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源/西藏岁月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系列以“老西藏”们的亲身经历,真实记录了西藏解放和建设进程中有些不同寻常的峥嵘岁月。《源/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由张方、冰融所著,介绍了主人公、援藏的水利专家张春荣为西藏的水利建设、公路建设以及西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进事迹。

有进藏路上的艰苦卓越,有解放西藏的悲惨壮烈,有建设西藏的忠诚无畏,有守卫西藏的执着奉献……

内容推荐

《源/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由张方、冰融所著,是一部反映援藏工作的报告文学。

《源/西藏岁月系列丛书》介绍了主人公、援藏的水利专家张春荣为西藏的水利建设、公路建设以及西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进事迹。作为老一代援藏专家,扎根边疆,发扬“老西藏精神”为后来的援藏者做出了榜样。作品重点介绍了张春荣进藏以后带领当地百姓治山、治水,改变当地面貌的具体事迹,感人至深。

目录

走进这片热土

翼动之声

巾帼不让须眉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1933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出生的张春荣,和那个年代的劳苦大众所经历的一样,食不饱腹,衣不遮体,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为了能使一家五口人都活下去,被迫离开家,到邻村去给一户地主家扛活,终日在地主家的田地里当牛做马。母亲也不得不丢下正在哺乳期的儿子张春荣,去给地主家当奶妈。就这样,未满周岁的小春荣和幼年的姐姐还有未成年的叔叔,都由年迈的奶奶一人照应。一家人就是为了撑着一口气活着,艰难地熬着日子。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望着天上的星星,哭泣着叫着儿子的名字,向苍天祈求,保佑家里的老小平安。她扳着指头数着日子,心惊胆战地熬过了一天又一天。

老天爷也是真的可怜这一家子人,不管怎么说,总算熬过了两个春秋。可谁能想到,三岁那年小春荣突然患上了重病,整日里闭着眼睛不声不响地睡着,无奈的奶奶眼睁睁地看着骨瘦如柴的孙子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她已经无法判断孙子是睡着还是……

这天,太阳不像前几天那么吝啬,早早地就露出脸来,院子里的草垛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奶奶流着泪,嘴里不停地喃喃,颤巍巍地把孙子放在院子里被太阳晒着的谷草上,她明知道孙子不懂得太阳是什么,但她还是执拗地想让孙子在太阳底下睡过去,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孙子走进的那个世界一定会亮堂堂、暖乎乎的。她一边抹着老泪,一边为孙子祈祷,坐在草垛旁陪着孙子,只等他的双亲回来看他一眼。

父母赶回家中,母亲抱起奄奄一息的儿子号啕大哭,不停地喊着他的名字,拼命地往他嘴里挤着那仅有的奶水。她知道,她已经没有多余的奶水来喂养自己的儿子了,她撕心裂肺地哭着、喊着,拼着命地摇晃着怀里的儿子。儿子还是那样睡着,他哪里知道父母此刻的心情。

母亲哭得没了气力,瘫坐在草垛上,把儿子紧紧地裹在怀里,企盼儿子听着她的心跳,慢慢地醒过来。

父亲跪坐在母亲对面,拉开母亲的双臂,从她的怀里把儿子托出来,慢慢地放在准备好的草帘子上,用那双老树皮般的双手,仔仔细细整理着儿子柔软的头发,一点一点清理掉儿子眼角上的眼屎。父亲的喉管里不时地发出呜咽声,他不敢哭出来呀!

 奶奶哭着,嘴里不停地说着:

“娃儿,别怪你爹娘,是这世道不留你呀。这下也好,你不用受罪喽……”

奶奶摩挲着孙子,一点一点地把他的身体放好,把干瘪瘪的手脚摆了又摆,一棵一棵地捡去他头上的干草叶,边弄边叨叨着,老泪不停地流着。

母亲已经没有泪水了,坐在儿子的头前,俯身对着他的脸,不停地和他说着话,在母亲心里小春荣他还活着。

父亲开始卷那草帘子了,母亲与父亲撕扯着,夺回草帘子,用尽力气拉到自己怀里,看着儿子叫着,叫着……

不知是天意还是母爱的召唤,小春荣微微地动了动眼皮,母亲看见了,她清清楚楚地看见了,便拼了命地喊着他,喊着他……

奶奶突然跪下,双手合十,闭着双眼仰头哭喊:

“老天爷呀,你可怜可怜我吧,你睁开眼睛看看这一家子。你放了他们,放了我这没用的孙子吧,我的老天爷呀!”

少顷,小春荣真的挑了下眼皮,从细细的眼缝里隐约可以看见他的眼球在动。见此情景,母亲发疯似的撩开自己的衣服,把乳头塞进儿子的嘴里,拼命地挤着乳房,嘴里不停地叨叨:

“我儿回来了……我儿回来了……儿呀,快跟妈回来吧!”

终于,张春荣睁开了眼睛,胸脯微弱地起伏着。他开始艰难地咽着母亲挤在他嘴里的那几滴乳汁,慢慢地开始呼吸了。母亲的泪水滴在他的脸上,滚落在他的唇边,他艰难地蠕动着嘴唇,贪婪地吸吮着母亲的泪水,嗓子里微微地发出声响。

就这样,张春荣奇迹般地活下来了。他长到懂事的时候,奶奶总和他说:

“是老天爷从阎王爷那儿给你取回来的,阎王爷嫌你没用,不要你。”小春荣信以为真。

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横行肆虐,老天爷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土地和众生灵遭受践踏与蹂躏。这无情的灾难让老天爷都欲哭无泪,天大旱,到处都散发着热气,仿佛往高处扔一把干草都能燃烧。天灾人祸让那广袤的土地颗粒无收,加上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人们绝望了。逍遥寨的乡亲们流着悲愤的泪水,告别了满目疮痍的家乡,纷纷踏上了逃亡之路,为的是不死在日本军队的屠刀下,为的是能活着回来讨还这笔血债,为的是让逍遥寨的下一辈从侵略者的手中夺回自己的家园。

张春荣的家也不例外,因为父亲还要给地主种地无法离开,姐姐缠足未愈走路不便,只好由母亲带着他一个人去讨饭,也是为了让他能够活下去。

临走那天,父亲颤抖着双手,把家里仅有的那条千疮百孔的被子叠了又叠,包好了挂在张春荣的肩上。就这样,父亲眼睁睁地看着妻儿离开了家,随着逍遥寨的父老乡亲远走他乡。

父亲流着眼泪把张春荣和妻子送到村口,泪水让亲人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直到母子俩被卷进逃荒的人群中,再也找不到娘俩的身影才转身独自回家了。他无法想象,他的亲人们何年何月才能重归故里,逍遥寨何年何月才能天下太平啊!

记不清走了多久,数不清经过了多少村庄,在漫无目的的逃荒途中,七岁的张春荣忍受着所有的痛苦和艰难,他知道,他要像男人一样,为母亲挡风遮雨,他要和母亲一起活下去,最终一起返回家乡。

终于有一天,他们娘俩跟随着一部分乡亲在宁陵县东边的村子停下了脚步。也许因为是孤儿寡母,他们娘俩在村上遇见了一个好心人,那人把他们领进家中,把他们娘俩安顿在自家的车棚里。看得出,这家人家虽不是地主,但家境不错,大套院里应有尽有,车棚里放着一辆太平车。这辆车白天出去做活,晚上回来进棚。它就成了母子俩睡觉的床。

P2-4

序言

2010年金秋九月,雪域高原最美的时节,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张彦丽同志来到我家,将筹备成立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及出版《雪山的眷恋系列丛书》(即《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等事向我作了详细的介绍。张彦丽同志是1976年大学毕业进藏的知青,这个满族的后代和那些热血青年一样,在祖国挑选他们的时候,胸怀壮志,自愿报名去西藏当农民,后来又当教师、当干部,在西藏一干就是37年,是在西藏工作时间比较长的“老西藏”。介绍起他们在拉萨、成都召开《雪山的眷恋系列丛书》座谈会的情形,她特别激动。那些健在的十八军老同志,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座谈会,甚至有些人带病到会。他们谈到当年进藏时的情景,好多人热泪盈眶,感慨难抑。座谈会上,有的还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文稿,希望通过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这个平台,回忆建设西藏历史,弘扬“老西藏精神”,抒发他们对西藏的眷恋和关怀。

谈起一些老战士、老作家、老记者的现状,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时,我感慨良多。60多年前我们在进军西藏和雪山筑路时,战士们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他们不但要完成长途跋涉、开山修路那些超强度劳动,还要承受高山缺氧、交通不畅、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不少人提前结束了他们宝贵的年轻生命,有幸活下来的人也大多疾病缠身,但他们毫无怨言,青春无悔。作为进军西藏主力部队的一位领导成员,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我为这些老战士骄傲。他们当年听从党的指挥,进军祖国大陆最后一块未解放、条件艰苦的领土,为把西藏改造为人民民主的西藏,为西藏人民流血流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西藏人民一起长期建藏,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今天看到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战友们还像当年一样,心里始终想着西藏,爱着西藏,并为宣传西藏、为弘扬“老西藏精神”笔耕不辍,仍然在继续努力奋斗,我从心里往外高兴。张彦丽同志向我介绍完情况后,我建议她在协会成立后,要尽量多抽出时间去各地走访一下当年的老十八军战士,尽早地将老同志们的文集与采访记录搜集上来,她答应了。我也表示,为了这些老战士,为了蓬勃发展的西藏事业,我愿意为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做顾问,我老伴、首批进藏女兵李国柱同志也愿意多参与协会的一些工作,共同组织回到内地的“老西藏”们继续为建设西藏、为西藏人民贡献余热。

2010年9月20日,我和夫人李国柱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丛书座谈会。会上,在京30位老同志为丛书编撰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时隔三年之后的201 3年5月,张彦丽同志带着样书设计稿再一次来到我家,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了,并特别提到在原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德吉措姆同志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援助,期待已久的系列丛书可以面世了。虽然我已91岁高龄,但听到这个消息仍精神振奋,心里如同炎热的酷暑,热情洋溢、豪气顿增。协会尽管在经费困难、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工作,可还是有许多同志没采访到,他们深表遗憾。但我相信,有这么多热心同志的支持与关注,尤其是藏族同胞的高度重视,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这个平台,一定会为弘扬“老西藏精神”,为热爱西藏、宣传西藏、服务西藏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想到西藏的岁月,我的心里热乎乎的,这个序我不能不作,战友们的心愿我应该满足。

回忆起1950年进军西藏时,我是十八军五十二师副政委。在解放西藏昌都的战斗中,我们十八军五十二师分左中右三路进攻、迂回、包围昌都,我和师参谋长带着五十二师一个步兵团(一五四团)、两个直属连及青海一军骑兵支队,横跨四川、青海、西藏三个省区,15天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风雪高原上急行军1500华里。那个艰苦想起来就心颤。毛主席说“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为此,我们进攻、迂回、包围昌都的各路战士,除了背上武器,还要背上春夏秋冬的衣服、半个月的食品、帐篷及些许烧火的燃料或代用品,每人负重70斤,高原反应,几步一喘。部队断粮后几天吃不上东西,战士们被迫吃累死饿死的牛马,喝牛马血,吃生肉,最后吃兽皮,甚至连骨头和角都烧成灰烬填进肚里。因冻、累、病、饿等多种原因,许多战士痛苦之状难以描述,不少同志遗尸高原,活下来的也是九死一生。差不多有一半战士患上雪盲,短时间失明,无法看路,他们便把绑腿连起来互相牵着走;过河时,冰块在湍急的水流中划破皮肉,血流不断;有的战士腿伤化脓坏死,被迫锯断腿肢。一五四团和青海骑兵支队有不少是非战斗减员,骑兵支队的马死了一半多,骑兵变步兵。那真是冰山雪峰掩忠骨,马革未能裹尸还。但全师将士心里都明白:只要堵住敌军后撤拉萨的路口就是胜利。10月18日,我们100余名骑兵和100余名步兵比敌人早4个多小时抢先到达昌都以西的恩达,切断了敌军的西退之路,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我们终于取得了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片领土的全面胜利。

翻书阅卷,历史风云一幕幕闪过。60年一甲子,岁月洗去了多少人世铅华,但“老西藏”们忠于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西藏人民,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觉遵纪守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简称“长期建藏,两不怕;艰苦创业,守法纪”),加上以后中央提出的“五个特别”的“老西藏精神”,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理念和实践说明, “长期建藏”的“老西藏精神”,不仅适用于外地去西藏的同志,也适用于西藏本地区的同志。去西藏的同志,无论是解放西藏去的,或是调进西藏去的,还是支边去的,援藏去的,都统称是进藏干部吧。“长期建藏”除本地区多数同志外,不是一定要干一辈子,一定要死在西藏,是根据党和人民的需要,由组织决定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无论在藏多久,都不要抱临时观点,应付差事,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要从热爱祖国、热爱西藏出发,在思想上长期着眼、长期打算,行动上老老实实、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我第二次调离西藏后,虽然还在解放军第二炮兵、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和执行中央领导机关交办临时任务共一二十年,但仍和那些“老西藏”一样,念念不忘西藏。并想在有生之年,在可能的情况下,继续为西藏做点事,首先对几件遗留问题要设法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和呼吁给西藏修一条铁路。这是从在西藏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时起就呼吁的。没有铁路,西藏便没有发展,就“大富”不起来。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筑路大军的努力下,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西藏人民的支持下,这个愿望实现了,也圆了我几十年来想坐着火车回西藏,看望西藏父老乡亲的梦。二是从自己做起,调动各方力量不断支持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是为追赶先进地区的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文化教育是民族文明和民族素质的基本要素,西藏发展缺少的是本民族的科学文化人才。为此,我从自己家做起,多方筹措资金成立“阴法唐西藏教育基金会”,我们的家庭也继续在这方面再做贡献。

第三件事,就是我们这些进藏时间早,经历过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巩固国防甚至以后阶段的实践者,很想把自身亲历、耳闻目睹及手中掌握的或能查到的资料,筛选、整理成文,作为出版物献给读者,使更多人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并解疑释惑。2008年,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等领导机关、领导同志支持下,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解放西藏史》一书。这部著作已先后三次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奖。现在,我和其他同志,愿意继续为党和西藏人民做贡献,我在这里借用进藏先遣连党代表李狄三的话,以表达我的心声:“我们活下来的人,只有更好地活着,至少是要争取活得更久一些,才能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活着,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完成我们共同肩负的使命。”

祝愿《西藏岁月系列丛书》能够鼓舞更多的人,不忘革命前辈,弘扬“老西藏精神”,希望同志们继续组织编写出更多记录那些令人追忆、感人肺腑、具有震撼力的征程的优秀作品来。

201年8月于北京

后记

手下的键盘敲出本书最后一个标点,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懒懒地靠在椅背上,闭目小憩。之后,我拿起桌上的手机,想给张春荣老先生打个电话,第一个告诉他这本书定稿了。我知道他一定在等着这个消息。

当我看到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凌晨O2:25,我笑了。慢慢地放下手机。

一年前的某一天, “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编辑部约我帮忙整理协会计划出版的《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的书稿,并把张春荣老先生的手稿送到我手上,我看着那柔软又有些皱褶的厚厚的稿纸本,首先令我感动的是老先生洒脱流畅的字,其次是每一页边边角角上修改或添加的那细细密密的内容,再有就是整本手稿所用的那久违的“海鹰”墨水。我可不可以这样说:它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个时代所固有的个性与情怀,还有那永远卸不掉的责任。正是这些感动,让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手稿,细细地读来。

捧着那本手稿,看着那些微微颤抖的笔画如同曲曲折折的生命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老人家用心血勾勒出一幅幅神奇而隽永的画面。那些画面向我们呈现的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是高原山顶终年不融的皑皑白雪,是矗立于群山之中的电站,是山坳中纵横有序的灌渠,是雪域深处源源流淌的山泉,是健壮身影后面一行行倔强的足迹……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没有多少人记得他,没有多少人提起他,更没有多少人牵挂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却有着鲜为人知的“第一人”的美称:从杞县走出的“羌塘汉子”第一人;曲水县色麦乡

“引水渡江”工程第一人;帕墨线公路踏勘第一人;拉萨城市1:1000大比例地形图绘制第一人!

捧着这本书稿,细心斟酌稍显不畅的句子,依然能读懂那个时期的历史,字里行间也能品味出老人沧桑岁月中的酸甜苦辣。

是的,如果没有《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的邀约,老先生的故事依旧封存在记忆深处,老先生依旧是那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守着清清贫贫的晚年,享受着简简单单的快乐,如同老人所言:  “那只是我成长的记录,很平常,不值一提的。”

其实,我知道,他的品格,他的事迹,他的功德,他的业绩,是西藏建设史的标志,也是西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采撷老先生零散的记忆,我努力地去寻找他曾经的苦,曾经的痛,曾经的悔,我没有找到。我好生疑惑,难道他没有过吗?他为什么不表达,不倾诉,不宣泄?最后我找到了答案:

“那时候的人都是这样,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不好心里有愧呀!”

我关掉屋里的灯,电脑屏幕显得很亮,光标还在闪动着,我的心也有丝丝的酸楚。

我走到窗前,拉开窗子,一阵风带着雪片不容分说涌进屋子,散落在窗台上、电脑桌上和张老的那份手稿本上。我惬意地看着它们,任凭它们在我的身边肆虐。此刻,它们是我唯一的伙伴,也是这些文字的第一位读者,它们定能懂的。不然,我怎会在这样的时刻打开窗邀约它们呢?

我去过两次西藏,也曾经历过雪季,虽说比不得家乡的鹅毛大雪酣畅淋漓,但随云而行的那种洒脱也会让你从心底发出赞叹。

二十八年前,比这稍稍早一些的季节,我第一次去西藏,有幸跟随当时西藏文联的萧蒂岩老师组织的一支“野人考察队”外出考察,乘坐一辆白色丰田吉普车,从拉萨出发,途经达孜、墨竹工卡,翻过米拉山,由工布江达至八一镇,跨越尼洋河开进米林,落脚在神秘幽静的珞巴村。

在八一镇医院职工宿舍休息的那个中午,我独自一人在院子里徘徊。太阳烤得我头顶滚烫,我脱掉风衣,顶在头上遮阳,看着远处山上的积雪,山顶上的云,还有不同角度山的采光色差的对比,好美!

忽然,我看见远山那边飘下一大片乌云,顷刻间那一带阴暗了。云没了,山没了,太阳也没了,大雪随之而降。我被这奇怪的现象惊呆了,还没等缓过神来,只见那片铅灰色的云轻轻地西移且越来越淡,雪片也越来越小,慢慢地变成雨了,最后,它们消失了。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好神奇!  车开上八一大桥,我低头看着桥下的水,才真正理解清澈见底的意思,河里的鱼儿、河底的卵石、卵石中的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偶尔有大群的鱼游过时,水面上就有一排排波纹泛起,此时,河底呈现出来的便是有阳光闪烁的波纹倒影,鱼群就穿梭在波光粼粼之中,好精致!

我曾在墨竹工卡县小住,县政府住宅区身后那个水渠,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清清的水每天哗哗地流淌着,泛起的泡沫是淡淡的绿色,像玉。各种鱼悠闲往来,偶尔窜过来一条大得吓人的娃娃鱼,贴着渠底瞬间离去。那些自由生长的水草,都是依着水的流向倾斜着,露出水面那部分是深绿色,水底那部分是翠绿色,随着水的动荡摇曳,煞是好看。

那时,县里的人们经常去水渠挑水,用它做饭、洗衣,其乐融融。还有每到天黑时分停电后,家家户户窗子透出的荧荧烛光和烛光下那些不曾疲倦的身影,谁能说得清这一切到底是习惯还是情结呢?直到如今,我还在羡慕那种近于原生态的生活,每每想起,心底就会颤动。正是那些人们,让高原不曾寂寞。

跟着萧蒂岩老师走一圈之后我写了一首歌曲《拉萨河,我听你唱歌》,当歌曲出现在那年的《拉萨河》杂志上时,我感动了。我计划着,有机会再到西藏时,一定要再给拉萨留点什么。

2008年5月,我再次走进西藏,遗憾的是,没能实现我的愿望,因为,那是个特殊的时期。不过,意外的收获让我至今都难以平静。

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西藏”们,他们的经历深深地震荡着我的心灵,让我沉静下来思考着一个问题:人生价值。那些“老西藏”们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正能量,而是他们留给后人、留给社会、留给时代的那种品格与精神。他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梦,他们以炽热的情感、丰富的智慧、执着的追求、永恒的毅力,圆了自己的梦也圆了西藏的梦。

与“老西藏”们告别时真真不舍,我对自己说,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没想到,今天,“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终于让我圆了这个梦……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当年赵孟颊的《趵突泉》激荡了多少人的情怀,洗涤了多少人的心灵,又让多少人向往那超凡脱俗的境界,追求那旷达不羁的风范。不知不觉,我想到了这首诗,想到了趵突泉,想到了黄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堆龙河……滋养着万物生灵,涤荡着世间尘埃。人们饮水思源,追根溯源,最终,都要把一份情思托付给源远流长的清泉。张老先生不正是这样吗?始而涓涓,继而滔滔,不休不息。于是,“源”字,便跃上心来,我把它记在老先生手稿本的顶端,作为本书书名。还不知老先生是否满意。

几十年前的往事,一如那些老旧手稿,拂去泛黄柔软的尘埃,墨水洇开一段段斑驳而清晰的故事,温柔尖锐的触感直击心灵深处尘封的情绪。细腻的笔墨,讲述了测量专家的故事,看似平淡安然,实则蕴藏着桀骜而澎湃的暗涌。于是,我沿着老先生的笔迹,从黄河源头向前追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源/西藏岁月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方//冰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506534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4057979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