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股经(下)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段从股盲走向大师的奇异经历。

一条从贫困通向富裕的奇迹路径。

一本从入海步入杨帆的奇特指南。

一部从孤独升向宁静的奇妙心经。

叶国英所著的《股经(下)》不仅揭示了股海搏击的经验,亦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令人读之难忘。

内容推荐

《股经(下)》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本股市奇书。

《股经(下)》是作者叶国英二十年股市经历的经验与教训。在不惑之年进入证券市场的叶先生,从机关转向金融,这是他人生的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叶先生涉足股市后,不仅投资股票获得成功,还任多家证券报刊的专栏记者。他以对其大势和热点的独特分析和朴实无华的文风,享誉股坛。

目录

生存篇

 1.风险提示/3

 2.珍惜生命/4

 3.准备过冬/6

 4.生存才能自救/8

 5.现金为王/9

 6.剩者为王/11

 7.荒漠/12

 8.静养/13

 9.环境决定生存/15

 10.死地/16

 11.虚与实/18

 12.活着/19

 13.长征/21

 14.累/22

 15.穷/24

 16.稳/26

 17.年关/27

 18.千点随想/29

 19.1/9的悲哀/31

 20.基金的悲哀/32

 21.恐慌的要素/34

 22.恐慌的缘由/35

 23.变数/37

 24.十字路口/39

 25.跌/40

 26.暴跌/42

 27.度/44

 28.屁股/46

 29.究竟保护谁/47

 30.填不满的坑与补不完的漏/49

 31.请珍惜股民的血汗钱——向中国证监会进言/50

 32.请珍重B股投资者的权益——向中国证监会进言/53

 33.中国平安之大谬/55

 34.我们该相信谁/57

 35.中国股市路在何方——从霜雪的兔年走向云雾中的龙年/59

 36.稳定意味着什么/61

 37.维稳释义/63

 38.由巨人重新站直说起/64

 39.富豪/65

 40.落马“富翁”的警示/67

 41.风云人物的沉浮/68

 42.财富、朋友与健康——感悟三则/70

 43.清明的股市/72

 44.清明的哀思/73

 45.人与股票/74

 46.缘分/76

 47.失去方知价值/78

 48.情人与爱人/79

 49.名片/81

 50.品位与品味/83

 51.碧螺春茶/84

 52.秋色/85

 53.秋感/87

技巧篇

 1.牛市拐点的征兆/91

 2.斗牛市的智慧/92

 3.指数性牛市的策略/94

 4.牛市的定力/95

 5.牛市的“怕”与“不怕”/96

 6.牛市的调整/98

 7.顶在何处/100

 8.牛市的虚火/102

 9.骑牛思熊/104

 10.牛市之亏/105

 11.牛市的享受与折腾/106

 12.牛儿啊慢些走/107

 13.牛市盛会/109

 14.把牛市成果留在安全边际——巴菲特减持中石油的启示/110

 15.顶部的征兆/112

 16.次顶的机遇/113

 17.大顶、中顶与小顶/116

 18.熊影下的顶部/118

 19.叶氏独门技法对顶的判断/119

 20.底的困惑/122

 21.心中之底/123

 22.底的迷茫/125

 23.底的假象/126

 24.底的躁动/128

 25.底的诱惑/129

 26.历史大底/131

 27.判断底部的五大必要条件/133

 28.底与大势——底的分析之一/135

 29.底是可以观察的——底的分析之二/137

 30.走出底的误区——底的分析之三/139

 31.上证综指386点与《谷底在哪里》——底的分析之四/140

 32.上证综指325点与三大政策/143

 33.上证指数512点与B股率先启动/146

 34.上证1 047点与四重底的K线形态/149

 35.周K线及周均线对底部的预测/152

 36.股市的生命周期/154

 37.九方皋相马/157

 38.牛股解析/158

 39.熊股解析/160

 40.大盘股与小盘股/161

 41.低价股与高价股的价值取向/162

 42.宠儿耶?弃儿耶?——金融类股质疑/1 64

 43.世纪大瞎马随想/166

 44.庄股的盛衰/167

 45.航母与港湾/1 68

 46.蓝筹股何时王者归来/169

 47.骑手/171

 48.玩家的感慨/173

 49.权证的思考/174

 50.叶氏独门技法对牛股的捕捉/176

 51.识别黑马股耐力的技巧/178

 52.运用周K线寻找黑马的技巧/182

 53.运用周均线寻找黑马的技巧/184

 54.运用月K线寻找黑马的技巧/187

 55.运用均线把握最佳卖出时点的技巧/190

 56.运用K线形态把握个股趋向的技巧/194

 57.叶氏独门绝技运用成功案例之一——扬农化工/199

 58.叶氏独门绝技运用成功案例之二——悦达投资/205

卷后语/213

试读章节

1.风险提示

记得1992年上证指数在上升至1 429点后出现第一次大幅回落时,当时上海证交所总经理兼《上海证券报》主编尉文渊建议在《上海证券报》版首印上一行“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字句。当时上证指数从100点持续上升至1 429点,属于股市初创期的暴利时期。在这种背景下,风险提示确实起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让被暴利冲昏头脑的人清醒地认识到股市并不是只有机遇没有风险。此后几年,股市进入盈、亏相对均衡的时代,此时的风险提示不仅让投资者认识到大盘走势有涨有跌,而且个股风险层出不穷。弄虚作假、恶意圈钱、大股东占款、随意担保、庄股跳水等,都表明股市在鲜花的背后存在种种陷阱。到了2001年6月之后,投资者忽然感到风险提示成了风险承担的托词,似乎风险提示只是对投资者的主要教育内容,而对管理层格格不入,以致市场圈钱之风越演越烈。上市公司做假之风日甚一日,庄家资金链断裂丑闻接二连三,结果市场的风险几乎吞没了机遇。新的现实使投资者认识到中国股市已滑至反常阶段,风险提示的含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歪曲和亵渎。

众所周知,风险提示是一种爱护,是一种善意,是一种人性化的举措。驾车、行路有小心路滑的提示;节、假日餐饮有注意饮食卫生的提示;出门旅游有谨防偷盗的提示;买菜、购物有提防受骗上当的提示;临海观潮有当心潮涨浪涌的提示等。股市也不例外。风险提示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一种保护,是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一种体现。然而,我们却发现这样一种令人不解的现象:投资者在风险提示中失去机遇,在机遇提示中饱尝风险。

风险提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中国股市风风雨雨,真正能在高位提醒投资者回避风险的事极为少见。1993年1 558点,1994年1 052点,1997年1 510点,1999年1 756点,尤其是2001年2 245点,几乎没有官方传媒的风险提示。当然1996年10月上证指数上升至1 000点时管理层确实接二连三地进行风险提示,结果,指数依然一路上升,直指1 510点,使风险提示成了反向指标,1999年6月上证指数劲升至1 600点时管理层以恢复性行情向市场发出机遇提示,结果又成了反向指标。最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国股市持续三年半的下跌之后,2004年11月上证指数跌破1 300点的关键时刻,管理层发出了中国股市正在进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的信息,在这一重大的机遇提示下,不少遍体鳞伤的投资者重新杀进股市,结果市场以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最具杀伤力的风险提示。资料显示,至2005年3月23日已有457只个股创下1999年以来的新低,也就是说,占总数33%的个股,已经跌至5年多来的新低。显然,从2 245点跌至1 300点并不能说明风险已经释放。相反,旧的风险并未全部释放,而新的风险又开始凝聚,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黑暗最浓之时。

无可否认,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证券市场,管理层在风险提示方面确实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如业绩预告、上市公司的风险提示及重大信息披露等,然而,这种风险防范机制与客观上不断产生的风险可谓微乎其微。例如,业绩预告无论大幅上升,还是大幅下降,都无幅度限定,信息披露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对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往往只是事后谴责,对一些股价异常波动的公司,又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尤其是对一些重大政策缺乏风险分析,如新股二级市场配售制,从现象看是照顾了中小散户利益,是鼓励做多,然而,当大势向弱时,从新股配售中所得到的微薄利润远远抵不上被套股票的损失。从深层次而言,有风险提示的风险往往不是风险或是可以预防的风险,而真正的风险往往是没有提示的,也是难以预防的。管理层如果不能科学地把握市场的承受力,而是忽左忽右地推进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那么这种风险将是任何投资者都难以承受的风险。

中国股市正面临危局,证券界的亏损累累,投资者的信心低迷,投资理念的迷乱茫然,利好政策的滞后效应,整个市场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持续低迷的大盘走势,这一系列现象是中国资本市场给予所有参与者的风险提示。这一客观现象不仅提示投资者,目前阶段是风险最具变幻性、最具复杂性的阶段,同时也严肃地提示管理层,中国股市正处于风险的关键时刻,任何参与者都必须正视现实,冷静思考,谨慎抉择,因为这种风险是事关中国股市何去何从的风险,是事关中国股市生死存亡的风险。

风险提示,对于当今中国股市而言,与其说是市场对投资者的再次提醒,不如说是对管理层发出的重大警示。

2.珍惜生命

古人云: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旅。在人生的旅途中,健康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所谓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本是指钱财为身外之物,不必太在意。作为股市中人,摆正钱与命的关系实在是很有必要的。有人说:吃穿够用就可以了,何必忙忙碌碌呢?这话未免偏颇,怎么叫够用?标准是什么?不够用是否就可以忙忙碌碌?笔者以为赚钱是必要的,尤其在创业阶段,吃苦耐劳、勤奋敬业,这是生命的有效发挥。人活着不能光为了贪生而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这不仅不是珍惜生命,而且是浪费生命。但是反过来,为了赚钱而搏命,这也是对生命的蹂躏。

笔者曾为了赚钱、为了积累原始资本以闻鸡起舞的精神,星星未退出门,星星升空归家,一人兼任多家企业工作,可谓“鸡叫做到鬼叫”。进入股市后,有时一天内写3篇文章,赶1个电视台做节目,又跑2处上课,时间之紧凑是难以想象的。但是笔者并不感到累,因为每天我在精神与物质上均有收获。我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看作是生命在于运动。同时,我不吸烟、不喝酒、准时吃饭和睡觉,生活保持规律,每逢节气适当进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使生命与赚钱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

几年来,股市沧桑,风云变幻,有多少人无谓地浪费了生命。记得有位朋友,曾拥有千万元以上资金,后来逐步缩小,只剩下几十万元。照理调整心态,以这几十万元,仍有可能东山再起,可是他始终闷闷不乐,沉重的失落感使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这是太看重钱的结果。据说他平时十分节俭,连中午自费吃盒饭也要讨价还价,等别人吃过后、盒饭削价时再买,可谓是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式的人物,终身是金钱的奴隶。还有一些股友,论能力、魄力、财力均屈指可数,但是心高气傲,叱咤风云,如当年的辽国发,可谓1994~1995年上海滩头块牌子的机构主力,结果因“327”国债事件违规查处,以致流落海外。这是因为太看重金钱的神通,以致在金钱的驱使下过度耗费了生命的精华;他们透支的不是金钱,而是生命。其实真正的实力,在于持久的能耐。更有个别股友,穷则思变的心情太迫切,将平时省吃俭用的钱,甚至生活开支倾囊而出,希望一搏成功。结果事与愿违,希望变成了失望,做富人的美梦变成了做穷人的现实,最后万念俱灰而萌生死意。在股市中,输赢本是寻常事,跌倒了重新爬起,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那种百折不挠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才是生命受到珍惜所焕发的光彩。还有一些股友确实为股市呕心沥血,早起晚睡,废寝忘食,可惜大部分的精力不是花在选股上,不是花在大势的研究和热点的分析上,而是花在算账上,每天晚上算一下手中股票的盈亏,成本多少,赢多少,亏多少,如果赢了还可赢多少,如果亏了什么时候可解套。在他们的头脑里,不是去考虑股票的内在价值,而是股价变化;嘴里念念有词,始终不断地重复那些祥林嫂式的语言:“呀!我涨的时候没走,现在套牢了,否则已是盈利了!”“呀,我应该抄底买进,那样我就可以大赢了!”他们一进入证券营业部,两眼就紧盯走势,心脏随走势波动,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慢性折磨。笔者既不会为输赢而耿耿于怀,尽管赢时高兴输时不乐,但总体处于一种释然的状态。股市机会多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上的事往往是辩证的。数年来,我从未因输赢而辗转难眠。有时判断失误,我就以破财消灾自慰,有时错过机遇,我就以此财不该我发而付之一笑。我也不愿以违规而浪费生命,也不会以无效劳动而白白消耗生命。想到社会上还有不少人辛劳一生、劳累而死,还有不少人正在贫穷线上挣扎,我更应珍惜生命。从我个人来说,我的生命已付出了不少代价,我再不能使生命白白地耗费,我要让自己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P3-5

后记

1.感慨与信条

在所有股评人士中,我的条件可能是最差的一个。第一,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学过金融专业。一张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的文凭对于证券市场来说,可谓学j晰用。第二,家底菲薄,既无丰厚遗产,又无当官的父母,祖辈三代以工薪为生。第三,起点较低,运气不佳。进人证券市场前仅有2 000元积蓄。当年面对股票认购证的暴富机遇,我仅买了20张。第四,50岁学吹打,进入股市已44岁。好在我有自知之明,时时记住这四大弱点,在风风雨雨的证券市场中,我活下来了,而且至今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心情开朗。我是上海证券市场发展二十余年的见证人。我从1991年起,每周一篇股市评论,从未间断。我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熟悉和了解上海证券市场方方面面的变化。

我勤奋笔耕,多角度、多层次地记录和评述了上海证券市场的变化。我的稿件刊登于全国各大报刊,如《人民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钱江晚报》、《上海金融报》、《新闻报》、《证券市场研究》、《证券市场周刊》、《股市动态》、《证券市场导报》等,并成为专栏作者或特约撰稿人。

我在股评分析人士中最早出版了《上海股市纵横》和《上海股市日志》两书,以后又出版了《大势与热点》和主编了《家庭投资理财》,以及合作编写了1997、1998、1999年的《中国股市投资手册》。我的《最好的顾问是自己》及《上海股市一言以蔽之——难》曾获得优秀作品奖。10年中我共发表各类文章数千篇之多。

我在1992年上证综指400点时发表的《谷底在哪里?》、《谷底究竟在哪里?》两篇文章,在1993年上证综指1 500点时发表的评论《坐轿子和抬轿子》,又在上证综指925点时发表的《跌势何时止,机遇在哪里?》的股评,以及1993年上证综指1 300点时发表的《跌势可能夭折吗?》,1995年上证综指698点时发表的《在发展中求稳定》和上证综指325点时发表的《增强信心,保持理智》等文章,均以正确判断大势而在市场中产生良好的反响。

我交友广泛,无论是上交所、证券商、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还是投资者,我与他们均保持广泛接触。我足迹遍布全国,10年来,北至哈尔滨,南到海南三亚,我亲眼目睹了证券市场的种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也亲身体验到各地股民投身股市的辛酸苦辣。

是证券市场教育了我、锤炼了我、培养了我,使我的人生有了如此一段精彩的经历。我以满腔的热情和泉涌的文思抒发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感慨,这就是发表在1995年7月《证券市场导报》上的《中国人在证券市场崛起》,从生活方式、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心理修养、整体形象五个方面讴歌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巨大功绩和惊世奇迹。

我从这个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广阔市场中,获得了五点信条,这就是:

(1)对人生的理解是存在;

(2)对生命的理解是创造;

(3)对时间的理解是效益;

(4)对财富的理解是勤奋;

(5)对生活的理解是充实。

2.磨练

在当今社会中,作为一个男子汉,就应该下股海。这是因为股市是一个真正的熔炉。在这里,完全不需要依靠祖辈的地位权势,不需要论资排辈,需要的是勇气、毅力、智慧和机敏。所以,在这个熔炉中全靠自己,是汉子还是浪子,是玉还是石,就看你的造化,就看你的拼搏,就看你的智慧。

在这个股市中,你能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市场经济,意识到什么是市场竞争,真正体会到市场不相信眼泪,不相信吹嘘,不会对乞丐怜悯,不会对大款献媚,你能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不进则退的道理。你能领会到进取的艰难和生存的价值。你能从一批批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和散户一夜暴富的现实中认识到钱为何物,并从中体会到市侩式的锱铢必较的狭隘心理的可笑,你会从中懂得做人的志气和心胸,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在这个股市中,你会真正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知之甚少;你会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欲,去了解世界风云,了解国家大事;你会从家庭的小算盘中转向企业的业绩分析,转向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

在这个股市中,你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因为你买卖的股票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企业的股权。你所做的交易是资本交易。在这个股市中,你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畅,因为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充分发挥你的才干,而对你的最公正和最客观的评价,就是你自己的资产是增加还是减少。

在这个股市中,你会产生一种超脱,钱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简单的数字变化。人生的忙忙碌碌往往在钱之外,如果说活比死难,那么,在股海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磨练,远比走进佛门剃度为僧要难。

一位涉足股市的和尚在谈及其炒股的经验时说:千万不要将股市看得太认真,也无须深研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如果以佛心做股票,在市道低迷、人气冷清的时候以一种“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精神买人股票,然后在股市回暖时,克服贪婪,以一种“我不作贡献谁作贡献”的精神卖出股票,那么你必定是个赢家。这位出家人道出了做股票的真谛,这就是:买卖股票正是心理素质的检验。我之所以能领会这些道理,正是我在股市中磨练的结果。也正是在不断的磨练中,我始终没有被股市所淘汰。佛教中有一句重要的警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时时、事事了解自己缺点、了解自己不足的人,才能从规避风险中获得机遇。

3.坎坷

有人往往不理解我为什么离开《上海证券报》,此后又从财通咨询公司离开。这两次离开曾引来不少非议。关心者有之,诽谤者有之。也许名人有名人的烦恼,名人有名人的欢乐。我的名气应该说是由《上海证券报》培养的:1992年曾以文章之重、之多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上证综指400点时所写的《谷底在哪里?》和《谷底究竟在哪里?》,竟在不久大势反转后成为人们印象最深的佳作。此后,我的文章在《上海证券报》上常以头版要闻面世,一时间使市场误认为我就是上海证交所的发言人。应该说,当时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写股评的人太少、股评文章太少的缘故,从而时势造就了我,使我从一个普通的科室人员成为落笔有声的名人。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报刊文章毕竟不能单纯从市场出发,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翻版,必须顾全大局、服从政治。这一点我实在知之太少、知之太晚,以致一篇评述走势将下挫的文章成了官方干预市场的佐证。人们喜上不喜下、喜涨不喜跌的普遍心理难以接受对走势下跌的预测,于是种种压力不期而至。

然而生性耿直的我依然执著地研究大势的趋向,如果说碍于职务不能实话实说,那么我宁愿实话实说而放弃职务。于是,我开始从《上海证券报》直接进入市场。恰逢财通咨询公司急需人才,于是我由记者而成为公司编辑部的一位经理。在我和同事的努力下,财通咨询公司的《上海股市》及《财通》杂志一度成为市场十分抢手的报刊。但是,由于没有刊号而终于被查封。于是,我创办了会员沙龙,再次以勤奋和才能为企业创造丰厚盈利。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我放弃了优厚的月薪和条件向台方经理递交了辞职书,这件事又成为社会新闻,各种流言蜚语颇多。

可是,又有谁知道这是我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是这个充满魅力的市场赋予我一种做人的气质,使我有了一次自尊、自重,显示自身价值的机遇。应该说,在财通咨询公司我的待遇不菲:月薪3 000元且有奖金,身居高位,并有专车接送。按理说我完全可以安于现状,但是我终于迈出了宁要人格、不要待遇的一步,这对于以前靠数百元工资,时时瞧着组长、主任、厂长脸色办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台资经理突然在1994年8月下旬宣布三条决定:(1)全体员工从今年9月起领其工资的60%,凡减薪后不足600元者则按600元领取;(2)本年底中秋节奖金延期发放,俟公司经营改善一并补发(注:中秋节奖金,系外资企业规定的全年发放14个月工资的组成部分);(3)公司员工每人在9月底前必须完成20套书的销售任务,未完成者照书价折算工资(注:每本书售价40元,如果未售出便扣除800元,超过月工资)。此决定一公布,公司员工深受震动。一些同事向我了解,我也事前一无所知,像这种扣减40%工资的幅度是违背中外合资企业职工福利条例的,且合资企业的职工工资规定不应低于同类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120%。本着一种责任心和同事的委托,我向总经理进行交涉。然而,傲慢的台资经理反以我不配合总经理为由向我发出了一张过失单。这个过失就是没有维护台资利益,而且向我提出了威胁:如果不配合公司执行上述规定,将免除我经理职务并取消坐轿车的待遇等。

我已经不是几年前的一名普通职工,我已是一个在股海风浪中搏击成长的中国投资者。我已经将金钱放在次要地位,把人格和尊严放在首位。我终于以一个大陆员工的胸襟和素质回答台资经理:我代表大陆员工提出要求,希望改变这一规定,否则我将辞职。

当今社会,人才难觅,而经理颇多。我向台方经理指出:“大陆员工虽然待遇较低,但并不等于可以随你摆布。你心里应明白,所以我们不会接受你损害员工利益的无理要求。”

我告诉同事,我不会参与这种损害员工的事,但我也无力改变错误决定,所以我决定以辞职表明心迹。我在向台方提交辞职书的同时,也向同事们发表了一篇短文,全文如下:朋友们:

人应有自己的气质和人格,靠乞怜、靠谄媚、靠摇头摆尾地跟随,不是人的作为,更不是一个大写的“人”应有之义。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现今社会不仅企业可以选择人才,人才也可以选择企业。如果你自信自己是个人才,那就必须认真地观察一下该企业的法人素质和该企业的管理与前景。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是衡量企业能否发展的标志之一。.

世界很大,到处都有人才发挥能力的地方;世界又很小,是朋友终会相聚。人生路上本不平坦,纵横交叉重在选择。无论是生活、事业、朋友,在选择时均需三思而行。

愿离开的或留下的同事们自尊、自重、自爱。

我离开了财通咨询公司,从那一刻起我感到自己在背水而战。在这个风云变幻、不相信泪水的市场中,优者将胜出,劣者被淘汰。而这正是检验人生、考验人才的机会。在80%的人属于亏损的股市中,在只有百分之几的机遇中,要生存下去、要活得好是不容易的。

当一些证券报刊约我写稿、开专栏时,当他们许以优厚稿酬时,我没有骄傲,也无一点骄傲的理由。我认识到股评文章也是竞争的产物,一旦你的文章没有新意,没有质量,那么你同样会被淘汰,同样会被读者抛弃。报社不是养老院,所以我勤奋写作、发奋学习,力求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在股评界长盛不衰。同样,当一些机构邀请我去讲课时,我没有骄傲。我深深知道,邀请单位之所以花费资金、人力让我吃好、住好,是希望通过我为其提高声誉,增加客户,提高效益。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一个人会无缘无故地送钱。所以我清醒地认识到,他人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我还有用、还有价值,一旦我失去利用价值,那么一切也将消失。

同样,在股市圈子中,有无数股友称我为老师,有人称我为股评家。但是作为我本人十分清醒地知道,这不是一个永恒的职称,更不是可以列入专家行列中的级别,这只是一个虚衔。股评家的社会地位最难确定,最没有保障。所以,我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我绝不是什么“股评家”,而只是一个普通的股民。所以我每到一地,首先声明我不是专家。中国股市还很年轻,我的实践经验同样还很肤浅。俗话说:久病成良医。因此,我只是一个在股市中摸爬滚打多年而自然积累一点经验教训的人而已。

如果说我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并有所积累,那么,最重要的经验便是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不为一两次偶然的获利而沾沾自喜,而要经常地总结自己的失败教训。二十年来,只有在股市的初期,还可以相对轻易地成为赢家。那时候股票少、股民多,只要买到股票,呆子也能赢。此后,输、赢交叉,我发现捂股不行,于是搞些短线。可是我发现自己挑选的股票大多不错,却屡屡被套,我能买,但不能卖。股市俗语说:能买股票的只是徒弟,而能卖股票的才是师傅。这是一句名言。我的失败就在于常常在为账面盈利而欢喜时一下又变为亏损。

我也曾被小道消息所累,也希望求助消息的先知而获利,而结果却在侥幸心理中成了主力出货的对象。所以,我懂得对任何一条消息必须认真判断的道理。

我多数时间是个多头。看多、看好是我的基本心理,所以手中常有筹码。因为我体会到目前股市尽管“牛熊”交替,但是套住者终能解放。而手中无股者永远别想获利,更何况股市不像期市,没有可以借筹打压的手段,抛出一点就少一点。所以,我也有被套的耐心,我深信被套数月、解放数日的现实。但是,我发觉守株待兔式的等待是消极的,当股市下挫时完全可以大胆割肉,然后在低位及时补进,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主动,减少你被套的深度。此所谓:牛市赢钱,熊市赚股。

在股市中是很容易输钱的。但是,如果你输了钱,亏了本,依然不懂得总结教训,那么你必然还要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股市中人聪明与否,其衡量的标准是你花了多少代价。以少许代价及时换来教训者,便是聪明人。我在股市实践中总结了这么一条经验:智者以教训避风险,愚者以风险换教训。其实还应补充一条,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均应正视风险,从风险中学会规避风险的本领。

我尽管写了许多文章,也常常外出演讲,但是我十分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从他人的意见中汲取营养。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以百家之短扬己之长,这也许是我的一点体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股经(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国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215347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2.5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9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