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兄弟我的奋斗
内容
试读章节

迷路

今天的中国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似乎是不是够大已经成为评判一个事物是否够分量的标准之一,比如城市够不够大;大学校园够不够大,就连软件园也是越来越大。在厦门,说到软件园,很多人的印象中还是那个珍珠湾的软件园一期,但是随着软件园二期的建成,软件园一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提到软件园基本上指的是软件园二期。

2008年第一次到软件园,以前只知道软件园是在会展附近,对它唯一的印象就是厦门大学西村有两路公交车可以到软件园,一辆是47路,一辆是29路。

从厦门大学到软件园之后我就彻底凌乱了,那时候软件园还没有电瓶车,园内交通除了电动车基本靠走。观日路、望海路这两条马路就像长江、黄河一样错综复杂地盘踞在软件园里。更为奇妙的是,这里的楼号就像星象图一样,你根本找不到任何规律,有的楼尽管楼号相连,但是在地理位置上相差甚远,难怪有人说软件园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隔壁的楼是几号。

在这么一个星象图一样的软件园里,当然我也迷路了。在踩不出脚印的水泥路上,在观日路和望海路这“长江、黄河”之间来回寻找,问了无数的人,得到的回答基本是“不好意思,不清楚,我也是刚刚来这里”、“对不起,我也是来面试的……”

在这里奋斗了几年之后,发现和园区里面的朋友聚会聊天,关于软件园的楼号混乱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是大家吐槽的共同话题之一。

在软件园迷路其实让人有点心慌,东西南北的跨度真的有点大,好不容易找到了东门,还是没看到要找的楼号,鼓起勇气给对方挂了一个电话,对方说在东二门。我彻底晕菜了,软件园到底有多大呀?居然还有东二门。

经过跋山涉水最后还是找到了望海路3x号楼。只是走进对方办公室的那一瞬间,有两个念头在我大脑里打转,第一是累,这感觉和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样的,只是我走的是二万五千米,同样是爬山坡、过草坪;第二是软件园里面很多公司可能不大,但是办公室真的很大,可以说软件园很多公司的办公室都是月明星稀,偌大的办公室没有几个人,完全可以空出一块场地来踢足球。

尽管在软件园迷路了,但是还好梦想没有迷路,对方让我下周到公司去上班,这就开始了我在软件园奋斗的青春。

吃饭

要说上班族最关心的问题绝对不是办公室的八卦,也不是公司到底赚钱不赚钱,更不会是自己对公司的价值,而是吃什么。对于在软件园奋斗的我们来说这个问题更为重要和迫切。

如今在软件园上班的人可能会说,这里有无数的外卖,有众多的食堂,软件园边上的何厝村里有无数的小炒等,可那个时候的软件园可供吃饭的餐馆聊若星辰。

上班第一天,到了10点半,尽管我在想中午吃什么,但是一直没敢问同事。谁叫我们是新来的,还是低调一点好,避免被同事们认为我“工作不努力,吃饭够积极”。

到了11点,还是没动静,难道这些人都是神,中午不吃饭吗?过了11点半,公司的微波炉开始发出性感的“叮咚”声,到了12点,还是没有人讨论吃饭问题,后来才知道他们都带饭了。我一个单身男人,也没人给我做爱情便当呀,这下可悲催了。

我怯生生地到前台问前台小妹有没有叫外卖的单子,她说:“有,不过应该两点前可以送到。”我心里就在想,这是午餐还是下午茶啊?尽管这么想,我还是从她手里拿过了几张叫外卖的传单。  回到座位后我才发现她说“两点前应该可以送到”真是经验之谈。连续打了几个电话,都是正在通话中,我就轮流着拨号,到了12点40分终于拨通了一家,可惜只因是一份,不送,这下基本歇菜了。

最后只能跑到何厝的便利店买了一桶泡面和两个卤蛋。这时我也才深刻明白,为什么在电视剧或者名人传记里,奋斗的岁月里泡面似乎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一碗泡面,开始了我在软件园奋斗的历程,这样说出来好像也不是很丢人,貌似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吃着泡面奋斗的。尽管吃泡面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是似乎是一个必要条件。

上班路上

有次和一个从上海回到厦门工作的朋友聊天,我问他对上海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每天上班的时候,地铁站里高跟鞋撞击瓷砖的高频率噪声让他受不了,这样高频率的声音真真切切地让他感受到了上海是一座和时间赛跑的城市。

其实不管在哪一个城市,上班时段基本都是在上演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特别是对于那些“晚上下不了线,早上起不了床”的白领们,如果说春宵一刻值千金,那么早上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比春宵还要金贵。但是在舒服的赖床和迟到扣钱这个现实的选择面前,在闹钟三番五次地催命之后,只能起床,哪怕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因为面包还是比赖床来得更有现实意义。

厦门这么一个不算很大的城市没有地铁,所以我不能在人们行色匆匆的地铁站感受高跟鞋撞击瓷砖地板的命运交响曲,最多就是能够忍受下在公交车里被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滋味。

对于我这么一个职场菜鸟来说,赖床似乎也不是我能够选择的选项。记得有一次和一个老板聊天,我问他对职场新人有什么建议,他说其实不管新人还是旧人,他判断一个人对公司的价值无外乎两点: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专业能力肯定是一个短板,所以此时专业的态度就很重要。如果没有专业能力还没有专业态度,那这个人基本上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员工。

我现在就是这么一个职场新人,专业能力上除了一脑子的理论还没有接地气,所以只能在专业态度上加强自己,比如不迟到、不早退、不在上班时间做一些和工作不相干的事情。为了不迟到,经常是早班的公交车上只有我一个人。我常自嘲说,打的上班或者开私家车上班和我比较起来都弱爆了,我是一个人花一块钱包一辆公交车上班。

因为经常早班的公交车上只有我一个人,慢慢地和公交车司机也熟悉了起来。一天我们就聊了起来,他说:“你是刚刚参加工作吧?”我说是,心想老油条哪里有这么早上班的。他问我几点上班,我说8点。他说:“8点上班其实你没有必要这么早,因为你再早老板也看不到,而且同事们还可能会觉得你假积极,人在职场做事情应该让老板知道,这样才更有价值。”其实想想,这也许是他的经验之谈,或许就是他的职场哲学,对于他来说可能是职场金科玉律,但是对于我这么一个职场新人来说,根本没有参考意义。

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应该想想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如果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那我们是不是活得有点失败?这让我想起一个外国人谈论中国社会和欧美社会最大的差异时说: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耻辱感基础上的,也就是哪怕你做任何坏事,只要没有被人发现,没有给你和家人带来耻辱感,你都心安理得;但是欧美社会是建立在内疚感基础上的,也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会反问自己是否对得起自己,自己做得是否对,只有问心无愧才能心安理得。

尽管我没有反驳他的这个职场哲学,但是他的教导并没有改变我一个人包公交车上班的现实。在他看来我就是一个不开窍的傻蛋。  和司机的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由于每天在这个城市接触大量的人,但是与他交流的人很少,能深度交流的人就更少,因此他对于这个城市和社会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在观察,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和价值观去臆想。因此他的言谈间更多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用网络词汇来说就是负能量。这点和与出租车司机的聊天感受大不相同,出租车司机经常和客人进行比较深度的沟通,而且基本上一路听着广播。如果说公交车司机是负能量爆棚,那出租车司机可以用阅人无数、见多识广来形容,不管你聊什么,他似乎都略懂一点。

为了不让他的负能量把我变成一个和他一样的悲观主义者,尽管一个人打公交车上班还是一如既往,但是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后来除了上车的时候打个招呼之外,我就窝在后面的座位上看书或者读报。

上班的路上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人如果能够成为朋友或者伙伴,那么在内心的某一个频道一定是有共鸣的,否则不管是朋友、恋人,还是伙伴,关系都是难以维持的。就像很多人没有了生活费而将就着找一份工作,有的人因为空虚寂寞去谈一场恋爱,但因为不是基于内心的共鸣,这样的现状也一定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P3-7

后记

当书稿修改接近尾声的时候,2012年度最受欢迎的电视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还在进行“颠覆之夜”的对决,当黑马梁博最终夺得“年度中国好声音”的时候,微博上充斥着各行各样的“阴谋论调”,甚至很多人觉得自己被浙江卫视给消费了。

其实不管是“中国好声音”还是早几年的“超级女声”,尽管最后的结果未必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但是至少说明了一点,只要热爱你的热爱,总有一天可以看到梦想花开;哪怕你不是第一名,就像当年的张靓颖,只要有实力依然有魅力。

看完“中国好声音”的巅峰对决,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些草根的选手在歌曲的演绎和演唱方面其实并不比很多大名鼎鼎的明星差。当然我也希望朋友们看完这本书,可以发现收获并不比看其他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书收获少,就像李宗盛在歌词里面唱到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因为热爱我们的热爱,我们选择义不反顾坚持到底,或许在别人看来我们就是在“逆风飞扬”,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到底,我们的人生质感和那些平凡的大众是不太一样的,尽管可能我们在现实的物质上没有和他们一样的富有,但是我们的人生比他们丰富。

有人问我希望读者怎么看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对我自己而言,更像是对自己奋斗青春的一种记录,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当我们老得没有理想和激情的时候,会想起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可以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我硬实地走了一遭,并为之奋斗过。

对于读者来说,我希望可以唤醒一些人的理想和激情,去过一种更有质感的人生,而不是把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活成了别人生活的复制品。

当然如果能够通过这本书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未来的路上一起同行,一起去探索和丰富我们彼此的人生,那么我将心存感激,欢迎在新浪微博@曹芳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书稿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要特别感谢为我操劳和操心了一生的父母,还有一路上的朋友们,如果没有你们我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可怕?

感谢每一个与IDEAinside有过交集的朋友们,尽管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你们选择了离开或者坚持,但是至少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我们是同路人,如果没有你们,我的梦想早已经成为幻想。

感谢本书的编辑闫明明女士,她是第一个全文通读本书的读者,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才让本书得以面世。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初入职场遭遇的每一个人,初次创业和我们并肩奋斗的同事们,合伙创业期间一起创造奇迹的同事们,还有厦门小鱼网上的每一个读者,其中不少读者的支持和鼓励给了我写完本书的信心和决心。

当然还要感谢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如果有机会,欢迎来厦门@再见理想咖啡酒吧,我们一起聊聊我们的理想,谈谈我们的人生。

目录

自序

Part 1 初入职场——那些职场菜鸟必不可少的经历

Part 2 创业——一个让人躁动的梦想

Part 3 合伙创业——小微公司生存之道

Part 4 自立门户——创立小而美的IDEAinside

Part 5 团队——屌丝老板及其精英团队

Part 6 再见理想——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

后记

内容推荐

《兄弟我的奋斗》是曹芳华的自传体小说。

《兄弟我的奋斗》讲述了:

一纸文凭,我们全部的青春资本。除了奋斗,我们一无所有,也别无选择;当我们希望、失望、绝望,我们庆幸还有梦想。

我们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或是朝九晚五地上班,或是艰苦卓绝地创业,但我们都在用奋斗演绎青春的激情!

当我们老得没有理想和激情的时候,会想起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然后骄傲地说:“这个世界,我硬实地走了一遭,并为之奋斗过。”

编辑推荐

《兄弟我的奋斗》是曹芳华的自传体小说,描述农村大学生的奋斗史,嬉笑怒骂广告、电商、创业的各种心酸历程!

年轻的身影折射出奋斗的青春,星象图一样的楼号分布让不迷路成为不正常现象,吃饭的长龙就像领救济粮一样壮观,外卖的盒饭就像猪食一样难以下咽,下班时候的公交站就像春运时候的火车站,公交车站的小偷就像是这片奋斗热土上的幽灵……这一切都不能泯灭我们青春的激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兄弟我的奋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芳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18434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