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民至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
内容
编辑推荐

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演变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罗岗编著的《人民至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这本书抓住了“在中国,何处发现历史”这一主题,梳理了各种对现代中国历史主线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内容推荐

《人民至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由罗岗编著。

《人民至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讲述了:

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是我们把握现实的出发点,也是展望未来的立足点,如何从中概况、总结、归纳和提升出新的整合方案和核心价值,得以应对危机、面向未来,既是中国思想界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时代迫切需要给出的答案。

中国的未来依赖于发展的转型,而转型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提炼出新的整合方案和核心价值,我们把这一整合方案和核心价值概况为: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

目录

导论 在中国,何处发现历史?

 一、“中国中心观”的限度

 二、“文化自觉”与主权“独立”

 三、重新寻找“20世纪中国”的“剧情主线”

第一章 “乡里空间”的崩溃与“士绅共和国”的失败:走向“民众大联合”

 一、“绅权”即“民权”:历史脉络的勾勒

 二、“乡里空间”与“各省之力”:革命线索的描绘

 三、“权绅化”与“劣绅化”:失败缘由的记录

第二章 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重置“知识分子与民众”的构图

 一、“鬼魂”与“革命”:解放了的阿Q

 二“民国理想”与“人民主权”

 三、启蒙的“颠倒”:“找着群众的野兽性”

第三章 “劳动人民”与“按劳分配”的悖论: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逻辑

 一、“劳动的胜利”:“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二、延安经验:“机器论”与“集体劳动”的高度

 三、打破“循环的陷阱”与新的危机意识

 四、“资产阶级法权”及其不满

 五、“按劳分配”的悖论与中国改革的逻辑

第四章“共同体”、共同富裕与“共产主义理念”:我们拥有怎样一个未来?

 一、中国革命:“共同体”理想的创造性转化

 二、“自下而上”的改革:“新集体主认”的可能

 三“勤劳革命”与作为“政治规划”的“共同富裕”

 四、“共产主义设想”的中国视野

后记

试读章节

通过对“阿Q正传”四个字的推敲,汪晖揭示出“阿Q”能以“正传”的方式浮出历史的地表,既要与传统“正史”的谱系决裂,也要争取“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空间,又要警惕这一现代性的空间成了新的压抑性力量……尽管他已经意识到无论是为“正传”正名,还是为“阿Q”命名,都“涉及名实问题,以及与名实问题直接相关的秩序问题”,但汪晖基本上把他对“序”讨论限制在“命名”问题和“语言”问题上,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与“名”相对的“实”问题,与“语言”相对的“秩序”问题。

具体而言,其中的关键是关于“阿Q姓什么”,汪晖也在文章中提到这个问题,但被他以阿Q“无名无姓无来历”所一笔带过:“立传的通例,要知道他姓什么,但阿Q没有姓。好像姓过一回赵,但很快就不行了,赵老太爷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然而,如果我们回到这篇“序”的文本,就不难发现谈到“阿Q姓什么”时,“作者”似乎放弃了原来讨论“正传”那种多少有点“掉书袋”的书生口吻,转而使用现代小说叙述者的客观语调,描述了阿Q自以为“姓赵”却被迫“不能姓赵”的故事:

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在以议论为主的“序”中显得有些突兀,但和正文的小说笔调却颇为合拍。如果将关于“正传”以及“阿Q”名字的叫法和写法的讨论,都当作为“小说叙述”而做的准备,那么这段描述就可以看作是整篇小说的叙述起点,因为在这里涉及的不是抽象地讨论“作者”为“传主”“命名”的“语言”的问题,而是具体地描绘在“实际存在”的“乡村秩序”中一个底层乡民如何被驱逐、被欺凌的情形。

阿Q姓什么以及是否姓赵,关涉的不只是他个人,而是与他所归宿的氏族或宗族有关。这一段开头提起“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最后却以“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结束,就和“姓什么”与“氏族”的内在关联有关。历史地看,将底层乡民“姓什么”和“氏族”或“宗族”的归宿密切联系在一起,是明清以来逐渐成熟的宗法制社会的特征,也即前文反复讨论过的“乡村共同体”或“乡里空间”的特征。尽管“乡村共同体”或“乡里空问”是由“富民层”和“士绅”阶层所主导,但由于“富民层”和“士绅”阶层需要优先考虑的是“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特别是“公业”制度,也就是“乡村共同体”或“乡里空间”的“共同财产”制度的存在——这些“公业”或“共同财产”往往根据用途不同,分为祀田、义田和学田等等——使得同一氏族(“宗族”)中人无论贫富,都可以共同祭祀祖先,以及分享丰收、嫁娶、“进学”(考中科举)和升迁(官吏晋升)等共同的喜悦与荣耀。

由此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只有“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姑且不论他是不是酒后胡说什么“比秀才长三辈”,从阿Q作为长辈为本家的孩子中了秀才感到光采的行为来看,其实相当符合“乡村共同体”的伦理习俗。然而与阿Q的行为形成对比的是,作为“士绅”的“赵老太爷”本应该比普通乡民更自觉地维护这种伦理习俗,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赵老太爷不准阿Q姓赵——“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这从根本上破坏了“乡村共同体”的伦理习俗和秩序。所谓“你怎么会姓赵”,似乎只是剥夺了普通乡民分享我“赵老太爷”一家因儿子“进学”带来荣耀的权利。然而不要忘了,乡民分享荣耀的权利来自于“乡村共同体”的“公共性”,不准分享即以“一己之私”凌驾于“公共性”之上,当然是对“乡村共同体”的破坏;而所谓“你那里配姓赵”,则更进一步暴露了“乡村共同体”内部贫富差距之间矛盾的激化。“赵老太爷”不准阿Q姓赵,没有任何理由,只是认为他“不配”,“不配”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穷——阿Q是乡村最底层的流浪雇农,他连地主的佃户和长工都不是,只是在农忙时给人雇去打短工,连家也没有,住在村外的破庙里——但仅仅因为他“穷”,就认为他“不配”,更是对“乡村共同体”伦理习俗和秩序彻底的背叛和破坏。

P89-92

后记

当责编不断催促我写“后记”时,我才愈加强烈地意识到这还是一本“未完成”的著作。说它“未完成”,并非自谦。首先因为写作时间紧,全书可谓“急就章”,不少内容甚至是在旅途中完成的,而且原来设想的一些章节最终也没有写入书中,只能留待以后的修订和增补了;当然,更遗憾的是我对中国现代历史、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改革进程的认识和思考同样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况,许多重要的问题和关键的难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辩论与突破。因此,即使就本书提出的诸多命题和构想而言,也不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召唤着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参与其中、相互砥砺、彼此辩驳、共同进步。

无论是这本小书的“未完成”,还是个人思考的“未完成”,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相比,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一伟大的事业同样处于“未完成”的阶段。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回国考察重庆和延安等地之后,深深地被中国共产党人的“延安精神”所折服,一方面展望未来,“假如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刻苦耐劳、埋头苦干,我们中国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另一方面却也未免有点担心和忧虑,“然陕北地贫,交通不便,商业不盛,地方非广,故治理较易风化诚朴。设中共若握东南富庶市场,区域广大,不知能如此廉洁,兴利除弊,为人民造福如延安精神乎?”(陈嘉庚:《南侨回忆录》)当时有着同样担心和忧虑的远不止陈嘉庚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诤友”,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与毛泽东的“窑洞对”中,更尖锐地提出了质疑:我生六十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朝历代,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是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日久天长,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面对这一来自中国历史深处的忧虑与质疑,充满信心地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延安归来》)即使到今天,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环境复杂了,难题增多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伟大事业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却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探索“为人民造福”、“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新路”,依然是关山万里、任重道远,依然是“在路上”、“未完成”的伟大长征!

此书的完成与出版,首先要感谢陈昕先生,这几年他在上海书展期间举办“世纪中国论坛”,以出版家的敏锐倡导知识界关注中国现实、关心中国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的写作;感谢为松兄,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督促,这本小书根本不可能如期完成;感谢陈雷兄,倘若没有他的认真和执著,倘若没有他从他们出版的相关图集画册中精心挑选了若干历史图片,本书则不会以现在这样的面貌和大家见面;感谢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没有和他们长达十多年的学习、辩论甚至争吵,我很难想象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可以抵达此时此刻的状态。

最后,感谢我的学生们,这几年在课堂上围绕“革命”问题的反复研读和激烈讨论,是促使我完成这本小书的最大动力。因为从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热情、理想和希望。

此书是献给你们的!

罗 岗

2012年11月12日,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重新认识二十世纪中国,重新解释这一时代的“人民”与“革命”,需要一场认识论上的变革。罗岗的著作通过勾勒了这一时代的几条关键线索,敏锐地回应了当代思想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一项开放的探索,一个重构历史认识的邀请。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作者 汪晖

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演变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抓住了“在中国,何处发现历史”这一主题,梳理了各种对现代中国历史主线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张维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民至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0816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9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