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女兵
内容
编辑推荐

与其说战争因女性而变得阴柔,不如说女性因战争而更阳刚。当战争让女人走近,她们将不再是战场上点缀绿叶的鲜花、男人们驻足观看的风景,而是坚强的战士,真正的军人。美国女兵在战场上与男人一样出生入死,却要承受更多不为人知、难于启齿的磨难与艰辛。邵永灵、万惠兰编著的这本《美国女兵》将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披露美国女兵真实军营生活的作品出版面世。

内容推荐

邵永灵、万惠兰编著的这本《美国女兵》将让您走近美国女兵,感受美国女兵,亲历她们的奋斗与艰辛,体味她们的付出与牺牲。

当战争让女人走近,最终成为国家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时,她们将不再是战场上点缀绿叶的鲜花、男人们驻足观看的风景,而是坚强的战士,真正的军人。

她们与男人一样出生入死,却要承受更多由女性身份带来的痛楚与磨难:女将军也难逃性骚扰之困……真实的“西点”女生是怎样炼成的?是什么让曾经的乖乖女变成虐囚的主谋?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的女兵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拯救杰西卡·林奇》是一场怎样的骗局?

《美国女兵》都将为您一一道来。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战争需要女人

 一、从“花木兰”到女军人

 二、美军的永久性一部分

 三、义务兵役制与女性从军

 四、接踵而至的突破

 五、是军人,也是女人

★第二章★将星闪烁

 一、女将军的诞生

 二、从准将到少将

 三、23年一颗星

 四、触及“黄铜天花板”

 五、第一位黑人女将军

 六、美国女兵的将军之路

★第三章★我的天空我做主

 一、被遗忘的“黄蜂妈妈”

 二、首批女战斗机飞行员

 三、执行作战任务

 四、“在清晨散步”

 五、空前绝后的艾琳·柯林斯

 六、英勇无畏的女飞行员

 七、问鼎精英

★第四章★军舰上的女掌门

 一、从陆地到军舰

 二、军营长大的“妈妈”舰长

 三、巡洋舰女舰长的悲喜人生

 四、航母战斗群的女指挥官

★第五章★战争中的美国女兵

 一、离别之痛

 二、与危险和艰苦相伴

 三、前所未有的伤亡

 四、她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无法言表的痛苦

★第六章★《拯救杰西卡·林奇》

 一、绝不抛弃任何一个战士

 二、战争英雄横空出世

 三、“传送带上制造”的英雄

 四、普通女兵的传奇人生

 五、生活还在继续

★第七章★虐囚事件中的女军人

 一、震惊世界的丑闻

 二、一个“好孩子”的暴行

 三、被解职的女准将

 四、女人是最合适的“替罪羊”吗

★第八章★军校女生

 一、走近美国军校

 二、女生上“西点”

 三、“西点”女生风景线

 四、海军学院和空军学院的女生

 五、军校走出的女将军

★第九章★性侵犯——美国女兵的难言之隐

 一、女将军被性骚扰

 二、屡禁不止的军中性侵犯

 三、谁是战场上最可怕的敌人

 四、军校也不是净土

 五、无能为力,还是漠视纵容

 六、女兵维权路在何方

★第十章★女兵上潜艇

 一、女性禁止入内

 二、踹开最后一扇门

 三、是男女平等还是无可奈何

★第十一章★美国女兵:还有什么不能做

 一、女兵的红线在哪里

 二、突破在所难免

 三、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四、大势不可挡

美国女兵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战争需要女人

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仅看电影的名字,就有一股阳刚之气扑面而来,充满了男性的自信与力量,也带着对女人这个“弱者”的保护和怜爱。

问题是,在现实当中,男性真的强大到足以垄断战争的地步了吗?事实上,战争非但没有让女人远离,反而让女人越走越近,最终成为国家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女性的从军历程就是对战争需要女人的最好诠释。

一、从“花木兰”到女军人

美国的历史非常短暂,只有不到240年的时间,但是,在美国国家诞生之初,军队中就有了女性的身影。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兵出现18世纪70年代的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名叫黛博拉?桑普森,来自马萨诸塞州。不过,这位女兵也像中国的花木兰一样,女扮男装,以男儿的身份参军打仗。她化名为“罗伯特?舒尔特利夫”,在部队服役了三年,并且两次受伤。为了不让医生识破自己的女儿身,黛博拉在一次受伤后忍着巨痛自己将大腿上的子弹挖出来。

女性以群体的身份正式成为美军的一部分是从1901年的美西战争开始的。那一年,美国第一支护理队伍作为陆军的附属成立。海军也紧随其后,于1908年成立了自己的护理队伍。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以往的战争相比,一战(包括后来的二战)最大的不同恐怕就在于它的总体战性质。战争不再是少数职业化军队的事情,而是成为整个国家、全民族都要为之奋斗、牺牲的事业。女性,这个占据了国家一半人口的群体,显然已经不能再游离于战争之外,某种形式的加入在所难免。不仅是美国,整个欧洲国家都是如此,一战因此成为女性从军的里程碑。而且,女性在战争中的付出也产生了另一个意义深远的政治后果——战后,很多国家的女性都获得了选举权,而之前,选举权往往只局限于男性。这也充分说明,女性地位的每一步提升,都包含着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一战爆发后,美国并没有立即卷入战争,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但是,为了应对不测,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因此而产生了大量的文书和行政事务需求。1916年公布的美国海军后勤保障法,对于在军中勤务部门服役的征兵规定中并没有特别说明必须是男性,这一文字上有意无意的模糊为美国女性大举进入海军打开了方便之门。结果,美国海军在后勤部门征召了第一批女性水兵。除了出任勤务人员以外,其中的很多人还出任了电报操作员、电工、修理工、药剂师、摄影师、电话插线员、指纹专家、伪装设计员等工作,甚至鱼雷装配工这样的重体力劳动都有女性承担。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随着大批美军登陆欧洲,女兵们的足迹也因此走出国门。

据历史学家估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武装力量中服役的女性有11000名。当时在美军中服务的还有24000名护士,不过在1947年前她们还不具备军人身份。

一战之后,女兵的数量增加到了34000名。但是,女性在军队中还只能承担一些边缘化的任务,也不能享受男性在军队中可以享受的待遇和晋升机会。男女平等在美军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让更多的美国女性走入军营,发挥了远超过一战时期的作用。1941年11月,美国陆军组建了女子辅助军团,1942年,女性开始进行志愿者应急服务工作,海岸警卫队成立了女子后备军队伍,1943年,海军陆战队也成立了女子后备军。随着这些女子军团成立,女性开始享受“完全”的军事地位。战争期间,在美国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服役的女性有360000名,她们的身影出现在海外的每一个战区,北非、意大利、法国、德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缅甸等地都留下了美国女兵的足迹。二战结束时,在美军1200万名官兵中,有将近28万名现役女军人。不过,当时的法律对女性从军还是做了严格的限制。按照规定,战争时期女性只能在完全由女性组成的保障部队中任职。

二、美军的永久性一部分

战后,大批女军人退出现役。但是,她们在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并没有因此而被遗忘。没有付出就得不到尊重,美国女军人靠流血、流汗赢得了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最终带来对女性服役政策的重大调整。1948年6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武装力量女性组成一体化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也开始征招女性服役,女性是美国常规军和后备军中永久性的一部分。

不过,这部法律离实现男女在军队中的真正平等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当中歧视性的条目比比皆是。例如,在军衔上,女军人可被授予中校及中校以下军衔。相比从前女性最高只能被授予少校军衔固然是个进步,但人为限制女性最高军衔也是不公平的表现;法案对女性在部队中的员额也做了限制:在武装力量中士兵、军士中女性的比例不得高于2%,军官中女性的比例不得高于10%;另外,法案还规定不得任命女性担任战斗机组的空勤人员、作战船只的海勤人员以及领导男性的职务。总之,1948年的《武装力量女性组成一体化法案》虽然提高了女性在军中的地位,但对女性发挥更大的作用仍做出了重重限制,女性仍被排除在军队的核心部门和岗位。

二战之后,随着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对女性从军的歧视性规定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1967年,国会取消对女军人军衔和员额的限制,女性有权获得将军军衔。同一年,最高法院判定,为在军队中服务的女性的亲属提供福利。3年后,来自陆军护士队的安娜?梅?海斯成为美国首位女将军(准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美国女军人终于跻身将军的行列。现在,美国的女兵们也可以大声地说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与此同时,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在不断扩大对男性应招规模的同时,更多女性也开始进入军营,走上战场。1968年,有超过7000名女性以各种形式被派往了东南亚。到1973年,共有55000名女性在军队中服役,占到了全部现役人员的2.5%。由此可见,战争的需求是女性从军的最大推手。

P1-6

序言

一口气读完了邵永灵和万惠兰两位教授的新作《美国女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们做了我过去20多年一直想做、却又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那就是写一本关于外国女军人的书。

在我的从军生涯中,女军人一直是我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1997年我是一名上校军官,曾作为军事科学院代表团成员第一次访问美国。当代表团结束对诺福克美军基地的访问准备离开之际,为我们安排活动的美军女上尉快步走上前来对我说: “我只是想祝贺您,作为一位女人,在军队服役能够晋升到上校,您一定非常出色并付出了超人的努力。”那时,美国的女军人经过90年代初的努力,获得了在美军大多数作战岗位上服役的权利,但能够晋升到上校军衔的还属凤毛麟角。中国女军人的成功。让她们羡慕,也鼓舞她们奋进。

此后,我有多次机会与上至中将、下至列兵的美国女军人接触,她们无一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2006年初,我曾与弗兰西斯·威尔逊少将共进晚餐,当时她是美国国防大学下属的武装部队工业学院的院长,已被确定将晋升中将并出任国防大学校长。餐前,已有人向我介绍她将是首位担任国防大学校长的女性。弗兰西斯身着休闲上装和长裤,齐耳短发。脸上化了淡妆,浑身上下透着干练利落,却也不失成熟女性的淡定。席间,我们聊了各自从军的经历,得知她是海军陆战队出身,有丰富的任职经历,特别是在多个指挥岗位任过职,并获有多个硕士和博士学位。当我祝贺她即将晋升中将时,她却说:“我的成功得益于成千上万不断进入军队的女军人。女军人现在的比例已经高达14%,我们的晋升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各级女军官的比例都在攀升,女将官的比例也必须趋于合理。我是这个大趋势的受益者。”我还得知她的姐姐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少将,她俩是美军中著名的姐妹将军。

2009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参加了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了共同的防御:美国军事研究”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是由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的美国现役军官组织的,每周举办一次,十分受哈佛学生的欢迎。组织者中有一位刚从伊拉克轮换回国的陆军女中校。她中等身材,体格强健,一眼就能看出是个体能超群、意志坚强的人。闲聊时她得知我是中国军官,立刻拉近了感情,谈起了各自的从军经历。我问起她在伊拉克执行维持稳定与安全任务的情况,她告诉我:“不懂当地人的语言,不了解他们的想法,无法进行深入的交流,所以总是担心什么地方会发生爆炸,什么地方会飞来冷枪。”她还告诉我,女军人在与当地人沟通方面比男军人有优势,伊拉克老百姓不太惧怕女兵,与妇女儿童的接触也更自然。我问她有没有孩子,她说有一个3岁的女儿,那一刻她眼中突然溢满了泪水,轻声说:“这是最难的。你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她。”

我多次去美国首都华盛顿,只要有机会,都会去看越战纪念碑旁的越战女军人纪念碑。那是一个由四个人物组成的青铜雕像群,其中一位女军人靠在沙袋堆砌的工事上,抱着头缠绷带的负伤士兵,另一位昂首高望,似乎在召唤救援直升机,还有一位跪在沙袋旁,绝望地盯着一个空空的头盔。这个雕像总是在让我感到敬佩的同时,又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摧残。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美军对女性开放了越来越多的军队岗位,特别是开放了几乎所有的作战岗位,女军人的数量大幅增加,成为战斗机飞行员、战斗机联队指挥官、潜艇艇员、航母战斗群指挥官、空袭战役的指挥官……美军不仅开始有数量众多的校级女军官,而且将官中女性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已经达到7%。

回顾美国女兵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淡化自己的性别特征,以专业标准要求自己:与男军人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苦,流一样的汗,洒一样的鲜血,牺牲一样宝贵的生命。只有那些有勇气对基于性别的照顾说“不”的女兵,只有那些不享受特殊待遇的女兵,只有那些不把自己看成装点绿色军营花朵的女兵,才有资格要求真正的平等,才能脱颖于行伍,崛起于行动,涅檠于战火。

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姚云竹少将

2012年冬写于北京

后记

作为一名军校教师,写和讲是我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多年下来,虽距离著作等身还很遥远,但写的东西也不算少。写作的过程通常是痛苦的,所谓的快乐仿佛沙子中的金粒一般,罕见而转瞬即逝。出于对写的恐惧,每每要拿起笔或打开电脑,我总要磨磨蹭蹭,又是泡茶又是煮咖啡,总之,就是要千方百计拖延着开始的那一刻。

但是,《美国女兵》却是我从业以来写得最愉快、最顺利的一本书,我曾在给朋友的短信中写道:最近书稿进展顺利,心情甚悦。有个合作者并因此而减轻了负担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我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充分地表达了自己。作为女性,在男人主导的军队中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确有太多的话要说。借着《美国女兵》的机会,我把很多属于自己的感受与感慨统统写了出来。因为表达了,所以轻松;因为轻松了,所以愉快。

本书的编辑张天恒——一个有着男性化名字的女孩与我几年前就有过联络。当时她在电视中看了我的讲座,本想就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合作,结果阴差阳错出版了完全不搭界的《美国女兵》。虽然首次合作,但我们如老友、故知般默契,她给予了我最充分的信任,以举重若轻的方式给我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让我深感愉快的原因。

本书能够如此顺利完成并出版也得益于一个好的合作者。万惠兰是我的同事、好友,她聪明而有灵性,多年来我们一直合作不断,写过文章。编过教材,当然,合作出书还是第一次。我们总是能够准确地理解彼此的意图,这让我们的合作严丝合缝,浑然天成。相信读者很难看出这是两人合作的作品,从语言风格到叙事方式都高度一致。而我的统稿只是造就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

我也非常感谢军事科学院姚云竹少将,感谢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写序。姚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战略专家,学识渊博,语言犀利,多次在外交场合与美国人交锋。我们因工作关系而结识,她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以智慧启迪我,以热情感动我。

书是写给别人看的,自己满意只是一个前提一自己满意了才能拿出去交给别人检验。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邵永灵

2012年12月1日于武汉

书评(媒体评论)

朱成虎,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前主任,教授,少将

《美国女兵》的作者从女军人角度写女军人,具有天然的权威性。书中既有对美国女性坎坷从军历程的一般性描述,又于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如何促进男女平等,发挥女性资源作用的思考,是一部有故事、有思想、值得—读的好书。

朱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如何实现性别平等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除了制度和政策层面的保证,女性自身的努力也同样重要。透过《美国女兵》一书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女性之所以能够在军中发捧重要作用、享有较高地位,是与她们多年的拼搏和牺牲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女性只有在心态和行动两个方面真正将自己与男性放在一个平台上,男女平等才有可能实现。

胡渡,中央电视台《讲武堂》栏目制片人、总导演

《美国女兵》—书告诉我们:战争需要女人;与其说战争因女性而变得阴柔,不如说女性因战争而更阳刚;战争中的女性,不是亮丽的风景,而是坚强的战士;不是点缀绿叶的鲜花,而是不可或缺的军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女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永灵//万惠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75156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9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