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羌在深谷高山(中国国家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羌在深谷高山(中国国家地理)》编著者高屯子。

从一个民族的迁徙,回望我们自己的路程

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映照我们自己的脚步

从一个民族的希望,点燃我们自己的未来

从一个民族的变化,折射我们自己的宿命

附赠:高清纪录片《夕格羌人的迁徙》

片长:45分钟

导演:高屯子摄影:严木初甲旺

作者历时三年的时间,用高品质的黑白影像记录了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羌族人的生活改变,尤其是这个自然灾难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在关注个体命运的同时对一个民族的命运衍进也进行了探讨。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亲身发起、实践“羌绣帮扶计划”和“一针一线计划”,用实际的举措帮助经历了大地震的羌族农民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开辟新的生活来源。在使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羌绣焕发生机的同时,也能让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们在钢筋、水泥、塑料和各类快餐产品的包围中突围,去领略针线的温暖、刺绣的魅力;去感受与历史、乡土息息相关的生命气息。这无论对于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还是灾后重建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内容推荐

《羌在深谷高山(中国国家地理)》编著者高屯子。

《羌在深谷高山(中国国家地理)》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和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民运的转折。

高屯子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他者”,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在羌寨,就在高山羌人中间,与他们一同去吮吸柴火燃烧、庄稼生长的气息,一同聆听大雪下落的天籁之音,一同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期待,对迁徙的遭遇和释比的命运,发出无奈的叹息。

与此同时,高屯子带给我们了另一种新意和希望:在这个宏大的专题拍摄过程中发起了“羌绣帮扶计划”,使上万名羌族妇女从中受益,也使艺术表现于保护民族传统和工艺相结合,实践一种担当,一种对一个处于生活与文化困境中的民族的深切关注。他说:“对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眷恋,对大地苍生的敬重与同情,不仅要发声,还要行动,建设性地行动”。

羌族人的故事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他们的改变映照着国人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困境我们也同样面临。我们需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将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珍贵的传统、人性的温暖、历史的传承、人文的精神,收集起来,流传下去。“一针一线计划”(“羌绣帮扶计划”)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高屯子、颜俊辉联合壹基金,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的支持下,发起了旨在帮扶重灾区农村妇女的“羌绣帮扶计划”。“羌绣帮扶计划”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几年间,已发展成为将羌绣、藏绣、蜀绣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人生活的中国传统民间手工产品品牌——一针一线。“一针一线计划”的实施,使广大灾区妇女在不离乡、不弃土的情况下,实现了灵活的居家就业,缓解了困扰农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一针一线计划”在使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羌绣焕发生机的同时,也能让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们在钢筋、水泥、塑料和各类快餐产品的包围中突围,去领略针线的温暖、刺绣的魅力;去感受与历史、乡土息息相关的生命气息。

目录

序一:反思我们共同面临的处境 朱哲琴-Dadawa

序二:摄影的气度与底蕴 冯建国

自序:现实与理想叠化而形成的影像 高屯子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

羌在深谷高山

最后的释比

跋:一本“实验民族志”:在反差与对比中呈现真实 王明珂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谁也未曾料到,2008年5月12日,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使我正倾心关注的这片高山深谷,顷刻间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大地震破坏最惨重的区域,正是当今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羌族聚居地。

山崩地裂的大地震,使无数座房屋顷刻坍塌;使数十万生命深埋废墟。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让每一个身处灾区和灾区之外的人惊愕不已。

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常年穿梭在这一高山深谷之中的摄影团队,便有了熟悉路线和地形的救援优势。5月14日晚,我们将4辆越野车的后排座椅拆下,装满急救药品从成都出发,经康定、丹巴、金川、马尔康、理县,为震后成为"孤岛"的汶川县城送去了第一批急救药品。之后十多天的时间里,这几辆越野车,又引领了六辆大货车,将山西、陕西、深圳等地朋友捐赠和我们自筹的救援物资,沿这条线送往理县、汶川、茂县、松潘灾区。

地震发生之后十多天的时间里,每天面对电视,都是悲痛伤惨的画面;每次走进灾区,都会目睹无数感人的事迹和一些让人鄙夷的事例。地震中,被猛烈摇撼的,不仅是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建筑、桥梁,还有全体中国人的心。这一时刻,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被一次次清晰曝光;生命里的悲悯与大爱,被全面唤醒。

二十多天之后,大家渐渐停下了在废墟中抢救生命、向灾区抢运药物的步履。开始抽空与亲人、同学和朋友联系和相聚。2008年6月初的一天,一位羌族好友从水磨打来电话,我们相约在成都见面。看见他脚上的胶鞋被泥土厚厚包裏,脸庞的皮肤被烈日层层剥落,我和妻子颜俊辉赶紧请他进饭馆小酌。

大难不死,大家自然唏嘘感叹一番。二十多天过去了,大家的心情已平复了许多,但当话题触及到大灾中的羌人时,便见他神色凝重,黯然神伤起来。他说:“曾几何时,我们羌人纵横在那样广阔的西部大地,在那里游牧耕种、繁衍生息。无数次战乱迁徙之后,如今仅残留在岷江上游汶川、茂县、理县、松潘和绵阳的北川这些高山僻壤。这样的历史变迁,这样的历史遭遇,已让我这样的羌族文人常生感伤。而这次千年不遇的大地震,不知你注意到没有,重灾区又正好落在我们羌人的聚居地!这是宿命,这是天意?

他连饮两杯之后接着说:"目前重灾区的灾民散落安置到各地,今后羌文化还如何延续?如何传承?”

离别相拥时,我感到满脸潮润。他流泪了。

深夜回到家里,我对妻子说:"看来我们还要做点事情才行!"她说:"羌寨妇女不是都会绣花吗?我们来设计一些现代人喜欢的刺绣产品,让灾区妇女回到家里去绣,再想办法卖出去,这样既可解决灾后的生计,让她们找回自信,又有助于羌文化的

传承。”  我说:“很好,我明天就写方案吧!”

2008年7月21日,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旨在保护羌族文化、帮助灾区妇女就业的“羌绣帮扶计划”。

之后,颜俊辉带领着与她共事多年的年轻设计师们,开始把自己的目光从现代都市的时尚空间向古老羌寨的田间地头转移。而我,则在大地震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在羌族诗人羊子的陪伴下,和旺甲、严木初两位摄影师一道,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羌寨,来到了释比贵生的家里。

大地震发生之后的半个月,我在灾区目睹并亲历了无数动人的场景,却居然没有拍下一张图片。大半年之后,大地震泛起的尘埃已悄然落定,我这才带着摄影助理、影像器材,人背马驮,来到不通公路的夕格羌寨。看来,我并不具备摄影者宝贵的"新闻敏感性",我只能是一名沉静之后才会去行动、才会去表达的拍摄者。

我开始连续拍摄羌人的行程。从腊月二十七到正月初十,我们与释比贵生、贵生的大儿子永顺,以及许多村民,依次祭拜了屋顶的白石神、巨石拱卫下的羊神、山坡上的神树林……。正月初八,全村在崴孤山顶祭天,一盏满绘古老图案的天灯,高悬在一根三丈三尺高的杉杆之上,在远村夕格苍茫的夜空中,闪烁着温暖而灵动的光。许多年之后,在山野间,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人与苍茫夜空,与另类生命之间的亲近。

同夕格村民相处半月后回到成都,无心参加各种名目的聚会。许多年前在松潘埃溪羌寨过年时耹听“力莎”的情形;地震前夕在北川乌龙寨景区观看释比为游客表演的场景;震后在萝卜寨废墟中面对茫然伫立的灾民身影,以及那些新旧书本上对羌人的种种描绘,如一帧帧深埋岁月的黑白图片,在我脑海竞相展现。

我感到,这是一种启示,是我一直寻觅的表述语言在向我发出召唤。

我感到,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图片摄影,它的语汇还可以更加丰富;它完全可以勇敢地站出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带着文学的思考、图片的呈现、影像的纪录、人类学的探寻,与我携手同行,去表现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中国羌人。

我感到,我必须马上回到羌寨,不仅是夕格,不仅是汶川,还有岷江上游、湔江上游,所有有羌人居住的深谷高山。

2009年3月春天,再次来到夕格,我不再仅以活动影像进行记录了。5月底,当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七百多名羌人离开故土,来到邛崃城区的救灾板房住下之后,我便干脆放下了那台沉重的摄像机,扛起已随我十三年的哈苏相机,和与我风雨同舟八年多的摄影助理严木初一起,向高山深谷中的一个个羌寨走去。

在之后的三年里,我在汶川县龙溪;理县西山、蒲溪;茂县曲谷、三龙、围城、雅都、土门、松坪沟;松潘县小姓、镇坪以及北川县青片,在这些高山深壑间的羌寨静静地拍摄着。这时,山下的城镇和道路已重建,高山之上的古老村寨也正纷纷整修或搬迁。灾后重建的速度和成果,让所有的人欢欣鼓舞。但看见那些具有岁月质地的房屋和山野气息的神情和眼神,在我眼前迅速消逝,我倍感失落。虽然,我不能振臂一呼,让那些存储无数古老信息的古木老墙无人敢动;虽然,我不能苦口婆心地去劝说大家回归田园牧歌的生活,但我可以以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向这个世界平静地讲述: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之后,在岷江上游高山羌人的生命里,还流淌着远古歌谣的余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保存着一些与自然、与传统和血脉相连的四季风俗。

通过我的讲述,你也许会发现,中华民族的许多古风雅韵,往往靠着一群边远乡村的农民在保存和延续。

通过我的讲述,你也许会发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并不注定永远消失;那些正在流行和横行的,并不一定益于人类长久的福报。时间无有终始,当思想、关怀、生存环境面临危机与困顿时,也许,我们可以在流淌的光阴里,能寻到给予我们启示的远古歌谣。

2012年5月之后,有关“5?12”汶川大地震的各类纪念活动渐已过去,我想,现在该是我来编辑这些具有岁月象征的黑白图片,并书写相关文字的时候了。我在几千张图片中选出了近二百张,分成“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羌在深谷高山”、“最后的释比”三个部分,为每幅图片配上和画面一样朴素的文字。在这些图文里,没有着意的审美倾向,没有预设的价值判断——生活本来如此,我只是用一种属于自己的图文语言,静静诉说,静静呈现。

如果你有缘读到本书,你会发现,我以自己的语言向你呈现的,不是漂移在历史文献中,中原以西广阔大地上的“羌”;不是专家学者们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推论的“羌”;不是接待领导和游客时,敬酒献歌的“羌”;不是舞台之上,或面对媒体镜头时的“羌”。我所展现的,是苍茫历史时空背景下,天灾之后,在那些尚存一丝历史余温和乡土气息的村寨里,敬天法祖、耕种劳作的羌;是现实与理想在我心中叠化而成的影像。

序言

我们为何要从大山中出走?我们为何要从城市中转身?我们的所在已是危机四伏、四面楚歌,我们该往何处?

从北美洲回到北京,还没能从时差中调适过来的我,清晨三点将高屯子的近作《羌在深谷高山》的样稿捧在手中。我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图片上,停留很久。图片上,一老一少两个高山羌人,身处繁华都市的马路边,父亲手提烟袋坐在地上,睁眼斜盯着前方;儿子脚穿羌绣云云鞋,身着休闲衣裤,手执神杖,目光迷离。两个高山羌人,仿佛被都市繁华购物街区的高楼和高楼上的图像、文字信息,重重围困。

这是2009年8月,在一次宣传羌绣的慈善活动中,汶川夕格羌寨的杨贵生、杨永顺父子当时被请到香港去演出释比舞蹈,父子俩刚到香港时的情景。这一次,我与高屯子、颜俊辉夫妇因羌绣结缘,也认识了贵生、永顺父子。

面对这张图片,我不禁掩卷沉思:从遥远的大山,从汶川I大地震中逃离出来蹲在香港时代广场路边茫然怅望的羌族父子,不正是幸存于时光机里,在人类进化的链条中,历经迁徙与生死劫难,在现代文明的变革中,强悍、窘迫、挣扎着的我们吗?

高屯子历时多年关照羌族的迁徙和命运,他用大全、近景或特写记录在迂徙、祭祀、耕耘中的羌人的现实境况;镜头的另一边,他又以微距,将隐藏于内心的理想与周遭的现实,以及古老文明的危机与羌人的现实生存处境作比对,以图片、影像、文字三种手法平行记录,完成了一场自发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人文探索和纪实与艺术实践的深层对话。

表面看来,大山深处的羌人无论从自然、信仰、教育、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城市生活中的我们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是,这看似身处两个世界的人,今天却面临着相同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地震、战争、极端气候、环境与信息污染,在现实时空中如影随形。外部环境的危机,内在精神的困顿。我们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力去重创一个新的理想国!该前行还是后退?何去何从?无论你是谁,是否都曾这样地被问或自问?

带着这些问题,在某一个清晨,当你从辗转反侧中起身,也许会像此时的我一样,顺手翻开这本《羌在深谷高山》,正好将“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那一章中的“火塘论坛”那一篇打开。我相信,你将得益于作者拍摄、书写的诚恳发心,并让你在阅读时,与作者,与大地震之后的高山羌人一道,去面对“哪一样东西对人类伤害最大”这样的重大命题。严木初:“我说现在对人类伤害最大的是人心。”——羌寨火塘边即兴随意的问答,一定会使你在会心一笑或掩卷沉思间,获得某种救或赎的启示。

2013年3月23日晨于北京

后记

本书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

我记得有一位著名的人文摄影师曾经说过:“每一位报道摄影师都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只能照亮一小片地方。”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类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的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的命运造成的转折。

这时,我想到了原马格南摄影师萨尔加多的作品《移民》和我国摄影师吕楠拍摄的《四季》,他们一个是站在全球经济的高度记录不同种族人群的迁徙,另一个是用敦厚、神圣的影像风格记录藏族人民的生活。高屯子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他者”,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

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在羌寨,就在高山羌人中间,与他们一同去吮吸柴火燃烧、庄稼生长的气息,一同聆听大雪飘落的天籁之音,一同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期待,对迁徙的遭遇和释比的命运发出无奈的叹息。

与此同时,高屯子带给我们另一种新意和希望:在这个宏大的专题拍摄过程中发起了“羌绣帮扶计划”,使上万名羌族妇女从中受益,也使艺术表现与保护民族传统和工艺相结合,实践一种担当和一种对一个处于生活与文化困境中的民族的深切关注。

他说:“对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眷恋,对大地苍生的敬重与同情,不仅要发声,还要行动,建设性地行动。”

羌族人的故事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他们的改变映照着国人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困境我们也同样面临。我们需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将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珍贵的传统、人性的温暖、历史的传承、人文的精神,收集起来,流传下去。

书评(媒体评论)

高屯子历时多年关照羌族人的迁徙和命运,他用大全、近景或特写画面记录在迁徙、祭祀、耕耘中的羌人现实境况;镜头的另一边,他又以微距,将隐藏于内心的理想与周遭的现实,以及古老文明的危机与羌人的现实生存处境做比对,以图片、活动影像、文字三种手法平行记录,完成了一场自发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人文探索和纪实与艺术实践的深层对话。

——音乐艺术家、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创始人朱哲琴-Dadawa

高屯子的新著《羌在深谷高山》既感觉耳目一新,又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不紧不慢,胸有成竹,缓缓道来,寓意深远。高屯子出于一位摄影家的内心的真挚,试图用一种更为直率的图像语言,表现他多年来对羌人的生活现状的情思和眷恋,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家乡松潘和青藏高原东部地缘文化的深度了解,还有就是对影像表现的执著的思考和探索,他不居功于已经获得的成就和成果,不断学习、阅读和思考,不辞辛劳,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多年来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用影像、图片、文字的多样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又富有独特视角,同时充满着艺术韵味的影像作品。

——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冯建国

高屯子以图片、文字、纪录片语言所著的这本《羌在深谷高山》,不仅在其影像与文字所显现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还可以让一般读者省思自己对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常识”,可以让不知该如何表述“异文化”的学者将之视为一本“实验民族志”,藉以反思学术性的少数民族文化,书写如此产生的“学术知识”。

——著名历史与人类学学者,“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羌在汉藏之间》作者王明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羌在深谷高山(中国国家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屯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0679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7.4-64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