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在张玉法和沈松侨访问、纪录的这本《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中,沈阳市长董文琦将之亲历的接收沈阳时与苏联、中共冲突始末以及台湾经济起飞的决策与过程一一叙来。

内容推荐

在《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一书中,沈阳市长董文琦口述:接收沈阳时与苏联、中共冲突始末,亲历台湾经济起飞的决策与过程。

《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由张玉法、沈松侨访问、纪录,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弁言/1

前言/3

一、家世与早年教育/3

 (一)故乡/3

 (二)家世/4

 (三)艰辛的求学经过/8

二、民初政情与留日见闻/12

 (一)民初的东北政局/12

 (二)负笈日本/14

 (三)参加“讨张排日”运动/16

 (四)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19

 (五)在日见闻/21

三、归国与从事建设/24

 (一)北伐后东北的建设/24

 (二)参加吉林市政建设/27

 (三)建筑吉林大学/29

 (四)挥泪入关投身水利建设/34

四、抗战前后参与水利建设/40

 (一)扬子江水利委员会/40

 (二)白茆河防洪工程/42

 (三)华阳河水利工程与抗战爆发/45

 (四)湘桂及岷江水道工程/48

 (五)整治嘉陵江/51

 (六)党政高级班受训简记/53

 (七)胜利前夕的水利建设规划/56

五、胜利与接收东北/59

 (一)抗战胜利与俄据东北/59

 (二)东北水利特派员/60

 (三)接收东北之交涉/64

 (四)苏俄在东北之暴行/68

 (五)初次接收失败/70

六、接收沈阳市政/73

 (一)出任沈阳市长/73

 (二)冒险接收沈阳/76

 (三)严拒苏俄无理要求/80

 (四)推动沈阳市政建设/86

 (五)张莘夫遇害/91

 (六)与共军激战一昼夜/95

 (七)混乱局面下的沈阳市政/97

 (八)蒋主席伉俪莅沈视察/103

 (九)停战期间的军事与行政/111

七、设立东北水利总局/120

 (一)辽河治本计划摘要/122

 (二)松花江治本计划摘要/124

八、东北局势逆转/125

 (一)二度出任沈阳市长/125

 (二)动荡的沈阳局势/129

 (三)援锦战役的溃败/135

九、挥泪离别沈阳/141

十、东北全部失陷/144

十一、东北失败检讨/146

十二、北平一月/150

十三、京沪丽月/152

十四、乘轮来台/155

十五、政府迁台/159

十六、参加“行政院”工作/162

 (一)就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62

 (二)三七五减租考察/164

 (三)劳工福利考察/175

 (四)煤业政策考察/185

 (五)金门建设考察/188

 (六)清理剩余物资/190

 (七)建立物料管理制度/195

 (八)训练事务管理人员/197

 (九)建立事务管理制度/200

 (十)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制度/203

 (十一)经济动员计划委员会/209

 (十二)军公教住宅辅导委员会/214

 (十三)台湾北区建设委员会/218

 (十四)审查重大经济建设计划/223

十七、参加“国家安全会议”工作/234

 (一)“国家建设计划委员会”/234

 (二)“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237

十八、答问部分/240

 (一)对张作相的观感/240

 (二)对薛笃弼的观感/245

 (三)对熊式辉的观感/249

 (四)对张公权的观感/253

 (五)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259

 (六)家庭状况与养生之道/265

试读章节

(二)家世

先祖父志云公,曾随左宗棠远征新疆。原来,满人人关后,对关内汉人不敢完全信任,左宗棠是湖南人,其部队以湘军为主,但清廷为防范其萌生异心,故安插大批关外满人子弟人左宗棠军,担任哨官等各级干部,以资监视。我家初抵东北后,即随旗隶属汉军旗,与旗人一体看待,故先祖父亦被征调加入左宗棠的部队,这是前清用以统御中国的手段之一。此外,清代科举对东北也有特殊限制,东北人只能就地考秀才,并无乡试,如要考乡试举人,必须到直隶顺天府应试。其主要用意就是希望旗人子弟重武轻文,不要耗费太多时间求取科名。因此,在前清时代,东北文举极少,而武举特多。清廷并在东北实行征兵,一户之中如有兄弟二人,便须抽取一人当兵,先祖父即因此被征调随左宗棠远征新疆。

先祖父出征前,惟有一子,即先伯廷栋公,另有一女。志云公在新疆驻防十二年,返乡后,才又生了先父廷梁公、先叔廷材公,以及两位姑姑。前清对退役兵勇照顾相当周到,先祖父退役后,每年还可领得纹银十二两,一直到民国初年,家中还按年到双城旗衙门领钱。

在这里,我要插上一段故事。前考试院院长莫德惠先生的尊翁曾和先祖父一同出征新疆,莫先生便是在新疆出生。我小时听先祖父说,当时从征军士原本多为二十几岁的壮丁,在新疆戍守多年,年事渐长,子嗣问题,多所延误,因此左宗棠便向朝廷奏请准许他们在新疆就地纳婚。朝廷准奏后,许多人便在该地完婚。我祖父虽未再婚,而莫先生的尊翁则在新疆娶了一名维吾尔女子马氏为妻,生了莫先生。莫先生自号柳忱,便是因为他出生的地方遍植柳树,故以此为号。他后来也一直以未能返回新疆出生地探望为憾。

先祖从征期间,既不能与家中通信,也无法将薪饷汇回家乡,日积月累,储下了一箱白银。返乡后,便用这笔钱买了一些田地,并建造房舍。他对我的父亲特别宠爱。当时东北并无官学堂,先父少时就学私塾,二十余岁时人旗衙门任事。前清时东北的衙门有两种:一为民衙门,专管民财建设及行政事务;一为旗衙门,负责地方治安及军队操练。这是东北特有的制度,为内地所无。

先父在旗衙门内担任书吏,相当于今日科员的职位。光绪末年,清廷推行新政,通令各省分设新式学堂,并在直隶保定设警官学堂,第一期学生多由东北各地旗衙门保荐。先父和莫德惠均在保荐之列,不幸先祖父因半生戎马,备尝艰辛,曾在军中誓言不让子孙再入军旅,故极力阻止,致使先父未能进入保定警官学堂。而莫先生则顺利进入警官学堂,毕业后回哈尔滨任警官,民初当选议员,从此步人仕途。先父每谈及此,在一生中,深以为憾。

先父既未能出外深造,遂留居家乡,平日调解乡人诉讼争端。东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盛行大家庭制度。我家在董家窝棚是一个大族,当地有前董家、后董家两家,形成两个领导中心,我家便是后董家。当时东北胡匪猖獗,我们两家都在房屋四周高筑围墙,并在围墙四角修筑堡垒(东北称做“炮台”),以防匪患,因此,我们两家也是当地的防卫中心。原来,自日俄战后,东北胡匪蜂起,官兵追剿,常有鞭长莫及之虞,故保卫乡土须仰仗地方的自卫武力。当时土匪并无火炮,多以短枪为武器,所以用土墙便可挡住他们。此外,每一家也都有自卫枪枝二三十杆。我在中学读书时,暑假回家,晚上常到炮台上守夜,对骑马放枪都很精熟。由于我们前后董家共同构成一个防卫系统,土匪不敢来犯,董家窝棚的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我家有田二百多晌(一垧十亩)。东北田地单位称“垧”,是缘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劳动习惯。东北人把一天所能耕作的面积叫做“垧”。当地农户多用自家人力耕种,如感人力不足,也可雇工。我家的田地大都是自行耕种,另雇有长年佣工十余人,大部分是山东人。当时有些山东人,春天到东北受雇,工作一年后,到冬天领得工资后才回家乡。因此,逐渐也有些山东人携家带眷在东北落户。  我家有大车两辆,每辆车须由七匹骡马一起拉运,每车可装运粮货三吨,这是当地唯一的交通工具。每年冬天,自十月问开始下雪,道路封冻,直到次年四月才解冻,当地人便利用这段时间,将秋收余粮运人城内粮栈寄存。这些粮栈多为河北人所开,当铺则多为山西人所设。粮栈只收受农家寄储之粮,本身并无粮食。我家也是在冬天时将粮食运至城内粮栈寄存,需要油、盐、布匹等用品时,便入城把寄存的粮食卖掉一部分,以所得款项购买需用物品。所以,粮栈的作用犹如现在的银行,不同的只是以粮食当现金储存。那时,我家与粮栈往来,完全靠信用,没有任何簿籍帐册。这和当铺一样,都是当时农村特有的信用流通制度。

东北的大家庭自有一套制度,每家的长子称作“掌柜的”,大权在握,家中事无巨细,只要他一句话便算数,其角色就像是现在企业公司的总经理,惟职权更大,任何事均不必开会商量。我家共有三十几口,家计即全由先伯父掌理。我父亲十七岁时与先母关氏结婚,时先母已十九岁。东北习俗早婚,而新娘又多半长于新郎,大个二三岁的十分普遍,大上四五岁的也不算稀奇。这是因为农业大家庭中,结婚后并不需要自己负担家计,而且娶了媳妇,等于在家中添了一个劳动人口,所以富裕人家大多早婚。

我出生于民国前十一年(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农历八月十二日,时先父二十一岁。因为我父亲很得宠于先祖母,所以我小时候也特别受先祖母钟爱。我七岁入私塾,同学中年纪最大的已二十一岁;八岁时得一弟。十一岁时先母因难产去世,年仅三十三岁。次年,继母沈氏来归,复生一弟一妹,现均陷大陆,下落不明。

P4-8

序言

董文琦先生,字洁忱,清光绪廿七(一九○一)年八月十二日生于吉林省双城县。日本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土木科毕业。历任吉林市政处工务科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处长、东北水利特派员、东北水利总局长、沈阳市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等职,现任“国家安全会议”“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

清末民初,日俄交侵东北,白山黑水,迭遭蹂躏,先生耳闻目睹,深慨于强邻之横暴、国势之陵夷,遂乃发愤求学,矢志攻习工程,冀以发挥建设长才,报效国家。

民国十八年,先生自日学成返国,供职吉林市政处,即以修筑吉林至北山之柏油马路,崭露头角。旋蒙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赏识,畀以建造吉林大学校舍之重任。先生衔命后,苦心擘划,原定七年完工之巨大工程,竟以短短两载,即告蒇事。方期于民国二十年双十节举行落成典礼,而九一八事变爆发,先生不甘为日人所役,于次年辗转入关。

先生入关后,投身水利建设事业。抗战前后,先后负责白茆河、华阳河、湘江、桂江、岷江、嘉陵江之整治与防洪工程,兴利除害,成效卓著,时论有“河神”之目,于抗战期间军需民食之转输,贡献厥伟。

抗战胜利,先生受任为东北水利总局长兼东北水利特派员,参与接收东北之事宜。旋复因东北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辙之荐,出长沈阳市政。时苏军盘踞东北,翼护中共扩张势力,形势杌陧,东北各省市首长率多滞留平津,犹豫不前,惟先生不顾安危,冒险前往,于三十四年十二月间自苏军手中接收沈阳市政。

先生之为政也,公忠体国,虽处繁剧危疑,惟知以国家民族之利益为虑,用能不顾俄人恫吓,坚拒俄人图谋控制沈阳工业之无理要求;复又收编伪满军警人员,组织警察大队,于苏军撤退时,与乘隙来犯之中共部队激战一昼夜,沈阳一市卒获保全。

先生两度出长沈市,前后二载,抚辑流亡,推动各项建设,并因应“剿共”军事需要,积极增加粮食生产,建树良多。后因军事逆转,大局恶化,先生抱负,未克展布,于三十七年冬,奉命撤退。

民国三十八年初,先生应台湾省主席陈诚之邀,乘轮来台。翌年三月,蒋总统在台复行视事,行政院改组,陈诚奉命组阁,先生受任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其后二十余年间,先生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暨顾问等职,除先后主持各项重大财经审查案件外,复奉派组织各种考察团及临时特种委员会各八次,并主持训练班二次、担任专责考核小组召集人二次,宵旰勤劳,夙夜从公,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建设之快速发展,先生之功不可没。

一九七二年夏,先生自“行政院”退休,转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兼“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委员迄今。先生虽不再担负实际行政责任,仍一本为国服务之初衷,衡酌国内外情势,积极研拟各项兴革大计暨长期发展策略,俾供政府当局参考采行。

先生自一九八五年四月三十日至同年九月九日,接受本所访问共十八次。先生虽寿登耄耋,而精神矍铄,声洪腿健,此不特平素养生有道,盖立身大节,一本至诚,德业涵养久而弥盛也。

本纪录付印期间,承杨明哲先生协助校对并编制索引,费神良多,谨此致谢。

沈松侨一九八六年五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7205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