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改造社会--西方生活方式的变迁/世界史纵览
内容
试读章节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文中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在中世纪欧洲文明重塑的过程中,日耳曼因素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西欧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的古日耳曼人分为若干个部落,主要有法兰克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和东、西哥特人。他们多数以畜牧为生,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社会分为三个等级:贵族、自由人和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日耳曼人实行原始的民主制度,社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全体成年男性组成的民众大会。

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渗透的步伐始于公元前1世纪,到了公元4世纪,渐进式的渗透变成了大规模的迁徙。塔西佗说日耳曼人好战,也正是这种天性使他们能够率先撕开帝国的边境。公元378年,西哥特人举兵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在阿德里亚堡大败罗马军队。从此,如潮水般的蛮族人大量涌入了已渐衰败的帝国。在这场战役中,西哥特人的骑兵猛烈攻击罗马军队,使其阵容大乱,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耳曼人的胜利,一方面是由于罗马帝国本身的衰落;另一方面与日耳曼各部落的尚武之风有密切的关系。日耳曼所有男子都有责任参军。男孩成年以后,通过一种正式的仪式获得拥有武器的权利。在仪式上,由首领授予男孩佩剑和盾牌,表示男孩正式成为军队的一员。古老的日耳曼仪式简短而庄重,以后的骑士授剑仪式与之极为相似。对于这种仪式,塔西佗说:“这就是这个民族雄威的礼服,就是青年人的第一个荣誉。这时,青年就是家庭的唯一成员。在这仪式上,他就成为共和国的一员……这剑和盾他将永不遗弃。为了日耳曼集体或个人的行动,他将把剑和盾时刻佩戴在身。”

日耳曼军队由一位军事首领率领,通常被称为“王”,首领由民众大会根据个人的作战表现和能力选举产生,绝大多数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勇士。军事首领从青年中挑选杰出的战士,组建亲兵队,成为日耳曼军队的攻坚力量。首领与亲兵之间存在一种更加紧密的联系,首领向亲兵提供武器、给养和一份战利品;亲兵则要勇敢作战、誓死效忠。军事首领和亲兵之间的从属关系是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关系的雏形。

塔西佗描述这种关系时说:“在战场上,酋帅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耻辱;侍从们的勇敢不如酋帅,也是他们的耻辱。假使自己的酋帅战死,而自己却从战场上生还,这就是毕生的耻辱了。保卫酋帅甚至将自己的军功献归酋帅的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们则为酋帅而战斗。”对于勇敢和忠诚的追求是日耳曼人所有荣耀的来源,也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这种民族精神世代传承,构成了骑士精神的精髓。

从公元5世纪中期开始,不列颠遭受了与罗马同样的命运。不列颠国王仿效罗马皇帝的做法,雇佣善战的日耳曼雇佣军防卫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的入侵。以蛮制蛮的结果是引狼入室,大量来自北欧的日耳曼蛮族入侵不列颠,最主要的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从盎格鲁—撒克逊人人侵开始,直到“诺曼征服”之前,不列颠经历六百多年战火的洗礼。从5世纪中期开始,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建立众多小的蛮族国家和部落,诸国混战,领土和政权均不稳定。650年后,英格兰共有10个国家,实际上起主导作用的是7个大国,即诺森伯里亚、麦西亚、肯特、东盎格利亚、艾赛克斯、威赛克斯和苏赛克斯。所以,从7世纪至870年,被史学家称为英国的“七国时代”。(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19页。)各个蛮族国家要生存下去,无论是开疆扩土、诸侯争霸,还是维持统治秩序和保护国家安全,都必须有军队。在动乱和征伐成为家常便饭的社会中,人们既崇尚武功,又惧怕武力,力量的体现无疑就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军人和他们的首领无疑就是社会最重要的阶层。

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首领和其他日耳曼人一样有豢养亲兵的传统,亲兵通常都是装备精良的骑兵。亲兵队经常追随首领四处征战,在取胜之后,会得到首领分发的一份战利品。战利品包括珠宝、食物、马匹和武器,也可能是一块土地。此时分发的战利品不仅仅是对英勇作战的奖励,更恰当地说是发放给亲兵服兵役的报酬。战争对氏族首领的军事素质要求很高,一些战功卓著的首领权力逐渐膨胀,最后成为各蛮族国家的国王,他的亲兵爱将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在6世纪,盎格鲁一撒克逊首领的亲兵“哥赛特”逐渐演变成享有政治特权的军事贵族。“哥赛特”从词义来看,有地位显赫的意思,同时也意为“头领的扈从”“国王的友伴”,他们随国王巡视各地。(阎照祥:《英国贵族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12页。)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人侵不列颠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5世纪至7世纪,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氏族公社制度趋于瓦解,英格兰开始向阶级社会发展。在7世纪的麦西亚、威赛克斯等国,军事贵族“哥赛特”已经是与平民不同的阶级,他们的法定命价是普通自由人的几倍。

P2-4

目录

总 序

写在前面

第一章 绅士风度

 从骑士到绅士

 英国的人上人

 绅士的精英教育

 举止造就男人

第二章 走入城市

 城市文明的兴起

 城市的扩张

 “城市病”

 治疗“城市病”

第三章 跨越时空

 从坐马车到开汽车

 从写信到打电话

第四章 “两类国民”

 极尽奢华

 舒适体面

 勉强活着

第五章 平等之路

 工人的抗争

 夏娃的呐喊

第六章 自由之翼

 发展的权利

 大众的声音

附 录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需要世界史知识的普及,因为她正在走向世界。

中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世界频繁交往,交往的广度与深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外交部的统计资料,截至2009年7月,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总数达到171个,遍及全球。中国与世界的人员往来也更加频繁。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8年我国出入境旅游总人次接近1亿(其中,入境5305万,出境4584.44万)。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以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39.15万,2008年创了历史新高,达到17.98万;其实,早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就已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就有1个中国学生。中国也受到了海外留学生的青睐,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累计接收来华留学生146万人次,2008年首次突破20万,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万来华留学生。经济交往更为繁盛。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的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自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开放,2004年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就突破了50%,2006年达到67%,2008~F尽管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超过60%。伴随着中国融人世界的步履,世界也在迅速走进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与冲突也日益加深。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不但加速了中国从货物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国的转变,而且还使中国日益卷入国际贸易纠纷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我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征。

了解外界,学习世界历史是眼前现实的需要,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则是培养21世纪国民基本素质的需要,很明显,现代国民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不仅是在战场上、在商场上、外交谈判桌上,乃至日常友好交往中,概莫能外。优雅、良好的国民和政府形象,既需要经济实力,又需要优良的文化素养,其中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当然不可或缺。此外,学习外界文明与文化,也是改善我们自己文明与文化的需要。应当承认,上述对外交往和对外商贸的成绩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古人亦云,“择善而从”“从善如流”,似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则,何尝不能用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是铁板一块,完全的、纯粹的原生型。交往促进发展,共融产生文明。但凡文明,特别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文明,都是在碰撞和交往中产生,又在不断交往中发展与共生。现代国民和国家尤其应当有一种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开放不会失去自己,只能使我们更加丰富,更加健康。

人类社会不同地区的交往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把世界逐渐连为一体的还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此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往大多是局部的、暂时的,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地人们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最初与现代世界的交往就是被动的,甚至是屈辱的,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鸦片战争。从此自以为天朝大国的政权再也不能无视外面世界的存在。林则徐自觉“睁眼看世界”,表达了那一代中国仁人志士最明智的判断和认知。此乃痛定思痛后的反思:泱泱大国败于远渡重洋而来的蕞尔小国,气难咽,恨难消;可为什么会输掉?又如堕烟雾,一筹莫展,开战前林则徐甚至认为英国士兵“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参见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七月奏折《请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遑论对手的军事火力、武器性能、游戏规则乃至心理与文化!林则徐之痛,是国人之痛,民族之痛!痛苦促发顿悟,从而记录了中国人的一次惊醒,弥足珍贵,事实上它也的确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认识世界,同时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不曾间断的文明,很久以来即以天下之“中”自居;然而,此时发现我们的武器库中两样家什至为罕见,甚至不曾拥有,那就是“科学”与“民主”。这是天大的发现,是经过剧烈的文化碰撞和苦难洗礼后进发出的社会思潮,大概也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依当下的看法,对西方的这种认识未必准确,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评判亦不无偏颇之处,但无论如何,比之前辈的认识水准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这是真正历史性的进步,面对“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产生了数千年来未有之眼光。或者说,面对一个不同的文化参照体系,直面自身,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解外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比较中产生鉴别,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试图改善自己。

对外界文化的研究,我国学术界曾问世过一些相当不错的著述,如前不久人民出版社以《西洋史系列丛书》方式再版了9种专著,可见一斑。不过,系统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世界史教育的普及,总体讲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打破旧的思想樊篱,走出一片新天地: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被译介,许多研究领域被开拓,陈旧的知识体系和概念被更新。世界史学科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重要的思想和学术资源。而且,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也正在逐渐缩短与国际水准的距离。每年,应该说每天,都有从研究对象国归来的学人,一些原始资料开始能从网络上直接获取,一些领域甚至可以做到与国外学者直接对话。毫不溢美地说,世界史学科的进步是出类拔萃的,中国世界史学科进入了春天。

一线的研究成果需要系统地梳理,细细地消化,而且应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吸纳。世界史学者有这样的责任,中国也存在相应的文化市场需求。近些年,已经有一些简明的世界史读本面世,这些著作图文并茂,为传播世界史知识做出了贡献。但总体而言,我们的世界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尚存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世界史纵览》这套丛书,试图向大众传播鲜活的世界史知识,注重世界历史的主线与全局,注重社会生活史元素,注重行文风格的灵活轻盈。这套丛书的作者大多为中青年学者,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多缺陷。真诚地希望前辈学人对这些年轻学者予以指教,使之更好地成长;更真诚地希望他们的劳动成果为更多的国人分享。

侯建新

于天津师范大学欧洲经济一社会史研究中心

2009年10月25日

内容推荐

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认识世界,同时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不曾间断的文明,很久以来即以天下之“中”自居;然而,此时发现我们的武器库中两样家什至为罕见,甚至不曾拥有,那就是“科学”与“民主”。这是天大的发现,是经过剧烈的文化碰撞和苦难洗礼后迸发出的社会思潮,大概也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依当下的看法,对西方的这种认识未必准确,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评判亦不无偏颇之处,但无论如何,比之前辈的认识水准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这是真正历史性的进步,面对“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产生了数千年来未有之眼光。或者说,面对一个不同的文化参照体系,直面自身,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解外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比较中产生鉴别,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试图改善自己。

本书展示近代西方社会生活风貌,从骑士到绅士的角色转变,城市扩张的喜与忧,呼喊发展的权利。

《改造社会--西方生活方式的变迁》由王艳所著,《改造社会--西方生活方式的变迁》供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世界的胸怀,需要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在。《改造社会--西方生活方式的变迁》由王艳所著,改变知识界长期以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的写史方法,并根据需要打破国家、民族、地理等界限,致力于从人的角度。关注大众的真实生活,以人群为落脚点,描绘他们的生活、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在社会中权力与义务的变迁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改造社会--西方生活方式的变迁/世界史纵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20492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9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1262866
中图分类号 D750.83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