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的克里雅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本无人区骑行纪实!

所有的人都走了,只剩下我自己。 如果不曾遇见,就不会怀抱孤独。

不是每一个人骑单车的人,都知道应该往哪儿去。但是,踩上单车你就会发现,事情变的很简单了,你所有需要注意的只是掌握平衡一直骑下去。生活有时候需要的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开始。

生命的足迹,来自心底的孤独,一个人的清醒,胜过一群人的烂醉。

怎样的生活方式,来自你怎样的选择。

骑行,永远那么环保而自由。

只有旅行,才能跟最真实的自己接触,回归自然的感觉是世界之大,心胸之广。

八千里路创作的《孤独的克里雅》中有大量插图,风景的优美以及人性的善良都可以从文字以及照片中展现出来。

内容推荐

一个人,一辆车,十三天穿越无人区的孤独苦旅

经历过生死的旅行总是值得和大家分享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人骑行于克里雅的游记,一个人在无人区待了十三天,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作者勇敢地走进去,活着走出来?

恶劣的天气,人心的险恶,并没有让作者打退堂鼓。他与狼接触,并帮助过一个骗子,却因此让自己陷入困境,当然也遇到不少好人,那种无私的奉献,人性的光辉,在书中向人们传递着某种信息,作者将他们一一仔细地记录在这本书中。

历经生与死,看着今天早上还在的人,太阳下山后就再也见不到,以为自己在无人地区再也不能走出来,却因为自己顽强的生命以及求生的本能,活着走了出来。

《孤独的克里雅》中有大量插图,风景的优美以及人性的善良都可以从文字以及照片中展现出来。

《孤独的克里雅》的作者是八千里路。

目录

缘起

D1 5月29日

D2 5月30日

D3 5月31日

D4 6月1日

D5 6月2日

D6 6月3日

D7 6月4号

D8 6月5日

D9 6月6日

D10 6月7日

D11 6月8日

D12 6月9日

D13 6月10日

后记

试读章节

行走克里雅,说来有些偶然,这次偶然的旅程,如同做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梦。梦里见证了荒原的美丽和人性的善良,也见证了高山峡谷的险恶和人性的丑陋。悲伤与喜悦,感动与愤怒,得意与无助,憧憬与绝望,它们时刻博弈,相互交织。在我最惊恐的时候忽然醒来,留下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我走出克里雅的数日后得知:克里雅之路,被誉为目前国内自行车中短途穿越之最;继杜一之后,我成为第二个成功穿越此路线的中国人。

关于克里雅,关于克里雅古道,知道它的人不多。克里雅古道,百度百科进行了大概这样的描述:

从唐朝起,或者在更早的时候,从克里雅山口穿越昆仑山的道路,就是西藏与新疆之间人员往来的主要通道。这条道被称为“克里雅山口道”、唐蕃古道,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藏道”。 1717年,盘踞新疆的策妄阿拉布坦从克里雅山口道进入西藏;1723年,青海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也是从这里逃往西藏的;1878年,左宗棠的清军追杀白彦虎时,这条路被毁,“溪径遂绝”。

清末官修的《于阗县乡土志》记载:“克里雅河发源于克里雅山,有路通后藏”,还详细地记述了从于阗县南行1430里即是新疆与后藏的交界处。对此,《新疆图志》也有记载。“阗”音tian,与“田”同音,于阗县,就是今天的于田县。至于1430里这个数字,我个人认为它的误差比较大。它的实际距离应该在150公里到200公里的范围内。

至今,在普鲁村北还保留着阿拉叫依古驿站,在新疆和西藏的交界的克里雅山口保留着唐代的罕坦木帕夏古堡。阿拉叫依古驿站,在修筑老新藏公路时,成为解放军修路大军的指挥部,今天还能看到一些没有完全倒塌的土坯房,残留着当年的印迹。

1950年,解放军第2军独立骑兵师派出一个连160人先遣挺进西藏阿里地区,就是从新疆于田县出发,经这条古道及克里雅山口把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的屋脊”。1951年,新疆军区开始沿这条古道修筑新藏公路,但在施工时遇到中国最年轻的火山--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的爆发,遂放弃此线路,改由1956年动工修建新疆叶城到西藏普兰全长1465公里的新藏公路。

我此行路线,一半是在昆仑山无人区,即广义上的羌塘大草原,另一半就是克里雅古道——老新藏线遗址。

在到达界山达坂前发生了很多和此行有关的事,所以本文有一段很长的序。这些事情冗长而零乱,有些不知从何说起。

我想,人都应该这样,不断地在旅途中成长,不断挑战自我,未来我们都不知道,关于这次一个人的克里雅,我能做的只是充分的去准备,准备着那些旅行中必备的东西,例如日用品,例如,一颗视死如归的心。

平静的人生很不错,不过如果人的一生都没有波折,那跟没有活过是没什么两样,以我这种不甘平淡的人来说,平静的生活对我毫不吸引,我的这辈子,也许就在路上颠沛流漓地渡过了。

或许先从一个破产的环球之旅说起吧。环球旅行,酝酿了很久,曾经把它视为我的终极旅行。所以说它是终极旅行,是因为这次旅行也许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更可能是我旅行生涯的结束。

尽管早有走到哪算哪的打算,但还是没想到会那么快破产。

每个人都有一个渴望流浪或者长途旅行的梦想,但是生活中总有很多难以放下的东西,尤其是工作。每一次长途旅行都一种修行,带给自己的东西也是深远的。同时,旅行的代价也会很大,特别是在我们这样文化背景的国度。现实生活总是绕不过钱这东西。对于我来说,不旅行,就得工作;不工作,就没法去旅行。由于一直忙于工作,所以并没有时间做相关功课。说是工作有点夸张了,其实就是在餐馆端盘子涮碗而已。

最开始计划的路线是由越南、柬埔寨、泰国到缅甸,从缅甸进入印度,再从印度到巴基斯坦,然后经过伊朗、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最后到达埃及,有可能的话从再埃及到南非,全程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旅行,是我旅行的一贯方式。这种方式远远的要比背包旅行艰难得多。当然,骑行的乐趣和背包旅行也是不一样的。上网查询得知,从陆路,无法经缅甸到达印度,由印度也无法从陆路到达巴基斯坦,中东地区陆路不能通行的国家还不太清楚。在成都滞留一个星期后决定先到印度,从印度飞往伊朗,到了伊朗再决定去哪。

印度的签证在国内不太好办,主要手续麻烦,需要单位担保。我没有单位,又不想造假,所以决定经尼泊尔到印度,在尼泊尔申请印度的签证。我有不少朋友都在尼泊尔拿到了印度的签证,我想这应该不难。

结果是这样的,在尼泊尔苦等了半个月,最终也没有拿到印度的签证。我们同一天递交资料的十几个中国人也是‘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通过。中国护照在印度驻尼泊尔使馆申请签证的过程很独特,首先要申请人填一份表格,表格内容为申请人的一些基本信息。表格由印度驻尼泊尔大使馆传回中国国内的印度驻中国使领馆,再由其回传给印度驻尼泊尔大使馆。申请人拿到回传的传真后,当天即可得到签证。

在尼泊尔申请印度签证不存在拒签一说,他们看谁不顺眼了就卡谁的传真。申请人在尼泊尔的签证总会有个期限,当申请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会自己放弃。当然,也有某些人确实因为不符合印度方面规定条件而被拒签的,但大多都是因为运气问题。如果不是传真被卡了,不可能我们十几个人都因为有问题而不给发传真。不清楚是印度驻中国的使领馆还是印度驻尼泊尔的大使馆卡了传真,但是不管是谁卡了传真,印度老乡的这一招都很损。

尽管印度老乡没给我签证,但我还是对发生在博克拉附近的空难表示哀悼。那天我正好也在博克拉,遇难的印度人就住在我们隔壁的院子里(事后得到证实)。P1-4

后记

让我过来补票的那个工作人员像审视外星人一样,上下打量了我一遍:“没钱?谁相信!”我没理他。这人有点气急败坏,拽着我衣服说: “走走走,找列车长去!”

列车长在餐车。见着列车长,这人就开始嚷嚷:“你看他,穿成这样,他说他没钱,你信吗?”边说边当着那么多人开始扯我衣领,要给人展示我穿的什么样。

“坐得起车,买不起票,你就是个无赖!”他有些慷慨激昂。

我一句话也没说,用力一抬手,把这个工作人员的手从我衣领上挡了下去。

列车长也是一副最高首长的面孔,问我“该补多少钱啊?你有多少钱啊?”

我说需要补一百二十六,我有一百三十块,但要留八十块去宝鸡买车票。

列车长问:“你觉得让你补票应不应该?”我说应该,但我没那么多钱。

列车长说道:“你也觉得你应该补票,没钱那是你自己的事。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呢?”我默不作声。

列车长把那个工作人员叫过来说:“你去让×××重新算一下,看能不能少点儿。”

那个工作人员白了我一眼后去7号车厢了。过了一会儿,拿着一张单子过来,给列车长说: “按×级算的,没法再少了,一共81块。”

列车长看了看我说:“给你两个选择:一、交上这81块钱;二、将餐车的卫生承包了,用你的劳动换取这81块钱的行李费。”

我选择了交81块钱,以此换取我的自尊。

我又想起了库尔勒人,我发短信给他,告诉他我现在的处境,让他凭自己的良心,一百二百都行。

结果还是一样,直到我回到家中,他都没有任何反应。

后来闲聊中,我与邻座的乘客说起了我的旅行,说起了在火车上发生的事。

对面一位不知名的中年男子掏出钱包,抽出一张50块,说让我到了宝鸡买车票。

我没有推让,收下了。另一位老大爷也拿出50块钱,非要给我,我没要。

我忽然想起王姐,想起王姐的衣服,其实这是一件再也正常不过的小事。但在那时那地,就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除了感动于王姐的雪中送炭外,也感慨这个社会的现实而冷漠。添在锦上的花也许可以、也容易得到回报,但是送进雪里的炭,可能只会化为灰烬而了之。

面前这两位素不相识,或者说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他们也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但他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而施以援手,这一刻,他们就是高尚的。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十分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在不断地帮助别人,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也在帮助者和被帮助者的角色中不断地转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助人为乐也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因为这个人付出自己的劳动或者金钱帮助别人时,也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也是积极和正面的社会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为了帮助别人而付出之后,得不到快乐,甚至招来是非,我想,助人为乐的人就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再帮助别人。我们也将会看到一个越来越冷漠的世界。

当人们都不再助人为乐的时候,还会有谁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

磕磕绊绊,曲曲折折,终于在6月21日晚安全回家,这次旅程到此结束。

回家第三日,自行车丢失,没有太难过。也许我们的缘分已散尽,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要去面对。6月9日那张照片,真的成了永久的纪念。谢谢你曾陪我走过雪山草原,戈壁荒漠。

在此感谢那些在路上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真心的感谢。

克里雅不孤独,孤独的是那个正渐渐消失在远方的背影,还有他无法停止的脚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的克里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八千里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85975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4014771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