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编著的《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主要通过作家作品来研究晚清以来“个人—家—国—天下”系统的变化。先贤为应对时局,对此结构有不同的调整,大致有三种思路:一、去掉家、国,建立个人与天下的联系,欲为新的天下局面立法,以康有为等为代表;二、去掉家、天下,建立个人与国家的联系,建成民族国家,以梁启超等为代表;三、去掉家、国、天下,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以包天笑、胡适等为例。本书系跨学科之作,将文学史与思想史打通。
图书 | 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涛编著的《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主要通过作家作品来研究晚清以来“个人—家—国—天下”系统的变化。先贤为应对时局,对此结构有不同的调整,大致有三种思路:一、去掉家、国,建立个人与天下的联系,欲为新的天下局面立法,以康有为等为代表;二、去掉家、天下,建立个人与国家的联系,建成民族国家,以梁启超等为代表;三、去掉家、国、天下,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以包天笑、胡适等为例。本书系跨学科之作,将文学史与思想史打通。 内容推荐 刘涛编著的《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主要讨论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的变迁。晚清、民初之际,中国内忧外患,诸多士人希望调整上述体系,以应对时艰。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主张进取,希望扩展“天下”,认为中国应为新的“天下”立法,于是主张废除家庭,发动群众,建立起个人与天下的直接联系,但是这种思路在现实中受挫。于是,梁启超、蔡元培、秋瑾等人主张顺应现实,认为中国应从“中国即天下”退到“中国是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去掉家庭,建立起个人(男人和女人)与国家之间的直接联系,于是“个人—家—国—天下”体系演变为“个人一国家”体系。然而,未必所有的人都关心国家大计,部分则将能量放在了爱情之中,于是“个人—家—国—天下”体系演变为“个人—情”体系。上述诸种体系各有利弊,《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也将对此作一分析。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个人与天下 第一节 “外史氏”的报告书——黄遵宪《日本国志》解 第二节 以“大同”为天下立法——康有为《大同书》解 第三节 仁运即大同——谭嗣同《仁学》解 第二章 个人与国家 第一节 去家界以建国家——梁启超《新民说》、《新中国未来记》解 第二节 中国一民的建国梦——蔡元培《新年梦》解 第三节 死国而非死情——徐枕亚《玉梨魂》解 第三章 女人与国家 第一节 男女平权——秋瑾《精卫石》解 第二节 小女创世纪——吴稚晖《上下古今谈》解 第四章 无家无国唯有情 第一节 “更定婚制许人自由”——符霖《禽海石》解 第二节 守情而非守节 ——包天笑《一缕麻》解 第三节 离家出走,追求爱情——胡适《终身大事》解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9898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1 |
出版时间 | 2013-07-01 |
首版时间 | 2013-07-01 |
印刷时间 | 2013-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8 |
CIP核字 | 2013165675 |
中图分类号 | D092.5 |
丛书名 | |
印张 | 6.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4 |
宽 | 149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