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山蠹语
内容
编辑推荐

《书山蠹语》是作者顾犇以书蠹精为名所写博文的精选,涉及作者的工作、研究、业界交流、各地见闻和爱好等各个方面。第一部分“书城印记”,主要包括从2008年到2012年间他担任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主任和外文采编部主任这个时期的工作心得,也是他参与各种工作的记录,最后也包括一些对国家图书馆人和事的回忆。第二部分“心得”是他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心得。其中国际交流方面,正是他担任国际图联编目组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修订组成员、ISSN中国国家中心主任、《国际图联杂志》编委等职务时期的记录。第三部分“读书、出版、青联和音乐”包括他业余生活和与社会兼职相关的感想。第四部分“各地见闻”是他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第五部分是“生活体验”,包括他对故乡上海的一些回忆和思考,还有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个学习阶段老师和同学的回忆,以及对生活各个方面的体会。本文集还收入了他兴趣爱好的主要方面,例如音乐、美食、技术等内容。

内容推荐

《书山蠹语》是作者顾犇以书蠹精为名所写博文的精选,涉及作者的工作、研究、业界交流、各地见闻和爱好等各个方面。第一部分“书城印记”,是作者参加各种工作的记录,也包括一些对国家图书馆人和事的回忆。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心得。第三部分包括作者业余生活和社会兼职相关的感想。第四部分是作者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第五部分是“生活体验”,包括作者对故乡上海的回忆与思考,还有对生活各个方面的体会。《书山蠹语》生动具体地记录了作为图书馆人的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情况,展现了图书馆事业的勃勃生机和图书馆人的精神风貌。同时,本书中有关于学术研究和采编工作的内容,对于关心图书馆事业的读者也会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目录

前言/1

日记(2006年4月29日)/2

博客的是与非(2006年12月10日)/3

写博客的乐趣(2012年4月17日)/4

书城印记/1

日志/3

明天要参加葬礼(2007年2月13日)/3

国家图书馆正在经历着阵痛(2008年5月17日)/3

从新馆建设想到图书馆外包工作(2008年6月18日)/4

图书馆里的强迫症病人(2008年11月22日)/5

年终总结(2008年12月8日)/5

考核中的温暖(2008年12月10日)/6

2008年的最后一天(2008年12月31日)/7

年终盘点(2009年1月1日)/8

人生是一本书(2009年1月12日)/9

中文采编部迎新春联欢会(2009年1月17日)/11

节后的流水账(2009年2月2日)/11

元宵节的高兴事情(2009年2月9日)/12

参加“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工作会议”(2009年2月13日)/13

国家图书馆举行建党88周年纪念活动(2009年6月29日)/14

“图林第一大党”在国图有抬头的趋势(2009年7月3日)/15

图书馆工作要从小事着手(2009年7月4日)/16

沉痛悼念任继愈老先生(2009年7月11日)/17

任继愈老先生吊唁仪式第二天(2009年7月14日)/17

任继愈老先生吊唁仪式第三天:追思会(2009年7月15日)/18

国家图书馆员工给任继愈先生送行(2009年7月17日)/19

在离开任继愈先生的日子里(20ff9年7月18日)/20

工作流水账(2009年8月4日)/21

三周以后第一天上班(2009年8月31日)/22

国家图书馆馆庆渐入佳境(2009年9月8日)/23

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馆庆(2009年9月9日)/23

馆庆第二天:学术研讨、下周的会议和感想点滴(2009年9月10日)/24

馆庆的尾声:讲座、竞赛、后期会议(2009年9月11日)/25

节日以后,大家都在忙碌(2009年10月10日)/26

扫雪+系统升级+培训+年度工作任务(2009年11月10日)/27

牛年喜事多(2009年11月30日)/28

年终总结(2009年12月17日)/29

年底的感动(2009年12月24日)/30

告别2009:喜事、丧事、烦心事(2009年12月31日)/30

部门高级岗培训工作今天举行(2010年1月15日)/31

部门总结表彰会顺利举行(2010年1月29日)/32

年初评奖忙(2010年2月24日)/33

参加组长竟聘和接待兄弟馆来访(2010年3月11日)/34

部门组长聘任完成(2010年3月19日)/34

周末的故事:青年工作和其他(201~1年3月26日)/35

参加文化部培训班第一天(2010年4月6日)/36

参加文化部培训班第二天(2010年4月7日)/37

参加文化部培训班第三天:情景教学(2010年4月8日)/38

参加文化部培训班第四天:总结发言(2010年4月9日)/38

最近在忙些啥呢?(2010年5月20日)/39

群众文体活动与部门文化的塑造(2010年7月6日)/40

回顾和展望(2010年7月15日)/41

基层管理的困惑(2010年8月28日)/42

系统切换第一天:周日加班中的雷锋精神(2010年8月29日)/42

欢度节日(2010年9月30日)/43

星期四的流水账:座谈会、运动会、系统开发、工资等(2010年10月21日)/44

好消息:本人获得国家图书馆运动会男子跳绳比赛第一名(2010年10月26日)/45

热烈祝贺中文采编部获得国家图书馆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2010年10月29日)/47

部门高级岗培训(2010年10月30日)/47

年终总结进行中:收获和思考(2010年11月9日)/48

周末加班(2010年11月14日)/50

忙碌的一天:阶段性工作完成(2010年11月19日)/51

揭锅了:行走在中外之间(201C1年12月3日)/51

最后一次支部大会(2010年12月9日)/53

难以忘怀的集体(2010年12月24日)/54

2010年的最后一天:交接、告别、任命、收获(2010年12月31日)/55

整理办公室(2011年1月3日)/56

新年新部门新办公室新同事的第一天(2011年1月4日)/57

国家图书馆中层干部会议召开(2011年2月20日)/58

在书库顶层穿越时空隧道(2011年2月23日)/60

祝贺外文采编部获得国家图书馆艺术节团体总分第一名(2011年6月24日)/62

搬家第二天:改变习惯性思维(2011年9月21日)/63

搬家第三天:收获(2011年9月22日)/64

2012新年感言(2012年1月1日)/64

春节前夕慰问老干部(2012年1月11日)/66

外文采编部视频《多彩记忆》横空出世(2012年12月21日)/67

记忆/69

图书馆里的磅秤(2009年6月3日)/69

我所熟悉的各种打字机(20()9年6月4日)/69

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单身的回忆、世外桃源(2009年10月6日)/70

纪念出版家、翻译家、研究馆员郑效洵先生(2010年5月14日)/72

纪念金凤吉老师(2012年6月18日)/74

入职的历史记忆(2012年9月18日)/75

心得/77

人事工作/79

会当官、能当官、当好官(2007年8月11日)/79

国家图书馆新员工招聘工作正在进行中(2009年3月24日)/79

人事工作的一周(2009年4月11日)/80

国家图书馆召开2009年度新入馆毕业生座谈会(2009年11月13日)/81

图书馆里的故事:人、事、机器(2009年11月16日)/82

如何当好科组长?(2009年11月18日)/82

面试感想(2010年3月30日)/83

反对小聪明(2010年4月2日)/84

国家图书馆举行2010年度毕业生开放式双向选择会(2010年4月12日)/84

又到一年迎新时(2010年7月29日)/85

应届生招聘面试的感想(2011年4月14日)/86

关于职称问题的随想(2012年9月14日)/87

年终完美落幕(2012年12月20日)/88

2013年组长聘任完成(2013年1月51t)/90

采访工作/90

外刊订购代理服务评估指标的设计(2009年3月18日)/90

向陈远焕老师学习(2010年11月17日)/91

编目工作/92

关于FRBR的中文翻译版(2008年2月8日)/92

国际编目界的一些新闻:RDA,MARC,WG,‘国际化等(2008年4月27日)/93

RDA及其对ISSN工作的影响(2009年9月21日)/94

编目员如何成为图书馆的大厨?(2009年11月4日)/95

周日加班:ISSN标准(2010年3月21日)/97

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听RDA讲座(2011年3月3日)/99

编目员的歧路(2011年7月25日)/99

讲座“《资源描述与检索》(RDA):从设想到实施”(2012年3月28日)/100

RDA会议总结(2012年7月14日)/101

关于CNMARC的一些联想(2012年7月26日)/103

国际交流/104

国际图联与编目相关的发言文章翻译完毕(2008年6月27日)/104

图书馆的国际化问题(2009年2月11日)/105

第二天的流水账(2009年4月28日)/106

国家图书馆赴意大利代表团即将出发(2009年8月19日)/106

米兰之行第二天:专业委员会会议(2009年8月23日)/107

米兰之行第三天:开幕式、展览和音乐会(2009年8月24日)/108

米兰之行第四天:三个会议(2009年8月25日)/109

米兰之行第五天:ISBD会议、UNIMARC分会场、音乐会(2009年8月26日)/110

米兰之行第六天:新书发布、委员会会议、理事会(2009年8月27日)/112

米兰之行第七天:最后的“斗争”(2009年8月28日)/113

ISSN国家中心主任会议第一天(2009年9月14日)/115

ISSN国家中心主任会议第二天:国际化的道路(2009年9月15日)/116

ISSN国家中心主任会议第三天:正式会议开始(2009年9月16日)/117

ISSN国家中心主任会议第四天:中日韩问题(2009年9月17日)/118

ISSN国家中心主任会议第五天:功德圆满(2009年9月18日)/118

国庆前夕:IFLA来信、地铁四号线(2009年9月30日)/120

60周年:喜庆的日子、李白、英国(2009年10月1日)/121

本人关于国家书目的论文用立陶宛语发表(2009年10月29日)/122

《无名氏经典著作:中文文献》完成(2009年12月25日)/123

ISBD修订审稿会:第一天(2010年2月5日)/124

ISBD修订审稿会第二天:不同文化的碰撞(2010年2月6日)/126

ISBD修订审稿会第三天:讨论人员管理和完成修订工作(2010年2月7日)/127

抱歉了,哥德堡!(2010年7月9日)/129

本人的论文用匈牙利语发表(2010年8月4日)/130

赫尔辛基国际图联大会编目类论文中文译文陆续发布(2012年7月19日)/131

国际图联编目组任期届满(2013年1月12日)/133

业界合作/135

《信息与文献术语》国家标准进入最后攻坚阶段(2008年12月4日)/135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果(2009年9月23日)/136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研究委员会印象(2009年9月24日)/137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研究委员会第二天:分组讨论(2009年9月24日)/139

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开幕式(2009年11月3日)/139

南宁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最后的报道(2009年11月4日)/140

《信息与文献术语》国家标准工作组会议(2010年3月31日)/141

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很难(2010年5月29日)/142

CNONIX国家标准工作启动(2010年7月14日)/142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在长春召开(2010年7月26日)/143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第二天:分会场见闻(2010年7月27日)/144

与台湾的顾敏先生谈他的“初恋情人”(2011年7月29日)/145

技术工作/146

学习计算机的经历:从DOS到Windows(2008年7月18日)/146

魔石煲汤的故事——Web2.0中的创造与合作精神(2008年8月7日)/147

有多少人还知道摩尔斯电码?(2009年4月27日)/148

国家图书馆即将升级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2009年10月28日)/148

系统升级的烦恼(2009年11月9日)/149

周末:画家、系统测试、编目新闻、同学聚会(2009年11月14日)/150

OCLC和云计算的问题(2010年4月26日)/150

技术进步随想(2010年5月9日)/152

系统切换、数据转换和系统开发问题(2010年5月12日)/153

从周末整笔记本电脑想开去(2010年7月18日)/153

我的iPhone 4(2010年12月20日)/154

读书、出版、青联和音乐/157

读书/159

沈昌文先生出版新作《知道》(2008年6月22日)/159

读沈昌文的《知道》(2008年7月5日)/160

元旦读书:语言学(2009年1月2日)/161

错失4.23(2009年4月22日)/162

在火车上读《万象》(2009年8月9日)/163

我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09年8月16日)/164

科学的美感和社会的宽容:读吴忠超“霍金的剑桥”有感(2009年11月28日)/167

读刘世锋的《洛利香水》(2010年2月2日)/168

今天你读书了吗?(2010年4月20日)/169

读顾敏的新著《广域图书馆》(2010年6月24日)/170

《小猫杜威》和翻译随想(2010年9月12日)/170

没有偏见的人生才是健全的人生——读闾丘露薇《不分东西》有感(2011年2月8日)/171

读齐邦媛的《巨流河》(2011年2月17日)/172

佩服《无人读过的书》作者的执著精神(2011年4月22日)/173

从毛姆的《书与你》想到买书、读书和其他(2012年6月6日)/174

出版/176

2008中国书业年度评选颁奖晚会(2009年1月7日)/176

风雨飘摇中的国际书业(2009年12月14日)/177

参加商务印书馆的会议(2010年1月25日)/180

“第三极”关张了!(2010年1月31日)/181

了解国际出版业(2011年1月7日)/181

祝贺He1en又出新书(2011年1月12日)/182

重新认识爱思唯尔出版社(2011年6月13日)/183

《欧洲的觉醒》(修订版)出~(2011年9月27日)/185

意大利嘉素理(卡萨里尼)书店(2012年3月27日)/188

爱书者、旧书店、图书采访工作(2012年7月2日)/189

青联/190

周维的二胡沙龙(2008年12月27日)/190

抓住青春的尾巴/与省市图书馆馆长交流/老翻译家来电(2010年1月22日)/191

一天两进文化部:部青联二届五次全委会(2010年1月30日)/193

观看京剧《曙色紫禁城》(2010年4月29日)/193

介绍两个博客——宋英杰和简平(2010年9月5日)/194

告别文化部青年联合会(2011年1月6日)/195

错过的“乌屎运”(2012年12月10日)/195

音乐/197

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10月28日)/197

再访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3月30日)/197

从钱仁平先生的博客想起多文种翻译的问题(2009年4月3日)/198

节日的最后心得:文学写作、音乐、军事和其他(2009年10月9日)/199

又一部《圣经》题材的音乐剧:《约瑟和他的神奇彩衣》(2009年10月16日)/200

关于作曲家谭小麟的一则往事(2009年11月5日)/201

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2010年3月6日)/201

欣赏谭盾的《地图》(2010年7月25日)/203

再读钱仁平《谭盾有什么好?》(2010年7月28日)/204

欣赏《西贡小姐》:“太阳和月亮”(2010年10月3日)/205

《歌剧魅影}25周年纪念演出中的女主角SierraBoggess(2012年2月11日)/205

各地见闻/207

世界各地/209

奥斯陆散记(2005年8月19E1)/209

首尔会议中心(2006年9月3日)/210

在韩国坐出租车(2006年10月17日)/211

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2008年4月16日)/212

法国归来(2008年4月27日)/213

国航:北京一巴黎(2008年4月27日)/213

行在巴黎(2008年4月27日)/214

米兰之行第一天:旅程(2009年8月22日)/215

行在意大利(2009年8月26日)/216

在意大利上厕所:这就是意大利!(2009年9月12日)/217

中国与国际接轨了吗?(2009年10月12日)/217

中外文化的冲击和困惑(2009年10月13日)/218

飞向法兰克福(2010年2月3日)/218

到达法兰克福(2010年2月4日)/219

告别法兰克福(2010年2月9日)/220

南非——不堪回首(2010年6月19日)/221

美国独立节庆典(2010年6月26日)/224

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2012年2月16日)/225

行在波多黎各(2012年5月7日)/226

参加美国大使馆的独立节庆典(2012年7月3日)/228

出俄罗斯记(2012年9月12日)/228

巴黎小旅馆的回忆(2012年9月26日)/231

祖国各地/232

大家说说为什么留在北京吧(2006年11月23日)/232

20年前上华山有感(2006年11月26日)/233

台北市观感(2006年11月30日)/235

享受京沪动车组(2009年8月10日)/236

节日第四天:颐和园和烤鸭(2009年10月4日)/237

重访故宫:数字故宫、漱芳斋和建福宫(2009年10月24日)/237

瑞雪?天灾?航空应急能力缺失!(2009年11月1日)/238

福建印象:文化和饮食(2010年5月17日)/239

武汉印象(2010年5月22日)/240

南京印象:曾经的记忆(2010年5月26日)/240

有趣的南京出租车司机(2010年5月30日)/241

南京印象:文化底蕴(2010年6月8日)/241

在长春坐出租车(2010年7月30日)/242

从西安到北京:旅途穷折腾(2012年4月27日)/243

各地图书馆/244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2007年2月23日)/244

访问法国国家图书馆(2008年4月27日)/244

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9年5月22日)/245

神交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图书馆(2009年9月25日)/246

南京印象:奇人逸事之一:陈远焕先生(2010年6月4日)/247

南京印象:奇人逸事之二:沈燮元先生(2010年6月5日)/248

生活体验/251

故乡/253

重归时尚之都(2008年10月22日)/253

再次感受国际化的大上海(2008年10月24日)/253

提前还乡:恐惧和错乱(2009年1月20日)/254

新年的随想:本命年、上海和北京(2009年1月26日)/254

安义路上的毛泽东故居(2009年1月29日)/256

上海是外地人的上海?(2009年3月29日)/257

上海,你以什么姿态来办好世博会?(2009年4月17日)/257

上海弄堂里的“万国旗”(2009年5月20日)/258

欧化的上海(2009年5月24日)/258

上海啊,上海,要我如何说你?(2009年5月25日)/258

周末的上海故事(2009年6月28日)/259

上海展览馆——寻找儿时的记忆(2009年7月24日)/260

陕西南路——假货的天堂(2009年7月28日)/261

回家的路(2009年8月8日)/261

卖白兰花的老阿婆(2009年8月12日)/263

再次“享受”上海的银行服务(2009年8月13日)/263

为老母亲送行(2009年8月18日)/264

周末的上海见闻:国际化、开放观念、出租车……(2009年12月8日)/265

周末的思考:上海的记忆及其他(2010年8月15日)/266

北京和上海:到底哪里是时尚之都?(2010年10月22日)/267

母校/269

和乐队老刘联系上了(2007年3月9日)7269

复旦学生=小资?(2009年3月9日)/270

黄梅雨季(2009年3月10日)/272

祝陈禹教授生日快乐!(2009年3月21日)/274

难得的同学聚会(2009年9月20日)/274

好汉不提当年勇:学生时代的奖状(2009年10月11日)/275

祝贺谷超豪教授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2009年12月27日)/275

复旦见闻:牛楼咖啡和其他(2010年1月5日)/276

追忆逝水年华(2010年6月30日)/277

回忆初中俄语老师尤石湖先生(2010年10月12日)/279

看望小学老师(2010年11月21日)/280

回忆儿时的素质教育(2010年11月23日)/281

沉痛悼念秦曾後先生(2011年8月28日)/282

祝陈恕行教授生日快乐(2011年9月24日)/283

悼念初中乐队学长王坚先生(2011年10月18日)/284

美食/285

“穷人”的日子(2006年6月3日)/285

鸡油(2007年11月29日)/285

大饼、油条和豆浆(2008年10月24日)/286

在上海吃小吃(2009年5月31日)/286

儿童节的纪念(2009年6月1日)/287

终于吃了传说中的小杨生煎(2009年7月19日)/287

一元一根的光明牌棒冰(2009年7月30日)/288

清蒸臭豆腐(2009年8月2日)/288

家乡的美味:小馄饨、小笼包、冰砖、单档汤、生煎馒头(2009年9月27日)/289

周末:聚会、王府井和小笼包(2009年10月31日)/290

周末宰鸭记(2009年11月22日)/290

周末的罗宋汤(2009年11月29日)/292

吃螺蛳(2009年12月5日)/293

生煎包、小笼包、油豆腐粉丝汤: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感受(2009年12月19日)/294

治大国如烹小鲜(2009年12月30E1)/295

周末包春卷(2010年1月23日)/296

过年食谱:春卷和大排(2010年2月19日)/297

宁波的海鲜:红膏成蟹(2010年2月22日)/298

各地小吃之比较研究:京沪臭豆腐案例分析(2010年7月11日)/298

夏季绿豆汤(2010年8月19日)/299

会议、小老婆、鸭架汤(2010年9月7日)/300

美味风鹅(2010年11月28日)/301

除夕做蛋饺(2011年2月2日)/302

准备过年(2012年1月15日)/303

生活/304

赶火车的奇遇(2006年9月29E1)/304

骗子骗到我头上来了!(2008年7月12日)/306

“盖帽儿”的典故(2009年2月27日)/308

过年的感受(2010年2月20日)/309

随感/310

从12人到2人的经历(2007年5月9日)/310

做一个理性的爱国主义者(2008年6月2日)/310

做一件事情需要一个人毕生的精力(2008年10月8日)/311

望眼欲穿的社保医疗卡(2008年10月28日)/313

看“傅雷捐赠译著手稿展”有感(2008年12月13日)/313

今天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生日(2008年12月26日)/314

漫谈“创新”(2009年3月22日)/314

多事的一日(2009年6月5日)/315

高考的日子(2009年6月8日)/316

翻译和学术严谨性的问题(2009年6月20日)/317

云计算的时代与信息垃圾(2009年9月29日)/317

三八、雷锋、犀利哥及其他(2010年3月5日)/318

拥抱红五月(2010年5月1日)/318

《上学记》、《秦始皇》、ISSN奖和其他(2010年6月20日)/320

畅游在书的海洋中(2010年6月23日)/321

需要我这样的人?(2010年8月6日)/322

看《唐山大地震》(2010年8月8日)/322

高粱河、石拱桥和阳光(2010年10月15日)/322

女性教育和其他周末随感(2011年1月23日)/323

一个博客一个世界/325

试读章节

今天你读书了吗?(2010年4月20日)

昨天下午,国家图书馆团委举办“今天你读书了吗?”主题演讲比赛。

中文采编部员工崔玥获得二等奖,王磊获得三等奖。

在不少人的演讲中,都提到了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

作为演讲比赛的评委,我在聆听演讲的同时,思绪被演讲者带回了遥远的过去。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在童年时代读连环画,少年时代读科普图书,初中读科学小实验和天文学,高中读数理化和外语,大学期间读数学和物理,研究生期间读哲学和音乐,工作早期读文学和四书五经,涉猎面不窄。读书确实改变了我自己,而且读书有很多乐趣,可以说是享受。但是我觉得读书更重要的不是自我的乐趣和陶醉,而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这才是读书的目的,也是最难的事情。

现在,读书的时间不多,仍然很怀念当年读书的岁月。

演讲结束以后,周和平馆长发表讲话,向青年同志提出了要求。

周馆长说,年轻人第一要读能确定人生方向的图书,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第二要读急用之术,要做到对图书馆学这门学问的融会贯通;第三要读无字之书,向社会学习。

谈到如何学习的问题,周馆长认为,第一不要读死书,不要读书死,理论要联系实际。第二要学习与思考结合,有思考才能创新。第三要“急用先学”,学习目前迫切需要的知识。

我们要弘扬国图人的精神,就是甘为人梯的精神。也要学习启功先生、梁漱溟、赵元任、李四光、袁隆平等博览群书、触类旁通的大师们。

参加这次演讲比赛,第一是感受了青年人读书的气氛,第二是回顾了自己读书的经历,第三是接受了进一步的教育。犹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在崇山峻岭上呼吸了一下新鲜空气,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读顾敏的新著《广域图书馆》(2010年6月24日)

昨天台湾同行来访,带来了顾敏馆长的签名新书《广域图书馆——数位图书馆时代的知识文明》(The Metalibrary:New Library Civilization in the Digital Age),我很喜欢,一鼓作气读完了全书。

广域图书馆:数位图书馆时代的知识文明/顾敏—.台北:文华图书馆管理咨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296页.—ISBN 978-957-8708-97-15:新台币450

乍一看,还以为“广域图书馆”的“广域”从WAN(广域网)而来。仔细阅读,才知道这是顾馆长自己对图书馆今后发展方向和图书馆员工作的一个新的思路,书中有系统的阐述。

全书共八章,每章配有英文摘要,最后的附录是他们图书馆2009至2012中程发展策略计划,很有参考价值。

顾敏馆长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作为图书馆领导,两者结合起来是难能可贵的。

顾馆长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不是空想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书的勒口上印的一张图片,其中顾馆长戴着耳机,似乎是在录音室里拍摄的,大概他正在做直播吧。这样的照片用于作者的介绍显得很时髦,不小心还以为他是歌星呢。

我没有听过顾馆长讲课,听说很风趣。有一次听他做会议总结,觉得他的总结不是刻板的官样文章,听了很亲切。

与顾馆长见过三次。第一次是在台北,他还没有当馆长,只是作为晚宴的嘉宾。作为前辈,他主动上前敬酒并自我介绍,令我受宠若惊。第二次是在香港我与香港同事吃饭时,寒暄了几句。第三次是在澳门,他的总结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他同事介绍了他的事迹,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还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奔波,精神实在可嘉。

《小猫杜威》和翻译随想(2010年9月1 2日)

两个月前我写了一篇博文“图书馆里的猫”,人气颇高。

前天在友谊宾馆参加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遇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蒋颖老师,她提到了我的博文,说觉得很有意思。

出乎意料的是,她当天半夜就给我发了一份电子版的《小猫杜威》,我就抽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该书以猫为主线,不仅描绘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描绘了作为单身母亲的主人公在图书馆工作的一些经历,视角很独特。

感谢蒋馆长,使我有机会读到这本书。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书,如果译文能按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来做,大概效果会更好。

我自己也经常做翻译工作,对于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经常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通俗读物,我一般要在初稿基础上修改很多遍,按中国人的习惯措辞,有可能还有一些演绎——不过也只能尽力,未必都能达到完美。

十年前我翻译了两篇通俗小文“采访上帝”和“‘爱’和‘时间’的故事”,都发表在《读者》上。这两篇小文非常受欢迎,每篇在正式期刊上的转载都超过20次,更不用说网上转载了。

不过,中国人不讲究版权,转载了也不给我稿费,有不少甚至还不用我的名字,换上自己的名字。不过对于这样的小东西,我也不很在乎,只要能起到启迪和教育的作用就可以。

马上要评职称了,今天核对一些同事的著作,顺便也查了自己的文章,又在CNKI里查到今年还有期刊转载这两篇东西。

这些小文章,虽然不到一千字,但我一般前后要花好几天的时间,反复修改、润色,而且特别注意要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最近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搞这些小东西了。

P169-171

序言

本文集为本人以书蠹精为名所写博文的精选,涉及本人的工作、研究、业界交流、各地见闻和爱好等各个方面,大多数都曾经发表在新浪博客中,部分半公开发表在MSN博客里。第一部分“书城印记”,主要包括从2008年到2012年间本人担任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主任和外文采编部主任这个时期的工作心得,也是本人参与各种工作的记录,最后也包括一些对国家图书馆人和事的回忆。第二部分“心得”是本人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心得。其中国际交流方面,正是本人担任国际图联编目组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修订组成员、ISSN中国国家中心主任、《国际图联杂志》编委等职务时期的记录。第三部分“读书、出版、青联和音乐”包括本人业余生活和与社会兼职相关的感想。第四部分“各地见闻”是本人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第五部分是“生活体验”,包括本人对故乡上海的一些回忆和思考,还有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个学习阶段老师和同学的回忆,以及对生活各个方面的体会。本文集还收入了本人兴趣爱好的主要方面,例如音乐、美食、技术等内容。

博客是一种日记,也是一种非正式出版平台。作为日记,我的博客记录了我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使得读者可以了解一个图书馆员的所做、所见、所思,它们不可能被收入正史中,但可以被后人作为“野史”参考。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出版平台,我的博客有一些本人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因为没有整理成论文的体例,不可能在专业刊物中发表。

感谢张志清先生,他在百忙之中为本集子构思了书名。感谢我的同事郝永利、吕淑萍、王雁行,他们分别为我提供图片或插图素材。感谢青岛画家韩盈老师,他为我画了漫像和插图。感谢国家图书馆的同事们、全国各地的同行和朋友们的支持,也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编辑们。

顾 犇

2013年1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山蠹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350568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