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交的智慧(中国国际关系名家演讲录)/通识教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郑华主编的《外交的智慧(中国国际关系名家演讲录)》——看专家解读中国外交发展态势,一册在手,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幕后规律洞察一二。

国际关系名家荟萃,专家视角。

热点聚焦——当代中国外交战略和思想精髓;中东革命、欧债危机、美国重返亚太、俄罗斯权力政治等区域热点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经济外交、创造性介入等外交新思路。

浅显易懂的语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揭示重大事件的幕后规律。

内容推荐

郑华主编的《外交的智慧(中国国际关系名家演讲录)》是一部解读中国外交发展整体态势的著作,依据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八位重量级学者的演讲实录编辑而成。学者们从专业的视角,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全面剖析了当前中国外交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书从当代中国外交战略和思想精髓导入,就中东革命、欧债危机、美国重返亚太、俄罗斯权力政治等区域热点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作出深刻分析,并进而提出经济外交和创造性介入等外交新思路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得到充分展示。风云变幻的世界、跌宕起伏的国际热点尽在书中得以深度剖析。

读罢此书,颇有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幕后规律洞察一二的感触!《外交的智慧(中国国际关系名家演讲录)》无疑将成为广大国际关系爱好者深度了解中国外交的最佳选择之一。

目录

总序 通识教育再认识/徐飞

序/胡伟

前言/郑华

第一讲 当代中国外交战略和思想精髓/杨洁勉

 一、中国特色外交的丰富实践

 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渊源

 三、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

第二讲 中国、美国与东亚进程/秦亚青

 引言

 一、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

 二、东亚地区局势

 三、东亚政治经济前景

 四、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走向

第三讲 中东剧变和中国的中东政策/朱威烈

 一、中东和中东问题的内涵

 二、二战后的中东

 三、当前的中东剧变

第四讲 危机中的欧洲和中欧关系/伍贻康

 一、历史上的欧洲:盛极一时,由盛转衰

 二、当代的欧洲:区域一体化引领世界

 三、当前的欧洲:陷于全面又深又险的危机漩涡中

 四、危机的欧洲:何去何从,正处在历史进程的关键十字路口

 五、中欧伙伴关系的战略意义

第五讲 从习近平访美看中美关系四十年/倪世雄

 一、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正常化

 二、1979—2009年的中美关系

 三、奥巴马上任以来的中美关系

第六讲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与中俄关系/冯绍雷

 引言

 一、国别研究中的人文与历史

 二、国别研究中的俄罗斯

 三、值得关注的普京现象

 四、俄国的文化与外交

第七讲 中国经济对外战略考察/张曙光

 引言

 一、定义经济对外战略

 二、中国经济对外战略的演变

 三、中国崛起与经济对外战略

第八讲 创造性介入的中国外交新前景:机遇与挑战/王逸舟

 一、大步走出去

 二、外交服务转变

 三、软硬之辩

 四、中国的外交官

 五、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新时期的外交杠杆

后记/郑华

试读章节

(一)外交的本义和扩展

首先,什么是外交?外交是指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中国外交也不例外,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外交是跟国家有关系的。有些知识分子把这些概念混淆了。比如说现在讲的“体育外交”、“学术外交”,其重点不是体育或学术,而是外交。我们称它是“偏正词组”,所以重点要放在外交上。第二是跟主权问题有关的,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变为外交。第三是以和平手段的,外交和军事一文一武是国家的两只手,搞外交就要谈判、就要和平。外交搞到国家间关系破裂,打仗了,那么外交就失败了。要跟部队的战士天天讲“时刻准备着”,不能讲“50年没有战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家要把这两件事情搞清楚。不能该用硬的地方你要求它软,该用软的地方你要求它硬。

当代社会,外交行为体的增多扩大了外交的内涵,丰富了外交的形式。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当农民。1971年7月的一天,比今天还要热一点,我在水稻田里“双抢”,就是抢收抢种,一边割稻一边插秧,那个时候没有短信,没有iPhone,但是有田头广播。当时,那个喇叭响了,广播的是什么事情呢?基辛格秘密访华,宣布尼克松要来访问中国。那时候外交的行为体就是政府。现在外交的行为体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公民社会、跨国公司,有时候动物也是行为主体,如熊猫外交(Panda Diplomacy),还有个字比较难念一点,叫朱鹮(Crested Ibis),两年前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朱鹮唱主角。有时候植物也是一个行为主体。这次黄岩岛问题上,香蕉是发挥了作用的,当然这是半开玩笑的。现在的外交有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体育外交、教育外交等。有的美国政府官员认为孔子学院的老师的¨签证不行,要中国老师们马上打铺盖回国。美国这样做是不行的,它不知道文化外交已经深入人心。中国是一个讲究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国家,美国是讲究表扬和自我表扬的国家,这是不一样的。美国人要理解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美国人讲“太棒了”(fantastic,terrific),但他心里其实并不觉得有多伟大。后来美国国务院做了纠错,承认了错误。现在的外交非国家行为体有各种各样形式,有走廊外交、电梯外交等。电梯外交大家知道了,两个国家的国防部长不能正式见面,刚好在电梯上碰到了。还有度假外交、散步外交。比如说外国领导人来访问时有些话是他必须要讲的,但是他知道这个话不好说出口。他就说开会开得累了,咱们到外面去散个步吧,然后就讲了。

(二)中国特色外交的内涵、中国外交实践的特点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外交具有多重性。中国是个大国,但不是强国,因此中国的大国外交是对大国的外交,而不是大国的外交,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都属于这一类。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不主张以意识形态划线或结盟,因此中国的外交不搞集团外交,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特点。地理大发现以来,中国没有当过全球性的大国,还不如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的心态、一些官员和老百姓对国际事务的反应有个成长过程。

中国外交实践的特点是什么?首先是有原则,建国六十多年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为什么要这样做?刚才大家也知道了,我不像同学们那样幸福,从小学、中学、大学这么一路读过来,我读到初中二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就是靠自学。我从小喜欢文、史、哲,但是中国近现代史我从来没有看完过,为什么呢?太气人了,永远是割地、赔款,赔款、割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特别珍惜。现在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只有中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建国已经六十多年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领导人来,我们还要感谢他,感谢人家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台湾问题上怎么样,在新疆问题上怎么样,在西藏问题上怎么样。

其次,中国的外交很全面,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领域问题等,都会涉及;还很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外交,并进行了很多调整。比如说中美关系在1969年到1972年是个大调整;中苏关系在1989年是一个大调整,戈尔巴乔夫到中国来访问。中日关系,我们也很务实,比如政治方面的务实、经济方面的务实。孟加拉国1971年独立的时候我们是反对的,我们第一次在联合国上使用否决权就是针对孟加拉国的,因为当时巴基斯坦分为两部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支持下独立了,就叫做孟加拉国,但是只有四年,形势变化了,我们也就承认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下子多出15个国家,我们派出外交官抢在台湾当局之前全部承认;对于南苏丹、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等,都是这样。在经济上,中美关系也是,当年我们的经济力量还不像现在这样,在1989年以后,最惠国待遇(most-favored-nations treatment,MFN),我们要做工作,让美国国会通过。在那个时候尼克松就讲过一句话,他告诫美国的政治家,你如果没有眼光,总有一天中国人要讨论是不是给美国人最惠国待遇。现在这个时间在接近,但还没有到。所以,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建国前夕我们叫做“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我们要同这些国家重新建交。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上海公报》的发表,基辛格讲得很清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恐怕到现在还是唯一的各说各的公报。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这个说法充满着中国人的智慧。我们还有超脱选举驱动的外交,西方过几年就要选举,所以叫“选举驱动”(election driver)。有一位美国的参议员跟我对话,我说:“美国的问题是你们国内的问题,你们的人民要更加勤奋,少花多攒,你们国家的体制、机制都要改。”他说:“你说得对,但是我不能讲,我要是讲了,我就要失业了。”外交是动态的,大国关系是实现动态平衡。周边关系是重点的应对,领域的问题是逐步的深化,这个我等一下再具体说。

当然,我们的挑战很大,我国的GDP总量是世界第二,人均GDP大概一百位左右。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航空母舰。一个英国的教授问:“你们造航空母舰是不是就是否定‘和平发展’(peaceful development)?”我就说:“请告诉我,教授,你们英国人什么时候有航空母舰的?”他说他记不得了。航空母舰这个概念诞生于英国,成就于日本,没有100年也有80年了。而我们现在就是买来一个本来是当做旅游用的“瓦良格”,路还差得远呢!如果我们有三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在南中国海那边停留的话,很多问题现在都解决了,对不对?全球战略和国内发展战略有没有同步?邓小平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想了一个120年的计划。他说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小康;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1世纪末成为世界强国。但是我们没有全球战略,战略是要配套的,我们现在内外两个大局统筹很难,有机制的问题、有能力的问题、有利益的问题等等。

P3-5

序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和平主义与恐怖主义、世俗化与神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一体化与碎片化、单极化与多极化、稳定与动荡、霸权与民主、主权与人权、传统与现代等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各种思潮互动激荡,各种趋势此消彼长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张力、变动不居、错综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何自我定位,如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强国相处,如何取得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争取一个较长期的和平发展空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GDP总量的国家而西方发达国家却陷入几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时,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下,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移向中国。然而,这种关注的背后,不仅仅是善意的祝福、赞美和羡慕。中国在取得这样一个世纪辉煌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不容乐观的国际环境,周边地区也变得愈加不太平,国内的矛盾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时候,我们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么近;也没有任何一个时候,我们国家面临的国际和国内风险与挑战如此之严峻。而要化解这些风险和挑战,我们需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加强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国际格局、大国关系以及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政策进行严肃的探究。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如何付诸实施则是一个艰巨的课题。这更加需要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全面的而不是一孔之见的、独到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分析与研究。而且这种探讨不仅限于业界专家学者,还要向政府、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普及,因为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世界眼光、战略高度和理性判断,将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走多远、中国的国际地位能够有多高。

本着这一目的,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借助于学校的学期制度改革,特邀国内一批一流的国际问题专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个系列讲座,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这不仅是国际关系研究和教育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国际关系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2012年夏季,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推行夏季小学期,将原来两学期制改为“两长一短”制,小学期从6月18日开始至7月13日结束,共4周。这种新的学期安排,将原来的“20周+20周”的2学期改变为现在的“18周+18周+4周”的3学期,而全年学时总数不变。夏季小学期的设置为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讲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制度化的平台。同时,国际形势在经历了“阿拉伯之春”、“伦敦之夏”、“华盛顿之秋”、“平壤之冬”之后,黄岩岛、钓鱼岛等热点事件备受公众关注。如何在网络舆论盛行的语境下,使广大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升其理性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将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责任之一。为此,我院策划邀请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做客交大,从专业的视角帮助学生解读当代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012年6月18日至7月13日,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八位专家在交大闵行校区联袂开讲“当代中国外交热点议题分析”,为我校本科生奉献了一场夏季小学期课程教学的学术大餐。《解放日报》6月21日刊登了全部学术讲座信息之后,有国际关系爱好者纷纷从松江、梅陇、黄埔等地赶至交大闵行校区听课,更有青年学生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大学等高校慕名而来,手捧专家们的论著请求签名。6、7月的上海正值梅雨季节,炎热且潮湿,但八位专家拨冗莅临交大,辛勤耕耘,鼎力支持我院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业化学术风范让我校师生受益匪浅。好在专家们的演讲都被忠实地记录下来,由此产生了这部演讲录,这也算是对专家们辛勤劳作的一个见证和褒扬。

专家们在交大闵行校区的讲座,隆重拉开了国际问题权威专家走进课堂第一线、解读中国外交和国际热点的序幕。他们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中国与外国、战略与策略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阈,给听众展示了一个多维度、全景式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图景。专家们所具有的独特的知识辐射力,不仅为上海交大夏季小学期教学项目增添了靓丽的风景线,让莘莘学子领略国际关系大家的风采,也有益于增进我校同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提高我院国际关系专业青年教师的研究水平,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尤其是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在此,我谨向各位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同时,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同事、我院国际关系系的副教授郑华博士,是她的睿智、细心和执着,才诞生了这个名家讲座和这部演讲录。另外,我还要感谢学校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个项目的推进和发展,以期为国际关系爱好者和高校学子提供高质量、有品位的公共知识产品,促使公众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整个项目由我校87级高压专业41371/41372班校友“人文发展基金”资助。衷心感谢这些杰出校友对母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扶植,他们的爱校、爱国之志彰显了百年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的真谛。

此次国际问题专家来交大传经送宝期间,正值我赴西班牙参加国际政治学会(IPSA)的理事会以及第22届世界政治学大会,错过了接待大部分专家的机会,为此我一直心存歉意。当本书主编郑华博士请我为本书作序之时,尽管我工作十分繁忙,很多稿约都无暇顾及,但还是欣然命笔,草就此序,权作对我缺席许多专家接待的一个真诚的补偿,也是表达对郑华博士不辞劳苦主编此书的一种敬意。

胡伟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国际政治学会(IPSA)理事

2012年12月6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后记

作为此次“国际关系名家讲座”的项目负责人和书稿的主编,我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在讲座联络、专场讲座和书稿审定过程中体现的专业精神。专家们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风范将永远是我们青年学者学习的榜样。

同专家们的联络是在开讲前三个月就开始的。因为八位专家的工作都非常繁忙,我当时非常担心专家们的讲座时刻表发生冲突,八位专家不能全部到位。但在整个联络、安排讲座时刻表的过程中,专家们表现出的谦让、宽容和理解令我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所有专家全部按照预定时间到位,没有缺席或调整讲座时刻表的情况发生。记得朱威烈教授讲座之时,正值天降暴雨,朱教授从虹口赶至闵行,提前二十多分钟抵达讲座地点。专家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青年教师:不管天气状况多么恶劣,上课都不能迟到,优秀的教师是不能让学生等待的。

杨洁勉研究员6月19日的首场讲座大获成功,讲座现场出现爆棚,有学生站着听完了整场讲座。《解放日报》闻听此讯后,在6月21日刊登了全部学术讲座信息。此后,每场专家讲座都有校外国际关系爱好者和青年学子加盟。秦亚青教授不顾旅途劳顿,就“中国、美国与东亚进程”站着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论述。面对从复旦、华师大、同济、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亚青教授循循善诱、侃侃而谈,学生们则颇有大快朵颐之感。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种族和宗教矛盾在朱威烈教授言语之间被梳理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学生感受到的是庖丁解牛之后所特有的畅快。素有“民间外交家”美誉的倪世雄教授讲座时没有使用PPT,也没有使用演讲稿,但对中美关系中重大事件的时间表,中美历届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倪教授记得清清楚楚。当他言之凿凿地讲给大家时,现场听众无不钦佩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站着讲座三个小时的好体力。伍贻康教授是八位专家中最为年长的一位,当他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地向学生们分析欧债危机的根源和欧盟的出路时,学生无不佩服他那缜密的思维和深刻的见解。冯绍雷教授刚刚从俄罗斯飞抵上海,就接过名家讲座的接力棒,为交大学子讲述“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与中俄关系”。作为瓦尔代国际俱乐部的成员,绍雷教授曾与普京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统多次会晤。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为交大学子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绍雷教授并非语言专业出身,却俄文、英文俱佳,学生们无不钦佩他坚韧的学习态度。海归学者张曙光教授的讲座是采用边讲座边互动的方式进行的,整场讲座的气氛非常活跃。曙光教授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令学生为之倾倒。在问答环节中,学生们提出的诸多经济外交现象总会得到曙光教授学理层面的指导,以至于有研究生同学感叹:“听了曙光教授的讲座,博士论文的选题已经有眉目了!”王逸舟教授的讲座则是从中国外交丰富实践中提取多个案例,分析中国外交实践中所特有的“创造性介入”,为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性和创造性导向。八场讲座,场场爆满,精彩无限!交大学子的精彩提问与专家们的睿智解答交相辉映。纵览天下大事的豪情与智慧火花的碰撞使闵行校区东下院110教室成为当时最为火爆的教室之一。

同时,在整个项目进展过程中,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交大人“团结”、“务实”和“高效”的工作作风。能够成为这个工作团队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骄傲!学校领导、教务处、宣传部和我所在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国际关系名家讲座,学校党委马德秀书记亲自布置名家讲座诸多环节的工作,黄震副校长和郑成良副校长曾与部分专家亲切会晤,商讨教学发展和学科建设大计。在教务处江志斌处长、陈业新副处长和田冰雪老师的亲切关怀下,在我院胡伟院长和党委曹友谊书记的鼎立支持下,国际关系名家讲座大获成功!感谢学校宣传部顾锋部长、谈毅副部长和陈丽磷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负责此次名家讲座的所有新闻报道,还提供了八位专家的演讲速记稿。这些速记稿经整理、审定,在徐飞副校长的指导下得以集结成书出版。同时,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耿协峰博士和本书的责任编辑徐少燕女士为此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工作!最后,感谢我院硕士研究生曹飞、陈觉和曹晓辰的全力协助,他们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助教工作。整个项目由我校87级41371/41372班校友“人文发展基金”资助,特此致谢!书稿中的纰漏和不足将由编者负责,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谨以此书纪念2012年上海交大始行夏季学期的华彩篇章!

郑华

2012年12月1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交的智慧(中国国际关系名家演讲录)/通识教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25974
开本 16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1-53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