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约翰·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多年来,佩里一直有心要为《结构化拖延法》添加内容,不料积习难改。如今,沿着这篇短文的思路,同时拖着作业不改,论文不看,佩里终于为自己正了名——他确实写完了《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这本书,在首次提出该理论仅仅15年之后。

内容推荐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是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的小书。

资深拖延者兼堂堂哲学家约翰·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在《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多年来,佩里一直有心要为《结构化拖延法》添加内容,不料积习难改。如今,沿着这篇短文的思路,同时拖着作业不改,论文不看,佩里终于为自己正了名——他确实写完了这本书,在首次提出该理论仅仅15年之后。

目录

前言 拖延的悖论

第一章 结构化拖延法

第二章 拖延与完美主义

第三章 待办事项清单

第四章 放点音乐吧

第五章 电脑与拖延

第六章 “平摊型”人士的呼吁

第七章 与敌人合作

第八章 额外福利

第九章 你看拖延不顺眼?

第十章 从哲学角度替拖延说两句

第十一章 充满深刻哲思的结语

附录 如何战胜拖延——结果如何,恕不负责

试读章节

第二章拖延与完美主义

现在你已经读完了第一章。不出我所料的话,你已经认识到,尽管自己做事爱拖延,但你是一名已经完成很多有价值的工作的结构化拖延者。于是你不再瞧不起自己了。但你也很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减轻这拖延的毛病。在接下来的几章里,我会告诉你几条有用的建议。

我收到过一封内容有趣又极有见地的读者来信,来自一位读过前面那篇谈及结构化拖延的文章的女士。就让我称她“伊小姐”吧。伊小姐经营着一家皮具服饰公司,同时在写小说。她在电邮里写道:

我想感谢您写的那篇文章。我的未婚夫和我都是拖延者。他把您的文章发给了我,我简直不敢相信,您写到的那些东西,我是多么熟悉啊!

由于我无法坚持完成好多任务,或者说,是我故意选择不去做吧,我一直忍受着强烈的负罪感和情感折磨。因为我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做成那些事,但出于种种原因,我就是不去做。我将此归结于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如果我不去完成任务,就不必遭受拒绝和面对挫败;而一旦我完成它,其成果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我自己个人价值判断的严格把关。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通过自己这一关。

我有一本小说三部曲没写完,皮具服饰公司的订单还没填,一张有待开始录制(并完成)的唱片小样、一部绘本小说、还有无数的插画和素描没有动笔。我总是去干别的小事,比如把画笔洗干净分类放好,整理电脑空间以便腾出地方来储存那个尚未开始的音乐项目,设计好小说的章节并为其中的人物及情节写下好长好长的概要……因为这些事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就要开动起来了。我甚至还给一些冉冉升起的乐队写了信,跟他们说我正在录制小样,这也是设法给自己定个目标,还有一个完成任务的确切日期吧。可人家回了信,说这消息令他们很兴奋,期待听到我的样片。而这只是加剧了我的恐惧感,令我更加不敢开始,也害怕随之而来的拒绝。

我的拖延症是如此病入膏肓,以至于我不愿对任何人作出什么计划承诺,因为我知道自己肯定会让他们失望。所以我只敢让自己失望——总是避开重要目标,只做不太重要的事。您在文章里写到的现象跟我太像了。得知其他人也可能会这样,令我非常震惊,甚至哑然失语。在自我激励的领域里,从不曾有人以这种方式,让我获得了自我理解。

非常感谢您。

伊梅尔达

伊小姐是一位极富洞察力的拖延达人,因为她发现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但二者孰先孰后?是先有拖延呢,还是先有完美主义情结?我认为,是完美主义导致了拖延。我之前一直没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关联,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个完美主义者。许多拖延人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完美主义情结,原因很简单:我们从来也没干过什么完美的事啊,就连接近完美的事也没干过。从来没人告诉过我们,我们将某件事做得完美无瑕,我们自己也从没这么觉得。我们误以为,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就是要经常或有时,或者最起码也得有那么一次吧,表现得很完美。但这是对“完美主义”基本概念的误解。

我所说的完美主义,完全是停留在脑海里的幻想层面的东西,而非真实状况。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有人找我办件事——比方说,一家出版社请我评审一部书稿,看看它值不值得出版,如果值得出,……

P24-26

序言

高效能人士也可以有拖延的习惯

0.618

科学松鼠会成员

我本来不打算答应写这个序的。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拖延症,你也一定饱尝无法兑现自己诺言时的那份内疚和煎熬。

为了内心的平静,拖延者尽量不向别人作出承诺,尽量少给自己揽事儿。事情越少,时间越充裕,却越容易把这仅有的一点事儿再往后拖——反正还有时间。结果是,不但平均效率低,还因为最后赶时间而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草草交差。每一次都对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使得下次更不敢承诺别人。进入一个死循环。

好在在报道2011年搞笑诺奖时就对当年的文学奖“结构化拖延法”有所了解,凭借好奇心(其实这是一个绝佳的拖延其他事情的借口),我还是决定“百忙抽身”,系统地了解一下约翰·佩里(JohnPerrry)的理论。

“结构化拖延法”的革命之处在于它敏锐地指出了广大拖延者在战拖中一个南辕北辙的巨大错误:不敢轻易向别人作出承诺。以为手上的事情越少就越不容易拖延。这不但违背了拖延者的天性,还造成了工作动力的缺失。

看到这里我果断接下了这个写序的活儿,幻想着能像佩里一样成为一个高产的拖延者。

哲学不愧为心理学之父,不得不佩服哲学家对人类心理的敏锐洞察力。结构化拖延法的核心在于抓住了人类渴望及时行乐,对未来充满理想却又害怕无聊的特点。

1999年,三位心理学家里德(Read)、洛温斯坦(Loe—wenstein)、卡亚纳罗曼(:Kalyanaraman)发现,在选择喜欢看的电影时,人们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严肃题材评价更高,但一旦问他们现在想看什么电影时,他们却选择轻松的娱乐片。我们的这个习惯每天都被我们的电脑看在眼里,被硬盘写在心里。占据好几个G空间的公开课视频就是为了满足将来的我,而QQ、微博和硬盘里的另一些视频才是为了服务现在的我。

尽管我们喜欢避重就轻,但无所事事的状态更让人难受。芝加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赫西(ChristopherHsee)等人发现,人们宁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愿傻待着。电梯间的广告、花生瓜子之类的零食、文玩核桃、麻将……这些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解决无聊而存在的几乎没什么意义的事物。

当我们的todolist不够长时,我们就很难找到匹配现在状态的任务,而当事件足够多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为了减少一点内疚,还是把这件比较不太想做的事做了吧,相比较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所以你根本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人。看我,还不是在拖延了一天以后码完了这些字吗?

如果人人都善用结构化拖延法,人类生产效率又将会提升一个台阶。

P.S

我早就预料到在写完这个序之前一定会有新任务冒出来,为了暂时先不做那些事,我选择了先挣扎这篇序。这样我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临终之际,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但还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书评(媒体评论)

至少,现在你不会因为所有人都会碰到的拖延问题而心烦意乱了。比起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陈词滥调,佩里博士的战术听起来更理智。你不如遵从他改写的规则第二天也许会消失不见的任务,今天就别做了。

——《纽约时报》

佩里博士建议拖延者们将比较不艰难(而且很有用的)工作排在待办事项清单合适的位置,他说.聪明的拖延者可以获得“高效”的好名声,同时也可以继续“屈服”于自己拖延的冲动。一位“罪恶感减少了一大半儿”的读者赞扬了这种更高效的拖延模式:“我觉得很好。一边赚钱,一边还在拖延”

——《华尔街日报》

所有的拖延者们都会拖着本该做的事情不做.“结构化拖延法”的艺术性就在于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缺点。拖延者们也能得到很不错的额外奖励正是因为没有严格遵照日程安排,他们干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妙的事情。

——《赫芬顿邮报》

佩里的方法不仅能让拖延者变身高效能人士.还不必改掉拖延的习惯。“结构化拖延法”足以让全世界的生产效率提高一大截。

——拖着序言没写的科学松鼠会成员0.618

佩里的“结构化拖延法”可能不属于普通意义上的“战拖方法”,却颇有市场,并广受关注。而且据老爷子宣称,效果还不错。

——拖延症权威研究机构“战拖会”会长高地清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佩里
译者 苏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15469
开本 32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7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