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沙郡年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奥尔多·利奥波德编著的《沙郡年记》与《瓦尔登湖》齐名,堪称抒写自然情怀的西方散文经典,表达了身处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作品一部分描述做了作者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由一月至十二月,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一部分描写了作者在美国大陆各地游历的经历,表达了他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观点。

内容推荐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沙郡年记》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目录

第一部分 沙郡年记

 一月:融雪

 二月:上等橡木

 三月:大雁归来

 四月:潮水袭来

 五月:从阿根廷归来

 六月:钓鱼田园诗

 七月:庞大的领地

 八月:青色牧场

 九月:欢唱的树林

 十月:暗金色

 十一月:我若为风

 十二月:家园

第二部分 随笔——地景特质

 威斯康星州

 伊利诺斯州和爱荷华州

 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奇瓦瓦州和索诺拉州

 俄勒冈州和犹他州

 曼尼托巴省

第三部分 乡野情趣

 乡野

 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植物

 鹿径

 大雁的音乐

 第四部分结论

 土地伦理

 荒野

 环保美学

附录一 作者生平

附录二 本书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英汉对照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你没有属于自己的农场,就会有两种错误的想法:一是认为早餐都来自杂货店,二是认为房间的温暖来自壁炉。

为了避免第一种误解,你应该亲自开辟一个菜园,那里最好没有商贩,免得发生纠纷。

为了避免第二种误解,你应该劈开一根上等橡木,把它放在壁炉架上,最好是放在没有火炉的地方。待到来年,早春二月的劲风摇撼你窗前的树木时,再让这根橡木温暖你的筋骨。如果你自己把橡树砍倒、劈好,拖回家堆成属于自己的橡木垛,明智的头脑就会让你记得冬季里的温暖来自何处。而这一切对于城里那些坐在暖气旁度周末的人来说是无法体会到的。

此时此刻,一根橡木正在我身边的壁炉里烧得赤红。它原本生长在顺沙丘蜿蜒而上的一条移民走过的古道边上。看到那棵橡树后,我做了一下测量,它的直径足有三十英寸,年轮居然有八十圈。它的生命肯定始于1865年,它的第一圈年轮证明了这一点,那也是美国内战结束的时候。但是我从橡树的生长过程中了解到,橡树要长到兔子够不到的高度,必须经过十年或更多的时间。每年冬季,橡树的树皮都会被兔子啃掉一圈又一圈,直到来年夏天发芽再生。的确,清楚的一点是,每一棵幸存下来的橡树要么是躲开了兔子的视线,要么是碰巧赶上兔子数量不足。或许有一天,将会有一个耐心的植物学家绘制出橡树生长的速度曲线,这条曲线会显示,橡树每十年就有一个生长的波峰,它们和兔子数量的最低谷恰好对应。(正是由于物种内部以及物种之间的永恒争斗,动物和植物这两类种群才能双赢。)

很有可能,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我的这棵橡树开始生长的时候,兔子的数量刚好锐减,而长出这棵橡树的橡子在萌发前的十年间就落到了土里;也有可能那时还有大篷车从这条路驶过,奔向大西北;或许由于移民之路的红尘泛起,使得这粒橡子破土而出,在阳光下绽放它的第一片嫩叶。实际上,上千粒橡树种子中可能只有这一粒抵抗住了兔子的侵扰,其余的刚刚萌发就消失在茫茫的大草原了。

令人欣慰的是,这棵橡树逃脱厄运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吸收储藏了八十年的六月之光。如今,这八十载的能量在我的斧锯介入后释放出来,给我的小屋和我的心灵带来了温暖。每一缕从我的烟囱升起的轻烟,都是对阳光的伟绩的告白。

我的狗并不在乎温暖从何而来,但它却在意温暖是否存在,存在多久。实际上,它一直认为我拥有制造温暖的魔力。每当我在寒冷漆黑的拂晓起床,哆嗦着跪在炉边生火时,它总是挤到我和放在炉灰上的柴火之间,而我只能从它的两腿间把火柴伸到炉子里点燃炉火。我想,它的这种忠贞信念完全能使群山动容。

这棵独特的橡树没有成材是因为一道闪电。那是七月的一个晚上,我们被一声响雷震醒。我们意识到附近一定有地方被雷劈了,不过当然没有击中我们。我们继续睡觉。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作为检测一切的标准,遇到雷电尤其如此。

第二天清晨,我们在沙丘上漫步,与金光菊和四叶草一起分享昨晚那场雨后的清新时,无意间注意到路边的一棵橡树掉了一大块皮,树皮显然刚掉不久。树干上有个一英尺宽的螺旋状的伤痕,白白的,还没有被太阳晒黄。但到了第二天,树的叶子枯掉了。我们意识到,那天晚上的雷电给我们留下了三大捆的柴薪。

我们缅怀这棵逝去的老橡树,但也知道它还有无数的子孙正屹立在沙丘之上,担负着成材的重任。

我们让这老橡树继续享受了一年的阳光,不过这时的阳光对它来说除了使它风干没有其他意义。在一个爽朗的冬日,我们拿出一把刚锉好的锯子,从它那坚如堡垒的根部开始锯起,这时承载着它生命历史的细小木屑带着芳香从锯子的切口飞溅出来,落在伐木者面前,很快就在雪地上堆积起两堆木屑。我们感到,这两堆锯木屑远非普通意义上的木屑,而是一个世纪的积累。就这样,锯子穿过老橡树的年轮,一锯接一锯,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最后终于看懂了老橡树一生的风霜。

锯子只拉了十二下,就切到了我们在农场的那段日子,那个时候我们学会了如何热爱和珍惜这个农场。瞬间锯子又把我们带到前任农场主的那几年,这个农场主是酿私酒的,他痛恨这个农场,他搜刮了农场的所有财富,一把火烧了农场的房子,最后把废墟般的农场(连同拖欠的赋税)丢给郡县管理,然后在大萧条时期消失在那些无家可归的人群之中。然而橡树还是为他奉献了优质木材,木屑一样芳香,一样结实,一样粉红。橡树对所有的人都不偏不倚。受到在1936年、1934年、1933年和1930年这几年发生的沙暴干旱影响,那位私酒酿造者结束了对农场的统治。那些年,从他的蒸馏房里冒出的橡树烟、燃烧沼泽升起的烟尘,必定是遮天蔽日,烟雾弥漫。当时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实施,但对于这些,木屑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休息一下吧!”这时工头喊了一声,于是我们便停下来歇口气。

现在我们的锯子切入了20世纪20年代,史称“巴比特年代”。当时一切事物都在轻狂自大中发展得更大、更强,直到1929年股市崩盘。就算是橡树听到了这崩盘之声,恐怕对它的木质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它更不会关注立法机关多次颁布的爱护树木的措施。比如在1927年颁布的国家森林法及伐木法,1924年在密西西比河上游的洼地建立一个大型保护区的决定,以及1921年的新森林政策。同样它既不关心1925年这个地区失去了最后一只貂,也没注意到1923年这里飞来了第一只椋鸟。

1922年,三月,“大冰雹”事件发生,一场大雨雪压折了附近的每棵榆树,而我们的这棵橡树却毫发无损,对这样上等的橡树来说,一吨左右的冰雪根本不算什么。P6-9

序言

对有些人来说,生活中有没有野生生物都是一样,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情况则会不同。本书就将向读者展现后者的喜悦与他们所处的尴尬境地。

在文明进程开始摒弃野生的自然生态以前,野生生物在人们眼中就像晨风和落日一样,都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却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人类追求的高品质生活,是否要以牺牲自然、野生、自由的万物为代价?我们认为,看大雁要比看电视更重要,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权利与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然而我们是少数派。

我承认,在人们还没有从机械化生产中得到丰盛的早餐之前,在科学还没有揭示出野生动植物来自何处、如何生存之前,野生世界里的一切都几乎没有什么人文价值。因此,全部矛盾就归结为一个极具难度的问题。我们这些少数派看到了进化过程中的递减法则,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却没有看到。

人们需要依据事物本身的状况来确定新的对策。本书中的文章展现了我的对策。它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的是,我和家人在周末来到远离现代生活的野外小茅屋时,所观察到的景象和收获的感受。日益庞大与完美的社会耗尽了威斯康星州这个沙地农场上的资源,随后就将之抛弃。我们则试图用铲子和斧头在这里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失去的东西。正是在这里,我们不断寻找,直至找到上帝赐予的美味食物。

我把这些木屋随笔按照月份先后的顺序排列,命名为“沙郡年记”。

第二部分是“随笔:四处漫游”,详细讲述了我生活中的一些捅曲,这一切让我懂得,那种渐渐的时时加深的痛苦使得我和同伴的步调并不一致。这些“插曲”是我四十年来在美国大陆各地亲身经历的。对于可被归结为“自然资源保护”的问题,我的经历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三部分是“结论”,我在这部分提出了一些逻辑性更强的观点,向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们科学地解释了我们观点。只有那些认同我们观点的读者,才会投入精力去思考、辨析文章里提出的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随笔至少可以告诉我的同行者们,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回到应有的步调。

自然资源保护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这是因为它与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完全相反。人们滥用土地,认为土地是商品,完全属于自己所有。因此,只有认为我们只是共同生活在土地上,我们才有可能带着爱与尊重来使用它。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土地才能在机械化时代的冲击中幸存下来;在科学的世界,我们才有可能从土地上收获到人类文化的美学价值。

作为生态学的基本观念,土地是一个群落,但是如果对伦理规范加以扩展,土地还应该得到人们的爱与尊重。人们对土地的价值有了共识:土地会带来文化上的收获。但是人们又常常将之遗忘。  本书试图阐释的就是这三种观念的融合。

有关土地与人的看法当然会受到个人经历的限制产生偏见,受到认识上的混淆和曲解。然而不论情况如何,有一点都如同水晶般清晰。那就是,我们日趋庞大与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患上了疑难杂症,由于时刻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健康,竟至失去了保持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都无比贪婪地要求更多的浴缸,结果却失去了制造这些浴缸所需要的稳定性,甚至再没有能力把水龙头及时关掉。在这一阶段,最有益处的健康做法就是稍加轻视一下已经如此泛滥的物质享受。

要在观念上达到这种转变,我们或许应该以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为参照,重新评估那些非自然的、被驯养的、不自由的事物。

奥尔多·利奥波德

1948年3月4日

千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后记

《沙郡年记》问世于1949年,正值美国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信心满满地为征服和利用自然迈进现代社会而奋斗着。在当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并没有引起很大影响。而作者利奥波德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伦理思想,对人类要怎样生存的睿智、高瞻远瞩的理念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今天的启迪依然是如此巨大。

《沙郡年记》可以说是利奥波德的工作日记,它多以叙事形式描述自然生态、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妙的场景。他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的尊重都体现在他的细微描写当中——一滴水声、一丝草动、一缕晨风、一片大雁羽毛的抖落……

这位生态学家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是难得的财富。利奥波德长期从事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他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土地共同体概念,对传统土地观进行了新的界定;在他的“土地共同体”理论中,提出土地不仅包括人们认为的土壤还包括土壤离不开的水、空气、气候以及在其上生存的动物、植物、乃至我们人类的观点。他认为在土地共同体中成员都是平等的,它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共生共存于同一个平衡有机体中。他的土地伦理观为传统的伦理范畴增添了一抹新绿,把伦理范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这也正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重视的“伦理关系”。

曾几何时,我们把开山造田、拦河筑坝、工厂浓烟滚滚视为大干快上、人定胜天的壮举。人们似乎认为现代文明注定要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但如今,现实证明这一代价是高昂的。我们并未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谐共生,我们把它耗尽,导致它疾病缠身。而与它息息相关的水、空气、万物生灵在这不和谐的状态中又会是怎样的状况,对此人们自有定论。

阅读《沙郡年记》带给我们一种享受、一种憧憬、还有一些伤感,因为书中所描述的多数场景,我们今天都见不到了,只有在忙忙碌碌中挤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坐下来静静地品味自然的真谛与万物和谐的美妙。

这部书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92年侯文蕙根据本书初版所译的《沙乡的沉思》就已出版,吴美真1997年在台湾出版了《沙郡年记》增订本,2004年再版时译名改为《沙郡岁月》。此外当代世界出版社还在2005年出版了英汉对照的《沙郡年记》,由孙健等人合译。近年出版的有李静滢翻译的《沙郡年记》。本人参考了各家的译著,在翻译中借鉴各家之长,注重对原文的尊重,尽可能表达出利奥波德的生态学观点,这也是本作品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翻译此书不能只考虑用词华丽、句式优美,更重要的是承载、传播这位伟大生态学家的思想,反映他为捍卫土地伦理观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从上个世纪这部著作的中文版问世到如今的近三十年里,它对国人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并没有考究过,但本人能作为译者再次翻译这部著作,倍感欣慰。希望这部作品能对人们的生态意识有一个新的启迪。利奥波德当年之所以没有用科普性知识来呈现他的观点而是用故事性、叙事性方式来表述,初衷可能也是希望以浅显易懂的话语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土地伦理的观念,并能真正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吧。

王铁铭于杭州

2013年2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看大雁要比看电视更重要,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权利与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然而我们是少数派。

雁群出现在低垂的云幕中,时而下降时而上升,时而分散时而聚合,但是前进不止,就好像随风飘扬的旗帜,参差不齐。风和每一对扇动的翅膀进行愉快的角力。当雁群渐渐消失在遥远的天际时,我听到了最后一声雁鸣,像是夏季的休止符。此时,浮木的后面暖了起来,那是因为风也随着雁群远去了。我若为风,我也愿意跟随雁群。——奥尔多·利奥波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沙郡年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译者 王铁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51453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4035360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08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