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美丽家园
内容
试读章节

绿色文明的开端

本世纪最后的20年间,一座原本就闻名遐迩的海港风景城市,又以其崭新神奇的特区风貌,引起了东西方的共同瞩目,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这就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当人们在回顾特区建设15年的时候,这座经改革大潮洗礼的岛城令人刮目相看了。

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把中国兴办特区称为“深圳的速度、珠海的模式、厦门的基础”,这一“基础”是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的,它要改造老城区,还要建设新城区,要背一些“先天不足”去开拓……

然而这座百年老城却拥有天然良港,可以与世界各洲连通,又与金门隔海相望,它可是联系海峡彼岸的桥头堡和不可多得的通商、通航、通邮的口岸。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山在水中,水又在山中,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素来被称为“海上花园”,这里又是著名的侨乡,英才辈出而蜚声海内外。

改革开放办特区建设15年,厦门的经济实力增强了,199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0亿元,人均达19714元,居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城市中的第三名。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199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城市面积由8.36平方公里增加到50平方公里,199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314吨,集装箱运输列全国第五位,厦门港进入全国一类行列,空港客运量名列全国第六位,同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卫生评比中名列36个参评城市第一名。

这是厦门市党政领导率领他们的人民进行的“第一次创业”所取得的业绩。

这是英明的决策者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递交的一份出色的答卷。

一项战略性的科学决策

特区建设过程中,万商云集,但厦门的决策者不是盲目地抓项目、上工程,而是科学地将发展项目、工业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发展“用水少、占地少、污染少、耗能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精小、轻、新和高科技产业,规划在厦门岛内建设,把轻纺、轻工等劳力密集型工业安排在岛外的杏林工业区,又把石油化工等原料工业和能源工业安排在海沧镇和同安县。对符合这些原则要求的,坚决支持,否则一律不开绿灯。  1984年,一个炼油项目拟在厦门建设,该项目占地需2平方公里,年加工500万吨原油,年产高级汽油146万吨并能提供5000人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并有数千万元的经济收入。这对受“前线”因素制约,饱尝30年半封闭发展的厦门的诱惑力太大了,但当最后决策时,市政府还是忍痛割爱地否决了该项目的建设。

像这样被否决的项目不止一家,类似在岛内办炼钢厂、电镀厂、造纸厂等有违“四少”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的,在厦门市均难于找到落脚之地。不是说办特区要吸引外资吗?外资来了你们又不要,难怪厦门“发展太慢”!厦门太挑剔了!

不,厦门要引进外资,但必须符合城市的规划布局、按照厦门的环境容量来“引资”。

看,一批高新技术的产业在这块沃土里扎根了,像厦华电子集团、电子、轻工、纺织等产值高、能耗低、污染小的大型骨干企业相继建成,从而使厦门环境质量至今仍保持在特区建设“本底”水平之上。

“海上花园”的遗憾

厦门能有今天,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这个神奇的城市注入了活力。这15年,厦门在环境与发展这架天平上,是很会掂出轻重的。

此间,一些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也出现了。

1986年,厦门西海域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赤潮,由此“环境”这张黄牌也不断在人们眼前亮起,筼筜湖和厦门港避风坞的污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弥漫在鹭岛上空的200多根烟囱在“吞云吐雾”,城市噪声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垃圾围城、四害猖獗,城市管理混乱,1989年全国首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厦门时,厦门以全国倒数第二名的成绩名落孙山!

厦门怎么啦?是厦门没有环境优势?否!是厦门管理水平不行?否!是厦门高层领导不重视?否!忍辱负重的厦门人开始了他们新的环境战略,让我们摄下几组镜头,再把这些镜头进行放大和拼装,你会看到“海上花园”的主人们是怎样从环境的噩梦中醒来的。

从污水中捞起的太阳

那是在70年代,一个不应该的年代,厦门人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将与大海相连通的天然良港,围出了个不伦不类的死湖,一厢情愿的人们企盼在被围起的海滩上能种出谷物,但人们尚未品尝上谷香的时候,湖周围便布满了大大小小的20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长年累月向湖里排着五颜六色的污水。于是筼筜湖发怒了。

一位饱经湖水发臭的市民终于耐不住那阵阵飘来的味道,向当时的厦门市市长邹尔均寄来一幅漫画,漫画上有一位居住在湖区周围的居民为躲避蚊虫的袭击,躲在蚊帐里看电视新闻,并取名为“垂帘听政”。

位于筼筜湖区周围的市环境监测站的所有暴露在空气中的含铜物件,包括铜锁、精密仪器,均被湖中污水随风飘来的含氰化物物质而污染显得锈迹斑斑。

位于西堤湖边建起的一幢幢豪华别墅,也被黑臭污染,这一时期的售房率不足一半。

文明素质较高的厦门人,也包括外地来厦的,此时此刻也忍不住骂娘。

那满目疮痍的惨状,惊动了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决策者,也惊动了一向以反映人民呼声为己任的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

1988年4月7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的部分组成人员、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头头们近百人,对筼筜湖区和几个排污大户进行视察,并认真做了讨论和研究。

1988年4月8日,在厦门市环保局的大会议室内,近百张桌椅座无虚席,会场上一张张表情严肃的脸,望着台上那陈词发言者的神态。这时,曾担任过常务副市长,此时担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王金水,更是感慨万千,他告诫与会的政府部门的头头们,要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中,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保护环境,宁可少盖几栋房子,也要保证资金治理筼筜湖。

从权力机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后,厦门市政府开始缩紧腰带,从财政中抠出资金用于治理筼筜湖。

于是,一场加速综合治理贳笃湖的战役打响了。市政府调集在厦门的所有科研力量,邀请和走访了省内外许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并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厦门大学等单位开展了一场科学治理筼筜湖的攻坚战。方案提了数十个,经过反复论证和比较,最终确定了污染控制、污水截流、污水处理、清挖湖泥搞活水体、防洪蓄洪、园林绿化和护岸维护的综合治理方案。同时,为避免边治理边污染,市环保局首先对排入筼筜湖、负荷占60%的25家主要工厂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并责令岛内3家造纸厂停止制浆生人们是怎样从环境的噩梦中醒来的。

P295-297

后记

后记

从1988年至今,是我长大成人的25年,也是我从事环境新闻工作的25个年头,到今天,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于是,就有了将25年来在报章发表过的一些文稿汇成集子的冲动。

每当我打开电脑,搜寻着我25年来在报章和其他媒体发表过的一些文稿时,就会浮想联翩起许多历历在目的往事。

记得的是1989年,看到厦门满目疮痍的筼筜湖,我和厦门电视台记者林平峰拍下了《厦门告诉我》及《厦门疮痍——筼筜湖》等电视专题片,这两部电视纪录片,全景式地反映了当时厦门的整个环境状况,特别是筼筜湖污染的整个现状。专题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厦门告诉我》由此获得了1990年国家环保局、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记者协会评选的“环境杯”全国好新闻大奖赛一等奖。当看到筼筜湖整治后的绿波荡漾,成群的白鹭集聚在这里觅食、嬉闹,还、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和市民在环湖路散步、慢跑……我的心里是那么的从容、淡定和开心。于是我又采写《治水当属筼筜湖》的稿件,以褒奖筼筜湖的治理成果。但是面对厦门的“围海热”,我又和报社记者孙海东采写了《围之惑》,全面反映了“围海热”给厦门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醒政府有关部门不要再有“围海热”思潮。该作品被’94中华环保世纪行组委会评为好新闻二等奖。

记得的是素有鹭岛之称的厦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最尴尬的是白鹭故乡的鹭岛竟然看不见白鹭。于是,厦门人开始怀念白鹭。白鹭也因此纷纷在传说和故事里飞,在散文和诗词里飞,在国画和油画里飞,在歌曲和摄影里飞,在广告和商标里飞,在不少店家或公司的名字里飞,更在难于计数的孩子的名字里飞。

白鹭对于厦门来说,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城市被称作“鹭岛”,市鸟选定的是白鹭,至于人名、店名中“鹭”的重复率更是高得惊人。可是在厦门岛为何不见白鹭?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局部生态环境是如此的糟糕,就连白鹭都难得光顾!可喜的是时任厦门市长的洪永世和时任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秀记、副主任郭安民等领导,十分关注白鹭的话题,从法规的制定到具体实施,都倾注了他们的心力。记得1995年5月12日在大屿岛现场,当洪市长等领导看到岛上成千上万的白鹭在树梢上翩翩起舞、自由飞翔的情景,洪市长兴奋不已,当即指示林业部门要很好地管理起来,此时我正陪同在洪市长的身边,我说,白鹭主要在滩涂上觅食,他说那就让海洋水产部门来管理,我又说白鹭是介于陆上和海边的滩涂上觅食,再栖息树林中,还是环保部门管比较超脱,他略有所思,就说那就让环保部门来管理吧,最后,洪市长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要求白鹭由环保部门来统一归口管理。……由此,从人民代表的关注到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的迅速建立,从市长由衷的感激再到鹭与人的和谐,都在厦门环保史上从此留下一段美妙的佳话。

特别要提到的是,1996年7月中旬的一次市长的常务会上,洪市长讲了三点:一、厦门要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高标准严要求地治理环境污染,使厦门市的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二、厦门要增加环保投入,“九五”期间全市用于环保的投入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到2000年至2010年要达到5%以上;三、要求全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要积极推行国际ISO14000系列标准体系,使特区的企事业单位早日与国际接轨。我认为“洪三条”至今依然管用,他在任内高瞻远瞩,不愧是名副其实的“环保市长”!

记得的是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立法权,7月30日,颁布第一部专业法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我积极宣传厦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在执法方面取得的成效,厦门充分运用该《条例》的实施,为环境管理提供执法依据。2004年6月10日重新制定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获得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我为此采写的《厦门立法关注生活污染解民忧》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复评暨第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评选二等奖。

记得的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又将厦门的环境保护推向新的高度。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的解振华,于1996年10月31日莅临厦门调研,耳闻目睹了厦门的环境现状后十分欣慰,对厦门的环境保护工作给以充分肯定。厦门环保局局长吴子琳向他汇报,自从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厦门的工业总产值在特区建设25年中却已增长146倍,但厦门的环境质量至今仍基本保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良好水平,空气、水环境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个别指标甚至还优于过去。这说明了厦门坚持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轨迹。但是,他反映说,国家在开展城市环境质量定量考核时,厦门的排位总是进不了全国的前十名,他不服气!解振华听完汇报后,略有所思。当天下午,解振华一行考察了厦门万石植物园,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下脚步,叫上B随行的几位司长,提出在我国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想法,并指示他的部属们思考这个问题,回去再讨论。第二天,在环境监测站的一楼会议室,司长们表示赞同解局长提出的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建议,并要求厦门环保局以地方现状为基础,拿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地方考核标准来,国家环保总局拿出国家层面的考核标准来,然后对接后形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标准并在全国开展此项活动。

1997年8月29—31日,经过国家的严格考核,厦门昂首跨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推荐榜。9月5日,国家环保局正式授予厦门、大连、珠海、深圳、威海5个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中国第一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多次强调,环保工作是靠宣传起家的,他还说,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原国家环保局总局长解振华也说环境保护不仅要靠宣传起家,还要靠宣传教育去发展。中国环境报社的第一任社长扬矛说,记者不是一年写了多少稿件就是优秀记者,记者应该每年有一两篇作品能够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大奖,才能算是优秀记者。我记住了这些领导的指示,并在现实工作中加以实践。我在负责厦门环保宣传教育期间,能够发挥我在高中时代担任团委副书记期间保留下来的魄力而不遗余力地大胆工作,在环境宣传方面,多次配合国家环保局、国务院新闻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中华环保世纪行、《中国环境报》等进行重大的环境宣传,使厦门的环境保护能够及时登上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地方上,能够基本保证在电视上有环保的图像、报刊有环保的文字、市里的文件有环保的章节。我主编《飞向绿色的明天》画册等刊物,并争取到了市委书记为《飞向绿色的明天》画册题词,副市长为画册作序;协调了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教育委员会、厦门市环保局多次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环境宣传。在白鹭洲,竖起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块液晶显示屏——白鹭彩屏,这是环境宣传教育的大手笔和大亮点!这是在1978年市委书记亲自部署下进行的工作,当时是由于广大市民和旅客不能随便登上大屿岛,不能看到白鹭那千姿百态的身影,希望在大屿岛安装6个摄像机,通过远传技术,将大屿岛的白鹭世界实时不间断地传输到白鹭彩屏,让群众白天能够观赏到白鹭,晚上还可以播放动物世界纪录片以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片,这是一项环保宣传的新举措,得到了社会的赞许,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彩屏开播的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时任省委副书记还为此发了贺信祝贺开播仪式成功。遗憾的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和人为的因素,耗资近400万元的彩屏最终还是成了遗憾的历史!

在环境教育方面,我能够不断创新,多次组织千名学生上中山路等重要路段踩街宣传环境保护;组织学校开展自编自演的环保文艺节目,在厦门影剧院和厦门人民会堂进行汇报演出,观众全部来自学生家长,这些活动均受到社会的好评;组织台(湾)厦(门)和香港、厦门环保科技夏今营,在首次组织台(湾)厦(门)环保科技夏令营时就得到了国台办、省台办领导的重视,他们和厦门市委的两位副书记等领导出席了夏令营的开幕式活动;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教育活动中,我组织印刷10万张集知识问答、意见建议和学生家长签名为一体的铜版纸宣传单,通过学校发放给每位学生,宣传单飞向厦门岛的每个家庭,根据回收统计,有27万人签字参与了此项活动,此举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再推动社会,确实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1997年6月5日,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由7个区的团委组成的7个青年志愿者方阵,身着7种颜色的宣传服装在厦门人民会堂广场举行宣誓,同时接受市五套班子领导的授旗,之后,青年志愿者分赴所在的各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间,市长分别在广播电视上发表讲话并在《厦门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厦门日报》发表社论,为高潮迭起的“创模”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氛围。

最让我难忘的是拥有许多新朋旧友,1994年6月,我奉命到北京中国环境报社总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这期间,我在报社总编室认识了当时在总编室任主任的杜琳,副主任李瑞农和孙海东,编辑陈谦、段松君、胡若隐等同志,尽管时过境迁,这些兄弟各个飞黄腾达,有的已经远走高飞,但是时到今天,他们依然没有忘记远在南方小城——厦门的我!特别是我在北京的东四十条的仓夹道里甲十四号与孙海东同住一居室,他对我这不速之客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胡若隐、林玉等同住一个院子,我们朝夕相处,经常一起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一起喝啤酒小酌……那朴实无华的感情,是无法忘记的。

在我的工作历程中,我荣幸地先后经历了五任厦门市环保局局长,同时经历了五届环境报社长和总编辑,在这些长辈和领导的帮助和关怀下,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熟,是他们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学习锻炼和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机会,才成就我的今天。

今年正好是我和妻子结婚25周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超美,她长期以来对我的包容、理解和爱护,特别是她近三年身体状况不佳,经历三次大的手术,但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抵抗病魔,身体状况很快恢复了起来,同时告别了她担任几十年的银行高管职位,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期许她能够放下一切包袱,开始新的轻松愉快的生活。我的女儿宇宁,大学毕业了,并及时在一家外资企业找到了一份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总经理助理,看到她日渐成熟、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样子,我好开心,期许她早日寻觅一位知己,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1976年8月,我高中毕业后就来到当时的厦门市郊区前线公社莲坂大队下乡,在下乡的四年里,我经历了三个月农村生产队生活,后被调去前线公社参加“一批两打三整顿”工作组工作,1978年2月工作组活动结束后,我被调去郊区前线公社莲坂小学当民办教师。1980年正式就业于国营厦门水泥管厂,在工厂的四年里,从事行政和共青团的工作,(其间被派去武汉建材学院学习8个月)。1984年学习回来后就被调去厦门市建筑材料工业公司参与负责新型材料的筹备工作。1986年年底到厦门环保局从事文秘和宣传教育工作。其间我先后参加人民日报的新闻培训班、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进行一年半的新闻专业学习,并在该校研究生院进行了一年半时间的新闻学学习,以提高我的新闻写作能力。同时我对摄影、摄像进行了学习和实践。在许多重大的采访活动中,做到一部照相机、一部摄像机、一台录音机和一支笔,全方位进行采访报道,被当时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戏称为地方的“全能记者”,并多次圆满完成重大的新闻采访任务。

我一生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不给领导添麻烦,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永远抱着包容和谦卑的心态对事对人。我将继续用我的格言——“以细微小见精神、以德服人见真诚”为鉴,继续广交天下朋友,因为只有彼此尊重才能达成彼此的理解。但是由于性格使然,难免心直口快易得罪入,期许朋友们理解和包容,毕竟我是一位善良的典型的厦门汉子!

在我即将出版的这本《守望美丽家园》新闻集里,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部周建副部长为本新闻集作序,衷心感谢这位老领导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要感谢我国著名书画家李呈修先生为我题写书名,也要感谢我国著名书法家石光先生也为本集题写书名,同时也要感谢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洪清盾教授及我国著名的水墨花鸟画家关中醉人先生对本集给予的关注,特别要感谢《中国环境报》福建记者站站长李良以及厦门日报的林水圳、蔡廷谦,厦门电视台的林平峰兄弟等在我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得到国家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以及厦门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余进、邱雄飞等兄弟在我负责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期间对我的支持与配合。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没有闲暇时的快乐。本新闻集收录了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文章,其中80%以上的文章来自《中国环境报》,还有一部分文章分别在地方的媒体和境外媒体刊发过,由于受到篇幅和收集条件的限制,本集没有收录。

出版本新闻集的目的就是反映厦门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事件、动态和情况,甚至百把字的新闻也被收入其中,希望通过这种梳理总结的方式,为地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和资料。同时,注意在新闻报道中力争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也不遗漏,尽量使之达到“存史”的效果。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期许更多的有志之士关注自己生活中的小环境,也关注人类生存生态的大环境。让美丽家园更加美丽,因为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13年12月14日凌晨写于厦门)

目录

事件篇

对策篇

法制篇

宣教篇

成果篇

纪实篇

文学篇

后记

序言

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和教育,特别是离不开新闻媒体的鼓与呼。中国环境报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涌现出许许多多奋战在第一线的优秀记者,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

厦门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厦门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环境整洁,是我国的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努力缔造美丽厦门,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从《守望美丽家园》的环境新闻集子里可以看出,作者能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写出了许多有影响、有分量的稿子,他在负责记者站工作中,能够以环境新闻报道为己任,恪守职业道德,及时反映厦门环境保护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动态和情况,许多作品还被评为了国家的优秀作品,值得褒奖。

叶文建是中国环境报地方记者中一名优秀的记者。《守望美丽家园》的出版发行,无论是上万字的通讯还是几十字的消息,都是及时回顾和总结了厦门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均能够取到“存史”的效果。

叶文建同志还是《中国环境年鉴》的特约编辑,从《中国环境年鉴》创刊近二十年来,就一直兼职从事《中国环境年鉴》的撰稿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希望他能够继续努力,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事业继续作出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

2013年10月30日

内容推荐

《守望美丽家园》由叶文建著,收录了作者从事环境新闻记者以来发表的若干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守望美丽家园》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逻辑顺序分篇设置,共分事件篇、对策篇、法制篇、宣教篇、成果篇、纪实篇、文学篇7篇。事件篇集中记录报道了有关环境问题的真人真事,基本都是提出存在的环境问题现实状况。对策篇集中了各方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措施等。法制篇侧重于挑选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处理环境保护问题的文章。宣教篇择选了如何提倡全民参与环保、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的文章。成果篇则展示了作者这些年所见的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各类成果。纪实篇加进了一些文学创作的成分。文学篇则揽进了解说词、剧本、环保报告等文学体裁。

编辑推荐

从《守望美丽家园》的环境新闻集子里可以看出,作者叶文建能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写出了许多有影响、有分量的稿子,他在负责记者站工作中,能够以环境新闻报道为己任,恪守职业道德,及时反映厦门环境保护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动态和情况,许多作品还被评为了国家的优秀作品,值得褒奖。

叶文建是中国环境报地方记者中一名优秀的记者。《守望美丽家园》的出版发行,无论是上万字的通讯还是几十字的消息,都是及时回顾和总结了厦门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均能够取到“存史”的效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美丽家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文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48745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9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2013291005
中图分类号 I217.62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