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任正非的坎/坎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洪飞编著的《任正非的坎》系统总结、解读了任正非和华为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坎坷,讲述任正非从一个复转军人到电信巨头的传奇经历,让读者了解他成功背后的各种坎坷,为读者“坎中求经”。

本书收录、整理出任正非从走上社会开始,历经创业起步、技术研发、海外拓展、企业管理,以及继承人的40多个关键问题,姑且称之为“任正非的坎”。

内容推荐

《任正非的坎》由刘洪飞编著。

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会遭遇挫折和困苦,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和处置。任正非,从一个穷困窘迫的复转军人到享誉全球的电信巨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神话。然而,在成功的背后,却历经了无数的风雨。研发巨资打了水漂怎么办?海外四年无一单怎么办?狼性文化遭遇诟病怎么办?继承人风波不断怎么办……

《任正非的坎》首次系统地总结和解读了任正非和华为成长轨迹的种种坎坷和失误,对于任何一位渴望成功的有梦之人均具有启迪价值,值得反复研读。

目录

总序

序一:“坎”,是一种财富 海闻

序二:迈过坎途是大道 艾丰

导言

第一章 成长坎:华为在无奈中诞生,在风雨中成长

 第一道坎:被时代洪流裹挟,不知前路在何方

 第二道坎:出身背景尴尬,委屈一背10年

 第三道坎:遭遇裁军难关,去留难以抉择

 第四道坎:商途首秀被骗,老任四十困惑

 第五道坎:人心动荡不安,员工前途无“亮”

 第六道坎:遭遇强劲对手,华为生存堪忧

 第七道坎:产品推广“牛皮”吹破,险遭致命打击

 第八道坎:半年不发工资,华为“白条”危机

 第九道坎:新陈代谢迟缓,市场部大辞职

第二章 技术坎:不研发等死,重研发“烧”死

 第十道坎:“攒机”受制于人,华为背水一战

 第十一道坎:研发成功无喝彩,新品诞生已过时

 第十二道坎:进军主流产品,与对手狭路相逢

 第十三道坎:技术瓶颈无解,巨资打了水漂

 第十四道坎:七国八制混战,危机四伏中突围

 第十五道坎:孤注一掷赌3G,牌照不发急在心

第三章 市场坎:对手过于强大,勇士血拼四方

 第十六道坎:遭遇强敌贝尔,华为面临倒闭

 第十七道坎:国际化第一站,香港暴露尴尬

 第十八道坎:市场不认弱者,海外之路多艰难

 第十九道坎:欧洲艰难生存,英雄前仆后继

 第二十道坎:内忧加外患,华为冬天来临

 第二十一道坎:非洲环境恶劣,员工军心动摇

 第二十二道坎:孤单开拓边疆,员工备受压力折磨

 第二十三道坎:品牌任重道远,华为借船出海

 第二十四道坎:英国专家低评价,投标陷入尴尬

 第二十五道坎:思科正面狙击,华为小输当赢

 第二十六道坎:遭遇本土产品,华为再现困局

 第二十七道坎:市场全面开花,却惨遭贸易调查

第四章 战略坎:奔跑中的危机和博弈

 第二十八道坎:多种问题频发,华为遭遇严冬

 第二十九道坎:屡遭对手挖墙脚,留人困境现端倪

 第三十道坎:放水养“港湾”,从师生到对手

 第三十一道坎:决策性失误,与小灵通失之交臂

 第三十二道坎:知识产权被夺,反遭同行攻击

 第三十三道坎:敌友携手,华为四面受阻

 第三十四道坎:老对手捷足先登,华为上市历经波折

 第三十五道坎:接班问题难解决,红旗指向何方

第五章 文化坎:华为企业管理的错与对

 第三十六道坎:发展不均衡,短板制约发展

 第三十七道坎:个人与企业一体化,华为发展受阻

 第三十八道坎:强制性企业文化,员工个性受压

 第三十九道坎:企业管理陷入内行、外行之争

 第四十道坎:机构臃肿不堪,“炮声”主导决策

 第四十一道坎:持股制度留隐患,人心动荡引不安

 第四十二道坎:狼性文化,让华为发展受到禁锢

 第四十三道坎:员工猝死频发,舆论直击华为

 第四十四道坎:大胆冒险谋发展,员工不堪重负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成长坎:华为在无奈中诞生,在风雨中成长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胜利的曙光是什么?胜利的曙光就是活下来,哪怕瘦一点,只要不得肝硬化、不得癌症,只要能活下来,我们就是胜利者。”

走出黎明前的黑暗以后,再回头看,我们才发现,正是靠着这一信念,任正非九死一生最终成为了真正的赢家。在20多年的时间里,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华为从一家无足轻重的民营企业成长为拥有十多万员工、年销售额突破上千亿元、海外销售高达60亿美元的国际化大公司。

然而,有谁会知道任正非在创业之初曾经经历了多少艰难与困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任正非在创业之初所遭遇到的那些“坎”,以及在面对这些“坎”的过程中,任正非是如何迎难而上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商业社会中,制定什么样的战略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制定战略才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前进的方向,让企业知道朝哪里走、怎么走,从而在满布荆棘的征途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获得最终的成功。

第一道坎

被时代洪流裹挟,不知前路在何方

出生于1944年的任正非,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艰难历程的见证者,也是亲身感受者。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个人的命运都在时代的裹挟下沉浮,任正非也不例外。

坎里那些事儿

出生于1944年的任正非,在他人生的早些年里,一直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磨难。读高中时,他恰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上大学时,他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可谓是全面“营养不良”。由于家庭的“历史问题”,他也一直不被周围的人认可,在游离于人群之外的环境中艰难地求索着。

任正非的家族并非文化世家,他的爷爷任三和是做金华火腿的师傅, 其子女除了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外都没有读过书。1910年,任摩逊出生在任店村,到了上学的年纪,在他自己的强烈要求下,才被送到了学堂。1934年,任正非的爷爷奶奶相继过世,还差一年没有读完大学的任摩逊辍学回家。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之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抗日热潮,在广州一家国民党军工厂做会计的任摩逊也投身其中,以各种方式宣传抗日思想,比如组织读书会等。当时读书会的成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在解放后成为高级干部。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摩逊所在的工厂从广州迁移到贵州桐梓。在贵州,任摩逊和任正非的母亲程远昭结了婚,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

当时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微薄的收入度日,孩子们都要读书,每学期的学费就2~3元。孩子们交学费的日子,是任家最发愁的一天。后来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正非经常看到母亲到处向人借钱来度饥荒,而且常常是走了几户人家也借不到钱。

解放以后,任摩逊加入了当地的土改队伍,冒着随时被放冷枪的危险,在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开展工作,后来又响应政府号召参与筹建学校,并担任了多年的专科学校校长。虽然任摩逊早在1931年就参与过共产党组织的进步活动,但曾在兵工厂为国民党效力的经历使他屡受磨难。

对于任正非来说,这段时期是他生命中尤为暗淡的一个阶段,他目睹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见证了父亲所遭受的经历,内心充满了痛苦、迷茫和困惑。他该何去何从?

任正非的战术

任正非亲眼目睹了父亲的经历,对自己的未来深有感触,虽然曾经迷茫,但他还是有自己的坚持,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任何环境中,都坚持学习

父亲曾经嘱咐过他:“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任正非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他一直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大学学业。不仅如此,在后来的任何环境里,任正非都一直坚持学习,后来在部队里,他还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控技术、自动控制、逻辑、哲学等专业知识。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任正非还在办公室里坚持学习英语。

选择从军

父亲的经历,促使任正非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之路。在大学毕业以后,任正非毅然选择了从军。他深知,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再有本事,也必须得到所在社会环境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这样才能有机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当时社会最主流的价值就是军人主导的,所以选择从军是任正非那时最现实的选择。

坎外真经

始终坚持学习的态度

“别人不学习,你要学习”,这是任正非渡过人生第一个大坎时做出的明智选择。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选择,它几乎囊括了华为发展到今天的所有智慧,并在很多战略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别的企业不搞研发,华为要搞研发!”这是华为能生存下来并与国际巨头竞争的根本;“要选择最好的平台,到国家政策最支持的方向去拓展海外市场!”这是华为海外扩军的基本思路。如今,研发和海外策略,已经成为了华为的两大招牌。大家叹服于任正非的决心和眼光时,有谁想得到,他少年时的艰难遭遇竟成为了他今日巨大成功的基石呢?

有方向才能前进

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迷茫,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别人也无法帮到你。俗话说:“天助先要自助。”当自己没有清晰的方向时,别人说得再好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成自己的有效行动。

迷茫的时候,我们要慎重选择,坚持好的方向,要知道,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今天的选择将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在乡下困守时,任正非坚持学习,始终有着明确的方向,以回城为目标,选择坚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对于广大企业来说,也要把握大方向,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第二道坎

出身背景尴尬,委屈一背10 年

任正非在14年的军旅生涯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原因,他的路注定要比别人走得艰辛些。

坎里那些事儿

任正非大学时父亲嘱咐他的那句话“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使他在动荡的年代中坚持学习并掌握了许多被当时社会忽略的文化知识,这给他在日后的军队工作中提供了很大帮助。当时国家恰好需要技术兵,于是他有幸成为了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员。

入伍不久,任正非所在的部队就奉命参加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工程,这是20 世纪60年代国家在西南地区进行三线备战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建设战略大后方的军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工程基地就位于任正非的家乡附近,但由于工作忙,虽然离家近,他也不能经常回家,常常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艰苦的国防施工记忆使得任正非的内心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悲壮情怀,虽然并不是现实的厮杀,但同样是“金戈铁马、攻城拔寨”,这使他日后不自觉地将创业的艰辛与战争等同起来。在云南的大山里、在西北的荒漠里、在大兴安岭风雪里的顽强奋斗,都为后来任正非带领华为奋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些经历不但成就了任正非,也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因为在动荡中坚持刻苦学习,任正非在部队中迅速表现出了良好的科技素养,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得到了领导和战友的一致认可。任正非以他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然而,受父亲的影响,他的发展还是受到了限制。

任正非的战术

军营生活既苦又累,任正非不但挺过来了,而且发展得还不错。但是所有的努力付出,并没有换来一句正式的表扬。面对这种情况,任正非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平静、淡然地面对

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说:“无论我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奖的机会均与我无缘。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立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大批涌出,唯我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我已习惯了我不应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培养了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

正因为任正非经历过太多坎坷,所以,在得不到肯定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平静地面对一切,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还使得他在后来的人生中,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够荣辱不惊,从容淡定。

把吃苦当吃“补”

人生难免会经历许多苦难,只有从苦难中诞生的辉煌才能普照千古。任正非深谙这一点,因此,对于他来说,吃苦并不可怕,他把吃苦当做吃“补”,吃得越多,吸收的营养也就越多,在面对创业过程中的种种难关之时,他就越有勇气和信心。

坎外真经

遇到困难也始终保持淡然的心态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马云曾经说过,男人的胸襟,是委屈撑大的。任正非所受的委屈和不公,不是一件两件,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连续十几年,但他却能够始终保持淡然的心态。

当我们遇到委屈和挫折、哪怕是持续的不公时,就把这当成积蓄能量的过程吧。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万通董事长冯仑曾经说过:“伟大都是熬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凡成功之人,无一不是兢兢业业,熬过一次次艰难时期,最终获取成功,没有人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很多创业者、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几经风雨,才能在时代洪流和激烈竞争中幸存下来,继续发展。这个过程很煎熬,最终撑下来的都是成就了伟大事业的。一家企业从创立到站稳脚跟再到发展起来,这期间,多少风雨多少泪,企业家风光的背后都是委屈。每个想要成就伟大事业的企业家,都应该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熬过艰难期,方能走向成功。

P1-7

序言

作为销售额300亿美金、世界500强的高科技企业,年仅20多岁的华为成就令人瞩目。已经有太多的光环,赋予了任正非和他的华为。有人认为,写他们的坎,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吗?还是为了衬托他们的伟大,刻意找出一些他们身上的伤疤,展示给大家看?

很多年轻的朋友认为:华为多好呀,员工工资那么高,干得又是高科技的事情,受人尊敬;任正非多幸福呀,四十多岁创业,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身价上百亿,还能让儿子继承产业,名利双收、父慈子孝,真是难得的福气。

美国精神文化的领袖爱默生说道:“如果富人真的像穷人想象中那样幸福,那么他们才真的应该感谢上帝。”

钢铁大王卡内基也感慨道:“拣煤渣的老太婆,永远不会理解煤炭大王的痛苦是什么。”

英雄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英明神武,而是他们战胜了常人难以逾越的困难。

英雄留给人们的财富,不应只是美丽的传说,也不应只是物质上的进步,而是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战胜人性弱点时的磨炼历程。

当我们看到今天的华为拥有员工10万、年收入300亿美金的风光时,应该同时想到1988年华为刚刚起步时,任正非带着几名老弟兄代理香港交换机时的寒酸;

当我们看到华为打得诺基亚、思科、贝尔等电信巨头落花流水,让欧美同行蓝色的眼睛中流露出恐惧时,一定不能忘记华为第一批设备的简陋,以至于不得不在农村开辟市场,避开电信领域“八国联军”在大城市的正面冲突;

当我们看到华为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设立了20个研究所,全球专利累计40148件、2008年专利数全球第一时,不应该忘记,1993年,年近50岁的任正非悲壮地对员工说:“如果研发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

为了写就此书,我们翻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华为资料和内部文献,并辗转采访了多位华为现任的或者已经离职的员工和高管。我们全力以赴,不是为了挖掘八卦以供谈资,只希望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任正非和华为所经历的困境和挫折,探究他们当时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究竟是什么样的选择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他们历经了多少个十字路口?放弃了什么?又赢得了什么?

当时对他们来说是正确的选择,对于今天的创业者,还是机会吗?他们成功的道路,到底能否复制?如果不能,值得借鉴的又是什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本书收录、整理出任正非从走上社会开始,历经创业起步、技术研发、海外拓展、企业管理,以及继承人的40多个关键问题,姑且称之为“任正非的坎”。

如果你是一个即将创业或艰难起步的人,了解了任正非在起步时期的艰难,你会发现自己面前的困难,不过是小小的土丘,从而在心头涌起巨大的勇气和十足的信心。

如果你是个立志研发,又担心风险太大而犹豫不决的企业领导,了解华为的研发历程,你会把面前的路看得更清晰些,多一些准备,少一些焦虑。

如果你打算拓展海外,又毫无头绪,看看任正非带领团队用血汗摸索出来的“连横合纵”、“借船出海”、“外交开路”、“以战促和”等策略,你会从中找到借鉴意义。

如果你打算让子女继承产业,又担心遭到员工和股东的反对,如果你对任正非传业于子不以为然甚至笑话其“虚伪透顶”,那么在了解任正非的一生后,你又会对人生抉择之艰难产生怎样的感悟呢?

还是让我们走进华为的世界,去领略和感悟任正非所经历的一道道“坎”吧!

书评(媒体评论)

刘东华(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原《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专门谈企业家的“坎”,本系列图书是首创,这个角度很有新意。挫折和失误给人的启示是最具价值的,我希望创业者和管理者都能从中获益。

王宝(艺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CEO)

“坎”系列丛书总结了著名企业的很多“坎”,实际上也是我在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阅读其应对策略和启示,让我深思,给我启迪。

郑飞(甲骨文中国区销售总监)

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总结失败远比艳羡成功要重要得多。此书值得所有创业者反复研读。

张路(推立方创始人。面子L联合创始人。原《创业邦》杂志副主编)

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总结失败远比艳羡成功要重要得多。此书值得所有创业者反复研读。

李成云(小肥羊肉业总裁)

“坎”系列丛书,形式新颖,立意高远,对企业家的创业轨迹和心路历程作了深入剖析,其中很多独到的分析让我颇有共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任正非的坎/坎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洪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05634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