由人的感知、记忆、情感、气质、性格、意志决定的,也就是说,受人的心理活动所控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学者,至少已经突破了种种学问的外在逻辑,深入到了最真实的动力源。

第二,把人的心理活动当做世上种种学问最真实的动力源,这又随之确认了一个重大事实: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有共性。不管地域、职业、性别、年龄、贵贱、尊卑,在进行心理分析时全都相通,几若同类。这是对人之为人的统一本性的确认,其意义已经远远高于心理学的范畴。

第三,在确认人类心理活动共性的同时,也确认了这种共性的稳定性。这在兵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兵法一代代让敌我双方都读,各代人即使已熟知其间诀窍也仍然遵从,可见彼此已相信存在着一种很难改易的心理规律。心理学敢于把心间曲奥陈之于世,正是出于对一种规律的确认,也即对人的一种天性的承认。

第四,确认不同方位、不同时间的人在心理活动上有共通天性,立即使得一切进入了心理分析层面的种种学问具有了“人人皆可体验”的真切性,因此,使它们在玄深的迷途上获得可控。人类文明,一旦成熟就容易走上嗜癖钻角的死路,也容易因炫示智能而蹈空凌虚,陷入另一条死路。心理分析的介入,至少在局部上给学术以检验机制和激活机制。

概括以上四项,心理研究的学理意义,是对于人类天性的承认。这种天性以规律的方式指挥着人类的精神和行为,因此是一种自然天性。P23-2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观众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秋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68550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3155781
中图分类号 J80-0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4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