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源编著的这本《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通过对中国儿童文学从二三十年代到文革十七年的梳理,精心挑选出几十个典型性的个案,通过对这些代表当时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最高水准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评析,梳理出独具一格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史。作家评述结合,个性化的文字有见地有深度,张扬了中国式的纯文学传统。
图书 | 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绪源编著的这本《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通过对中国儿童文学从二三十年代到文革十七年的梳理,精心挑选出几十个典型性的个案,通过对这些代表当时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最高水准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评析,梳理出独具一格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史。作家评述结合,个性化的文字有见地有深度,张扬了中国式的纯文学传统。 目录 序一 序二 卷一 一、白话文与《尝试集》 二、陈衡哲的《小雨点》 三、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 四、周作人的理论与冰心的《寄小读者》 五、凌叔华的《小哥儿俩》 六、沈从文、陈伯吹与老舍的“阿丽思” 七、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 八、从“政治童话”到“教育童话” 卷二 九、鲁兵与柯岩:童诗从哪里出发 十、任溶溶:把童趣推到极致 十一、儿童小说的两种范式 十二、“战争中的孩子”和“孩子的战争” 十三、胡万春·沈虎根·高玉宝 十四、诗的散文与小说的散文 十五、“早春天气”与《宝葫芦的秘密》 十六、1960年的批判及此后的创作界 十七、《小兵张嘎》与《羊舍一夕》 十八、林海音、朱氏姐妹与林焕彰 十九、“文革”中的儿童小说 附:“建构论”与“本质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绪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49145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9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