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阿登森林的鏖战
内容
试读章节

这名投弹手叫巴克利,年仅22岁,他比“大鳄鱼”上的大多数机组人员都小。其中年纪最大的是空中维修师,今年30岁,是一名性格暴躁、肩宽背阔的法国人后裔。而其他的那些机组人员中,最小的只有19岁,通常飞机上的炮手都是最小的。巴克利则开始打量主驾驶,他看起来好像才12岁,有人叫他娃娃脸上尉。这名主驾驶是两个星期之前才来的,取代了原来那位已经精神崩溃了的驾驶员。那只是一次人类同有的脆弱在意想不到时的爆发,原来那名主驾驶在执行了24次任务之后简直已经神经崩溃了,但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那次爆发将会来临,也没有任何人察觉到他会出现问题。但是,在去往他们任务目标的途中,飞到法国上空的某个地方时,飞机突然倾斜急转,然后急剧下降。尽管有引擎的嗡嗡声,但巴克利还是听到了那名主驾驶的尖叫声,其他人也作出了迅猛的反应,在飞机里惊呼起来。当混乱结束时,驾驶舱里又发生了打斗。空中维修师和副驾驶与那名驾驶员扭打在了一起,在这令人恐怖的一分钟里,大多数机组人员都涌向了驾驶舱。导航师已经从机头爬了上来,前去帮忙,而巴克利则原地不动。他知道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用他的投弹瞄准器来驾驶飞机。当恐怖的几秒过去后,他的后背紧紧地贴在座椅上,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前方,紧紧地盯着从他前面向他扑过来的地面。当飞机重新恢复平衡后,局面才得到了控制。原因很快就弄清楚了,那名主驾驶在发出尖叫时,好像说的是关于死亡之类的事情,他说这次他的大限到了,但是此人歇斯底里的发作被很快平息了,有人用0,45口径手枪的枪把在他的脑袋上砰的猛击了一下。没有谁真正想用手枪猛击那位主驾驶的头部,而且他们都知道有些负责调查的白痴军官,一些从未上过战场的乳臭未于的少校,可能会严格照章办事而把这次事件称作一次兵变。但是,巴克利认为,由于那个家伙突然发疯,大家可能会被摔得尸骨无存,敲碎他的脑袋却拯救了全机人,而且这必定是马里特(Marlme)中士干的,这位该死的空中维修师总是喜欢装出一副他的屁股被无缘无故踢了一脚的样子。不过,他做得好,如果飞机继续坠落,那该死的机翼便会脱落。巴克利可能会躁他的眼光去看待那名比他大几岁的维修师,觉得他就像好莱坞电影中的那些英俊潇洒的飞行员一样,颇得美女青睐。他想知道那些白痴军官会怎样处理那名维修师?移交军事法庭吗?那些白痴什么都没有告诉他们。当然,机组人员曾听到过一些谣传:即便你们已经精疲力竭了,,但那些白痴仍将在你们手里塞上一支步枪,然后把你们送到步兵团去。而巴克利也认为,他想他应该相信这些谣传。但是,如果某个家伙在驾驶舱内发了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那些白痴军官难道不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呢吗?

巴克利向后靠在他又小又硬的座位上,他知道在他座位的薄垫儿下面有一块半英寸厚的钢板固定在了椅架上。那些经验丰富的机组人员已经很快地学会了巴结一些地勤人员,通过他们可以得到一些备用物件,而且,给他们一箱啤酒或一瓶苏格兰威士忌,他们还会偷偷地帮你在座位上多安一块装甲。当然,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指挥官们认为,偷偷装块钢板在飞机上,徒增重量,没有必要。即便这名新来的主驾驶从来没说过一句话,但巴克利认为,这名上尉的座位下肯定也有一块钢板。如果有什么东西从下面打上来,至少那件宝贝还能起点儿保护作用。

这名新来的主驾驶是亨利·卡尔森(Henry c“1son)上尉,他除了很快地适应他的新伙伴之外,别无选择。在两个星期里,他已经升空执行了7次任务,这是一种令人恐怖的速成训练。虽然他看起来娇小可爱,但是,巴克利却认为他有些古怪。有些人戏称他为娃娃脸上尉,但是,现在,他说在他回家之前,他不会去理发,说那是他的护身符。他在头两个星期中活了下来,所以他决定不会更换任何东西。

巴克利凝望着前面阴郁的天空,气温迅速下降,他感到寒气浸透了他的双脚,他伸出手,摸到开关,打开之后,便会有一些舒服的热气通过一根导管灌进他的航空装里。在高空中,空气稀薄,任何曝露在外的手指在几分钟之内便会不听使唤,即便戴上手套也几乎不起作用。在几分钟之后,巴克利才开始感到一些暖和,有了这点暖和,便足够缓解他冰冻的脚趾的痛苦。但是他仍在瑟瑟发抖,他用双臂紧紧抱住他的夹克,因为他的飞行防寒服要很长时间才能暖起来,但即便他的防寒服暖起来之后,他也会依旧颤抖不止。P5-6

后记

杰夫·沙拉可能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他的这部著作在严格意义上讲可能也不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但是他以及他的这本书却有历史学者和历史著作对待历史的那种演进和客观的历史态度以及一种人文关怀。作者在这本书中以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许许多多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该书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但又不是文学体裁范畴里的小说。该书所讲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都是真实的,这一点是作者在一开始就强调了的。这是一部讲述战争的著作,但是作者本人没有表露他自己对战争的好恶。在他的笔下,战争就是元首、首相、总统以及高级将领们作出战略和战术决策,下层军官和士兵们在炮火横飞、尸横遍野的战场卖命。对元首、首相、总统以及高级将领们而言,谁的决策够英明、够正确以及谁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谁就会赢得这场战争;对那些下层军官和士兵们而言,谁跑得快、谁的运气好,谁就会活下来。这不是一场国家、民族、阶级之间的战争,这是一场人的战争。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没有任何感觉,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厮杀和逃命。在战争结束后,死去的人没有任何感觉,活着的人还要在战争的废墟上活着,企求和平或者等待下一场战争。

该书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作者在书中的某些章节所运用的语言表述方式让我们中国读者读起来能够理解和意会,但是译起来却很有难度。幸好在诸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们才得以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

该书的具体翻译分工如下:冀开运老师负责全书的统筹和总校稿,江芹也校对了部分章节;张科负责翻译该书的书评、前言、致读者以及第一章到第九章等部分,以及负责该书的第一遍校稿工作;王二建负责翻译该书的第十章到第十八章;陈玲玲负责翻译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七章;石夏峰负责翻译第二十八章到第三十四章。

另,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对书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地名以及作者没有具体详述的历史事件都给以一定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由于翻译的时间紧以及译者的思维方式与作者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及中文和英文的表达习惯不同,再加上译者受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没有完全表现出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和出现一些谬误,敬请读者斧正和谅解。

冀开运

2013年4月10日

目录

第一部分

一-十九章

第二部分

二十-二十五章

第三部分

二十六-三十三章

翻译后记

序言

随着1944年8月诺曼底战役的成功,盟军部队正在以一种愉悦、畅快的自信去迎接他们的胜利,他们认为德围人就要完蛋r。已经穿过法国土地的英国军队、加拿大军队、美国军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们已经获得的胜利将永垂不朽。但是,他们期望的胜利却没有在不出任何差错的情况下到来。最致命的差错是没有堵上我们在今天所知的阿金坦一法莱斯缺口(,A_rgentan—Falaise gap),这是盟军包围圈上的一个18英里宽的口子,成千上万的德国军队通过这个缺口逃回了他们的防线之内。对没有堵上这个缺口的指责主要落到了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err)的头上,但是英国却将责任抛给了盟军最高统帅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这是一个不能给出简单答案的争论,但是这次失败的后果很快便显现了出来,即那些撤回防线的德国军队将再次反击。

当欧洲的秋天来临时,盟军就像在制定他们的高明战略时所表现的那样志得意满。为了犒赏他的将军们取得的成就(以及安慰自己),艾森豪成尔促成了他的军队指挥序列的变动。曾在诺曼底指挥盟军地面联合部队的蒙哥马利,如今仅限于指挥由他自己的英国部队以及加拿大第一军组成的一个集团军。美国陆军上将奥马尔·布莱德雷“‘被擢升到与蒙哥马利平级的位置,指挥所有已经从诺曼底向内陆推进的,而且人数仍在不断增加的美国军队。为了安抚蒙哥马利,也为平息英国报纸上愤怒的咆哮,蒙哥马利又被擢升为陆军元帅继续向艾森豪威尔施压以执行他自己的特别计划。令人失望的是,艾森豪威尔接受了蒙哥马利的计划,即沿着盟军战线的北翼大规模空降伞兵,扫清德军各个最坚固据点的外围,然后打通通往柏林的道路。这次进攻将在那些把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北部分隔开来的边界上的水路和沼泽平原上推进。这次行动要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占领横跨莱茵河在内的五条河流的桥梁。只要这些桥梁掌握在盟军手中,英国的步兵和装甲部队便可以穿过那些被伞兵部队打开的道路。蒙哥马利很自信地认为这次进攻不仅可以让德军防御部队大吃一惊,而且可以迅速结束战争。

1944年9月17日, “市场一花园行动”开始。三个伞兵师——其中两个师是美国军队,一个师是英国部队——以历史上最大的空降作战规模,在光天化日之下空降。由于蒙哥马利没有给予解释的原因,英国第一空降师的空降区偏离了他们原定的空降目标阿纳姆四十多英里。英国伞兵延迟抵达阿纳姆桥以及在途中遭遇的困难给了德国守军以反应时间——德军的这次防守远远超出了蒙哥马利的预料。对盟军丽言,更糟糕的是,蒙哥马利的整个作战行动计划因一名携带着该计划的美国军官被德军俘虏而落入了德军手中。在几个小时之内,德国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便准确知道了蒙哥马利的打算。

与迅速地占领他们的既定目标相反,盟军伞兵部队陷入他们毫无胜算的激战中。尽管蒙哥马利动用装甲部队和步兵前去支援,但是这次行动还是明显不能取得胜利。1944年9月25目,即在这次行动开始的八天之后,蒙哥马利下令撤退。盟军损失了17000人。

蒙哥马利坚持认为这次行动已经取得了“百分之九十的胜利”,并将失败归咎于糟糕的天气。在美军这边,尤其是在两个美国伞兵师的指挥宫们那里,没有一个人苟同他的看法。

为了支援蒙哥马利的行动,艾森豪威尔把美国的军队沿着广阔的西线向前推进。美国陆军上将考特尼·霍奇斯0J。把军队推向了德国城市亚琛,并于10月中旬将其攻克。在霍奇斯的南部。乔治·巴顿的第三集团军推向了德国重要的工业区:萨尔河谷。但是,日程的改变,天气的变化,以及降雨和泥淖,还有德军在进军途中设置的种种障碍,都滞缓了盟军的推进。

在10月18日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艾森豪威尔表达了他的失望,并且开始了解到他们志得意满的乐观已经化为了可能出现的血腥僵持。在北部战线,蒙哥马利坚持认为他的军队在来年初还不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在南部战线,巴顿的补给线已经延伸到了临界点,而他的部队被顽强抵抗的德军以及令人痛苦的天气所造成的处境弄得精疲力竭。

中部战线,由于美军深信他们能守住亚琛,他们计划继续向东推进。但是在这座城市的南部和东部,德军在一处名为休特根森林的林地的延伸地带建立了一个防御据点。10月中旬。霍奇斯将他的军队推进到休特根森林,希望消灭那几支扼守阵地的建制不全的德军。因防御点占据了所有的地利,美军不得不在只利于防御的杂乱丛深的树林中和令人绝望的地势下作战。美军向前推进非常艰难,在两个星期申便遭受了惊人的损失。霍奇斯下令增援,结果只是把美军送进了绞肉机。“休特根地狱”最后使美军遭受了30 000多人的损失,并且成了美军在此次战争中遭遇的最血腥的战斗。尽管美军最后实现了他们的目标,但是他们的损失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三月前的愉悦畅快如今已经被绝望的情形和残酷的现实所取代。与许多人预期的相反,德军远不是一支士气低落、忧郁沮丧的老弱杂牌。尽管艾森豪威尔不停敦促他的将领们继续保持有效的进攻,但是天公并不作美,而是继续恶化下去。在整个西线,那些曾经是~战老兵的将军们被勾起了以前的回忆:那时寒冬几乎使军队陷入窒息,秋雨成了冬雪,人们躲藏在战壕里,依赖有利地形,等待目标出现。

尽管还没有从在休特根遭受的战斗损失中恢复过来,霍奇斯根据他下辖的各师的需要对其进行了调整,让精疲力竭的老兵们休整,换上处于安全地带的尚未参加作战的新兵部队。寒冬开始降临到整个战线,然而所有人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德军依旧很险恶,尤其是当他们的身后也是他们的家同时。尽管人们都预计德军在冬天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是霍奇斯仍然加强了德军在那里最有可能发动袭击的阿登北部地区的防御。和艾森豪威尔一样,霍奇斯知道,对希特勒及他的将军们而言,丧失亚琛,犹如梗刺在喉。整个秋季,霍奇斯的部队遭遇了最惨烈的战斗。因此,对霍奇斯而言,把那些伤亡惨重的部队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带进行补给和重建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所陂;他把这些部队调往了南部,靠近巴斯托尼一带,布防在阿登森林的南线。在那个令人沮丧的地形的最大范围之内,霍奇斯把新来的队伍——即他所辖的最没有作战经验的第一零六步兵师和第九十九步兵师——部署在靠近比利时圣维茨的一个小镇的至关重要的十字地带。在附近装甲部队的支持下,为n方备德军穿过阿登地区发动进攻。霍奇斯收到的命令是让他集中注意力向东推进,占领至关重要的罗尔河大坝。一旦天气改善,以及河流的水位下降,霍奇斯希望同蒙哥马利一道重新发起一次强烈的进攻。与此同时,在阿登地区的南线,巴顿也可以不受牵制,直插德国,占领萨尔河谷的工业区。这次进攻将粉碎固守莱茵河的德军,然后,再挥师挺进。同时,苏军也计划发动一月攻势,打算从东线粉碎德军,这样艾森豪威尔以及整个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SHAEF)都无比自信地认为胜利就在眼前。

另一方面,盟军无法理解的诸多因素成就了德国士兵们令人惊讶的表现。1944年7月,发生了一次企图暗杀希特勒的政变”I,但是可能是命运出人意料的安排,元首躲过了一劫。对任何反对希特勒的人的处理得迅速而严厉,而且,任何人只要被怀疑对元首不忠都会成为希特勒的盖世太保的目标。成千上万的男人和女人被处决。无数人被投进监狱,因此,任何反对希特勒或企图推翻希特勒的组织力量都被扑灭了。希特勒的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ds)博士充分利用希特勒的大难不死为噱头,开足马力向德国人民宣传,希特勒是不可战胜的。这种宣传也是一场战役,它可以蛊惑德国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愿意接受希特勒的统治。

在法国遭受的灾难为希特勒的军队带来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转变。在德国曾经依靠以陆军元帅们为将领的大型军团统治的地方,如今,为了在混乱中疯狂逃命,这些军团重新组成了一些由下级军官指挥的更小的作战部队。这些部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主,因此,在像休特根森林那样的地方发生的混乱不堪的战斗中。这些德国军队的下级军官在他们面临的战斗形势中打得更加出色。尽管德国高级将领们仍旧在唱主角,但是这些普通的德国士兵也变得更加重要。

在东线,苏军对德军发动的轮番猛攻,使希特勒即便是头脑不清也得看清楚,必须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必须取得一些巨大的胜利来扭转局势。希特勒估计西线的敌人比较薄弱,他相信只要重挫英美军队便会把西方联盟逼到谈判桌上。而且希特勒相信他可以轻易地说服他们加入到他的更加伟大的事业中,去抗击他们共同的敌人——苏联。这种在希特勒看来似乎是完美的逻辑推理,虽然对他的高级将领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也不许有任何争论。希特勒制订了一个计划,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发起一场神不知鬼不觉的大规模进攻。他确信只要他的计划取得成功,他便能够赢得战争,而他的千年帝国之梦亦将实现。

内容推荐

《阿登森林的鏖战》内容介绍:全景展现欧洲战场的最后六个月。德军困兽犹斗,希特勒在欧战战场节节失利,不顾资源匮乏和将领反对,仍然孤注一掷,在1944年欧洲西线发起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战役;盟军沉浸在诺曼底登陆的胜利中,惨遭突袭,艾森豪威尔匆忙调兵遣将,巴顿临危受命救援被围美军,粉碎了德军在西线的最后一次反攻。

美国著名军事小说作家杰夫·尚拉亲历走访众多二战亲历者,借助档案资料、回忆录、书信集、日记、照片等,再现了阿登战役的残酷以及纳粹集中营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该书不仅给读者呈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更以纳粹暴行的独特视角反思战争带来的影响。

《阿登森林的鏖战》的作者是杰夫·尚拉。

编辑推荐

全景展现阿登森林战役的力作!

揭秘纳粹集中营鲜为人知的内幕与惨象!

美国著名军事小说作家杰夫·尚拉亲历走访众多二战亲历者,借助档案资料、回忆录、书信集、日记、照片等,再现了阿登战役的残酷以及纳粹集中营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阿登森林的鏖战》(作者杰夫·尚拉)不仅给读者呈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更以纳粹暴行的独特视角反思战争带来的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阿登森林的鏖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杰夫·尚拉
译者 冀开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76467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2012098037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1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贸核渝字(2013)第32号
版权提供者 JEFF SHAARA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