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妈妈我从哪里来(好妈妈智答孩子千百问)
内容
试读章节

Chapter 1 有点尴尬的问题:性与身体

妈妈,我从哪里来——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把这个问题放在最开始,是因为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问这个问题,也是大多数家长觉得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能够回答“你是妈妈生出来的”的父母已经算是有勇气的了,但怎么生出来的呢?从哪儿生出来的呢?生之前我在哪儿……孩子一连串天真无邪的问题问下去,家长很快就一脸黑线了。

每次问大家: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最为困惑、最想知道,偏偏没有得到父母准确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第一时间脱口而出:我是从哪儿来的。

但是,对孩子讲解受孕及生育过程是尴尬的,全世界的爹妈对这一问题都不那么坦白。小宝宝是怎么来的呢?各国民间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化版本——大鸟送来的,转世投胎的,卷心菜里长的等等。时至今日,该问题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从胳肢窝里生出来的,在路边捡回来的,从商场买回来的,从医院领回来的,给手机充值送的……

这些答案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男女之事是人类最私密微妙的事情之一,怎么好意思对孩子说呢?所以这些说法都否认了“你是我生的”这一基本事实。但是这种否认不但是谎言,没准儿还会让孩子伤心。我的很多朋友小时候都曾因为那句“你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而产生一系列关于身世的幻想,常常会在在父母对自己严厉时悲痛欲绝地想:“我的亲生父母在哪儿啊!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对待我吧!”

和大部分孩子一样,我小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上小学时,一个小朋友很忧伤地告诉我:“我妈说了,咱们小时候都是像大便一样拉出来的。”这个恶心的说法让我难受了很久——谁都很难接受自己曾经是大便,但又模模糊糊地觉得这事儿没准儿是真的。

其实那位敢于回答孩子“像大便一样拉出来”的母亲已经提供了一个较为接近正确答案的说法。但正确与谬误之间有时就只是一线之隔。

当家长不能够提供正确答案时,孩子就会自己去找答案。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只要孩子会上网,随时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我小的时候,网络还尚未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了解这些事情的渠道是:阅读课外读物。

我从小喜欢看各种小说,我妈对此也不加阻拦。当时书籍的来源渠道很单一,没有网络,没有盗版书,我能看到的都是各种纯文学刊物上非常正经的小说。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纯文学小说,都或多或少会有涉及到性的描写。所以关于男女之事,我是在看了海量文学作品后的某天突然顿悟的。我想家长们肯定也想不到,最终这个问题的答案居然是在纯文学作品中找到的,这是多么曲折而讽刺的事情啊!

至今我仍然记得,哪怕到了中学,我对这些性描写仍怀着破案般的热情,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的真相。如此执着的原因,既是因为本能的好奇心,也是因为成年人对这件事的遮掩态度。

女儿一岁多时,院子里一位邻居有次逗她,问:“你从哪儿来啊?”我女儿清晰地回答:“我是妈妈生的。”那位邻居立刻做出一种吃惊的表情,带着暧昧的笑容说:“哎哟,你看她居然知道哎!”我笑笑说:“是啊,我告诉过她的。”接着就带女儿离开了。但我心里其实很想问问那位邻居:你觉得这个答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吗?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我想这位成年人大概是觉得,生孩子本身虽然还算简单,但其中的前因后果与涉及到的两性问题,都不易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吗?不,我的经验可以证明,一点都不难。

女儿第一次问我“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呀”,我就告诉她:“你是妈妈生的,你小的时候就住在妈妈的肚子里。你每天在妈妈肚子里游来游去,后来就长大啦。” 当时她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但很快又有了新的问题:“那我怎么出来啊?是不是你的肚子大了以后就爆炸了,我就出来了啊?”

女儿提出“爆炸说”这个假设看似好笑,其实很自然。女儿见到孕妇的大肚子很好奇,我就告诉她,阿姨肚子里有小宝宝,很快就要生出来啦。而且她的亲身经历也告诉她,气球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炸。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一点都不荒谬,正说明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针对我女儿提出的“爆炸说”,我回答她:“当然不会爆炸啦。妈妈身体里有个通道,到时候它就会自动打开把你生出来啦。”

我女儿非常喜欢这个答案,并无师自通地推理出,她小时候在妈妈肚子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喝奶。我觉得这是因为我女儿注意到婴儿总是抱着奶瓶喝奶,而且我们也常说她抱着奶瓶“装小娃娃”,所以她自然而然地觉得既然那时候她很小,一定整天都在喝奶吧。

对于她这个想象,我并没有去刻意纠正,去解释她在我肚子里是怎么摄取营养的。我想,到了她开始觉得“似乎那时候不能喝奶”的年纪,她自然就会问,我就可以给她解释了:在妈妈身体里有一根管子叫做脐带,脐带的另一端就连在你的肚脐上,给你输送长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其实,现在女儿提出的“宫内喝奶假说”也不算离谱,毕竟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吸取养分的方式,跟喝奶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天,女儿向她爸爸宣布她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时候,爸爸回答她说:“最开始,你在爸爸的肚子里,后来通过特殊的通道游到妈妈的肚子里,你就在妈妈肚子里发芽长大了。”于是女儿明白了父母与她之间的联系,也渐渐懂了为什么她有些地方像爸爸,有些地方像妈妈。我想,这也是一种亲情教育吧。

有趣的是,女儿了解了生产原理之后,又开始不满足于这简单朴素的现实了。她开始了她的幻想,编出了好多好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和各国传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女儿最喜欢的两个版本如下:

版本一:捡到说。“妈妈去旅行,肚子饿了就在宾馆里找吃的。打开一个柜子是空的,又打开一个柜子是空的。最后妈妈打开了一个柜子,一看,呀!里面不但什么好吃的都有,还有个小娃娃!那就是我呀!妈妈把我领回家了呀!”

版本二:奖励说。“妈妈和某某阿姨比赛跑步,妈妈跑了第一名,奖品就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娃娃。某某阿姨跑了第二名,奖品就是一只黑脸的傻猫(我的朋友家里养了一只黑脸的布偶猫)。爸爸跑了第三名,爸爸得到了一台电脑,他就每天回家玩游戏……”

所以你看,人们对自己的身世永远有着无穷的兴趣,也难怪电视剧里的俊男靓女成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爹娘原来是养父母的桥段永远倍受欢迎。父母与其选择遮掩,让孩子自行揣测,不如还是告知真相后,让孩子自由幻想吧。听起来结果似乎一样,其实很不一样。

P14-17

后记

心思一 我想让你注意我

一个小女孩在公交车上不断地问她忙于发短信的母亲:“妈妈,下一站是什么呀?”妈妈头也不抬地说:“一会儿售票员会报站的。”小女孩又把手往窗外一指。问:“妈妈,路边的树是什么树呀?”妈妈扫了一眼回答说:“槐树”小女孩想了想,又问道:“妈妈,为什么咱们这趟车有空调呀?”妈妈有些不耐烦了,说道:“哎呀,你今天怎么这么多问题啊,你老实待会不行吗?”

如果孩子总在问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问题,而你恰好由于什么原因心不在焉时,那么孩子的发问很可能就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每次老妈来看女儿的时候,我都会发现女儿总是在不停地问姥姥一些奇怪的问题,屋子里充斥着孩子古怪的问题和老人敷衍的回答“嗯……哦……”。经过我仔细观察,我发现这是因为姥姥总是用一种“搂草打兔子”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边敷衍着孩子,一边做家务。大概老人觉得这样效率更高吧。反正小孩子嘛,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在一边陪着不就行了?

三心二意地陪孩子——当你有事要忙的时候,这种态度确实很有用。比如孩子只需要你在附近提供一些安全感,他可以自己玩积木。但如果孩子想要和我有所互动,我就会全心全意地陪伴她。有时候我实在太忙,手头确实有家务或者工作要做,我就会告诉女儿:“给妈妈半小时,做完这件事,妈妈一定会过来陪你。”

心思二 我想让你夸奖我

幼儿园放学,小男孩背着书包跟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妈妈,是不是有的小孩从来都不背书包啊?”他的妈妈奇怪地问:“谁啊?谁从来都不背书包啊?”小男孩说:“就是有小孩不背书包嘛!”妈妈更莫名其妙了,只好说一句:“你这孩子,越来越怪了。”

小孩子有时候也如同恋爱中的女人,希望父母主动夸奖一下自己,而不是非要自己提醒才记得,因为这种夸奖就像“乞求”来的一样。其实,这个小男孩的问题表现得多么清楚啊:他希望妈妈注意到,他是自己背着书包呢。

心思三 我想让你安慰我

为了让女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给她定了一个规定:夏天不可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吃冰棍。为了安慰她,我给她买了一些质量比较好的冰激凌放在冰箱里,允许她在天热的时候回家吃。  可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别的孩子在吃冰棍,女儿就会明知故问:“妈妈,他们吃什么呢?”

我立刻明白女儿这是在羡慕别人可以在外面吃冰棍,就安慰她说:“他们在吃冰棍,他们可不像我的宝贝这么懂事,知道不能在外面乱吃东西。不过你看,他们的冰棍没有咱们家里的好,咱们回家吃好冰棍吧。”

有时候天寒地冻,仍有孩子站在大风里吃冰棍,女儿又会问我:“他是不是一会儿就会肚子疼啊?”我很清楚,女儿又开始羡慕了。我会认真地告诉她:“这样做的确是很容易生病的,可惜他的父母不知道这一点。今天咱们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咱们回家去吃吧!”

这是孩子们在自我控制之路上的小小的纠结:想要保持自己的健康好习惯,又羡慕别人的自由畅意。这时候我会很注意给女儿相应的安慰和鼓励,告诉她:“你是一个好孩子,而且,妈妈也给你准备了健康的好东西。”

心思四 我想告诉你答案

有次我和女儿遇上一位朋友,女儿就问她:“阿姨,你说怎么就下雨了呢?”朋友以为我女儿是在问下雨的原理,就从蒸发原理讲到水蒸气的形成。女儿只是听着,然后一连串的问题问下去:什么是水蒸气?什么是云?什么是凝结?什么是冷空气?总之,她把每一句话里的名词都问了一遍,直问得我那位博士学历的朋友晕头转向,向我求助,说:“天哪!你平时都是怎么对付她的呢?”

我笑了笑说:“山人自有妙计——瞧我的。”

我低头问女儿:“宝贝,你来说说看,怎么就会下雨呢?”

女儿骄傲地说:“阴天了然后就下雨了呀!”

朋友恍然大悟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啊!”

是的,有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平时非常聪明的孩子突然变成了小糊涂蛋,似乎他怎么也听不懂你的回答,这时候你试着问一句“你说说看”,也许就会发现,其实小家伙问你并不是因为真的有疑问,他是在向你展示自己的学识“渊博”呢。

心思五 我就是想和你说说话

我的女儿像所有的孩子一样,一天到晚问来问去的。有时候,我发现她提问的态度很敷衍,但是问题却不那么容易回答,比如“妈妈,为什么我们有两只脚呀?”不管你回答什么,她都笑嘻嘻地问:“那为什么就是两只脚呢?不是三只脚呢?”  很快我就找到了办法,也笑嘻嘻地说:“因为呀——就是这么规定的呀!”

后来很多没法回答的问题,我都这样搞定:

为什么冷了就要多穿点啊?因为呀——就是这么规定的呀!

为什么这个桌子长这样啊?因为呀——就是这么规定的呀!

为什么老师是老师呀?因为呀——就是这么规定的呀!

为什么车子靠右走呀?因为呀——就是这么规定的呀!

每当我这样回答女儿的时候,她都特别高兴。渐渐地我发现,女儿这些敷衍的提问,也不是因为她不知道答案,她只是想跟妈妈耍贫嘴。这种不经过大脑的聊天方式,大人岂不是也经常发生?正如好友间在网络上互相打招呼时,说几句“嘻嘻”、“呵呵”之类,它表示,虽然没有特别的话题,但此时我们愿意联络一下。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我们不能写一本题典来让每一位家长按方抓药,遇到某个问题就打开某一页把标准答案念一遍。在这本书里,我似乎回答了很多问题,又似乎有很多问题没有提供答案。其实,具体如何回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与孩子的对话,了解了孩子,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常有妈妈们问我:“哪位专家的书最好?哪种育儿理念最先进?”

每次我都这样回答:“对你的孩子来说,最好的育儿专家就是你自己。只要你肯认真观察、平等对待、积极沟通,你也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专家。”

是的,事实真的就是如此。没有人会比你观察孩子的机会更多,没有人会比你更期待孩子终身幸福,没有人可以比你更负责。对于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我们不需要听专家的话,去问专家的答案。我们需要的只是倾听孩子的问题,然后问问我们自己。

目录

Chapter 1 有点尴尬的问题:性与身体

 妈妈,我从哪里来——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妈妈的身体好奇怪——裸露的尺度

 爸爸妈妈你们在干什么啊——家庭中的隐私与距离

 我为什么不能变成男孩儿——喜欢自己的性别

Chapter 2 有点沉重的问题:生命和健康

 我是不是长得很丑——怎样对待自己的外表

 他的脚到哪里去了——感恩我们的健康

 我是不是一个阴阳人——了解你自己

 我是不是得了绝症——驱散莫名的担忧

 爸爸妈妈会死吗——学会面对失去

Chapter 3 有点深奥的问题:人类和宇宙

 我怎么才能像哈利波特一样飞——现实与想象的关系

 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探讨未知的基本态度

 我们都是猴子变的吗——学会有效辩论

 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孙悟空呢——怎样去爱偶像

 太阳到美国上班去了吗——讲道理的机会

 这世上真的有鬼吗——溯本求源的能力

Chapter 4 不容置疑的问题:安全和危险

 为什么我不能碰这些东西——家庭物品禁区

 他不让我告诉你——如何摆脱威胁

 爸爸妈妈在哪里啊——处理意外和慌乱

 陌生人让我给他带路——学会拒绝他人

 我可以在同学家过夜吗——未成年人规则

Chapter 5 有点尖锐的问题:特权和例外

 妈妈能不能不发脾气——学会避免陷入困境

 是不是车位都被孙子占了——以身作则的力量

 为什么我不能睡得像你们一样晚——成长的烦恼

 你能不能别唠叨了——想办法而不是说废话

 我为什么不能穿高跟鞋——穿衣打扮的自由度

 为什么我非得去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意义

Chapter 6 有点复杂的问题:家庭与社会

 爷爷奶奶怎么不和我们一起住——家庭关系解读

 妈妈为什么不能在家陪我呢——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

 爸爸妈妈能不能别吵架了——学会控制情绪

 我怎么没有妹妹——生活状态的选择

 我为什么不能嫁给爸爸——性别榜样建立

 他为什么跟我们要钱——工作与尊严

Chapter 7 有点难缠的问题:愿望和要求

 我想养一只小狗——善待每一个生命

 为什么不许我吃垃圾食品——健康习惯养成

 我现在就要去探险——我们到底该多谨慎

 我可不可以不吃苦瓜——美食不是负担

 为什么不让我自己来——放手的智慧

 为什么我不能坐头等舱——物质世界的潜规则

Chapter 8 看似多余的问题:礼仪和交往

 大声放屁很丢脸吗——有趣的仪态学问

 为什么我不可以打他——动脑胜过动手

 我闯祸了怎么办——父母是永远的港湾

 学校有人欺负我怎么办——学会自我保护

 老师讲错了怎么办——遵守每个场所的纪律

 男孩子为什么要让着女孩子——绅士风度解读

 为什么我不能尿在路上——遵守公德到底有多难

Chapter 9 大人也很迷茫的问题:道德和公平

 钱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金钱不等于罪恶

 为什么我不能和他玩——谁来选择孩子的朋友

 为什么红灯亮了他们还过马路——规则与现实

 为什么我们要有爱心——慈善的意义

 为什么会有不公平——学会摆脱困境

 吃肉是“杀生”吗——学会战胜纠结

Chapter 10 有点纠结的问题:好孩子和坏孩子

 我是不是特别笨——学会扬长避短

 为什么我必须考上重点学校——找到适合孩子的路

 我就是讨厌他怎么办——人际关系规则

 我可不可以辍学——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我能不能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解决沉湎

 我可不可以喜欢那个女生——学习与异性相处

 为什么我不能文身——个性表达方式

 为什么撒谎不是好孩子——诚实的意义

后记:其实我不是在问你

序言

请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每天,我都在博客上收到很多读者的咨询。这些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我家宝宝养的小动物死了,我怎么对她讲呢?

我的孩子哭着说不上幼儿园,怎么办呢?

我们夫妻俩亲热时被孩子看见了,怎么解释啊?

有小男孩对我女儿说喜欢她,我该怎么教女儿回答?

我看你家宝宝上舞蹈课、外语课都很自觉,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愿意上课?

你是怎么做到可以和宝宝讲道理的呢?

我的孩子非要看电视,不爱运动,我能怎么办呢?

我女儿最近特别怕黑,我该怎么开导她?

在读者们心目中,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必须请教专家才好。而我这个小有名气的妈妈,也可以算是一枚小号专家。看看电视上,也总有各路教育学者对我们耳提面命:

教育是很专业很高深的学问!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

不要小看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如果你不小心这样这样回答了,你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如果你不小心那样那样回答了,你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这一切,都给希望自己做个好父母的家长们这样一种印象:这年头,不看上几十本育儿书,不去自学一下儿童心理学课程,你简直都没资格当父母了!

做父母的门槛,真的有这么高吗?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幸福的人,也有很多伟人和天才。他们的父母难道就都有教育职业背景吗?都是育儿专家吗?都系统地学习过儿童心理学吗?

答案当然是“否”!每一对平凡的父母,都可以是最棒的,最合格的父母。

不要认为我们没有经验,我们都曾经历过漫长的童年。

不要说我们不懂孩子心,我们也体会过孩子那独特的感受。

不要觉得我们不懂成长的规律,我们谁都不是一夜长大。

不要认为我们缺乏目标,我们也看过那么多幸福和不幸的人。

不要认为我们不够善解人意,基因会让我们最懂自己的孩子。

有时候我们在教育中感到迷茫,那不过是当局者迷。其实,在为孩子古怪行为抓狂的时候,想一想童年经历,再想一想我们现在面对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孩子一顿饭没有吃好,某门科目考试成绩不理想,某些地方性格有点古怪……其实全都与他未来的幸福无关。

有了孩子之后,我感到自己有一次飞速的成长。孩子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过我的预期。人们总说,父母为孩子奉献良多。可是我要说,其实,父母从孩子那里得到的远远比付出的更多。

孩子干奇百怪的问题在提醒我:我是否已经变得迂腐了呢?我是否已经失去求知欲了呢?我是否已经放弃探索精神了呢?

孩子苦恼迷茫的问题在提醒我:我自己童年的愿望是什么呢?什么是我幼时最有效的帮助呢?哪些童年经历令我现在获益良多呢?

孩子匪夷所思的问题在提醒我:是什么让我对一切习以为常了呢?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更有趣?我是不是该从现实的窠臼中跳出来,好好地看一看眼前的世界了?

孩子的问题是上天送给每一位父母最可宝贵的财富,用最可爱的方式提醒我们,呼唤我们,帮助我们。或许,不是我们在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孩子在帮助我们成长。

最有资格回答孩子问题的人,最适合孩子的终身导师,不是教育专家,不是知名学者,而是我们自己——孩子的父母。

霍佳

2012年12月

内容推荐

《妈妈,我从哪里来?》列举了孩子可能问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它们可能是孩子的奇思妙想,可能暗含着孩子成长的困惑,可能是孩子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疑惑。这些问题很多父母遭遇过,但通常不知道如何回答。在《妈妈,我从哪里来?》里,作者霍佳围绕着这些问题与答案,不仅用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她的育儿故事,更通过巧妙的思考一解众多父母们疑惑,让他们悟到如何回答孩子没有一个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困惑,而最终父母和孩子都能够收获快乐。

编辑推荐

“如何回答孩子,是妈妈最伟大的发明!”

“智慧育儿,给孩子聪明的回答!”

领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每个回答都是他成长的关键。面对你最有创意的宝宝,你的回答总是这么无趣?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你不知道如何开结他的心结?孩子总有千奇百怪的问题,找不到最让他信服的答案?……

网友心中“最接地气儿的聪明妈妈”诚意奉献,写给中国妈妈的最有趣的育儿书,《妈妈,我从哪里来?》告诉您如何给孩子满意又有趣的回答。

作者霍佳在育儿方面很有自己的心得和见解,其博客“神圣午睡”于2008年开始记录育儿故事,此后走红于网络,她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接地气儿的聪明妈妈”。这本书不是育儿范本,但却能让爸爸妈妈们由衷地领悟到育儿当有的智慧,并找到您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妈妈我从哪里来(好妈妈智答孩子千百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霍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14882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228.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09:59