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精)/古典流连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缤纷的元曲,有如春来时争相吐蕊的繁华,有如夜空中腾空怒放的焰火,照亮照花了我们数百年后凝神观赏的眼睛。《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作者李元洛带领读者从时光隧道直达元朝,和元曲作家们面对面的灵魂交流与对话,聆听八百年前的人歌人哭和弦索锣鼓的协奏之声。

内容推荐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宋词、元曲鼎足而三,有如三座风光各异的峰峦。《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是著名作家李元洛教授的“中华诗歌文化大散文”系列之一,是其“唐诗之旅”“宋词之旅”的姐妹篇。《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主要以元曲中的散曲、杂剧及元曲家的命运为抒写对象,含英咀华,力求发掘古典的当下意义与现代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元曲、欣赏元曲的通幽途径。由于作者兼具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和豪侠之气,本书可谓一路花香满径、美不胜收。

目录

文章不写半句空(代序)王开林 / 001

诗人的自画像 / 001

元朝基本没有什么文字狱,元曲家们能相当自由地不平而鸣,而直抒胸臆的“自述”之类,就是“鸣”的最直接最痛快的方式。

小漂泊与大漂泊 / 014

小漂泊,是指个人的有限之身与有限之生,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的四处流徙;大漂泊,则是芸芸众生在无尽的时间与无穷的空间中本质的生存状态。

诗国神偷手 / 023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后人偷前人之词、之意、之势者不胜枚举。

鸣冤诉屈的恨曲与悲歌 / 036

在前代的唐诗宋词中,写到“冤”的,都没有像元曲这样集中而强烈,这样为一个普通的弱女子而击鼓,为马牛羊实际上是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升斗小民而鸣冤。

黄钟大吕 / 048

八百年后我在江南侧耳倾听,那铿锵,那沉雄,那激越,仍然从遥远的北方深远的岁月里隐隐传来。

浩然正气 / 058

在元代,张养浩可以说是一位乱世完人。他晚年的视死如归,高风懿范,使他成为了那个浊世的“当代英雄”。

石破天惊 / 067

在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中,《高祖还乡》是一个异数,一员另类,一蓬胆大包天的讽刺的火焰。

西北与东南 / 076

薛昂夫有如一颗彗星从大西北的天幕升起,落于东南,它划过元朝的天空,也划过中国文学史的篇页。

异数与奇迹 / 087

出身显贵高居上层的贯云石视富贵如浮云,弃荣华如敝履,是异数中的异数,奇迹中的奇迹!

骗你没商量 / 097

元人的上述两曲虽然年代已经湮远,但它的鉴照作用并未也永远不会消失。

财神爷与孔方兄 / 106

《冬日写怀》三曲写得最为沉痛,“黄金壮起荒淫志”,这话骂尽了世人。

柴米油盐酱醋茶 / 115

“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语在元曲中是如何联袂出场的,它们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与狼共舞 / 124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一语,说的并非个别的事例,而是以高度的概括揭示官盗如一,特别是官即是贼的现实。

生存还是毁灭 / 137

读书人传统的进身之阶,在元代已经被马蹄颠覆被刀剑解构了,不愿毁灭犹恋生存,许多人就浪迹江湖,寄迹青楼,遁迹书会。

臣妾与怨妇 / 153

从元代读书人的臣妾心态,当代的读书人不是也可以照照自己的面影吗?

末世文人的英雄情结 / 165

元杂剧中的历史剧,为汉民族的英雄建造了一条光彩夺目的画廊。

悲怆的豪放 / 179

元曲家的豪放豁达,骨子里浸透的是由于失落与无望所带来的苦涩,是看透了生命无常万缘皆空的悲凉。

丧钟为谁而鸣 / 191

为元朝的灭亡奏响葬钟的,是记载于元末明初陶宗仪所撰笔记《南村辍耕录》的无名氏的〔正宫 醉太平〕。

翠袖佳人 白雪阳春 / 201

元曲家赠歌伎之作表现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这是元代与元代曲坛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异性之情与同好之谊 / 210

元散曲歌伎作家虽只有寥寥几位,但吉光片羽,也仍弥足珍贵,我们还可以从中隐约朦胧地远眺一些女艺人的风采。

花开三朵 / 231

元代的“曲”毕竟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的代表而不可替代,向我们演奏的是另一番动人的风景。

春兰秋菊不同时 / 247

元曲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大不相同于唐诗宋词的崭新的世界,它的语言呈现的是通俗质朴之姿与活泼诙谐之趣。

桃李东风蝴蝶梦 / 261

有如变幻多姿的万花筒,元曲中写梦境之作角度不同,写法各异,可以说多姿多彩。

好花看到半开时 / 273

元散曲中的曲牌既多且美,有如缤纷的落英,不仅可以照花你的眼睛,而且也会听亮你的耳朵。

语言艺术的奇葩 / 283

元曲中缤纷的比喻啊,有如春来时争相吐蕊的繁花,有如夜空中腾空怒放的焰火。

美如缤纷的礼花 / 295

诗词曲中的另类算术是诗意的算术,在诗人的灵心巧思之中,平日枯燥的数字有如鲜花含苞而放。

缪斯的点金术 / 305

元代曲家拥有前人留下的价值连城的文化宝藏,他们当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前去支取,借本生利。

后记 / 318

试读章节

好花看到半开时

元散曲中的曲牌既多且美,有如缤纷的落英,不仅可以照花你的眼睛,而且也会听亮你的耳朵。例如“醉花阴”“喜迁莺”“人月圆”“塞鸿秋”“鹊踏枝”“满庭芳”“红绣鞋”等等,这些美视而且美听的曲牌之名是如何诞生的呢?是谁的锦心绣口,最早为它们命以嘉名?这真是令人遐想。还有一个曲牌,什么名称不好取呢,偏偏取名叫做“一半儿”。今日流传的一句熟语就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半儿”也多表男女之情,又名“忆王孙”,用于剧曲和小令,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这个曲名大约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一半”,这个词义有多解,但主要是表示居中一半的程度(二分之一)或不完全之意。它和我国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关系颇为暧昧,清代字歌振的李密庵就曾写有一首有名的《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首诗形象地表现了折中调和的中庸哲学,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所以颇得读者的喜爱,其中也包括林语堂的欣赏,林语堂曾将它写进自己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之中,作为他所理解与认同的“诗意的栖居”。

如果将这种表现了中庸之道的“半半哲学”置之不论,而单说其中“半”字的运用,却颇饶文字情趣,尤其在古典诗词中,“半”字还真是能者多劳,不时可以见到它们勇于担当方面之任;而许多“半”字的运用,的确能让我们半惊半喜,感叹于汉字的魔力,文词的魅力,“半”字的奥妙。如“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宋黄公度:《道间即事》),“小姑昨夜巧妆束,新月半痕玉梳小”(元贯云石:《彭郎词》),“萧索半春愁里过,一天风雨尽啼痕”(明沈宜修:《绝句五首》)等等,都是如此。李白当年离开家乡四川,作有一首《发渝州》:“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下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对于故乡的明月,他用的是“半轮”而非“一轮”,这也许是写实,但更多的则可能是艺术的需要,因为未满的“半轮”比已经圆满的“一轮”,更能激发作者自己和读者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期待。“半轮”是留有余地的别样境界,“一轮”则是一览无余的水尽山穷,所以李大诗人的后辈同乡与同道苏轼,在他的《送人守嘉州》中还要对前贤之作大加称道:“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千年之后我如此“解道”谪仙的“半轮”之语,不知坡仙是否会欣然同意而抚髯一笑?

其实,在唐诗中“半”字的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许多诗人对此都是情有“半”钟。白居易的《暮江吟》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夕阳秋水的美景历历如见。张继的《枫桥夜泊》吟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他的夜半钟声,余音袅袅,引起不少诗人的钟声于午夜共鸣,如温庭筠之“无复疏窗半夜钟”,陈羽之“隔水悠悠半夜钟”,许浑之“月照千山半夜钟”等等,汇成一阕夜半钟声钟声半夜的交响曲。以致千年以后,我的前辈同乡王夫之在他的《读甘蔗生遣兴诗次韵而和之》一诗中,还要有疑而问:“刚吹楚水三生笛,谁打姑苏半夜钟?”又如晚唐诗人任翻(一作“蕃”)游浙江天台山巾子峰,宿于禅寺,作《宿巾子山禅寺》之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这是得到后人“任翻题后无人胜,寂寞空山二百年”的赞誉的好诗,但诗中的“一江水”,就曾被人改为“半江水”,易“一”为“半”,大约是月出东山,山峰遮住了半江水月,这是实有之景,同时,恐怕也是月下之“半江”比“一江”色彩与层次更为丰富多样,也更为刺激读者的想象吧?对此一字之师,任翻口服心服,以后他又作《再游巾子山寺》诗:“灵江江上帻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野鹤尚巢松树遍,竹房不见归时僧。”可一而可再,日后他复作《三游巾子山寺感述》之诗:“清秋绝顶竹房开,松鹤何年去不回。惟有前峰明月在,夜深犹过半江来。”此诗的结句固然有刘禹锡《石头城》的“夜深犹过女墙来”的流风余韵,但也可见他对于“半江”意象之念念不能忘情。

诗是年长的姐姐,联语为晚出的妹妹,但由于她们有嫡亲的血缘关系,所以风景胜地的联语用“半”字之处也很多。“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山东济南大明湖的名联,为清人刘凤诰所撰,刘鹗就曾将它引用在其名著《老残游记》里。“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这是云南昆明市郊龙泉山麓黑龙潭公园的联语,为嘉庆举人硕庆所作,令人想起大观楼上,康熙时的布衣孙髯所撰长联中的“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而苏州的“闲吟亭”呢?它拥有的亭联是:“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新月半亭风。”以上数联,可以说都深得“半”字之妙。据云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下的诗与联当然绝非都以“半”字取胜,如杭州的三潭印月,其联语则是:“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一轮秋”之月色可疑,应该是从李白的“半轮秋”偷取转化而来,但它为水中的秋月传神写照,广阔平面之湖与玲珑团之月大小映照,读来也别是一番滋味。

P273-276

序言

文章不写半句空

王开林

一位优秀的作家,性情真诚则未必学养深厚,学养深厚则未必胸襟广阔,胸襟广阔则未必气质高华,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双剑合璧,则尤其难能可贵。“四美具,二难并”,这样的优秀作家在熙熙为名、攘攘为利的中国当代文坛早已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我从文二十余年,有幸认识其中一位,他就是李元洛先生。李先生具足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和豪侠之气,他的文章给我们打开了现实功利之外的另一扇门,在那扇门外,是盛唐隆宋大元绝胜的人文景观。《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以及《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四部皇皇大著,将千年的美丽、千年的雄奇、千年的忧伤、千年的苦痛和盘托出,对此谁又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李元洛先生独具手眼,另辟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将古人的情思智慧与今人的感悟评赏汇为一体,给散文这种极其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不仅能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动,而且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同时,李元洛先生不仅以“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散文创作的题材,并穷十载之功,完成上述题材的专题散文集,这在现当代散文史上,实乃前无他人后启来着的创举,值得有心的作者心慕手追,有识的论者记录在案。细细寻绎,他的散文至少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其一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今人读古典诗词,多多少少都会感到隔膜,主要是情境上的隔膜、思想上的隔膜和文字上的隔膜。李元洛先生破此屏蔽的高招是溯流而上,去寻觅原始诗境的活水源头。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踪,则必登庐山观其瀑;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则必赴巩县谒其墓;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则必入沈园勘其景;他欲领悟杜牧、徐凝的诗意,则必至扬州赏其月;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其二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沃尔特·本雅明曾对知识分子有过一语形象的描绘:“眼镜架在鼻子上,秋天装在心里。”李元洛先生不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而且对人类的命运满怀忧思,他的着眼点终归会落到现实上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地球存在极限,这是人类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现,如果对大自然不深怀爱慕敬畏之心,必将领受它的报复与惩罚。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如果不保护生态平衡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合理利用并努力保护水资源,‘泰坦尼克号’可以成为冰海的沉船,地球这艘‘诺亚方舟’,也可能会提前全船覆没。众人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人啊人,届时你飞向何处啊?有何处可飞?”(《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华夏之水炎黄之血》)

李元洛先生具有欧洲“绿党”所具有的环保意识,他对人类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愿望之强烈,可想而知。子孙不肖,难道非要将屈原吟咏过的、李白赞美过的、杜甫称叹过的、苏东坡激赏过的大好河山糟蹋得一片狼藉,开发得了无风月,才志得意满吗?作者立足于古典精神之上,其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仿佛一柄利剑,而不是一把钝刀。

其三是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李元洛先生的散文纵论古今,横议现实,无梗阻,无枯涩,无胶滞,无含混,无穷蹶,真能跨幽明之隔,通古今之邮。其主题涉及方方面面,议政则国族黎元,论史则存亡兴废,探理则曲直是非,言情则悲欢离合,谈艺则琴棋书画,赏景则雪月风花,大凡唐诗、宋词和元曲所侧重的主题,在李元洛先生的散文中都有清晰的投影。惟其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旁征博引,议论风生,文章包含了海量信息,读者面对一席知识的盛宴,还怕没有好胃口和大肚量?尝一脔而知鼎味,下面的这节文字一定能使你大快朵颐: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从中可以窥见人的心灵,它也可以传达人隐蔽的情意,所以眼睛的语言称为‘目语’。中国晋代的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像,常常几年不点眼睛,他的理论是:‘四体妍蚩,本无少阙于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特朗在她的名著《简·爱》中也说过:‘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真实的解释者。’李清照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表现的正是‘写眼睛’的艺术,使读者数百年后仍觉得纸上有人……”(《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巾帼之歌》)

“《天净沙》一曲所具有的超越眼前现实的宇宙感和超越自我经验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无穷的意味’——可遇而难求的永恒意义和永恒价值,也许是作者马致远‘自己所始料未及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原理中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作者未必然,作者未必不然,读者更未必不然吧?真正优秀的杰出的作品,不会被时光之水淘汰,不会被时间之风尘封,作者的完成只是‘半程完成’,而它的‘继续完成’,则有赖于世世代代的读者来参与这一艺术再创造。正如歌德所说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又如西谚所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从马致远《天净沙》中所体悟的小漂泊与大漂泊,也即是如此。”(《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小漂泊与大漂泊》)

两三百字的篇幅不算长,知识的含金量却非常大。读这样知性十足的散文,我们是不容易产生审美厌倦的。

其四是语言富有质感。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说到底,一篇好的散文也应如此,一篇与古典诗词拥抱的散文更应如此,单有饱满的激情还不行,单有深刻的思想还不够,首先它们必须附丽于卓尔不凡的文字,才能展现其神采风华。李元洛先生的作品硬语盘空,铿锵有力,以质感取胜。

“从古到今,官运亨通而文章不朽的究竟曾有几人?如果李白供奉翰林后从此青云直上,如果杜甫献三大礼赋后一朝飞升,他们后来的作品怎么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于一个民族,值得顶礼的不是帝王的陵寝,将相的门第,官员的高位,富豪的财宝,而是千秋盛业的文化和光照百代的文学星斗。……一千年后,和李贺同时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到哪里去了?一坏黄土,蔓草荒烟,长满莓苔的名字只能到尘封的史册中去翻寻,往日的炙手可热气焰熏天,顶多只剩下墓前零落的石人石马的冰凉冷寂。而李贺,他扩大了唐诗的边疆,成为自己的国土的无冕之王,他的洗净俗调炫奇翻新的诗歌,至今仍活在众生的心中和代代相传的记忆里。”(《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骏马的悲歌》)

“杨广当太子时,为了杨家的天下和自身的登基还算有所作为,在扬州胡天胡地时,也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他常照镜对萧后说:‘我这颗好头颅,不知会被谁砍掉?’而好舞文弄墨的他所作的《索酒歌》,似乎也一诗成谶:‘官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成好景,宫中吐焰变红辉。’他在扬州所建的‘迷楼’,后来在兵乱中果然可怜一炬,顿成焦土,那熊熊的火焰是为他送葬的挽歌。明知会杀身亡国,但却仍然在荒淫奢侈腐败沉沦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高度集权毫无监督腐化堕落就免不了败亡。这,也算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绝唱千秋·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票可买的烟只有一种,即上海出品的‘勇士牌’,一角三分钱一包,人都饿成奄奄一息的‘病夫’了,却可以抽气冲斗牛的‘勇士’。烟云吞吐毕竟聊胜于无,不知是故作多情的自嘲,还是事有巧合的反讽?饥饿填满了每一个白天和长夜,辘辘的饥肠饿成了瘦瘦的鸡肠。”(《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青海青》)

这三段文字非常洗炼,雅气之中潜藏劲气,如同引满的弓弦,让人感觉到它内在的张力。有张即有弛,幽默无疑是文学语言最佳的润滑剂,对于较为凝重的大块文章而言,它的作用尤其突出。读过“三旅”和《绝唱千秋》之后,细心的读者将不难发现,书中酸甜苦辣诸味的幽默一应俱全,而我最看重那含泪的笑。

李元洛先生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妙处很多,总之不离一个“实”字,实有其才华,实有其识见,实有其风骨,实有其良知,真可谓“文章不写半句空”。读这样的散文,你或许会忍不住由衷地赞叹:只有它们才般配得上那些千古流芳、至今余香在口的经典诗词!

我生也晚,李元洛先生长我二十八岁,平生风义兼师友,多年以来,我们切磋文字,议论古今,臧否人事,深相契合。当四部皇皇大著即将付梓之际,李先生嘱我作一短序。论文坛资历,我固然愧不敢当,论多年交谊,我则不遑多让,何况这既是李先生的厚爱,无疑也是我的光荣。

好书最能养目,也最能养心,愿读者朋友们的慧眼和慧心有福!

2004年盛夏于长沙梦泽园

2012年岁末略加修订

后记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学的经典,诗歌美学的宝库,同时,也是现代人的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纷纷扰扰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酒绿灯红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里,在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月夕风晨,我常常怀念和重温千百年前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如同晤对虽然隔代却可以心心相许的朋友。中国人有重视友情的传统,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的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的称为“雅友”,将直言规谏的称为“诤友”,将品德端方的称为“畏友”,将行事正直拯溺扶危的称为“义友”,将友谊地久天长的称为“挚友”与“密友”,而优秀的唐诗和唐诗人呢?优秀的宋词和宋词人呢?优秀的元曲和元曲家呢?时隔千百年时光而不能目结同游,心有一点灵犀相通却可神交契合,是我相对如梦寐而可以倾心快谈的忘年的友人。

与那些出色的唐诗宋词元曲相对,炎炎酷夏,手捧的是一握使人心肺如洗尘俗顿消的清凉;凛凛寒冬,身拥的是一团即之也温生机不息的炉火。个人遭逢坎坷困顿不快不平,可以邀李白与辛弃疾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书生意气地忧国忧民,杜甫和张养浩可以前来陪你一道长歌短哭。假若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清兴,有追寻生命意义的奇思玄想,唐诗宋词元曲中有的是未经污染的嘉山胜水,有的是天生丽质的名花好月,有的是暮鼓晨钟的佛理禅境,可以让你作一番物我两忘的神游与卧游。

家父李伏波先生是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也是颇具才情的诗人,早在遥远的少年时代,我就有幸耳濡目染在书香与诗香之中了。数十年来,我专攻诗论与诗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移情别恋于散文创作,在海峡两岸分别出版《凤凰游》与《吹箫说剑》两本散文集之后,我忽发愿想:时不我待,我不能再停留于有感而发随意而为的写作方式与状态了,我应该集中精力与笔力,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与生活积累,从事专题性的散文写作,以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种与风格。于是,我明确目标和方向,执笔为文,记叙我与唐诗宋词元曲多年的而且是忘年的友情。十年来,春花伴我,秋月照我,朝阳唤我,夕照留我,深宵不眠的孤灯伴我,让展卷的书页计算白昼有多长,让不倦的健笔测量夜晚有多深,终于完成了《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这三本专题散文集,而另一本以唐宋元明清之绝句为题材的散文集《绝句之旅》,则有如在预定的旅游线路之外心有旁骛的寻幽探胜,或者说,好似年终结算时额外得到的奖赏花红。

以上三书,曾先后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处虽不再一一具名,但我对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友,永远心存感激;虽无法一一具名,但对广大垂青于我的读者,我也永远心存感念。此次略加增删修订,由我少年时即熟知其名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版刊行,同时推出,则应该感谢代为引荐的我的学生、词人蔡世平,以及新近于京华初识而万人丛中一握手的主事者彭明榜兄和尚未谋面的责编孙梦云与李佼佼女士,应该致谢的还有孙初先生,如果拙著尚堪称织锦,他卓尔不群的绘画与装帧,则的确可谓锦上添花。

李元洛

二零一二年岁暮于长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精)/古典流连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元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20984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2013285203
中图分类号 I207.24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5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