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闽南,文化多元,民风淳朴,美食遍地……

不管了解闽南,不了解闽南,只要有机会就该去体验一下深度游。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由台海杂志编著,本书带您从东到西,从北往南,领略闽南乡镇的生活气息,闽南人的衣食住行、风俗喜好、美景佳馔。

翻开它,遇见最亲切的闽南。Go,带着这本书,游闽南去吧!

内容推荐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由台海杂志编著,最闽南影像纪事,《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由《台海》杂志社《最闽南》栏目组记者历时三年,行走厦漳泉,探访三十八个闽南乡镇而成。在厦漳泉同城化的趋势下,编委会精心挑选了其中36个最富闽南风情的特色乡镇的专栏文章集结成册,为闽南文化的爱好者和驴友们提供丰盛的文化旅行大餐。

目录

风情鹭岛

鹭岛渔村——远去渔人的背影

山海交响——翔安纵走线上的神秘风景

鹭岛田园诗——心中难以释怀的朱砂痣

世外桃源——走进纯净山村的田园画卷里

英雄三岛——寻找泛黄的战地记忆

天南锁钥——胡里山的亚洲第一炮

乡土漳州

古镇海卫——兵戎故垒今何在

南靖土楼——古城的优雅复兴

东山关帝——对海听风往事残

漳州海门——水天一色海门岛

长泰山重——山重村里三重美

龙海骑楼——九龙江畔民国旧影

角力隆教乡——亲历畲族酬神祭典

草野平和——铅华洗尽唯留佳话

高安坪水一一华安畲人的桃花源

刺桐名城

茶香安溪——四月茶山淡淡香

繁华蝇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施琅故里——水清沙幼深沪湾

泉州南少林——以武入禅

山城永春——桃源深处觅闲暇

试读章节

水岸戏台,涛声相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海子的奢侈梦想,其实一直是曾厝按居民的琐碎日常。海水蓝得直逼天际,空气好得气晕山西,绿树茂草填满双眸……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讨生活;他们的一目三餐很可能是花蛤、鱿鱼、土豆丝、菠菜;他们在小巷里泡起功夫茶,聊起天来,时间跑得比兔子还快;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一样,他们爱看戏,爱听戏。戏里有爱恨、悲喜、别离、重逢。

这里有日常的一切,甚至比一切还多。和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戏开演的时候,有海涛伴唱,有豚声相和,有明月当空,有嫦娥偷听。即使换作悉尼歌剧院,在曾厝按戏台听戏的人也未必乐意去。

几十年前却并非如此,当时唱戏,甚至戏台也得临时搭建。据看守圣妈宫的倪先生介绍,解放前,厦门曾厝按一带还有“斗戏”的风俗:村子里同时请来两三个戏班,在马路两边摆开阵势,在同一个晚上演同一出戏——这是名副其实的“唱对台戏”。哪家唱得好,叫好声高,就留下哪家戏班继续唱下去。败下阵来的梨园戏班难免不服。于是,从“斗戏”到“斗气”,再到“斗殴”,顺理成章。“斗戏”的风俗在建国之后逐渐消失。

上世纪70年代末,除了八个革命样板戏,人们终于能够看到更多彩的历史人物在舞台上腾挪身形,抛收水袖,终于能够听到跟过的戏。曾厝按的村民们集资,在海边搭了一个铁架子,每逢有戏班子来演出,就把铁架子的顶部用帆布遮住,临时的简易戏台就应时而生。看戏的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爬到大榕树上,有的小孩骑在爸爸脖子上……十年浩劫之后,人们渴求自然新鲜的文艺。1993年,借修建环岛的契机,曾厝按人拆掉锈迹斑斑的铁架子,盖起挑高近10米的漂亮观戏台,成为环岛路一景。

每年八月初一晚上,来自闽南各市地的芗剧团,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晚。演出会一直延续到农历十一月。一幕幕经典戏作在海涛伴唱之下,酿着一轮萧萧月色上演。打斗,不必,唱腔的婉转与幽远已然“此曲天上有,人间难相闻”;烦恼,不必,没有比在盛夏的夜晚,在凉风拂面的海边听戏更惬意的事情了。

东屿一个渔村的城市梦

东屿距海沧的行政中心不远,是块风水宝地,开发商一度将东屿湾比作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因此东屿也有了海沧小香港的称呼,前几年,东屿湾被命名为海沧湾,更可见东屿的区位优势。

厦门人说,从西堤望去,东屿很美,那里有品尝不尽的海鲜美味。

东屿人说,从东屿湾望去,厦门是梦,那里繁华,琳琅满目。

厦门和东屿之间有诉不尽的情怀,东屿在变,独特的区位优势。注定了它将转身告别渔村。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屿人赶赴厦门经营各种生意,当然,他们依旧放不下老本行——海鲜买卖。

东屿三面环海,三孔石桥“刘三桥”和海边的石堤曾是连接东屿和邻村的陆上通道。一边是沿海滩涂,一边是拓荒得来的良田,改革开放前,东屿就因鱼米富饶闻名遐迩。当地有旬俚俗“好材不流过溪,好女不嫁外村”,这是当年东屿富足的真实写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东屿之所以富足,还靠厦门的市场。东屿的男人们将海鲜捕捞上岸后,就把活转交给女人们,由她们将海鲜送往鹭江道附近的各处码头贩卖。海沧大桥完工后,厦门人驾车前往东屿各处酒店排档品尝美味,城里人对土笋冻、土龙汤和小章鱼这类海鲜兴趣十足,这三样海鲜因此成为东屿各处海鲜酒楼排档的招牌,被誉为“东屿三宝”。其实,海蛎才是东屿的海产主业,挖海蛎,捕捞鱼虾螃蟹才能见出东屿人的艰辛。

P12-15

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善哉斯言。不说别的,光我们福建,区域文化,就有闽中的三山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闽北的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

而这些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比如,我们闽南文化,就是一种山海兼备的区域文化。

研究闽南文化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只是,文化的挖掘,未有穷尽,无非角度有异,内容有别。

《台海》杂志的一群年轻人,执着于闽南文化的采写,年积月累,拟结集出版,取名“最闽南”。

编辑嘱我写几个字,说是要当“序”。本想婉拒,不仅是自个工作忙,更主要的是,写序得有感觉,有感触,有感悟;否则,无病呻吟,画蛇添足,是要受人诟病的。

我说,看看草稿吧。

一看,还真的觉得有写的必要。

主要还是,书的作者,都是八零后的。

人说,八零后是喜欢怀旧的一代,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从书中,读出他们的笔下的闽南,则不同于其他的闽南;他们的怀旧,也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怀旧。

比如,他们笔下的闽南,就不同于学究的闽南。

学究的闽南,是枯燥的闽南,乏味的闽南。

学究的闽南,往往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往往是在“死”的材料加上自己一鳞半爪的所谓见解,浪个虚名,或骗几文铜板。

而杂志年轻人笔下的闽南,则是鲜活的闽南,生机的闽南。

远去渔人的背影,触发他们伤感的神经;兵戎故垒的残垣,激活他们飞扬的思绪;时光停滞的巷子,放慢他们匆忙的脚步;氤氲升腾的茶香,定格他们安详的韵味;别有风味的小吃,挑战他们舌尖的感觉……

他们笔下的闽南,也不同于诗人的闽南。

诗人的闽南,是虚幻的闽南,浮华的闽南。

诗人的闽南,是写意的,是白描的,是跳跃的,是意识流的。读了,更多的是朦朦胧胧,有的甚至是浑浑噩噩。

而杂志年轻人笔下的闽南,则是思考的闽南,哲理的闽南。

今生繁华,前世难觅。岁月的涤荡,迷糊了历史的年轮;城市的演绎,剔除了人文的沉淀。一轮接一轮的旧城改造,层层剥落人们回忆的载体,只剩侥幸残存、依稀透露着闽南前世的蛛丝马迹。

这样的思索,这样的拷问,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或许不屑一顾,或许羞愧难当。

但不管如何,年轻人发声了,历史会听到,未来会听到。

细细地品味着他们的文字,眼前浮现出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一栋栋,一层层,在脚下铺排着,沉默着,犹如小学老师黑板上一个个汉字,略显歪曲,略显端庄,但那却是岁月与个性较量的结果,历史与现实媾和的纠结,隐忍而倔强,桀骜而无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没有什么大开大合,没有什么感情泛滥,一切都是无言的结局,有的是历经千百年时光的跌宕,谁也不知道它沉默的外表下,究竟包藏着多少平静的往事、坚韧的抗争。

这样的闽南,活在我们心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台海杂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44525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7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